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1016

  而这时,赵普顾不得其他,又吩咐家奴道:“去请王溥王相公,魏仁浦魏枢密过来,我有要事相商!”
  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范质死去多年,唯独后两人一直活着,在如今这个时刻,正好让他们出来商议如何归降!
  他们有经验,见多识广!
  王溥如今才四十有五,正是年轻力壮之时,而早到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就被罢相,只有太子少保一职。
  他出身名门,乃是前唐时五姓七望之一,太原王氏的分支,祁县一房,也算是官宦子弟。
  后汉乾祐年间,中甲科进士第一名,任秘书郎,再到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用时不超过五年,就官至宰相。
  换句话来说,他是跟随郭威的从龙之臣,所以才如此飞跃,三十岁就成为了宰相。
  所以对于后周,他的感情是最深厚的,知遇之恩,比赵普只多不少,这天底下能有几个帝王提拔三十岁的宰相?
  不过,收到郭宗训的信件后,他沉默了。
  宋国覆灭在即,他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而一旁的魏仁浦则问其原因。
  王溥说道:“虽说打的是剿宋助周的旗号,但咱们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口号罢了,也就是喊喊,实际上却是另一回事。”
  “与其这般,还不如让宋国继续下去,至少对于赵匡胤,咱们还是比较熟悉的。”
  “齐物啊,齐物,事到如今,难道咱们还有别的选择不成?”
  魏仁浦一向心中开朗,宽容大度,他笑道:“唐国北上,剿宋为真,助周是假,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而赵匡胤以德报怨,忘恩负义,辜负了世宗皇帝的一片恩遇,此时的境况,就是他一手造成的。”
  “我也被写了一封信,皇帝劝我归顺唐国,做内应,劝说百官和平交接。”
  “汴梁城外十万大军,我又怎敢辜负?”
第一千零七章
  两人相谈正欢,观点也达到了一致,周国,是不可能再复立了。
  所以,对于唐国的期待,就又成了他们的话题。
  “听闻其是前唐睿宗长子,惠宣太子、薛王李业一脉,也不知真假。”
  范质摇摇头,轻声问道。
  魏仁浦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又是长者,知晓得多,故而有此一问,当然,这是为了法统,判断其根基深浅。
  “应该不会有错。”
  魏仁浦捋了捋胡须,说道:“岭南李氏,乃是清海军节度使李知柔之后,其为官四十年,也是有据可考的,而李知柔,祖父嗣薛王李邃,父亲嗣薛王李宓,睿宗之玄孙。”
  “李氏聚族而居,不可能假冒。”
  “而李氏,又如东汉末年的汉昭烈帝刘备,中山王虽然子嗣繁多,封侯者众,但其祖辈世代居于涿县,族谱有据可考,古人深信不疑,而如今却怀疑者众。”
  “有趣,有趣。”
  听到这番话,王溥无奈地说道:“道济兄所言甚是。”
  随即,两人又讨论了一些,达成了共识,出山与否还是两样,但定要保住世宗血脉。
  这时,突然有家奴禀报,说是赵宰相的仆从求见。
  “这倒是奇怪了,平日里不曾来往,如今怎么叫我前去?”王溥笑道。
  “这还用说吗?定然是因为唐军。”魏仁浦捋了捋胡须,大笑道:“齐物,可愿与我打个赌,我的家中,也有赵府之人。”
  “道济兄能掐会算,我是比不了,还是接见一番吧!”
  王溥摇摇头,连忙拒绝,惹得魏仁浦再次大笑。
  果然,其家仆就是为了请其去相府的,魏仁浦也是如此。
  两人相视一笑,随即联袂而去。
  也不知这三人商议了什么,第二日,汴梁城门洞开,数千唐军直接入内,接管了城门街道,排除危险。
  随即,文武百官数以百人,列道相迎,至于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相见。
  乱世以来,规矩自然松散许多,在等候的时间内,百官们虽然站立着,但嘴巴却抑制不住的讨论起来。
  “却说,唐军纪律严明,从洛阳到开封,数百里,竟然没有一处村民被害,果真是王师啊!”
  “这还用说吗?咱们的禁军虽然打仗厉害,但那军纪,一脉相承,陈桥兵变那会儿,要不是官家三令五申,咱们汴梁,早就又毁了一次。”
  “话说这般说,但说不定也是装的。”某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我就不信,天底下还有这般的军队,其不过是为了夺取江山,故作姿态罢了。”
  “就算是故作姿态,也是难得。”另有人说道:“能做到这般的,也没有几个啊!”
  此话一出,众人表示认同。
  “此战乃剿宋助周,这郭周,可能活过来?”
  “这可是江山社稷,岂能这草率?糊弄不知深浅的无知乡民罢了,这中原,再次姓李了。”
  “姓李?那李存勖那个,可被认同?”
  “其虽然是沙陀人,但也被收录宗籍,应该是宗室,怎能不算?”
  “屁,都说其是沙陀人,虽然姓李,但血脉不同,怎能承认?”
  讨论声不绝于耳,赵普位于前方,自然听不到这些低级官员的吵闹,他也起了八卦之心,对着魏仁浦问道:“魏公,这唐皇听说年轻气盛,英武不凡,也不知其脾气秉性如何?”
  “其人爱新奇,屡屡有出人意外之举,你看那转运使司,科举分级,都是破天荒的大事,应该不好伺候啊!”
  两人相谈正欢,观点也达到了一致,周国,是不可能再复立了。
  所以,对于唐国的期待,就又成了他们的话题。
  “听闻其是前唐睿宗长子,惠宣太子、薛王李业一脉,也不知真假。”
  范质摇摇头,轻声问道。
  魏仁浦博闻强记,能言善辩,又是长者,知晓得多,故而有此一问,当然,这是为了法统,判断其根基深浅。
  “应该不会有错。”
  魏仁浦捋了捋胡须,说道:“岭南李氏,乃是清海军节度使李知柔之后,其为官四十年,也是有据可考的,而李知柔,祖父嗣薛王李邃,父亲嗣薛王李宓,睿宗之玄孙。”
  “李氏聚族而居,不可能假冒。”
  “而李氏,又如东汉末年的汉昭烈帝刘备,中山王虽然子嗣繁多,封侯者众,但其祖辈世代居于涿县,族谱有据可考,古人深信不疑,而如今却怀疑者众。”
  “有趣,有趣。”
  听到这番话,王溥无奈地说道:“道济兄所言甚是。”
  随即,两人又讨论了一些,达成了共识,出山与否还是两样,但定要保住世宗血脉。
  这时,突然有家奴禀报,说是赵宰相的仆从求见。
  “这倒是奇怪了,平日里不曾来往,如今怎么叫我前去?”王溥笑道。
  “这还用说吗?定然是因为唐军。”魏仁浦捋了捋胡须,大笑道:“齐物,可愿与我打个赌,我的家中,也有赵府之人。”
  “道济兄能掐会算,我是比不了,还是接见一番吧!”
  王溥摇摇头,连忙拒绝,惹得魏仁浦再次大笑。
  果然,其家仆就是为了请其去相府的,魏仁浦也是如此。
  两人相视一笑,随即联袂而去。
  也不知这三人商议了什么,第二日,汴梁城门洞开,数千唐军直接入内,接管了城门街道,排除危险。
  随即,文武百官数以百人,列道相迎,至于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相见。
  乱世以来,规矩自然松散许多,在等候的时间内,百官们虽然站立着,但嘴巴却抑制不住的讨论起来。
  “却说,唐军纪律严明,从洛阳到开封,数百里,竟然没有一处村民被害,果真是王师啊!”
  “这还用说吗?咱们的禁军虽然打仗厉害,但那军纪,一脉相承,陈桥兵变那会儿,要不是官家三令五申,咱们汴梁,早就又毁了一次。”
  “话说这般说,但说不定也是装的。”某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我就不信,天底下还有这般的军队,其不过是为了夺取江山,故作姿态罢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