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4/1016

  李嘉背靠龙椅,宫殿的地面湿漉漉的,灯火烛台下,反射了不少的明亮。
  “启禀陛下,巴东,江西运至百万石粮草,加上朝廷的输送的,以及荆南府自有的,粮草还绰绰有余,哪怕十万大军,也能坚持两三个月。”
  知府李怀恩弯着腰,恭敬地说道。
  “粮食也需要运载至前线的。”
  李嘉点头,目光中透露一丝赞赏:“听闻荆南府徭役万人,不但毫无差错,井井有条,大军粮草不缺,甚至民间甚少有怨言,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李怀恩是前朗州刺史,迁都长沙后,首相崔泉罢免,次相赵诚上任,前荆南知府孙光宪完成任务,从而进入政事堂。
  其治理朗州不错,又归顺的及时,所以就恰逢成了荆南知府。
  准确来说,知府这个词,全称是知某府事,民政、军事一把抓,但实际上却只是品级上高出通判、军都司一筹,从四品,与六部的侍郎平级。
  所以,听到皇帝的赞叹后,李怀恩心中一喜,知府再往上,就是六部侍郎,跨级为尚书也不过分。
  “都是诸多同僚的扶持,微臣尺寸之功,不敢当得。”李怀恩满怀激动地心情应下。
  “后勤工作重中之重,你能做好,这是你的本事。”
  李嘉微微一笑,让察言观色的众人心头格外地舒畅:“徭役之苦,难以言表,朝廷规定冬日才可征调民夫,但如今战事频繁,才破例而行。”
  “而其中的安抚工作若是没做好,就是暴政,苛政,其猛如虎,不可马虎才是。”
  李怀恩瞬间心头一紧,然后又是一松,后背不知何时就生满了细汗。
  原来,皇帝还未至荆南,就已经派遣人手调查,应该是射声司吧。
  这皇帝眼睛太过于明亮,也着实不算好事。
  “启禀陛下,百姓苦于徭役,一则吃不饱,穿不暖,而体力繁重,二则耽误农事,离家数百里,百姓家小地薄,经不起折腾。”
  李怀恩立马振奋起来,述说自己的为政之术,这是他能否提拔的重要的关卡了:“所以,微臣将徭役之路,分成数段,民夫也分成数批。”
  “离江陵越远,则路途越短,如第一段路,约莫两百里,至荆门军,荆门又至襄州数百里,则多者不过百里,少者不过三十,所以路程长短不一,民夫自然无所怨恨。”
  “当然,还得钱财开路,再辅以管束。”
  “好法子!”李嘉闻言,赞叹不已,果真是个人才,乱世中,果真是如锥入囊,锋芒毕露。
  “接力而行,省却气力,又离家越远,丘陵越多,路途越短,又保证了公平,再加上毫不吝啬钱财,百姓自然毫无怨恨。”
  其他几人望着知府的目光中,满是羡慕,不用说,入了皇帝之眼,这肯定得提拔。
  不过,李嘉也没有在他身上停留太久,对于转运使、通判,也过问了些许案件以及税收情况,关注民生,符合勤政为民的人设。
  那么多军队,治安肯定是大好,这没什么可问的。
  至于户口增加,土地开垦了多少万亩,其实都没有保证平稳,支持战争来的重要,荆南府是绝对不能乱的。
  慰问了近半个时辰,该了解的都了解后,李嘉这才歇息片刻,接见潘崇彻。
  “末将参见陛下——”潘崇彻跪下行礼。
  “起来吧!”李嘉懒洋洋地说道:“潘爵爷不在襄州,怎地来了金陵?”
  “末将,末将恰好督促辎重粮草回江陵,碰见銮驾……”潘崇彻吞吞吐吐地说道。
  “真是恰好啊!”李嘉笑了,无所谓地摆摆手,说道:“你是不是特地来江陵拦住我,生怕我去了襄州?”
  “末将怎么敢!”潘崇彻低着头,尴尬地笑了笑。
  “也是,这也属正常!”
  李嘉不以为意,继续说道:“打得好好的,突然有人压着,又要顾虑皇帝的安危,束手束脚,打着也不痛快,关键在于,皇帝要是喜欢乱插手,反而打破计划,造成溃败……”
  “末将不敢!”潘崇彻越发尴尬,遇到一个啥都明白的,自己此番行为,还真的是挺出丑的。
  “你且放心。”李嘉直坐而起,郑重其事地说道:“我不仅不会瞎指挥,甚至,我都不会到襄州去。”
  “荆门,我会到襄州逛一圈,鼓舞士气,皇帝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之后,我会停留在荆门,帮你坐镇后方,记住,军队都交于你了,莫要让我失望!”
  “末将定然攻克襄州!”潘崇彻心中信服,声音洪亮。
第九百七十三章
渐渐
  得到满意的答复后,潘崇彻彻底地放下了心。
  他连夜回到了襄州城下,准备迎接事宜。
  皇帝则紧赶慢赶地来到襄州城下,散发些酒肉之后,就走缓缓地回到荆门,表达对战事的不干涉原则。
  这让站墙头、看好戏的石守信、韩重赟、潘美几人大失所望。
  “近十万兵马,泰半又是御营,竟然这般放手,这南国皇帝,果然不是个好相与的。”
  石守信粗声道,言语中满是失望。
  “凭空打下半壁江山,总不能是无能之辈!”韩重赟凝重道:“本来寄希望于其坐镇指挥,使得军令两出,君将失和,不曾想其果断如斯,真的只是过来压阵的。”
  潘美看得透彻,说道:“自古以来,不曾有过阉人当皇帝的,这潘崇彻在南汉时饱受打压,如今一朝得用,自然尽心尽力,李氏自然放心。”
  “没错,阉人!”石守信闻言,不由感慨,似乎想起什么,说道:“在皇帝的眼中,只有阉人才值得信任,哪怕是兄弟,也透露着忌惮。”
  韩重赟听出来什么,沉默不语。
  潘美也装作啥也没听到,继续说道:“唐军着甲极多,箭弩也多,战力不下与我,可以说,强行对阵,咱们占不到什么好处,要么突袭,要么据城反击。”
  “不下与我?”韩重赟摇头,轻笑道:“其本就是南国精锐禁军,甲械具利,应该是高于咱们了。”
  “换句话来说,还得求援军?”石守信笑道。
  “人数不占优势,甲械不占优势,打起来半斤八两,守城则粮食不足,只有求援,无论是粮食,还是兵马,亦或者甲械。”
  潘美一脸凝重地说道:“之前若不是韩将军南下,破了邓州,咱们襄州早就被困死了。”
  “求援是必须的。”
  韩重赟点点头,认真说道:“不过,襄州还是太狭窄,我的兵马都放置不下,粮草也无多。”
  “所以,我认为,兵分两城,我带领兵马去往邓州,那里是粮仓,更是咱们的后路,不能有所闪失,必要时援救也方便。”
  “你不会是怕了吧?”石守信嘲笑道:“给自己找退路?”
  “怕?老子眼里就没有怕这个字。”韩重赟颇有些生气:“南兵再厉害,能有契丹人厉害?”
  “好了!”石守信摆摆手,说道:“就算你不说,我也准备这样做,粮食不足,城池太窄,我这些兵马足够守城了。”
  “不过,你一定要保障咱们的退路,邓州绝不能丢。”
  见着石守信郑重地语气,韩重赟点头道:“你放心,邓州绝不可能会丢。”
  潘美深深地看了一眼韩重赟,没有言语。
  这些乱世起来的将领,时刻将保命当作第一要务,朝三暮四,重利轻义,这句话能有多少信誉,他心里着实没底。
  但没办法,在如今,不分兵不行。
  随后,韩重赟连忙点起自己的两万兵马,出城去往了邓州,速度是极快的。
  “走的挺快的。”石守信站在墙头,身材魁梧,披着斗笠,轻笑道:“雨那么大,看来咱们的韩指挥早就有所准备了。”
  “南国皇帝到来,攻城就停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潘美语气平淡地说道。
  “话也不能这样说,这是优点。”
  石守信摇摇头,说道:“这么多兄弟,只有他还留在禁军,就是胆小这个优点,这是个优点。”
  说着,他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潘美也不住地笑着,两人心照不宣地看了一眼,不在言语。
  果然,第二天,唐军就恢复了以往的攻城步骤,甚至,冒着雨水,大规模地抛射石块,铅弹,袭扰着襄州城。
  可以指出,历史上,元朝的回回炮的确厉害,但却不是襄阳失陷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襄阳被围,粮草缺乏,坚持三年左右,无奈投降。
  如今的襄阳虽然不及后来的南宋,但依旧位置险要,城坚兵多,唯一的束缚,依旧是粮食的不足。
  索性韩重赟打开了缺口,输送了不少粮食,勉强足够半月之食了。
  即使他知晓这是邓州城百姓死亡为代价,也毫不在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