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9/1016

  “不曾想,竟然如此尽责,这京城果真不一般!”读书人感慨道。
  “要不是这月入五百钱,某早就不干了!”
  两个巡捕淋着雨,瞧见一个搭建雨棚的酒肆,解开湿漉漉的蓑衣,不由得坐下,温了一壶酒,喝就起来。
  “谁说不是呢!”另一人无奈道:“近些时日,这读书人越来越多,巡查也越来越紧,烦人得很呢!”
  其他人并不害怕,反而问道:“赵老六,最近有啥稀罕事没?”
  “稀罕事?我巴不得永远没有!”
  一个巡捕无奈道:“最近许多读书人入了京城,前两天,还有个客栈着火,死了两个举人,忙活了好几天,幸亏今个下雨了,不然省不下心来!”
  听闻死了两个举人,在坐的都吸了口凉气,这可是举人,有的州县,甚至一个都没有,还一次性死了两个,果真是一件大事。
  饮了壶酒,二人又起身,继续巡街,这是他的职业,马虎不得。
  “想必是三更灯火五更起,烛台一倒,就起火了!”
  一个长袍的中年人,啧啧感慨道:“辛劳半生,结果却敌不过天意!也不晓得值不值。”
  “值,当然值了!”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认真地说道:“吾辈读书,不外乎出人头地罢了,如今得了举人,也算是有了半个官身,辛苦几年血泪,也是值当的。”
  “若无秀才、举人功名,某也不知能否坚持到如今,甚至能企及进士,光宗耀祖,不外如是……”
  说着,男人一脸感慨,甚至还有点泪奔的冲动,让一旁的客人们感动不已,又极为羡慕。
  知晓其为举人,列坐的客人脸色瞬间都变得恭敬起来,说话的声音也不自觉的小了许多,敬贺声,恭喜声,不绝于耳。
  众人也知晓身份,不敢过去打扰,就远远地看着,就觉得不一般。
  “咱早就觉得,这位郎君不一般,肯定是了不得人物!”某个瘦猴一般的男人得意道。
  “呸,某识面相,瞧着其模样,就晓得其必然是大富大贵之人!”某个中年人一脸认真道。
  猜想着,羡慕着,巴结着,言语不一,但却都小心谨慎,生怕打扰到这位举人老爷。
  “郎君,您的酒!”这时,小二突然就上了一壶热酒。
  “某没点酒吧!”年轻的举人疑惑道。
  “您的消费,都由那边的赵衙内买单,他是长沙县,赵通判的长子!”小二很尽心尽责。
  这下子,又掀起了波澜,议论声越发的多了,举人老爷真了不得,通判家公子也得请客交好。
  在长沙受到整个天下瞩目的时候,赵匡胤正辛劳地批阅奏书,忽然,在一本来自淮南舒州的奏本上停下多时。
  “陛下!!”这时,一旁的宦官王继恩见到皇帝停下多时,不由得关心道。
  “朕没事!”赵匡胤摇摇头,又再次看了一眼,直接甩来奏本,无奈道:
  “舒州刺史的消息,舒州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并两千余人,乘船逃至了池州,真是胆大妄为!”
  赵匡胤气极而笑:“一群无君,无父之人,就为了些许秀才举人,就举家窜,真是恶心至极!”
第八百四十八章
文会(上)
  “一科如此多进士,怕是不妥!”
  赵匡胤犹豫道,科举本就是为国取士,进士泛滥,岂不是滥竽充数地太多?
  况且,他这大宋,三成都是藩镇,河北、关中,尽是军阀,进士录取太多,哪有这般多的官位?
  话说,府库拮据,哪有那么多俸禄发放?
  “俺也不知为甚,总感觉不对劲!”
  赵匡胤叹了口气,让王继恩疑惑:“陛下何出此言?”
  “这糊名、誊抄之举,俺未及上位时,心中就有所谋算,但南国却总是领先一步,率先施行,俺这般为之,好似在仿制一般,心里着实不痛快很!”
  闻言,王继恩也知晓这是皇帝心里话,但他却不知怎么安慰,难道是英雄惺惺相惜?心有灵犀?
  索性就沉默了。
  历史上唐朝科举不糊名,誊抄,赵匡胤率先施行的,所以科举才成为寒门的通天之途。
  随着四月春闱的到来,长沙城率先从春寒中惊醒,临考前的诗会,宴席越发的多了起来。
  今年的春闱,规定的时间在四月十八,来自各府的举人们,纷纷前来,酒肆、酒楼,热闹不停,仿若过年一般。
  去年秋试,共选了一百一十四名举人,加上前两年录取的举人,共约两百来人参加此次的进士考试,取六十人,录取率应该是最高的。
  每隔三五日,酒宴诗会就热闹一番,青楼歌姬相伴,美酒佳肴而随,端是一番盛世场景。
  这一日,长沙最大的酒楼——望江楼上,正举行着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诗会,来到的举子,超过了百人,其他才子国子监生,更是上百,让三四层高的望江楼,人满为患。
  丝竹管弦之乐,已然穿过了楼层,来到了街面。
  其灯火明亮,人头攒动,欢乐笑闹之声,也是挠人心扉。
  “这就是望江楼吗?”李嘉身着青袍,提溜着一把扇子,披了件白色裘衣,带着幞头,脚踏金丝鹿皮靴,仿若是个悠哉的公子哥。
  “郎君,正是!”一旁的田福,则带着颤音,轻声道:“距离应试只有十来天了,这怕是最大的一场诗会了,听闻国子祭酒田晗、石鼓书院山长杨文靖都会前来,想要扬名立万的人很多。”
  “郎君,这里人多眼杂,不比往常,咱们还是别去了!”
  “这么热闹的地方,咱怎么不能去凑个热闹?”李嘉不以为意,挥舞着扇子,大跨步而去。
  望江楼的门子,一见到这位相貌堂堂,衣冠楚楚的模样,哪里有阻拦的道理,直接让行,态度极为恭敬。
  待他上来时,这场宴会已经人满为患,到处都是长袍才子,李嘉也不挑剔,直接找个拐角的地方坐下,吃着糕点品着茶。
  别说,免费的真好。
  李嘉感觉文艺细胞没多少,从来未曾参加过文会,更不曾见过这般多的读书人,仿若是看戏一般,极有体验感。
  这种免费的文会宴席,定然是家财万贯的人举办的,一场宴会下来,没个几百贯,根本就下不来。
  至于浪费这般钱财的目的,不外乎扬名立万罢了,请一些名人来吹捧,例如田晗等,成本更是好达上千贯。
  长沙城外的一亩熟地,也不过二十贯,换句话说,一夜过去,五十亩地就没了,一般是还真耗不起。
  李嘉作为皇帝,自然没什么不满,这种互相吹捧的宴会,反而促进消费,增加更多的税收,很适合调节贫富差距。
  随着时间的过去,整个望江楼的三层都坐满了,李嘉这拐角桌,也拼凑个活泼的家伙,碎话颇多。
  “岳州何欢,何长安,见过这位郎君!”带着两个仆从,男人笑嘻嘻入坐,客气了一番。
  欢者,乐也,长安不就乐之?有趣。
  “长沙李复!”李嘉拱拱手,随口说道。
  “李郎君,待会虽然是田祭酒和杨山长到来,但咱们凑个趣就行了,莫要反客为主才是!”
  何欢品着糕点,随意说道:“咱们就是过来长长见识的,瞧见那个人模狗样,风度翩翩打扮的公子哥没?他就是此文会的发起人,王符,王瑞祥,乃是长沙府有名才子,其父为吏部员外郎,才气冲天。”
  “这次,咱们都是陪衬,只有他才是主角。”
  李嘉一看,王符立在楼道前,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人,仪表堂堂,二十来岁,华衣锦裳,卖相显然很不错,人模狗样倒是不至于,想来是何欢心中妒忌吧!
  “何兄莫要自我菲薄,岂不闻王勃焉?”李嘉倒是来了兴致,随口道。
  “哈哈哈,李兄,洪州阎公的故事一传,天下谁人不长几个心眼?”
  何欢好似听到莫大的笑话,吃着酒,都喘不过气来,引得一旁的人窃窃私语。
  他喘了一口气,这才笑道:“王瑞祥必然做了完全的准备,怎可能为他人做嫁衣。”
  李嘉默然不语,天底下又有多少王勃这样的异才,或者说,谁能预料会有这等人如此不识趣?
  好不容易造就一番酒菜,女婿还未上桌,他人就吃个干净,一般是都受不了。
  王符这次上千贯挥洒,自然准备齐全,若是有王勃这般的傲才,也知晓太出风头,会往死里得罪人,识趣收敛些锋芒不要太多。
  见其沉默,何欢这才止住笑声,说道:“李兄,这次可有把握中第?”
  “难!”李嘉故意叹了口气,说道:“虽然只不过四取一,但朝廷新扩了江南、蜀地,才子何其多矣,越发地难了!”
  “也是这番道理!”何欢叹了口气,言语道:“虽然有誊抄、糊名,但江南自古文风鼎盛,这次进士,怕是大多被其占据。”
  “王符虽然有才,但想必也是猜想到了,所以心中慌怯,才有了这般文会,李兄见识不浅啊!”
  直到这时,何欢才真正重视这位蹭饭嫌疑的李复,不由得沉声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9/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