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0/1016

  “可——”赵匡胤点点头,不再言语。
  薛居正则拿起奏本,看了一眼,抬起头,轻声说道:“庐州保信军,退守滁州的王审琦,李处耘,正抵抗唐军,请求援兵,铠甲,钱粮。”
  “淮南的粮食,泰半都供应其军,怎地还要求粮?”赵光义不满道:“甲械可以与一些他们,但粮食却无有,另外,淮南的粮食怎今年这般少?”
  “淮南养兵太多,又遭受战争,所以粮食较往年,少了许多。”薛居正说道。
  “少也不能少这般多?”赵普也发言道:“发令呵斥,让他们尽快组织钱粮运送京城。”
  “是!”一旁的吕余庆连忙草拟谕旨,呈交与赵普,然后再交给赵匡胤,待其点头,才算许可。
  随即,一道道军国大事,这次算处理完毕,赵匡胤深吸了口气,说道:“襄州那边,已经失陷,石守信、曹彬下落不明,韩重赟已经停在了许州,原地驻防。”
  其余几人闻言,神情黯淡。
  “听其言语,说是襄州被几口棺材拿下整个城墙都塌了,不管是不是掩饰,但襄州失守是事实,唐军北上,也是不可避免了。”
  “陛下,决不可让唐军兵临京城。”
  赵光义连忙直起身子,说道:“京城大而难守,开封四州无险可守,与国不利,还不如尽发禁军,直接对战唐军。”
  “我军南征北战,战无不克,定然能将唐军打得片甲不留。”
  “微臣正有此意。”赵普也赞同道:“东京人心动荡,数十万百姓吃食皆赖漕运,一旦被围,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只能兵出东京,灭敌与京城外。”
  “也已经派遣两万去往了汝州,再派了两万去了许州,信阳军也北上蔡州,如今,就是不知唐人去向何地了。”
  赵匡胤皱眉道:“决战定然是必须得,但势不在我,而且,唐人那破灭襄州的法子,着实让人心惊,哪怕城池再坚固,也抵挡不了多时。”
  “我唯一可虑的就是,其兵马北上商州,与关中的唐军汇合东出,到时候洛阳不保,咱们的兵马也占据不了优势。”
  皇帝的这番话,着实让人胆寒,关中的兵马不知多少,但最起码也得五六万,再加上据传十万的襄州兵马,那就是十五万,而禁军此时,也不过十万左右,兵力上就占据了劣势。
  “可能和谈?”赵光义颇有些胆颤地问道。
  “不贵!”赵匡胤瞪了其一眼,说道:“其已经近在咫尺,不会前功尽弃的,狼子野心,也不可能满足。”
  “襄州而来的兵马不占优势,所以其必然北上洛阳。而翻越伏牛上,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咱们可能在洛阳对决。”
  赵普警觉道:“所以,洛阳,才是重中之重。”
  “洛阳不可守!”赵匡胤摇摇头,说道:“其地荒芜,城池残破,废都多年,而且,距离开封远了,粮草不济。”
  “咱们可以去郑州——”
第九百八十一章
无题
  钱粮问题,自大宋建立开始,就如同紧箍咒一般,牢牢地扣在这个新生王朝的头上,久久拿不下来。
  因为钱粮,大宋久久无法南下,眼睁睁地看着唐国一统南方。
  因为钱粮,又没有钱财来造船,以致于长江成为了己方最大的弱点,万里长江,处处都是缺漏。
  更是因为钱粮的问题,以至于禁军的规模一直无法扩大,面对唐军四面八方的军队,措手不及。
  然后,在唐国今年以来一连串的打击下,如此多的兵马外派,导致整个朝廷接近油尽干枯的境地。
  以致于东京的粮价不断地高涨,朝廷的竟然拿不出粮食来救市,从而让京城的民心动荡。
  要知道,禁军的家属都居住在京城,民心动荡,也就意味着军心动荡,连妻子父母都要饿死了,指望禁军打仗?
  所以,赵匡胤非常羡慕唐国。
  凭什么,南方那么肥沃的土地,就被其占据,而自己却只是残破的中原。
  夜卧床榻,他常常思考,若是自己占据的是南方,那该有多好?
  虽然兵卒孱弱,但只有钱粮管够,足以练出一只中规中矩的军队,到时候如同唐国一般,兵分四五路,让中原人忙脚乱,从而一举袭击都城。
  这是一场阳谋。
  赤裸裸的阳谋。
  他当然知晓唐国要北上,那么大的动静,根本就瞒不住。
  所以,他提前做好了准备,但数路兵马齐出,甚至有一只接近曹州,还准备断漕运,就算是禁军再多,再能打,也招架不住。
  稍显宽裕的财政,不出两个月,就已经告急。
  他这才恍然大悟,唐军就算是对峙不动,自己的损失远大与他,两方的国库,根本就没法比。
  再加上唐军养精蓄锐,步伐齐整,甚至在李处耘,高怀德的书信中,直言唐军坚韧不拔,体力强健,而且,着甲极高,弓弩,投石车,盾牌,应有尽有。
  为了赵家的富贵,为了他好不容易,精心算计而来的江山社稷,他是不可能认输的,不到最后一刻,他绝对不会认识。
  几人见到皇帝的眼眸中满是杀气,不由得低头,不敢直视。
  哪怕是赵光义,也感觉自己的兄长威势惊人,锋利逼人,仿佛要吃人一般。
  这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军也在不断地前进。
  赵匡胤并没有预料错,李嘉的确不准备以卵击石,那这七八万人去打开封,他并没有自大,也不想送死。
  所以,他决定不到压倒性优势,他绝对不去东京。
  况且,未来建都是在洛阳,他得去洛阳看看。
  于是,李嘉一边带领大军北上虢州,潼关,让关中的兵马汇聚一起,一边又下令淮南,让李信别在死揪着庐州不放,分出一些兵马来洛阳,一起打开封。
  登莱地区的李威,也需要活动,争取拿下曹州,濮州,或者将高怀德这部分兵马缠住,不让其西来,增强开封府力量。
  襄阳到虢州,近六百里路,七万大军,人车马拽,又有山脉,的确不好走,即使唐军一向以健步闻名,但每日的行程,也不过四十里左右。
  李嘉不耐烦了,直接派遣一万骑兵,去往虢州,解除潼关的围困,剩下的人在后面慢悠悠的跟随着。
  走了近一半的路程,突然有一只来自南方的队伍赶了上来。
  李嘉一问,原来是长沙的嗣周王郭宗训赶来了,一起而来的,还有其母小符后。
  皇帝闻言,眉头一皱。
  钱粮问题,自大宋建立开始,就如同紧箍咒一般,牢牢地扣在这个新生王朝的头上,久久拿不下来。
  因为钱粮,大宋久久无法南下,眼睁睁地看着唐国一统南方。
  因为钱粮,又没有钱财来造船,以致于长江成为了己方最大的弱点,万里长江,处处都是缺漏。
  更是因为钱粮的问题,以至于禁军的规模一直无法扩大,面对唐军四面八方的军队,措手不及。
  然后,在唐国今年以来一连串的打击下,如此多的兵马外派,导致整个朝廷接近油尽干枯的境地。
  以致于东京的粮价不断地高涨,朝廷的竟然拿不出粮食来救市,从而让京城的民心动荡。
  要知道,禁军的家属都居住在京城,民心动荡,也就意味着军心动荡,连妻子父母都要饿死了,指望禁军打仗?
  所以,赵匡胤非常羡慕唐国。
  凭什么,南方那么肥沃的土地,就被其占据,而自己却只是残破的中原。
  夜卧床榻,他常常思考,若是自己占据的是南方,那该有多好?
  虽然兵卒孱弱,但只有钱粮管够,足以练出一只中规中矩的军队,到时候如同唐国一般,兵分四五路,让中原人忙脚乱,从而一举袭击都城。
  这是一场阳谋。
  赤裸裸的阳谋。
  他当然知晓唐国要北上,那么大的动静,根本就瞒不住。
  所以,他提前做好了准备,但数路兵马齐出,甚至有一只接近曹州,还准备断漕运,就算是禁军再多,再能打,也招架不住。
  稍显宽裕的财政,不出两个月,就已经告急。
  他这才恍然大悟,唐军就算是对峙不动,自己的损失远大与他,两方的国库,根本就没法比。
  再加上唐军养精蓄锐,步伐齐整,甚至在李处耘,高怀德的书信中,直言唐军坚韧不拔,体力强健,而且,着甲极高,弓弩,投石车,盾牌,应有尽有。
  为了赵家的富贵,为了他好不容易,精心算计而来的江山社稷,他是不可能认输的,不到最后一刻,他绝对不会认识。
  几人见到皇帝的眼眸中满是杀气,不由得低头,不敢直视。
  哪怕是赵光义,也感觉自己的兄长威势惊人,锋利逼人,仿佛要吃人一般。
  这边,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军也在不断地前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