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6/1016

  “卫王那边也是如此的!”
  李嘉补充了一句,侯丽妃脸色这才正常。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之常情。
  一个普通的矿场,一年入个上千贯还是应当的,到了出宫开府,想必是舒畅的很。
  侯丽娘放心了不少,与卫王一个待遇,也不算差了。
  见此,李嘉思量着,以后那么小矿什么的,倒是个打赏人的好东西。
  前唐时,喜欢赏赐公主皇子一些食邑,结果人家只挑富庶的,加上勋贵一起,几乎霸占了天下十分之一的户籍,唐玄宗时达到巅峰,由此均田制崩溃加速。
  毕竟唐玄宗会活,十几个皇子,上百个孙子,许多公主,一个封王,就得上千户食邑吧,而且是实封。
  李嘉干不了这事,食邑一律转变为俸禄,一户代表一石粮食,万户侯,也不过万石,换算成钱,也就三千多贯。
  凡是免税的,总会让人得寸进尺,数量限制就弄质量,损失的总是朝廷。
  不如直接发粮食方便,哪怕你经商,只要按时交税,一切都可以谈。
  “陛下——”刚吃完饭,田福就走过来,轻声道:“政事堂那边……”
  “知道了!”李嘉点头,然后离开了后宫,直接去往了军机处。
  由于没了战争,所以只有数人值班,而李淮则在准备各府的巡检司的设立,虽然之前讨论的简单,但无论是人事,编制,都很复杂。
  皇帝也没啰嗦,直接将军官调出充任度田的情况说了一遍,想看看李淮怎么想,毕竟人家是专业的。
  “陛下,此策恐怕不太好!”李淮犹豫了片刻,斟酌道:“且不论文武殊途,禁军虽然识字者多,但到底只是杀人利器,无耐心,也不愿意做这种繁重的活计,且他们唯利是图,与国子监生相比,更易受到收买!”
  “若是强行让他们担任度田,怕是弊大于利,反而不利于度田,微臣更是忧虑,反而会激起禁军的怨声!”
  “嗯!”李嘉思量片刻,也不禁点点头,这个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况且,他还考虑到一点,军队中最重要的,就是军官,如此抽调许多的军官出来,会不会影响到禁军的战斗力。
  在这乱世,还有什么比军队更重要的吗?
  到这时,他完全理解明初为什么国子监兴盛了,朱元璋利用数万名廉价国子监生,历经数年,堪堪建立了鱼鳞册,统计户口田地。
  这些经历磨练,又让太学生们能力精进,从而成为精英,直接可以授官,这可比科举得来的人才实在啊!
  可惜,自己只有一千多国子监生,领悟太晚了。
  “对此,你可有法子?”李嘉死马当活马医,不由得问道。
  看了一眼皇帝期盼的目光,李淮心中犹豫,但最后坚定地说道:
  “若是识文断字,却是有一批人极为适合的,只是怕有些不合时宜,惹人非议!”
  “哦?速速说来!”本以为没法子,如今却有意外之喜,李嘉心情颇有些激动。
  “臣直言!”李淮沉声道:“自大唐复立,陛下就设崇福司统领天下佛、道教派,又规定了佛寺、道观的章程,使之不害与民,据臣所知,无论是和尚还是道士,总归是要识得佛经道藏的,其见识甚至不亚于进士。”
  “如今南方太平,佛徒道众增生,与其让他们吃斋念佛,不如让他们出来,为朝廷,以及天下万民作一些贡献!”
  初听此言,李嘉莫名的惊诧,然后细细久之,又感觉很合理。
  他将道观、佛寺大半的田产没收,如今赖以生存,只能是地方州县的钱粮,以及香火钱,到底是吃了朝廷的一份钱粮,出来效力也很正常。
  人家的文化水平虽然良莠不齐,但至少识文断字是很不错的,而且是出家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杜绝诱惑,的确是个适宜的选择。
  甚至,考虑了南方上千所寺庙,数万名出家人,他们比国子监生还要合适。
  “这对于他们而言,未尝不是吓场修行?”李淮最后补充道。
  “哈哈哈,的确,咱们替佛祖、道祖们测算其定力,筛选徒众的确是算是一场修行!”
  李嘉笑了,不止可以免费获得劳动力,还可以对佛、道势力,进行一场摸底剔除行动,若有表现好的,他不吝啬官位录用。
  毕竟是人才,哪里都是稀缺的。
  “此策极妙,一般是可是想不出来!”李嘉指着李淮,夸赞道:“你倒是机灵的很,很好!”
  “多些陛下夸赞!”李淮松了口气,这个歪主意,还真被录用了。
  “你儿子李夏,也十六了吧!”难题解决了,李嘉心情不错,拉起了家常。
  “回禀陛下,犬子的确十六了,如今正在国子监入学!”听闻皇帝这般了解,李淮心中颇有些感动,皇帝还是在意自己的。
  “哦?这般,怕是在度田了,你也倒是舍得!”
  李嘉感到意外,身娇肉贵的公子哥,竟然会去国子监,看来其未来不可限量啊,宗室中又可能多个俊杰。
  “年底度田结束,授个秀才,其读书如何,能中个举人吗?”
  儿子入了皇帝眼,李淮心中欢喜,他有些激动地说道:
  “犬子虽然不成器,平日里爱卖弄学问,几个博士言,虽然粗鄙不堪,但还是有几分可取之处的!”
  “学问之事,精益求精,咱们李家虽然重坐了天下,但也并非稳固,宗室中多出些人才,也是极高的,你平日里管教得好,勿要半途而废!”
  “臣谨遵圣谕!”
第七百八十五章
崇福司
  一经有了主意,李嘉毫不含糊,直接召崇福司的进来,亲自问询。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中国一向是个比较早熟的国家,对于宗教的管理,在商朝时,开始在王权、教权反复,到了周朝,彻底奠定天子的地位,这意味着皇帝不需要通过祭祀来沟通天地。
  为啥?
  天子、天子,天都是我爸爸,你有什么资格管我?
  后来,秦汉后,历代王朝的宗教事务管理机构一般都称为太常或太常寺。
  宋朝时,先由太常寺掌管,后归鸿胪寺,到了明朝,朱元璋或许是和尚出身,对于宗教特别敏感,太常七外,又增设僧、道司,管理州县的道士和僧人,城隍庙就是他老人家推崇到全国的,清朝沿袭。
  由此,天下的宗教,就一分为二,正祀和淫祀,一个支持,一个被封杀。
  唐朝时,由于李耳这个唐圣祖的缘故,所以推崇道教,甚至将道士的籍贯纳入宗室,强调大唐的天命。
  对于宗教,李嘉则施行积极的应对策略,唐武宗、周世宗的手段,太过于刚烈,一心求财的想法暴露了太明显了。
  一开始,李嘉就设立崇福司,将广大的道士和僧人纳入其中,赋予其权力,让他们进行互管。
  之后,他不断地提要求,如限制各州县寺庙的数量、限制寺庙的大小规模、僧众人数,然后对于庙产进行剥夺。
  这样一来,皇帝就隐身其后,崇福司则成为了众矢之的。
  管理崇福司的,自然是岱宗派的道士,作为皇帝最亲近的教派,岱宗派不仅积极配合朝廷,而且对于皇帝的言语,可谓是言听计从,以至于在道教诸派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崇福司的太祝令,名唤李申,法号玄申子,年四十多岁,面容清瘦,穿着道袍,与寻常的道士风轻云淡不同,或许是经常与地方州县往来的缘故,他倒是颇有些官僚的色彩。
  “贫道李申,见过陛下,愿陛下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李申连忙弯腰行礼,口中呼喊着,比寻常的官吏们还会拍马屁。
  “起来吧!”李嘉笑了笑,问道:“天下十一府,崇福司可曾都建好了办事处?”
  “回禀陛下,因为人手不足,除了东川、西川,以及闽南府外,其余府州已经建了分司,管束着各教派寺院!”
  李申弯着腰,恭敬地说道。
  “那天下寺庙,在册的道士、和尚,能有多少?”李嘉好奇道。
  “约莫有三十余万!”李申思量片刻,就说出了一个令人吃惊地数字:“主要是江西府和江宁府两地,仅一个金陵城,就有佛寺两百余座,道观三十余座,此二府,崇福司在册的,就有十余万!”
  “还有许多寺观建立在穷山僻岭之处,时间太紧,还来不及登记造册!”
  三十多万人,而且巴蜀之地还没来得及统计,甚至还有许多遗漏的。
  听闻到这个数字,李嘉不由得咂舌,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都快比得上岭西府了。
  乱世中,困苦的生活,就需要信仰来支撑,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只是那么多劳动力的逃缺,着实令人不安。
  什么铜钱还在其次,因为无论是赋税、徭役、征兵,都是建立在人口上的,为啥南唐一直是南方第一大国,就是因为其人口在五百万以上,哪怕失去了淮南十六州,还有三百多万。
  当然,这点人数跟频繁战乱的中原相比,小巫见大巫了,郭荣整治宗教时,中原九十州,但寺庙却有三万多座,也就是说,每州平均就有三百多座。
  也就是说,中原不服徭役者,约莫百万,也怪不得屠刀向佛了。
  不过,乱世中,佛寺吸收了大量的人口,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避免战乱对百姓的伤害,保存了汉人的元气,所以周世宗郭荣接受了佛教大礼包,立马就敢东征西讨,南下淮南,不然濒临破产的中原,哪里养得起二十万禁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