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1016

  “听闻,那个王符,说谁要是知晓李复的身份,就可得五百贯钱呢!”
  “哈哈哈哈!”
  李嘉闻言,再也抑制不住,大笑起来,好一会儿才止住,说道:“他这是心有不甘,千贯钱,为他人作了嫁衣,要是我,我也忍不住想打人。”
  “陛下的才华那是天地可鉴的,厉害的很,比较李杜的大才,那般俗人,自然眼拙认不出!”
  田福笑着恭维道。
  “拾人牙慧罢了,况且,那诗也是灵机一现,再也难得了!”
  李嘉摇摇头,对于出名并不热衷,他是皇帝,本身就具有偌大的名声,并不需要文采来点缀,文治武功就够了。
  再者,他摒弃了前唐时诗歌为先的科举制度,反而提倡策论,并之以明算、明法为辅,考试的内容早就变了许多,诗歌的重要性低了数筹。
  当然,如此一来,进士科的含金量自然增大,算是复合型人才了。
  若不是前唐科举重诗歌,唐诗也不知能否盛行,而他这般重策论,那么辞赋议论就会盛行。
  “让邓斌过来!”
  玩笑了几句,李嘉收敛一些,随口吩咐道。
  “是!”田福连忙应下。
  “相公,请——”在宦官的带领,邓斌低头而行,他身躯较为精瘦,衣袖显得宽大,反而带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不愧是宰相。
  田福见其从容不迫,不由得心中赞叹。
  “陛下已经等候多时了!”
  “多谢!”邓斌微微一拜,显得格外的尊重,田福心中不由得添了几分好感。
  “坐吧!”见到邓斌来了,李嘉放下手中的书,笑道。
  邓斌半边屁股挨着椅子,一脸的恭敬。
  李嘉见之,微微点头。
  邓斌在政事堂中,存在感不强,加入宰相行列也才两年功夫,虽然由吏部尚书升入,但到底是资历浅薄,话语权敌不过赵诚、孙钊,甚至比不过老谋深算的孙光宪。
  但,谁让他年轻,四十有二,哪怕六十岁致仕,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只要身体跟得上,迟早能当首相。
  不过,如今政事堂这种两强对立,已经保持了太久,如同一摊死水,李嘉心里并不满意。
  所以,削强扶弱,就成了选择。
  心中思量着,看着他,李嘉轻声道:
  “如今朝堂中,可有要事?”
  “回禀陛下,除了荆南府须面对宋兵外,并无他事,大唐国泰民安!”
  邓斌低头,轻声道。
  “恩!”李嘉点头道:“信赖诸位相公辅政,才能有此境况,邓卿的功劳也是不小。”
  “微臣惭愧!”邓斌谦虚道。
  寒暄了一阵,李嘉这才步入正题:“科举乃朝廷抡才大殿,不可疏忽,须得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为主考官。”
  闻言,邓斌心里如沸腾的开水,再深的城府,也抑制不住,脸色骤变。
第八百五十二章
知贡举
  “邓相公,您请——”
  从甘露殿出来,一旁伺候的田福,态度越发地恭敬:“奴婢也不送你了,一个时辰后,元从军就得到了!”
  “多谢田公公提醒!”
  邓斌微微拱手,看着天空中的斜阳,不由得松了口气,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时仿若全身通达,有苦尽甘来之感,凉风一吹,更是有乘风飘扬之意,令人难以忘怀。
  主考官,也称作知贡举,而他从默默无闻的宰相,到如今的知贡举,可谓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之前这位皇帝身边的近侍,态度可是不咸不淡,哪有这般的恭敬之理?
  前唐时,科举日重,一般有中书舍人及礼部侍郎作为知贡举,到了今朝,更是以宰相为知贡举,皇帝越发的重视。
  一科进士后,他不仅名扬天下,在清流中增添更多的名望,更是收获不少的门生,结交更多的人脉关系网。
  这等关系,才是他看重的,虽然一时间进士们无法帮忙,但却可以作为余荫,惠及家族,子嗣。
  而且,担任知贡举者,皆是皇帝最亲信的官员,这又相当于向外表明自己圣眷正隆。
  而帝制社会,有圣眷,足已表明一切。
  他自然知晓规矩,知贡举、同考官一旦出炉,半个时辰内,就得收拾妥当,直接去往科场住着,直到结束为止。
  这是为了防止串联,以免出现通榜的情况。
  也是皇帝的创举。
  也不怪乎这般了,前唐时,制举考试,根本就不糊名,权贵一赏识,递给主考官,直接就能录取。
  主考官权力极大,有时甚至能自主命题,看你有才华,甚至还能另外出题,给你个出彩的机会通过考试。
  晚唐时期的科举,根本就毫无公平可言,藩镇节度的子嗣,随便都能通榜而过。
  如,唐时宇文翎,为了得中进士,将自己的女儿嫁给70岁的窦璠,让老女婿的兄长帮助下,通榜成功,成为进士。
  只要你有关系,就能成进士,韩愈为何呼吁学习,就是因为这些官宦子弟,不用学问,大字不识一个,也能进士及第,这般情况,谁还学习?
  所以,为了保持公平,对于主考官以及同考官,自然严密封闭。
  这般,邓斌离开了宫城,在几个皇城司的人监督下,匆匆而回,到了家中,收拾行李。
  “老爷为何这般急促?”妻子连忙问道。
  “某被圣人点为今科知贡举,接下来的时日,我都在礼部贡院,家里也要紧关大门,莫要见客,平白起波澜!”
  饮了杯茶,邓斌还未从这般欣喜中缓过来,脸色有些红涨。
  “这果真是好事。”生在官宦人家,哪里不晓得知贡举的好处,胡氏颇为欣喜道:
  “可要带些吃食?”
  “不用了,那里由皇宫亲自送去,不愁吃喝,多带几件衣物就行了。”
  邓斌摇摇头,瞧着衣物收拾地差不多了,又看了一眼门外的皇城司,吩咐道:“如今全城瞩目,你也是知分寸的,莫要招客,那些帖子,等我出来再说……”
  随后,带着所有的衣裳,邓斌匆匆离家,直接在礼部贡院住了下来。
  宫里消息传出的快,得知邓斌获取这般殊荣,百官瞬间乘车架马来到邓府,就为了求见一面。
  但却都被拒绝,直言去了礼部,邓府更不是不见客。
  一时间,大家百感交集,唉声叹气。
  政事堂自然也知晓了。
  赵诚作为首相,地位这两年来日趋稳固,尤其是新纳蜀国和江南,他是仅次于皇帝的获利者,当朝宰辅,他就是躺着,也有功劳。
  所以,得知这番情况,他倒是镇定,反正也威胁不到他的位置,之微微一笑:“邓兄好大的福气。”
  “邓相公圣眷正隆!”
  孙钊则面无表情,前番科举,就是他主持的,如今虽晓得再难得之,但却被邓斌获得,凭借着其吏部的关系,可是能直接威胁他的地位。
  权力这东西是定的,他多吃一口,别人就少吃一口,反之亦然。
  而孙光宪则是最淡定的。
  他年岁最大,主持南平二十来年的朝政,早就心衰力竭,如今五十来岁,只能在政事堂混日子,充个人数,不时地提个建议,算是不错了。
  对于权力的欲望不盛,让他人脉不错,至少几位宰相都与他亲善。
  “邓相公年富力壮,正是大有用处的时候!”
  赞叹了一句,他就闭目养神,哪里管政事堂的气氛又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