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4/1016

  后勤在于兵部,负责军队的粮食,钱饷等方面,辎重营也直属于兵部,方便管辖,也可以监督,而且,调兵权在于兵部,没有兵部的符印,将领调不动手下的兵马。
  日常的将校训练,升迁,赏罚,则集中与五军都督府,宪兵司直归其管辖。
  而军机处的作用,就是统筹兼顾,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军事顾问,参谋,对于军队的主帅、出兵方向、后勤补给,具有极大的建议权,日常对于军队,也有些许发言权。
  如此一来,将校的权力压缩到了极致,只有对日常训练的指导,以及带兵权,只有到了作战时,才能重振雄风。
  “不过,对于虽然建立了讲武堂,但智者千虑,必有一输,方方面面的总会有缺漏,所以大将方面,则定然招募幕僚、参谋,进行统筹辅助管理,这不就是某种方面的遗漏吗?”
  李嘉沉吟道。
  将领某种方面也不是全能的,而且,许多人还有很多缺点,在带兵打仗过程中特别明显,这个时候,就要给个提建议的人,如军队中的参谋、军师。
  像收集研究情报,提出建议,拟制军用文书,传达命令、指示,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这样的人基本上是由将领自己招募的,如参军、书吏、赞画等,统称为幕僚。
  将领到了一定地位,必须是要招幕僚的,就跟地方官一样,节省精力罢了。
  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是私臣,为其谋划,如赵普之赵匡胤。
  与其让他们自己招募,不如咱直接给他们配对,将其规划完全。
  思量着,李嘉就有了主意,他感觉可以与那些将校们的幕僚,直接由私而公,换句话来说,就是给他们幕僚一个编制,顺便也减少将领的支出。
  这样做,也是参考宋朝的做法。
  其对幕府制度限制较严,聘用由自辟改为中央任命,大量幕职编入职,如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名下的,推官、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等幕职官由中央任命。
  后来沿用到了明朝。
  这意味着其直接向中央政权负责,又有监督主官的职能。
  不过,如今大唐境内,基本上就没有了藩镇,那些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自然不需要设了,但参谋部却是要有的。
  “你们下去吧!”李嘉摆摆手,他沉入了思考中,情况也了解差不多,自然不再废话。
  “你们几个留下!”这时,皇帝又出言道。
  卓明几人一脸疑惑,等待皇帝的指示。
  “这几个密盒你们拿着,日后若是有重要情况,就直接写书送到皇宫中,那些宦官们会直送入我的书桌,你们也不用层层上报了!”
  说着,几个宦官抬着数个平平无奇的木盒出来,让这几人目瞪口呆。
  “喏!”卓明满心欢喜,连忙应下,这就是简在君心吗?好开心的感觉,自己与普通的将校不一般了。
  亦或者,皇帝对于某位将军不放心,所以有所动作?
  满心的猜想下,伴随着惊喜和疑惑,他们慢慢离去。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密折制度,从军队开始吧!”
  呢喃一句,李嘉心中参谋部的构想越发的成熟,然后迫不及待地离开军营,来到了军机处。
  李淮第一时间被召见,然后就被皇帝述说参谋部的设定,整个人,极其懵逼。
  好歹他也是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不就是幕职转正,从而达到对将领的监控吗?
  只是,这有些太过于直白了,对于将领来说,可谓是一种明晃晃的猜忌行为。
  不过,他也知晓,不能逆着皇帝,不然就圣眷不在了。
  斟酌了几句,李淮小心地言语道:“参谋之事,却是真知灼见,陛下所言,也是极为妥当的,只是微臣以为,这参谋,本就是将校们私人谋划,定是个用起来顺心的人,若是朝廷指派,怕是弄巧成拙,反而让人不喜。”
  “若是有参谋糊涂,自以为是,直接揽权,与将领有摩擦,怕是耽误了陛下的一片苦心!”
  其实,李淮别的不担心,就是怕这种制度,让掌兵数万的潘崇彻不安,明晃晃的刀子,只要政治能力及格的,都能想到这一点。
  “你言语的也有点道理!”李嘉领悟到他的建议,幕僚是一种很私人的东西,从汉到唐,一直是个人的独断,若是幕府转正,指派他人,将领们绝对会闹心。
  更是容易引起矛盾,反而不美了。
  “这般吧!”李嘉点头道:“厢、卫,以及边臣,皆设参谋处,以充任其幕府,一厢为五人,卫为十人,为首的是参谋总长,其下皆为参谋,俸禄由朝廷供给,人员由其指定,再上奏都督府!”
  “如今还不太合适,不能太急了,步子迈大,容易扯蛋,咱们还是妥当些为好!”
  皇帝顺从其谏言,李淮瞬间大喜,自己的作用还是挺大的,不过,他回头一想,自己这个军机处大臣,不也是参谋吗?而且还是军事的参谋。
  “对了,这件事也由你与都督府发一道指令,莫要耽误了,理由的话,就是为了减轻将校的负担。”
  “喏!”李淮心中叹了口气,果然,自己就是个参谋,而且还是个总参谋。
第七百九十七章
  “参谋处?”
  西川府,利州,招讨府。
  利州是对抗兴元府,汉中的前线,所以潘崇彻就将军府,放在了这里,显然决心。
  之所以没有放在成都,也是怕瓜田李下,让朝廷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潘崇彻看到这封都督府的政令,颇有些诧异,随即又有些惊慌。
  参谋这个职位,他倒是熟悉,这是唐季以来,节度府下面的一个官职,幕僚中的重要位置,仅次于掌书记,负责的是军事方面的建议,也就是军师。
  而如今朝廷直接让他设立一个参谋处,而且还说人员都由他推选,这不得不让他怀疑人生:
  难道陛下猜疑我了?
  这般想法,让他颇有些义愤填膺。
  “某不辞辛苦,招募八旗兵,为朝廷打下蜀国,陛下竟然这般对我!”
  虽然被阉了,但潘崇彻一向具有武人的气魄,忠义自然不在话下,豁达开朗,但唯独受不了委屈。
  他是个直性子。
  气愤了许多,但他不是毫无政治头脑,只有脾气的,索性他没有失去理智,直接请了幕僚过来,商议这件事。
  “让张先生前来见我!”潘崇彻大声言语道,让人清楚他很不痛快。
  很快,一个清瘦的文人走了过来,穿着长袍,手里还拿着一把羽扇,与那诸葛孔明有好几分相像。
  “先生,你快过来看看,这是都督府来的指令,其中的言语,某是极为不舒服的,这份委屈,某实在受不住!”
  潘崇彻脸上写满了愤怒,他指着桌上的书信,大声言语道。
  张先生不以为意,扇了扇十月的冷风,脖子一激灵,瞬间打了个寒颤,精神了许多。
  “是!”张邯点点头,然后拿起了信件,看将起来。
  张邯是个读书人,他来自于成都府,仅仅是个小京官,由于蜀国灭亡了,他也没有了生计,千里迢迢奔赴长沙也不划算,谁愿意背井离乡啊?
  所以出于无奈,再加上潘崇彻一战尽灭数万宋军,威名赫赫之下,他就来到了招讨府,自聘为幕僚。
  偏偏潘崇彻是个讲究的人,文武俱全,为人爽朗,不贪钱财,但由于受到南汉重文轻武的影响,皇帝的言传身教,对于文人,他一向是敬佩有加,尤其是一个学问比较好的。
  恰好,蜀地文风浓郁,张邯虽然只是京官,但受其熏陶,自然比潘崇彻好太多,诗词歌赋,样样俱全,于是就成了首席幕僚,潘崇彻也是敬佩有加。
  对于潘崇彻口中的都督府,这些时日处理文书,他也是知晓的,其全名是五军都督府,掌管着军队的庶务,军中的宪兵队,就是其直辖,可谓是潘崇彻的顶头上司。
  小心地拿起书信,张邯细细地看究起来,半刻钟后,他心中颇为欢喜。
  幕府由私转正,对于他来说,可谓是意外之喜,这样就又代表着他可以做官了,有官身了,而且还是参谋总长。
  虽然潘崇彻的招讨使一职只是差遣,而没有官品,但也是封疆大吏,威望颇高,其下的总参谋长,肯定品级甚高,相当于州刺史的长史一职。
  “先生为何欢喜?”潘崇彻沉声问道:“其间的言语,难道不是令人愤怒吗?”
  “使君勿要忧虑!”张邯连忙摆手说道:“此令非但为猜忌,反而是陛下的信任!”
  “哦?何出此言?”
  张邯听闻,反而不急起来,他施施然而坐,看着潘崇彻的大脸,轻声说道:
  “如今蜀国灭,国分为三,大唐得其二,分置为东川、西川二府,招讨坐镇西川,驻军面对兴元府,可谓是朝廷信任有加,大权在握!”
  “但,其间,也是莫大的风险的!”
  “哦?”潘崇彻有了兴趣。
  “东川、西川两地,合并了那些蜀兵、乱民,合计还有八万之数,但,由于需要面对宋人,招讨手握五万大军,可谓是重兵在手,无论是哪个当政,自然是满心猜忌的!”这般想法,让他颇有些义愤填膺。
  “某不辞辛苦,招募八旗兵,为朝廷打下蜀国,陛下竟然这般对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