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4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5/1016

  不愿让唐主专美于前。
  “国主圣明!”元德昭此时言语,正是有这番意思,这惠而不费的事情,最大的损失,只是在国主罢了,吴越国反而得利。
  “去年以来,许多唐国商贾往来与咱们吴越,又有许多吴越之商,穿梭于两国,货运百物,其者不满咱们赋税,皆言太重,臣思之,咱们吴越以商立国,足以国用,若是长此以往,怕是尽失商利了!”
  “哼!”钱俶这时才睁开眼睛,冷声道:“国以商而用之,这是祖宗的规矩,岂能轻易废弃更改?”
  “商贾既然往来与吴越,就应该遵守咱们的规矩,哪怕是唐国人也不能例外,朝廷更应该严阵以待,偷漏利税者,严惩不贷!”
  南方各国一向以商为本,这是因为大部分土地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粮食基本不缺,所以重视商业,收税来满足国用,军用。
  吴越国自然如此,国库对于商税依赖性很大,所以减免分毫,也是极大的损失。
  钱俶对于唐国的商税不感兴趣,他坚决维护本国的赋税,减免是不可能的,他的佛寺还要钱来修建呢!
  况且,若是国库不足用,怎么朝贡唐国和中国,这不是招来灭国之灾吗?
  “微臣明白了!”元德昭点点头,理解了国主的底线,随即又道:
  “近些年来,天气异常,江宁府都有了旱灾,臣请下拨五十万贯,维修钱塘江附近沟渠!”
  “这是应该的事情,你下去办吧!”
  钱俶又闭上了眼睛,微微颔首,颇为信任地说道。
  “老臣告退!”达到自己的目的后,元德昭这才转身离去。
  ……
  宋国,东京,皇宫中。
  “夏收已过,吴越国的朝贡还没送来吗?”
  赵匡胤颇为急躁,他翻阅了几本奏本,着实看不下去,看着闭目养神的赵范质、魏仁浦等宰相,颇有些心烦气躁地说道。
  中原一向残破,再加上各地的藩镇截留,输入京城的粮食,只能堪堪管用,另外的支出就难了,比如军队,微微一动,就超支,这让赵匡胤苦不堪言。
  这几年来,他一直休养生息,淮南地区才恢复一些,稍微解了些困境,今年还有些许旱灾,如今还缺了部分钱粮,让他颇为着急。
  吴越国的朝贡和江南的朝贡,在之前的数年,可是少有的外快。
  “陛下稍安勿躁!”魏仁浦面目淡然,他坐在椅子上,微微低头,说道:“吴越国一向识大体,这点事上,它不会逾矩的,陛下只需稍等些许时日即可!”
  “罢了!”赵匡胤黑脸上这才稍解愁绪,他抬起头,面宽耳大,看着几位宰相,嗓门粗壮,言道:
  “这些时日,咱稍稍弄地方些许财权,藩镇就怨声载道,你们瞧瞧,唐国皇帝一言九鼎,为了扬名,还声称罢黜土贡呢!”
  “臣有所耳闻!”王溥沉声道:“土贡在地方的确是苛政,陛下也可罢黜其事,必得万民赞叹!”
  “咱也是一心为民,只是有难言之隐啊!”赵匡胤有些尴尬,后宫用度,土贡功不可没,如今钱粮吃紧,罢黜土贡,后宫吃什么。
  他连忙转换话题,说道:“唐国的转运使司衙门却是不错,收地方之财与朝廷,地方难以经手,自然不得敛财,实乃强干弱枝之良策!”
  “只是,如今,时机还未成熟罢了!”
  宰相们瞬间无言以对,你这话就跟没说一样,都是废话。
  “陛下,臣刚得到消息,兴元府崔彦进,献上钱十万贯,正在路上,过两日就至洛阳了!”
  赵普不愧是皇帝心腹,连忙拱手说道。
  “好!”赵匡胤这才笑起来,声音极为洪亮,他瞪大了眼睛,言道:“兴元府本也是个富庶的地界,让他给我好好守着,莫要让人夺了去!”
  虽然只有汉中只有八县之地,但却有数十万百姓,钱粮极为丰厚,甚至能反馈关中和朝廷。
  赵匡胤感觉,这几万宋军也没有白白死去,王全斌总算干了件人事。
第七百四十章
茶税
  赵匡胤本质上就是个枭雄,武夫。
  他于乱世中崛起,自然清楚军队才是荣华富贵,以及权力的保障。
  所以,为了掌控二十万禁军,他杯酒释军权,将所有的影响力较大的将领,全部都赶偏远的边疆地区,从而牢牢强悍的禁军,确保自己的权力。
  而藩镇割据以来,一直在验证一个道理,保证军队的忠诚,只有两样:钱与粮。
  所以,赵匡胤尽朝廷之钱粮,也要保证对禁军的供给,禁军稳妥了,才能让他的权力更加稳固。
  国都选在开封,也是这个道理,通济渠的存在,让淮南一代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开封,再通过四通八达的水系,如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等,可以有效的运转北方各地粮食,让东京拥有足够的钱粮来供养军队。
  这是定都开封最直接的原因。
  有钱粮,才有军队。
  所以,他忧虑钱粮不足,并不是担心饿死东京百姓,而是担心军队不稳,屁股不稳。
  有了一笔应急的钱粮,他瞬间安定下来,说道:
  “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告病乞骸骨,相公们怎么看?”
  王溥、范质、魏仁浦等人闻言,互相看了看,王溥首先说道:
  “臣等已经知晓,依臣所见,无外乎请罪罢了,老将军疏漏,以至于郑王被伪唐弑,自行愧疚,所以请辞!”
  郑王郭宗训以及太后都被唐国人劫持而走,众人虽然都知晓其还活着,但为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依旧信慕容延钊之言,装聋作哑,皆言郑王和太后都被杀害。
  哪怕郭宗训被封为嗣周王,但他们仍旧装做不知,一口咬定被杀害,其定是掩人耳目的假货。
  “我自当省得!”赵匡胤叹了口气,说道:“不过慕容延钊的毕竟年老体衰,五十一岁了,让他看住江陵一带,也是难为他!”
  几位宰相心中瞬间一动,这是要临时换将啊!
  不过,这是属于枢密使赵普的活,几个宰相们装作不知,也不言语,就那么坐着看着,等待着这对君臣的商议。
  “慕容老将军年岁高,听闻近些时日已经力不从心,疾病缠身,请陛下让其回京师养病,延请太医医治,至于山南东道节度之任,还得另有人选才是!”
  赵普思虑片刻,立马就发言。
  对于慕容延钊的处置,自然不能太重。
  毕竟其作为禁军老将,曾担任禁军殿前副都点检,作为赵匡胤的副手,一向与其亲善,在禁军中的影响很大。
  哪怕不顾及其影响,也要顾及到皇帝的心思,定然是轻轻放下的。
  这也是这几年来朝廷对于这些禁军大将一贯的处理方式,错误再大,也不能杀人,毕竟皇帝的皇位,是众人抬上去的,若是太严苛,怕是众将以为卸磨杀驴,军队不稳了。
  “就让他来东京养病吧!”赵匡胤点点头,说道:“正好我与慕容将军多年未见,叙叙旧也不错!”
  “卸下山南东道节度之任,就加其为枢密副使、检校太尉!”
  “喏——”几位宰相连忙起身应下。
  这几个职位一看就知道是闲职,荣衔,不过地位高,将这位老将军养起来再好不过。
  “山南东道,乃监控江陵之要地,非大将不可守之!”
  赵匡胤沉声说道,几位宰相闻言,面面相觑,这又是赵普的活。
  “臣以为,泰州团练使,潘美,潘仲询,有勇有谋,可担任此任!”赵普思虑一会儿,心中就有了人选。
  潘美不仅是禁军的后起之将,而是与皇帝之间关系亲厚,陈桥兵变,皇帝就派遣潘美宣扬圣旨,晓喻朝内外。
  更何况,其在南征李重进之时,担任石守信之助手,担任行营都监。
  扬州平定后,潘美留任为巡检,以行使镇抚之事,因功授为泰州团练使。
  “可——”赵匡胤思量一会儿,满意地点点头,赞叹道:
  “潘仲询的才干,我自然是相信的,只是其资历不足,贸然担任节帅,恐众将不服!”
  “臣惶恐——”赵普一脸惶恐地拜下,他低下头,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你毕竟是文臣,难免有些疏漏之处,这本为常事,何罪之有?”
  赵匡胤连忙安抚道,然后思量片刻后,说道:
  “山南东道不出所料,乃是用兵之地,须得好好经营一番才是,让边光范担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担任兵马使!”
  让文人担任节度使,这是赵匡胤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边光范乃五朝老臣,在后唐,担任户部员外郎,在后晋,担任权知开封府事,筹措粮草,礼部侍郎等职务,后汉时,其又改检校刑部尚书、卫尉卿。
  后周时,礼部侍郎、户部侍郎等,都担任过,在地方检地卓有成效,受到周世宗的称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