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1/1016

  “绝不能让宋人得逞!”耶律挞烈沉声道,他不顾自己花白的头发,大声说道:“点齐三万骑兵,让二郎们好好准备一番,即可出兵太原!”
  北汉一向是契丹人制衡中原的必要手段,让后周北宋欲死欲仙,待后来北汉灭后,又支持西夏,建立攻守同盟。
  檀渊之盟后,虽然辽宋罢兵,但只要宋人不听话,西夏就会起兵,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宋朝不得不屈服,划地,增加岁币,契丹人的政治极为了得的,
  况且,先有北汉,后有西夏,使得中原必须先根除这两国,才能谋夺幽云。
  所以,守幽云,必须卫北汉,耶律挞烈毫不迟疑地起兵西去。
  这下子,整个天下都动荡了,一下子就三国混战,李嘉想不清楚都不行。
  到了这个时候,大唐必须凑个场子,不然就浪费了这般的时机。
  这般的军国大事,军机处定然是决定不了的,其本来也不过是个总参谋部罢了,李嘉随即召开了御前会议。
  几位宰相,转运使司,军机处,五六人,神色自若地听着李淮的解说,陷入了思考。
  孙钊言语,情绪激昂,提及要灭吴越,吞并这个南方仅存的富庶国度,从而让财政大步跨越。
  但朝廷吞二国还没两年,就已经消化不良了,如今灭吴越,岂不是得撑死,到时候中原南下,兵力反而不足了。
  李嘉则摇摇头,一锤定音:“吴越国者,钱塘江而过,杭州城虽高,但海龙军逆流而上,一日可围之,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早晚会取得,不急于一时!”
  而首相赵诚,则比较实际,言及囊括荆襄,“襄州宋人数万大军,快马加鞭,一日就可兵临江陵城,截断三峡夷陵,入蜀之路断绝,到时候不仅失去的是荆南府,还有整个东川西川二府,数百万人口!”
  “只要将其山南道攻下,到时候向西就可入关中,向北可威逼东京,进可攻,退可守,万事在我!”
  此言一出,立马就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
  这是老成谋国之见,李嘉闻之,也不由的点点头。
  借鉴历史经验,李唐皇室自唐初就形成了以关中、巴蜀、荆襄三地为战略核心地带以保障关中地区的安全地缘安全体系。
  山南道所领秦巴山地、荆襄地区,既是核心地带之一,又是关中的南部门户及巴蜀的前大门,在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就在众人以为可定时,突然有人发声,引起众人疑惑。
  赵诚目光投射而去,发觉是孙光宪这个老家伙,眉头瞬间一皱,对于这个老道的官僚,他心中颇为不喜。
  “臣以为,北汉不足为虑,宋国唯一可惧的,就是契丹人!”
  孙光宪作为老官僚了,经历过契丹乱中原的事件,大局观极为清晰,他一语中的,说到了重点。
  “哪怕宋兵攻城拔地,但只要契丹人来了,定然会无功而返的,骑兵速度极快,或许只有几个月就会见分晓!”
  “所以,朝廷要是乘虚而入,定然要好好思量了!”
  “哦?”李嘉来了兴致,忙问道:“卿家之前主政荆南,想必对于山南道很了解咯?”
  “老臣不敢称了解,但却知晓,山南道初设时,其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可谓是战略要地,但高氏据荆南以来,数十年不得寸进!”
  孙光宪面对众人的尖锐目光,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这是为何?无它,山南道,本就是形胜之地,因“山川形便”而设,山地极多,光是襄州,臣就听闻,边光范就任后,多加修缮,城高已达四丈,又废苛政,民心多归附。”
  “若是朝廷取之,哪怕有火炮之属,抛石车之远,至少也需要十万大军,数月之围!”
  “东京距襄州,不过数百里之远,禁军疾驰,数日可至,到时候北汉之战,恐怕早就结束了,朝廷白白辛苦了一场!”
  闻言,其他人想反驳,却找不出理由,只能作罢。
  “相公所言,其就是于兴元府吧!”这时,李淮则微微一笑,打破了沉寂。
  “没错!”孙光宪点头,笑道:“大学士见识长远!”
  “启禀陛下!”孙光宪看着皇帝,认真地说道:“朝廷用兵,无外乎三处,但唯有兴元府,最为妥当!”
  “其一,兴元府本就是蜀地门户,宋国残兵据之,可以随时南下,席卷蜀地,以至于潘爵爷拥兵八万以守之,而我国夺之,才可北上关中,复我旧都!”
  哗啦啦——
  复旧都这话一出,大家瞬间就激动起来,这政治意味太深远了,占据长安,等若是宣告天下:咱大唐又回来了——
  正统之位牢不可破。
第八百二十二章
  唐朝国度在哪?
  长安。
  唐朝列祖列宗的皇陵,都在长安。
  走了长安,才算是大一统王朝。
  你看中原,定都汴梁开封,这几十年,就没长久的。
  虽然大家心头不说,但国都定在长沙,所有人心里头总有一种草头王,不长久的味道。
  哪怕是定在金陵,虽然寓意不好,短命了些,但好歹也是百年国运啊!
  但,如今若是回复旧都于长安,大家瞬间就心气足了:咱们肯定是个数百年国运的帝国,统一天下不是梦。
  仿佛拿下了长安,就取得了天下一般。
  “咳咳——”见到大家思绪被这句话打乱,神游物外,心驰神往之时,皇帝不由得咳嗽一声,言语道:
  “某晓得旧都事大,你继续说,其二呢?”
  “其二,就是关中残破,兴元府距离东京上千里之遥,用兵艰难,而咱们三峡而过,数日即到,方便迅捷,无论是增兵,还是指挥,皆很方便!”
  孙光宪尴尬地笑了笑,继续说道:“其三,潘将军都督八万兵马,养军劳费颇多,蜀地乱了一阵子,大半钱粮都在用与养兵,若是解决了兴元府,到时候朝廷定然积蓄更广一些,日后的度田,也更容易!”
  “此话在理!”孙钊不由得赞同道:“西川养兵八万,东川也有两三万,国朝三成的兵力,都在蜀地,一日不解决兴元府,忧患一日难平!”
  李嘉又看向其他人,大家似乎还沉浸在恢复旧都的想法中不可自拔。
  “你们觉得如何?”
  “臣等赞成!”
  “微臣思虑不周,还是孙相公更加周到一些!”赵诚一脸惭愧地说道。
  “议事就是大家一起讨论,一人智短,众人智长,查缺补漏,哪怕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有更加适宜的罢了!”
  皇帝语重心长地说道,众人纷纷赞叹,认同。
  他看了一眼孙光宪,轻声说道:“孙相公的谋划,倒是恰当的!”
  “兴元府之地,古为汉中,汉太祖因之成有帝业,汉昭烈因之而三分天下,无有汉中,巴蜀之地就是不完整。”
  “如果将大唐比喻成一个用木板箍成的木桶,那么蜀地,就是最短的一张板子,无论木桶的水灌注再多,也会从短板那里源源不断的漏出,待到不漏时,朝廷也就是没了!”
  皇帝神色严肃,郑重其事地说道:“况且,屯重兵与巴蜀,钱粮耗费,俗话说的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天长日久,怕是有不谐之事发生,咱们要防患于未然!”
  “荆襄虽重,但不及巴蜀,吴越虽富,手到擒来,接下来,朝廷全力以赴,定要在北国战休之前,拿下兴元府!”
  “臣等谨遵圣谕!”诸多宰相无论心中怎么想,如今皇帝一锤定音,将出兵的方向定在了兴元府,那再多的算计也就打水漂。
  朝廷重战,功勋爵位皆由战出,如此提前得之,那么安排一些亲朋好友去西川赚取功劳,也是正常的。
  “陛下,凡战事,皆虚实结合,臣以为,咱们可以学习一下北宋的突袭之策,先假攻襄州,吸引其注意,然后让潘将军兵出兴元,到时候定然能成!”
  李淮连忙献策。
  “这主意倒是好!”李嘉点点头,赞同道。
  “陛下,李学士此策甚好!”
  赵诚连忙出声说道:“但战事变幻莫测,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从江陵出兵北上,若是兵力少了,宋人则不信之,但多了,朝廷的耗费就太大了一些!”
  “不如咱们两面皆实,若是山南道兵力虚弱,有机可乘,到时候咱们不仅能夺取兴元,还能将荆襄全括!”
  “就算无所收获,也能测试一番其虚实,稍有难为将来用兵,多作一些谋算!”
  “好,这主意不错!”
  听闻后,李嘉不由得赞叹道,对于这位首相,倒是有些刮目相看。
  “如今朝廷钱粮可曾足够?”
  “回禀陛下,朝廷府库充盈,绰绰有余!”孙钊叹了口气,随即言语道:“哪怕是西川,地方也有数十万石粮食,哪怕事有不暇,也能从东川输送,定然不会有钱粮短缺发生!”
  “这般就好!”李嘉点头,随即对着李淮说道:“军机谋划,由军机处筹算,兵部、五军都督府、户部,你要统筹兼顾,像拿下江南一般顺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1/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