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4/1016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赞叹,只是动动嘴皮子,就能立下功劳,冒点险还是值得的。
  遗老们在不甘寂寞,而遗少们则也是闻风而动,待在洛阳闲置太久,富贵虽然好,但没有权势,任人拿捏,这感觉着实难受。
  如,以后唐李克用次女,瑶英长公主与张延钊之孙——张德寿,为首,随其后的,乃庄宗之义宁公主与宋廷浩之子,华州镇国军节度使宋偓之弟宋延积。
  宋偓及时归降,所以洛阳的宋府,自然也是知晓的,暗中行事,自然是妥当的。
  别小看这些人。
  以宋偓为例,他母亲是义宁公主,原配是后汉高祖刘知远长女永宁公主,继室是保大军节度使李洪义之女,日后长女嫁与了赵匡胤为第三任皇后。
  洛阳勋贵盘根错节,实力不可小觑。
  张德寿与宋延积站出来,瞬间,就吸引了众多勋贵子弟到来,虽然他们的身份不是最贵重的,但绝对是最特殊的——后唐外戚。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李克用被赏赐了国姓,自然就纳入了宗室,所以他们重立后唐,自然也可以理解的,而南方打过来的唐国,也是宗室后裔,两者之间必然有联系。
  不只是普通人这样想,洛阳城,甚至他们自己也这样想——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张德寿三十来岁,一事无成,如今否极泰来,让他格外的兴奋,众人的追捧让他洋洋得意,止不住的开怀道:“如今赵宋天命不再,我大唐又回来了,正是我等翻身之日。”
  “可不就是这般!”一旁的人奉承道:“您之祖母,可是武皇之女,按道理来说,您就是皇亲国戚,日后青云直上,莫要忘了我等同甘共苦之人啊!”
  “那是,那是!”张德寿摇摇头,一脸郑重道:“我张德寿虽然本事没有,但诸位当年的照顾,可是记在心里,定然不会忘怀。”
  这时,一旁沉默地宋延积,忍不住说道:“如今王师即将到达洛阳,咱们就在这谈笑,怕是不好,须得做些是事来,引起动静。”
  “这——”张德寿疑惑不解。
  宋延积继续说道:“洛阳城中不知道多少王公大臣,咱们都是一些后辈,就算有好处也轮不到我们。”
  遗老们在不甘寂寞,而遗少们则也是闻风而动,待在洛阳闲置太久,富贵虽然好,但没有权势,任人拿捏,这感觉着实难受。
  如,以后唐李克用次女,瑶英长公主与张延钊之孙——张德寿,为首,随其后的,乃庄宗之义宁公主与宋廷浩之子,华州镇国军节度使宋偓之弟宋延积。
  宋偓及时归降,所以洛阳的宋府,自然也是知晓的,暗中行事,自然是妥当的。
  别小看这些人。
  以宋偓为例,他母亲是义宁公主,原配是后汉高祖刘知远长女永宁公主,继室是保大军节度使李洪义之女,日后长女嫁与了赵匡胤为第三任皇后。
  洛阳勋贵盘根错节,实力不可小觑。
  张德寿与宋延积站出来,瞬间,就吸引了众多勋贵子弟到来,虽然他们的身份不是最贵重的,但绝对是最特殊的——后唐外戚。
  按照普通人的思维来说,李克用被赏赐了国姓,自然就纳入了宗室,所以他们重立后唐,自然也可以理解的,而南方打过来的唐国,也是宗室后裔,两者之间必然有联系。
  不只是普通人这样想,洛阳城,甚至他们自己也这样想——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张德寿三十来岁,一事无成,如今否极泰来,让他格外的兴奋,众人的追捧让他洋洋得意,止不住的开怀道:“如今赵宋天命不再,我大唐又回来了,正是我等翻身之日。”
  “可不就是这般!”一旁的人奉承道:“您之祖母,可是武皇之女,按道理来说,您就是皇亲国戚,日后青云直上,莫要忘了我等同甘共苦之人啊!”
  “那是,那是!”张德寿摇摇头,一脸郑重道:“我张德寿虽然本事没有,但诸位当年的照顾,可是记在心里,定然不会忘怀。”
第九百八十七章
犹豫
  待所有人走后,宋延积只对着张德寿说道:“洛阳对于唐国而言,如探囊取物一般,而朝廷想必是早已经放弃,咱们去往和陵,乃是重中之重。”
  随即,宋延积轻声解释道。
  一来,昭宗皇帝乃是前唐正统,如果大唐真的要复国,那么必然是要祭拜和陵,从而显示自己的正统,自己等人拜祭,绝对会被唐国知晓。
  二来,如今洛阳城,暗流涌动,但却没有任何一家旗帜鲜明的投靠唐国,自己等人在和陵,肯定会被认为是效忠唐国,但却又是年轻人,一句不懂事,即可推脱,对于家族来说,完全没有负担。
  张德寿听闻风险小,收获大,不由得心动起来。
  随即,又重新组织了十几人,秘密前往和陵,祭拜唐昭宗,如此一来,洛阳侧目。
  李嘉在潼关待的时间,比想象中的还要长些。
  当然,除了整顿军队外,最大的耗费,就是在等粮食的到来。
  前头就说道,关中缺粮,所以为了输送粮草,荆南府甚至出动了二十万民夫,千里迢迢跨越南阳盆地,输送至潼关,短短十日功夫,潼关就聚集了十万石粮食,而其中的损耗,几乎与之一样。
  十万石粮食,对于他手下这近十三万大军来说,只够一个月的吃食。
  光是骑兵,除了两万御营铁骑外,还有数千关中轻骑,数倍与步兵。
  只有一个月的粮草,让李嘉有些不安,或者,让他格外的犹豫。
  粮食足而兵马胜,这点粮食,让他心里没底。
  亦或者说,在这个决胜的关键时刻,他这个穿越者,有些患得患失。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之前统一南方的战斗,几乎都是碾压,而这次却没有百分百的胜算,这让他格外不适应,尤其是,真正的面对的是赵匡胤,他不想来一场官渡之战。
  有时候,他又觉得,与其冒这般风险,南北分治其实也挺好的。
  但,统一天下的雄心,又时刻地在他心中折腾,让他进退不得,满心的纠结。
  见皇帝如此犹豫不决,张维卿、潘崇彻两人则直接选择求见。
  “两位卿家所为何事?”李嘉轻声道。
  “启禀陛下,如今十数万大军齐聚潼关,整日耗费而不进,微臣恐士气衰竭,难以再三。”
  张维卿倒是说的比较隐晦,以担忧士气问题,前来劝谏。
  “朕也不想如此!”李嘉随口解释道:“只是如今粮草资秣并不充足,堪堪一月之用,荆南的输给,已经到了极限,若是僵持,怕后果不堪设想。”
  “还是再待些时日,多储存些粮草,也顺便看看向拱是否真的归降。”
  “陛下,向拱归降与否,并不重要。”潘崇彻进一步,大声说道:“朝廷十数万大军,以洛阳的兵力,定然是守不住的,只有归降一途。”
  “至于粮草虽然不足,但,咱们却比开封强太多。”
  “东京朝廷日趋穷困,若不能一战而胜,且继续拖延,夏收一过,其钱粮怕是又多了,这才是咱们的大敌。”
  听到这番劝诫李嘉总算是有了些许振作,但依旧有些患得患失。
  他理智上认为,北上决战,是利大于弊的,但情感,与惰性上,却恐惧其中的万一,富贵多年,他不想失去如今的生活。
  见到皇帝一反往常的冷静果断,反而婆婆妈妈,犹豫不决,张维卿立马就清楚,陛下是决战前的侥幸心里作祟。
  他也经历过这些,也明白皇帝不曾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战事,难免患得患失,这是人之长情,所以需要逼一逼。
  人主的英明神武,其实并不是一贯有之。
  “军队徘徊在潼关,御营,地方军,倒是听从军令,但关中藩镇,却心有迟疑,对于咱们停留,已经消磨了他们的耐性了,暗中往来密切,似乎有不忍言之事,就连御营中,似乎也流传着畏宋之语……”
  闻言,李嘉腾地站起,脸色骤变,红白交加,这是打自己的脸啊。
  是啊,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再待下去,兵卒的战心就磨灭干净,这还打个屁?
  弄不好,自己就成为历史上的大笑话,这怎么能忍?
  “发放钱财,让大军准备,三日后,进军洛阳——”
  李嘉大声说道,似乎将心中的犹豫发泄个干净,只剩下满脸的自信。
  “诺!”张维卿与潘崇彻两人瞬间应下,也是一脸的喜色。
  虢州距离洛阳,约莫五百里。
  这绝对不算是一段小路程,所以,李嘉并没有采用之前的步走,而是直接从潼关北上,到达陕州的风陵渡。
  没错,就是一见杨过误终身的风陵渡,这里是黄河渡口,数不清的船只艄公汇聚与此,运输粮食入长安。
  大军的到来,让这里拥挤为患,保义军节度使杜审进已经被俘,所以风陵渡很顺利的到手,然后开始搜罗船只。
  很明显,李嘉就是想顺流而下,坐着黄河之船,直接到达洛阳,走路实在是太慢了。
  不过,到了三门峡,也就是昔日的函谷关所在,由于落差大,再加上战马不利于坐船,所以大军又只能下船步行。
  不过,洛阳一带已经是平原,好走了不少,一路上倒是收复了不少的州县,也见识到了渑池。
  等到大军到达新安县,距离洛阳不过百余里时,就得到斥候的消息,宋军十万严阵以待。
  “赵匡胤竟然想与我决战在洛阳?”
  李嘉诧异了,洛阳距离开封可不近,来回周转的粮草耗费,着实不小,这让他有些不明白,其为什么舍近求远。
  而本来囊中之物的洛阳,又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