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3/1016

  所以,规范军队等级,就十分有必要,甚至对于打破兵为将有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如,古代军队中的营制,习惯性用长官的姓氏代替,比如岳家军等。
  李嘉改变这种劣习。
  拿御营举例。
  每万人设一营,号为各府称谓,如长沙营,淮扬营等,杜绝私人号称,每营设四厢,一厢为两千五百人,厢号为前后左右为名。
  厢下设五营,营号则以甲乙丙丁戊等命名,都则是以一二三四等序号命名。
  如,某个都,全城就是长沙营、左厢、甲营、第四都,
  严格仔细,清楚明白,而不是像之前那般混乱。
  所以,以后军队打仗,举得旗帜,不再是以将领的姓氏,而是以营号为主,这是趋势,必须更改。
  军衔制的关键作用,就是模糊私人属性,让军队更具有组织力。
  比如,某个都的兵卒,打仗的时候失散,找不到自己的主官了,若是按以前那样,兵卒完全没有了组织,要么溃败,要么被别人收拢。
  而如果他们有了军衔的话,下级绝对服从于上级,一群人中,军衔最高的人具有领导力,可以组织好散兵,形成战力。
  对于唐朝的武散阶三十一等,李嘉早就做出了改良,形成了十七阶,说白了就是每品二阶,
  如,最高的从一品,为骠骑大将军,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二品镇军大将军,依次排序,到了最后的正九品上仁勇校尉,从九品陪戎校尉。
  九品之衔,对应的是队正,或者副都头,八品对应都头或者副营正。
  七品为厢,五、六品为营。
  再其上,四品,就是高阶了,如陈兵这种,位于都督之下的。
  像潘崇彻这种,就是三品,冠军大将军,云麾将军,具有极高的荣誉。
  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指挥大部分军队。
  每一个军衔,都会有自己的标志,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李嘉都利用上,都绣到戎袍上,具有很明显的区分。
  唐军中的军衔,其实就是李嘉对前唐的武散勋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标记军队的上下等级,增加兵卒的荣誉。
  等级森严的军队,军官与兵卒的差别,其实没有标准无外乎衣服更精良一些,着甲,亦或者有坐骑代步,亲卫随从。
  平日里算是比较容易识别,但是一到的战争中,其他秩序都乱了,腰牌太不明显。
  所以,规范军队等级,就十分有必要,甚至对于打破兵为将有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如,古代军队中的营制,习惯性用长官的姓氏代替,比如岳家军等。
  李嘉改变这种劣习。
  拿御营举例。
  每万人设一营,号为各府称谓,如长沙营,淮扬营等,杜绝私人号称,每营设四厢,一厢为两千五百人,厢号为前后左右为名。
  厢下设五营,营号则以甲乙丙丁戊等命名,都则是以一二三四等序号命名。
  如,某个都,全城就是长沙营、左厢、甲营、第四都,
  严格仔细,清楚明白,而不是像之前那般混乱。
  所以,以后军队打仗,举得旗帜,不再是以将领的姓氏,而是以营号为主,这是趋势,必须更改。
  军衔制的关键作用,就是模糊私人属性,让军队更具有组织力。
  比如,某个都的兵卒,打仗的时候失散,找不到自己的主官了,若是按以前那样,兵卒完全没有了组织,要么溃败,要么被别人收拢。
  而如果他们有了军衔的话,下级绝对服从于上级,一群人中,军衔最高的人具有领导力,可以组织好散兵,形成战力。
  对于唐朝的武散阶三十一等,李嘉早就做出了改良,形成了十七阶,说白了就是每品二阶,
  如,最高的从一品,为骠骑大将军,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二品镇军大将军,依次排序,到了最后的正九品上仁勇校尉,从九品陪戎校尉。
  九品之衔,对应的是队正,或者副都头,八品对应都头或者副营正。
  七品为厢,五、六品为营。
  再其上,四品,就是高阶了,如陈兵这种,位于都督之下的。
  像潘崇彻这种,就是三品,冠军大将军,云麾将军,具有极高的荣誉。
  理论上来说,他们可以指挥大部分军队。
  每一个军衔,都会有自己的标志,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李嘉都利用上,都绣到戎袍上,具有很明显的区分。
  唐军中的军衔,其实就是李嘉对前唐的武散勋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标记军队的上下等级,增加兵卒的荣誉。
  等级森严的军队,军官与兵卒的差别,其实没有标准无外乎衣服更精良一些,着甲,亦或者有坐骑代步,亲卫随从。
  平日里算是比较容易识别,但是一到的战争中,其他秩序都乱了,腰牌太不明显。
  所以,规范军队等级,就十分有必要,甚至对于打破兵为将有制具有很好的效果。
  如,古代军队中的营制,习惯性用长官的姓氏代替,比如岳家军等。
  李嘉改变这种劣习。
  拿御营举例。
  每万人设一营,号为各府称谓,如长沙营,淮扬营等,杜绝私人号称,每营设四厢,一厢为两千五百人,厢号为前后左右为名。
  厢下设五营,营号则以甲乙丙丁戊等命名,都则是以一二三四等序号命名。
  如,某个都,全城就是长沙营、左厢、甲营、第四都,
  严格仔细,清楚明白,而不是像之前那般混乱。
  所以,以后军队打仗,举得旗帜,不再是以将领的姓氏,而是以营号为主,这是趋势,必须更改。
  军衔制的关键作用,就是模糊私人属性,让军队更具有组织力。
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都督府
  除了五京外,岭南三府,蜀地三府——西川、巴东、兴元;湘西,湖北,江西,江宁,淮扬,淮江,闽南,浙江,山东,河南,河北,陇右,陕西,山西。
  剩余十七府之地,北方六府,南方九府,不南不北两府——淮扬和淮江。
  (地图我不会制作,有会的,可以联系我,我也头大)
  “十七个不够分啊!”
  李嘉一想,五个都督府,相当于五个战区,要均衡一些,想了想,他继续说道:
  “交州都护府,占城都护府,也要进行部署,不能让其独立与外。”
  思虑片刻后,皇帝脑海中立马就呈现了中国地图,随即果决地说道:“以山东,河北,淮扬,淮江,为前军都督府部署所在。”
  “陕西,陇右,兴元,山西,此四府,为左军都督府范围。”
  “江宁,江西,浙江,福建,为右军都督府。”
  “河南,湘西,巴东,西川,湖北,此五府为中军都督府所在。”
  “岭以,岭东,承天府,交州,占城,为后军都督府所在。”
  “陛下英明——”李淮低声应下。
  都督府的范围划分,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维持地方太平,说白了就是更好的调兵遣将剿匪,来维持朝廷的统治。
  如后来的清朝,乃是集权之大成者,一省巡抚具有局限性,所以就跨省设立总督之职,最大程度的维持治安。
  都督府对于范围内几府之地的军都司,具有统兵权,协调权,而人事任命中,地方总兵,厢指挥使,则归属朝廷,营指挥使,都头等中低级军官才能分配,但也要由政事堂批准。
  领导权则必须与地方分享,跟军区有很大的相似,但具有更大局限。
  调兵权归属于兵部,由皇帝下令,政事堂签署,兵部画押,再由五军都督府进行配合,下发,一整套流程,极为严整。
  范围不只是权力,而是更大的责任,一旦地方出现民乱,协调剿匪不利,那么责任就先追究都督府,再追究地方总兵。
  都督府对总兵虽然没有任免权,但却有弹劾权。
  想到这里,李嘉不禁得意,这一套规则下来,军权三分,何来动荡?
  几个都督自然还是老样子,并没有改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