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5/1016


第八百一十三章
大朝会
  虽然有点烦心事,但李嘉已经打定主意,定然如刘备一般,继统不继嗣。
  他准备立两个宗庙,一个让前唐的皇帝,另一个则是自己家的,包括自己老爹在内的几个追封皇帝,各不耽误,也算是成全孝道,祖宗们都不会饿肚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神武四年过去,来到了神武五年(公元964年),声势浩大的元旦大朝会,已然举行。
  平日的朝会,基本上五品以上的官吏才能参加,而到了大朝会,只要有品级的,都会参与,仰慕圣颜。
  可怜这些低品小官,一年到头,也只能在大朝会见皇帝一面,平日里毛都看不到,不比百姓强多少。
  权力一向具有集中性,这般上千人的大朝会,纯粹是个形式问题,议论不了什么事,名义上给予小官们议事的权力。
  相当于画个大饼在这。
  别看你官小,但你实际上与宰相们一样,也是朝廷的主人之一,好好努力办事,以后你就能天天参加了。
  年轻的官吏们自然热血沸腾,珍惜这次机会,但年迈的官员们,则叫苦不迭,守岁结束就得上朝,熬一夜再站半天,身体差的根本就坚持不下来。
  今年的大朝会,没有去年灭二国、显国威的热闹,但随着国土的广袤,百官们的精气神越发的昂扬向上。
  毕竟蜗居在岭南,和盘踞南国,窥伺北方比起来,声势不可言道,人皆喜气洋洋,精神饱满。
  李嘉身着衮冕,绛纱袍,戴着通天冠,眼前垂着白玉珠串十二旒。看人都有点模糊,御座南向坐端坐着接受朝拜。
  符宝郎奉宝玺等置于皇帝前方,公、王以下及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
  所谓的符宝郎,就是掌宝玺,并掌金银等牌的官。
  主持仪式的典仪,膀大腰圆,目不斜视,洪亮的声音:‘拜’。
  赞者承传,所有人皆拜下。
  然后就唤某些人过来,其北面跪贺,称:‘某官臣某言: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陛下与天同休。’
  然后退下,再唤某人。
  其实套路与明清差不多,就不再一一言语了。
  其实,重头戏在于,大朝会过程中,皇帝要接见诸番使臣。
  今年朝拜的有,渤海国、高丽国、吴越国、大理国、真腊国等,还有一些南洋小国,高原番部,衣着服饰各异,使臣团皆百人上下,可谓是隆重至极。
  甚至大食国也派遣使臣过来朝贺,可见随着海军的强大,其也听闻大唐的威名。
  所有人皆跪拜皇帝,唱喏,表面上上,心悦臣服。
  唯独大食国使臣平立不拜,傲然而立裹着白色长袍,那是极为碍眼的。
  “在我们大食,只拜啊拉,哪怕是阿里发,也不曾跪拜,还望陛下见谅!”
  御史们怒目以视,待纠之,但皇帝则摆摆手,笑吟吟地说道:“今日为正旦,朕不难为人,风俗也罢,礼仪也罢,既然大食使臣入中国,自当以中国礼,如今竟然不遵,那就赶出去吧,省得碍眼!”
  “到时候贵我两国海面上出点事,就由使臣多担待了,后果自负!”
  “尊敬的陛下,几百年来,大食朝使大唐,也不曾下拜啊!”
  见到元从军真的过来了,一脸胡子的大食人,瞬间就慌了,急忙解释道。
  “那是之前,现在是我是皇帝,自然规矩变了,来人送使者出去吧!”
  李嘉冷笑一声,顾忌着眼前晃悠的十二旒,不敢有大动作。
  “陛下,陛下……”元从军自然听话,在其叫嚷中,将其拖走。
  大臣们面面相觑,吴越国等使臣更是被吓的不轻,皆以为是杀鸡儆猴。
  “这等蛮夷,不守规矩,开元故事竟然敢再提,诸位勿要乱动,朝会继续!”
  赵诚连忙站出来,大义凛然地解释道,以他首相的身份,众人这才收拾心情,继续朝会。
  而所谓的开元故事,就是开元初年,大食帝国遣使来朝,进马及宝带等方物;在朝见玄宗时,发生了值得关注的“礼仪之争”:
  大食使臣谒见玄宗,平立不拜,宪司(御史别称)立马准备呵斥,中书令张说则奏说:“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玄宗这才应许。
  之后,大食又遣使朝献,自云在本国惟拜天神,虽见王亦无致拜之法。
  在御史的屡次诘责之下,使臣遂请依汉法致拜。
  说白了,什么风俗习惯,都是扯淡,最后不是还拜下。
  李嘉一眼就看出,这是大食人的试探,如今大唐重商,又拿下占城,海上丝绸之路盛行,汉商侵吞了大食人的利益,所以有了这次试探举措。
  作为皇帝,以及列位外使的面前,为了利益,他怎么可能会怂,只能强硬,他就不信打不过。
  这番一个波折后,且不提百官们的心思,反而大朝会总算是顺利进行,直到中午方休。
  李嘉作为主角,也起了一大早,身着一番重物,着实劳累许多,做皇帝也挺辛苦的,不仅劳烦腰,还得劳烦精神。
  卸下繁重的衮冕,李嘉换上了常服,在宫女的捶打下,这才缓了口气。
  “让宰相们来见我!”李嘉饮了杯热茶,浑身舒坦许多,半躺在榻上,轻声道。
  很快,身着礼服的宰相们快步而来,刚准备拜下,就被皇帝制止了:“免了吧,今天一天都拜多了,坐下说吧!”
  “臣等叩谢皇恩!”口中言语着,宰相们屁股坐着,心思却提溜起来,更加难受了。
  “大食人这件事,并不算什么,尔等也勿要请罪!”
  皇帝笑着说道,语气很轻,但落在宰相们心中,却是极重,几人立马就紧张起来。
  “播州那边怎么回事?”
  “启禀陛下,播州杨实遣使来报,其病重,难以下地,所以就只派遣使臣,以及贡品来到长沙!”
  赵诚心头一惊,硬着头皮说道。
  “这些屁话你们也信?莫不是被其厚礼糊弄了眼睛不成?”
  李嘉气笑了,呵斥道:“自神武元年黔中道多州献地归附以来,播州每年正旦必定来朝,如今却突兀缺席,其定然有猫腻!”
  “莫以为播州知蛮寮之地,就不在乎!”
第八百一十四章
播州杨氏
  贵州在整个天下的存在感一直不强,一直到了明朝时期,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乱,才算在历史上显露名声。
  这个夜郎国的所在,由于地形限制,在前唐时,属于羁縻之地,哪怕设立了黔中道,但依旧没有人在意。
  等到了五代时期,黔西南地区,形成了以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水西罗氏四大世袭刺史。
  对,是刺史,而不是土司,因为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朝。
  黔中道除了这四大土司之外,还有包括辰州、叙州、诚州等世袭刺史,这是在马殷据楚及镇压“飞山蛮”后,无力完全控制五溪地区,只能册封的大姓酋长。
  这些世袭的州县,李嘉刚拿下湖南时,就组建八旗兵,让潘崇彻好好收拾了一遍,改土归流,把那些世袭刺史全部掳掠到长沙,赏赐个爵位土地就完事了。
  所以这些地方就构建成了湘西府。
  像四大土司这样的黔西南,实在无力统治,李嘉就听之任之,按照惯例册封一番就完事了。
  播州杨氏,说起来还算是大唐的功臣,李嘉后世不晓得,如今看过资料,才知晓其历史。
  晚唐时,南诏国与吐蕃勾结,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在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不愧是荒唐皇帝,他无力镇压,就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
  当时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
  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为武略将军,播州刺史,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
  播州,就是在如今的遵义一带。
  某种意义来说播州杨氏是汉人但一直居播州,成为了蛮人了,所谓的入蛮则蛮之。
  当然这四大土司,播州杨氏、思州田氏、水东宋氏,都是汉人出身,要么是将军,要么是刺史,都是唐时入贵州地区,维护唐朝统治。
  罗氏则是纯粹的蛮人,曾经帮助诸葛亮七擒孟获。
  所以,这四大家族其实无所谓地汉蛮了,利益是一致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