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2/1016

  比如,赋税,从田税,户税,丁税,杂税等,一律变成了两税,到了李嘉这,则是把收税权交给转运使司,简化了程序,少了中间商,官民两利。
  明朝将钱粮等杂税,一律归为银钱收税。
  ……
  盐引制度就是这般,朝廷只负责从盐户手中收盐,再低价卖出,中间的流程就不管了,省了多道的剥削。
  而每一引盐,四百斤,所售价格则是四千钱,换句话来说,就是四贯。
  而如今的市场价,南方每斤盐在二十钱左右,而北方则是三十来钱,即使派出运费,盐商所获其利,还是极为可观的。
  自然而然,盐商们济济一堂,让新成立的巡盐衙门,分外的热闹。
  不过,巡盐衙门本来就是属于县衙,比较狭窄,一时间甚至有些拥挤,数以百计。
  许多人互相看不过眼,眼神挑衅,吵闹声不绝于耳。
  毕竟盐的产量是有限的,你多吃一口,他就少一口,这般都是竞争对手,谁能不急?
  就在大家吵的不可开交之时,邓斌,邓相公,带着一群衙役,浩浩荡荡地出现,场面为之一静。
  “见过巡盐御史——”众人纷纷拜下,显得格外的和谐。
  “起身吧!”
  邓斌四十来岁,面色红润,多年来担任高官,皮肤白皙,体态丰满,气势十足,他一坐下,众人这才敢轻易落座,小心翼翼地望着他。
  对于一众盐商来说,这是他们所见过最大的官员了,堂堂的政事堂宰相,哪里敢乱来。
  而对于邓斌来说,他一介宰相,百官之首,平日往来不是鸿儒就是高管显贵,如今突兀地管理这群盐商,他还真是头一遭。
  不过,多年的为官经验,外加官员对于商贾的威势,让他从容不迫,甚至,一言一行,都具有莫大的威力。
  “本衙新立,乃是陛下见盐政混乱,不堪为用,所以特任某兼任巡盐御史,顾名思义,凡涉及盐业之事,都由本官受理。”
  邓斌掷地有声地说话,众盐商寒蝉若禁,不敢言语。
  见到这些人这般服从,邓斌这才缓了口气,环顾四周,从容不迫地说道:“新的规矩,大家已经知晓,凡贩盐者,都须盐引,且不限地域,无有盐引,一律为贩私盐论处。”
  “至于盐引,则以四千钱为一引,售往各地后,必须每斤盐价格在二十钱以下,高者,也以贩卖私盐论处。”
  这话说完,众人哗然。
  没想到,贩盐竟然还有限制,这让他们束手束脚,二十钱,只是翻个倍罢了,利润大幅度降低,让许多人格外的遗憾,没能达成心中的目标。
  邓斌看着商贾们的喜怒哀乐,他神情不变,继续说道:“由于莱州湾盐场,年产海盐不过二十万石,因此,此次盐引,只有五万引,最低者一引,高者一千引。”
  “相公,不知这盐引如何可得?可是价高者得之?”某个心切的人连忙问道。
  “只要交十贯钱,就可参与抽签,按照抽签来定。”
  邓斌摇摇头,念出一番皇帝所言语的规则:“只要交了钱,就有了抽签的资格,而签上,则标注着所获的引数,最低不够一引,最高千引,公开公正童叟无欺。”
  那些身家单薄的盐商闻言,不由得大喜,而那些豪商,则皱起眉头,最高不过千引,也就是四千贯,这哪能达到他们垄断当地盐业的行准?
  外加每斤最多二十钱的限价,这让他们颇为不爽利。
  但,他们并没有选择退出,因为百分百的利润,让他们难以舍弃,付出些许脚力费,就可安稳的让利润翻倍,这种好事,可谓是最好的生意了。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解池
  对于盐政,李嘉就是一个字——盐引。
  另外的话,就是简政放权,削弱中间环节,控制豪商,使得盐价低廉,从而让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
  既然无法让百姓手中的钱财更多,那么就让他们日常的物价耗费更低,而盐,就足以承担这种重任。
  在所有的产品中,盐是最廉价,也是最令人在意的奢侈品,安抚人心的一剂良药。
  皇帝带在青州不过月余,在济州山东知府衙门,就搬迁到了青州,其他的转运使,通判,巡检司,军都司,也通通搬运过来。
  莱州湾盐场,也初步卖出了所有的盐引,获利三十万贯,这比往年少了些许,但为了百姓,这般让利也是值得的。
  李嘉盐业改革的决心倒是颇为坚定,他也尝到了盐引的甜头。
  于是,他辗转北上,来到了河北府,沧州,渤海之滨,西海岸。
  这里也是盐场众多,河北府数百万百姓所食之盐皆由而出,由于位置更好,产出更多,所以沧州的盐场,贩卖盐引,获利五十万贯。
  逛了两个地界,八十万贯到手了。
  而要知道,前几年的北宋时期,年入赋税顶多八百万贯,少时只有五六百万贯,两地的盐引,就占据了其十分之一。
  而,天下最大的盐场,就在于淮海地区的淮盐,起码也是莱州湾的十几倍,供应着整个河南府,江南地区,近千万人口。
  李嘉不由得万分期待。
  走走停停,河北府溜达一圈,宣示皇帝的权威后,李嘉就过了黄河,来到了河中府,解池。
  这里是北方最大的池盐,解池所在,方圆一百三十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库楚克盐湖、美国犹它州大盐湖并列为世界三大盐湖。
  解池位于中条山的北麓,面对黄河由北向东的转弯处,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夏季气温高,夏季南风使解池的盐水加速蒸发,凝结成盐。
  其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六倍,换句话说,哪怕是卤水,也只是解池一半的含盐量。
  其风干凝盐,更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钱袋子。
  所以对于解池的掌控,唐朝一直在心。
  与海盐不同,解池的管理,一直是民制,民运,民销,朝廷的作用,就是收税。
  产盐者为大户,销盐者为盐商,实行由生产到运输的一体化经营。
  产盐大户通过官府的许可,取得生产制造食盐的的专利权,获得利益,而像治畦、修池、补渠等相关事宜,则由制盐的畦户来承担。
  浇晒食盐者,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定额的盐租,呼之为盐课。
  种田者交粮,晒盐者,自然是交盐了。
  不过,随着安史之后财政困难,第五琦,刘晏进行改革,施行榷盐制,盐的销售,运作,都由朝廷主持。
  由此,盐价,从每斤一钱,暴涨到每斤三十七钱,涨了三十多倍,而在唐太宗时期,每石盐,也才二十钱。
  由于盐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盐价的上涨势必会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其时,“盐估益贵,商人乘时射利,远乡贫民困于高估,至有淡食者。巡吏既多,官冗伤财,当是病之。其后军费日增,盐价寖贵,有以谷数斗易盐一升者。”
  盐价贵,自然私盐贩子越来越多,黄巢就是这种情况下起来了。
  望着一片红色的盐田,李嘉注目而视,这种天然的盐湖,容易控制,耗费也小,真是上天赐予的最大礼物。
  “解池之地,年产湖盐百万石,河东,关中,皆因而食之。”
  两池榷盐使站立在一旁,颇有些感慨地说道。
  而要知道,前几年的北宋时期,年入赋税顶多八百万贯,少时只有五六百万贯,两地的盐引,就占据了其十分之一。
  而,天下最大的盐场,就在于淮海地区的淮盐,起码也是莱州湾的十几倍,供应着整个河南府,江南地区,近千万人口。
  李嘉不由得万分期待。
  走走停停,河北府溜达一圈,宣示皇帝的权威后,李嘉就过了黄河,来到了河中府,解池。
  这里是北方最大的池盐,解池所在,方圆一百三十平方公里,与俄罗斯库楚克盐湖、美国犹它州大盐湖并列为世界三大盐湖。
  解池位于中条山的北麓,面对黄河由北向东的转弯处,东西长约3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夏季气温高,夏季南风使解池的盐水加速蒸发,凝结成盐。
  其含盐量,是普通海水的六倍,换句话说,哪怕是卤水,也只是解池一半的含盐量。
  其风干凝盐,更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钱袋子。
  所以对于解池的掌控,唐朝一直在心。
  与海盐不同,解池的管理,一直是民制,民运,民销,朝廷的作用,就是收税。
  产盐者为大户,销盐者为盐商,实行由生产到运输的一体化经营。
  产盐大户通过官府的许可,取得生产制造食盐的的专利权,获得利益,而像治畦、修池、补渠等相关事宜,则由制盐的畦户来承担。
  浇晒食盐者,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定额的盐租,呼之为盐课。
  种田者交粮,晒盐者,自然是交盐了。
  不过,随着安史之后财政困难,第五琦,刘晏进行改革,施行榷盐制,盐的销售,运作,都由朝廷主持。
  由此,盐价,从每斤一钱,暴涨到每斤三十七钱,涨了三十多倍,而在唐太宗时期,每石盐,也才二十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2/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