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8/1016

  一亩地收成两三石(一石一百零六斤)还是有的,尤其是南方一年两收,每亩斗粮,也不过是二十税一,看起来很轻徭薄赋的样子。
  但实际上,古代没有化肥,顶多用用石灰或者堆粪,基本上都是轮耕,也就是耕一半,让另一半田休养一年半载。
  也就是说用一半的田,来缴纳全部的田税,朝廷可不会管你跟没耕种,反正是按田来交税的,百姓只能缴纳。
  所以,如今唐国的田税基本上是十税一,为了扩充人口,李嘉还免除了口算钱,也就是丁税,当个人也要交税。
  而产生溺婴也不足为奇,因为生养太多,每年口算钱都能压死全家,所以只能牺牲小儿了。
  另外,还有户税和地税,顾名思义,户税就是让你缴的家庭税,王公贵族外,都要缴纳,也分三六九等,缴纳钱财;地税,就是义仓为名课征的税,义仓主要储存粟米,以备凶年之用,本为好事,但却成了补缺财政的税种。
  另外就是商税了,这与普通百姓无关,基本上是商人们打交道。
  唐末以来,各国数百种杂税,随着大唐几乎统一整个南方,许多不合情理的赋税直接被砍掉,然后粗略的合成了四种税。
  夏秋粮税,户税,地税,商税,四种。
  可是在李嘉看来,依旧太复杂了。
  不是他对百姓们进行菲薄,实在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太过于复杂的东西,对他们而言,反而是种祸害。
  只有简单粗暴,才对朝廷和百姓有利。
  比如灯塔国,州税、县税,联邦税等等,数以万计,万税之国,对于普通人太不友好,所以只能请律师帮忙缴税,由此促进律师行业发展,其几乎占据四分之一的鸡滴屁,可谓是畸形到了极点。
  所以,此次秋收后,他准备再次进行赋税改革,将户税和地税,删减合并,让全国只有两个税,农税和商税。
  坐在椅子上,与其他的宰相们一起,听着转运使司的汇报,李嘉开始一心两用,思虑起别的了。
  “启禀陛下,列位相公,神武四年下半载,并无大的灾祸,各府州一片太平,也无兵灾,转运粮食,以至于今年秋粮,获得了大丰收!”
  由于在江西、江宁清缴了大量的免税户,让胡宾王顺理成章,一跃成为正三品的转运使司总运使,经过体制改革后,其已然与各部尚书平级,再跃一步,就是政事堂的宰相了。
  大唐的宰相制继承前唐,宰相并没有自己的品级,是由其他官职加上同平章事,从而有参政的权力。
  实际上,若是皇帝想,胡宾王立马就能进入政事堂,成为宰相,不过其年龄才三十来岁,从政不过五年,太年轻了,至少在六部转个七八年才合适。
  所以几位在宰相们,从来没有把他当做政敌,只是当作接班人看待。
  胡宾王压抑住激动的心情,抑扬顿挫地言语道:
  “赖陛下恩德,今年江宁一府,七州一军,今年共收夏粮,四百五十万石,比夏税的四百一十六万石,多收三十四万石,其中地方三,朝廷七,运送至长沙府粮食,约三百一十五万石!”
  “江西府九州之地,则收下粮六百八十万石,增三十万石,朝廷可得四百七十六万石,两府之地,朝廷共得夏粮七百九十一万石——”
  由于有了今年夏粮的冲击,如今得知秋粮后,大家已经做好了准备,对于江南两府,已经没那么惊讶了,但这笔数字,依旧令人咋舌。
  近八百万石粮食,转运使司运转了一个多月,九月初秋粮就好了,一直忙活到了今日,参与运转商船,超过三千次。
  安史后,依靠江南,大唐才能复血重生,的确是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
  政事堂的宰相们甚至迫切地想迁都江南,牢牢掌控这块肥美的土地,但迫于宋国的威胁,守江必守淮,没了淮南,一切都无从谈起。
  李嘉则更清楚,除了江南本来就富庶外,自己减免了大量的欠税,以及规划了转运使司,澄清了吏治,更是占据了主要原因。
  夏粮其他各府,长沙府一百五十万石,湘西十六万石,加上之前的岭南三府的四百二十万石,和闽南府一百二十万石。
  加上蜀地和荆南府的四百万石。
  朝廷神武四年的秋税,规模达到空前的一千九百万石,只缺三万石,比夏税多了近两百万石。
  如果换算成铜钱,也能有近五百万贯。
  神武四年的两税,总计约三千六百万石,合算铜钱一千两百万贯。
第七百八十八章
商税
  值得注意的是,蜀地两府的秋税,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截留下来,与潘崇彻的禁军补给,八万禁军,每月耗费的粮食,就是十万石。
  再加上蜀地两府官吏预留的年俸,实际上蜀地秋税约五百三十万石,截留二百七十万石,输送朝廷二百六十万石。
  荆南府则输送一百四十万石。
  至于占城都护府,由于不到十万的人口,所产出仅能自己,而交州都护府则用秋粮来作为军饷,平定丁部领之乱。
  由于交州这鬼地方雨林密布,山岭崎岖,夏日又属于雨季,至少得拖延到年底才堪堪平定。
  这两地自然没指望了。
  而令李嘉且忧且喜的是,粮食太多,长沙府一时间难以招架。
  “夏粮府库中还存有三百万石,如今秋粮尽入府库,却仍旧有三百余万石粮船,徘徊于湘江之上,须得尽快的上岸才是!”
  李嘉感慨万千,各粮仓已经满了,只有众多的粮船在湘江上,且不说损耗,就若是一个火灾什么的,他就欲哭无泪了。
  而且那么多粮船,也堵塞了湘江航道,连忙十余里,对于长沙城日常商业活动,也是不少的压力。
  “陛下,为今之计,须强压长沙城的粮价,不得再降了!”
  孙钊连忙出列,沉声道:“如今秋粮入城,每石粮食,已降至三百钱,若是湘江上的粮船被商贾得知,怕是得降到两百钱,无论是对于百姓还是朝廷,损失极重!”
  朝廷府库存量约莫两千二百万石,若是粮价降一百钱,朝廷损失就得三分之一,而对于农户而言,卖粮的价格则更低,反而会逼迫许多农户破产。
  民间借贷业务极多,粮种,耕牛,疾病等,都需要银钱,一经借贷,本指望秋粮后还贷,若是粮价太低,谷贱伤农不是假话。
  当然,孙钊考虑的主要是朝廷,百姓只是顺便。
  “说到粮商,京都之地,其必然控之,一道正经即可!”
  李嘉一脸正色道:“其定然有许多粮仓储存,咱们将粮食发卖与他们,应该有一百万石吧!”
  “陛下圣明!”赵诚连忙说道:“价格公道,粮商自然不无不可,长沙城二十万百姓,加上来往的商人,月耗粮食数十万石,其定然有仓库的,发卖与他们,正好一举两得!”
  “那么,还有两百万石!”
  李嘉松了口气,继续言语道。
  他感觉自己就像是王多鱼,突击花钱,尤其是三百万石粮食,可不能轻易舍弃,浪费也不能。
  “勋贵、京官的年俸,虽然是明年开春发放,但咱们若是提前数月发下,也能去掉一百五十万石左右!”
  皇帝的急迫,对于宰相们而言,简直是大惊小怪,偌大的朝廷,还怕没地方花钱,只是时间紧迫一些罢了。
  孙光宪稍微一思量,就有了主意。
  “甚好!”李嘉赞叹道:“让司农司尽快去办,今年也就罢了,明年定要多修建些粮仓,今年的窘境,定然不能再复!”
  司农寺是九卿之一,掌粮食积储、仓廪管理及京朝官之禄米供应等事务,这次粮仓不够,也是其负担主要责任。
  不过,秋粮竟然比夏粮还多上两百万石,再加上高丽、吴越的纳贡,尤其是吴越供奉翻倍,更是造就仓库不足,也是他们没有想到。
  “剩余的五十万石又如何?”
  “如今长沙数万禁军,可以粮抵钱,五十万石,也不过十几万贯钱,不足一月之费!”
  邓斌连忙凑过来,露了回脸。
  “不可,兵卒爱财甚于粮,如今粮价低迷持续不了一个月,若以粮抵钱,朝廷亏损太大!”
  秋粮后的降价,三百钱每石,约莫比平日低了三四十钱,若是按市价发粮,那么得亏损数万贯钱,孙钊怎么会肯,这会造成亏空。
  孙钊痛心疾首地言语道:
  “这样一来,朝廷岂不是白白损失了数万贯钱,数州的秋税?陛下万万不可啊!”
  “孙相公所言极是,禁军一向以钱饷为重,其次为布帛,如今朝廷若是发粮,怕是不妥!”
  孙光宪看了一眼赵诚,轻声说道,惹得孙钊诧异。
  “这样啊!”李嘉瞟了一眼诸位宰相,又考虑到军队的稳定性,也就不想打破军队的规矩,他站立而起,笑着说道:
  “这五十万石粮食,也莫要在储存了,一并奖赏与朝廷的大臣们吧!”
  “臣等惶恐!”几位宰相连忙跪下,一脸诧异之色。
  “朕是这般想的!”李嘉一脸正色道:“朝廷从广州北入长沙,如今又并数国而划江而治,也不过区区四年时间,可谓是国势极盛。”
  “虽然依托列祖列宗庇佑,但诸位臣工的辛劳,也是难以抹除的,没有你们,何来大唐的复兴?所以,这五十万石粮食,就当做奖赏,亦或者鼓励,希望诸位奋发图强,助我大唐再复旧国!”
  “臣等尺寸之功,岂敢居功,此皆陛下英果决断,祖宗庇佑所致……”
  被皇帝夸赞,宰相们心里欢喜,但为人臣者,功委其上,过揽自身,毕竟圣明不过皇帝,这是上千年来的传统规则,他们哪里敢正大光明的打破。
  “罢了,不用再言语了!”李嘉也懂得这话不过是谦虚罢了,况且朝廷每年发放百官的俸禄,差不多五百万石,这不过是一个月的月俸,看起来多,其实不值一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