大唐再起(校对)第4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1/1016

  增加江南和蜀国后,官僚数目突破了万人,耗费更是惊人,普通的二品、三品官,年禄就是二千石,官僚费用支出超过五百万石粮食。
  也就是说,每年除去养官、养兵的,每年还能剩下五六百万石粮食,以及七八百万贯钱。
  当然,这是理论上而言的,毕竟其中的损耗,以及节假日兵卒的奖赏,救灾,减免赋税等,真正能剩下的不超过五百万贯。
  这依旧是笔庞大的数目,足够十万大军,一年的征伐,唯一忧虑的,就是钱财不够,布帛顶替。
  发行金银币刻不容缓了。
  随即,李嘉指示少府寺,对所有积攒的金银进行锻造,与铜钱外圆内方不同,金银钱乃是实心圆,精美绝伦,仿若艺术品。
  一个月时间,总共锻造金币三十万枚,银币两百万枚。
  金银币正面,印有国花牡丹,谁都晓得,盛唐的标志就是牡丹,下面一行隶书:神武三年。
  背面则刻上老子李耳像,一来是标志正统,二来,则是让人们心里有障碍,不敢损坏。
  佛教徒不少,但道教徒其实也不少。
  尤其是唐朝把天下的道士,归辖为宗师,让宗正寺管辖,如今虽然又被皇帝归置于崇福司,但其显赫的地位,随着官府有意无意地推崇,渐渐开始与佛教旗鼓相当。
  金银币的利润率极高,银有两成,金有一成,但一银抵两铜,一金抵八银,这样一来,两百三十万枚金银币,利润将近百万贯。
  与锻造铜钱相比,更是轻松,力少,容易,赚的还多。
  随即下发后,李嘉以邸报来声明,征税可以用金银币进行缴纳,且每枚银币可以抵两贯,每枚金币,可以抵八银。
  随后,天下钱庄也发布声明,两贯钱进行兑换一枚银币,无限制日期。
  有了皇帝和天下钱庄的背书,商贾们第一个进行了尝试,不管怎么说,开始流通起来。
  这种比较珍贵的金银币,也只可能在商人们,以及富贵人家使用,普通的百姓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
  至于是收藏,还是进行流通,甚至陪葬,李嘉都不管,反正这一次进行锻造,不只是给他带来百万贯的钱财,更是缓解了钱荒。
  两百万枚银币,三十万枚金币,价值超过八百万贯铜钱,有效的缓解了市面上的钱荒。
  毕竟这是货真价位的金银,虽然流通不多,但价值确实不变的,比什么纸钱更靠谱一些。
  说实话,虽然天下钱庄推行钱票,但使用起来却很少,人们往往喜欢去钱庄进行兑换,不会长久的留在手里。
  金银币则不一样,它的价值是固定的,所以更是容易被接受,流通,与钱票一起,共同缓解钱荒的压力。
  “金银币,不仅可以缓解钱荒,更是能赚钱,若是缺钱了,就发行,这可比直接征税显得隐蔽,和谐的多。”
  李嘉颇为得意道。
第六百六十二章
避讳陋习
  却说,李嘉因为户部钱粮太多而感到兴奋难耐时,朝廷上下,却有些惶恐不安。
  感受到这种氛围,李嘉也感到奇怪,找了射声司,才了解清楚。
  原来自从唐亡以来,许多制度开始废驰,几十年来,人们也习惯了这种礼崩乐坏的情况,其他各国更是如此。
  毕竟大唐复立也才几年功夫,李嘉自己感觉就跟做梦一样,更遑论别人了。
  而避讳这件事,许多人也没有放在心上,李嘉把自己名字,嘉,加个木字偏旁,屈己待民,赢的天下赞叹,但若是在前唐,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而这时,朝廷中,门下省的一位给事中,姓吴,年纪四十来岁,从南汉到唐,至今还没有完全习惯。
  有一次登山望远,与朋友吟诗作赋,诗词中含有虎字,或许是对这首诗很满意,所以提笔写在画中。
  这次上书,更是将堂而皇之地写上渊字,并没有缺笔。
  别的人感觉没什么,但对于从南唐而来的旧臣们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机会。
  虽然南唐得位不正,也不知是否为唐朝的后裔,但,它名义上还是要遵从的,再加上文风盛行,对于那些规矩礼仪更是看重,所以对于避讳,更是经验丰富。
  这次看到了吴给事中的错漏之处,徐铉等人连忙上书皇帝,进行指正,弹劾。
  弹劾到了政事堂,几位宰相听闻,瞬间惶恐不安。
  因为避讳这种事,他们自己本来就没有在意,所以平常所用的也是有多,而且不只是他们,其他的百官们也有许多,这要是追究,覆盖面可就广阔了。
  朝堂上下,就得倒下一大片,不利于朝廷的稳定。
  虽然被压下,但百官们终究是知晓了,他们颇有些惶恐。
  因为这等错漏,是真实的。
  皇帝一向标榜孝义二字,百官们冒犯了他的祖宗,怎么可能不追究?若真是追究,谁都跑不了。
  听闻这件小事引得朝廷上下不安,李嘉为之沉默。
  当然他也没有追究,政事堂堂压下弹劾的事,这属于宰相的正常权力范畴,况且也是为了朝廷安危。
  “避讳一事,荒唐至极!”李嘉摇摇头,这件事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属于陋习,弊端,确实要改。
  唐朝时避讳,真的是到了登峰造极了,不得不改的层度。
  一般而言,避讳讲究“二名不偏讳”,这是在《礼记》上的避讳准则。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民部成了户部,而当时的百姓理论上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开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显然,唐朝并不遵守这样的准则。
  在咱们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话是: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明是“民风”,柳宗元却写作“人风”,没错,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讳。
  不仅是写文章要避讳,连传统神仙的名字也要跟着修改,比如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唐朝是直接叫做观音菩萨,以至于现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这个叫法。
  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讳,叫做避国讳,对于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这好记,但,百姓们却还避开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将韩擒虎,为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讳,被改成了“韩擒兽”。
  地名也要改,虎牢关改成了武牢关。
  李虎的名字恰好还和老百姓对尿壶的称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壶一度叫作“虎子”。
  这怎么可以,于是唐朝不允许管尿壶叫虎子,感觉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样,被改成了“马子”。
  马子的称呼后来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马桶。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好多人学港台腔介绍女朋友就是“这是我马子”,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这不是啥好话。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爷爷叫李昞,老爹是开国皇帝李渊,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为“甲乙景丁”,陶渊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后的皇帝也没闲着,比如复姓淳于,愣生生的为了避唐宪宗李纯的讳,被改成了单姓“于”。
  如果哪个姓于,这位也可能是你们祖宗。
  除了避开国君以及先祖的名讳,家讳也是压在唐朝臣民头上的大山,国讳虽然比较苛刻,但毕竟注意一点就没事了,不影响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讳就不一样了。
  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贺,本来打算应考进士科,结果被人一句话怼了回来,放弃了考试。
  原来,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科犯了李贺家讳“晋”,被人家发现后,才华横溢的李大诗人只好打消了考取进士科的念头。
  然后,避讳就玩出了花。
  最过分的是,地方长官的家讳,在他管辖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讳,所以别以为“州官放火”是笑话。
  日本圆仁法师在唐朝游历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笔记,有一天他到达扬州,官府便告诉他,此地节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讳为:府、吉、甫、云。
  原来,节度使的父亲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栖筠。
  “这的确是个难题!”李嘉摇摇头,自己可是标榜孝心的,若是处理不好,惹人非议。
  “来人!”李嘉唤了一声。
  “陛下——”田忠立马就跑过来。
  “传朕口谕:《礼记》言,二名不偏讳,朕深以为然,自唐以来,避讳甚深,以至于渐渐不得人心,有碍百姓,百姓乃天下之根本,朕岂能因一家之讳,而误天下?”
  “自今日起,只要二字不同用,就不用避讳!”
  “这的确是个难题!”李嘉摇摇头,自己可是标榜孝心的,若是处理不好,惹人非议。
  “来人!”李嘉唤了一声。
  “陛下——”田忠立马就跑过来。
  “传朕口谕:《礼记》言,二名不偏讳,朕深以为然,自唐以来,避讳甚深,以至于渐渐不得人心,有碍百姓,百姓乃天下之根本,朕岂能因一家之讳,而误天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1/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