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6/1016

  听到这番话,张齐贤恍然大悟,这群人果然是消息灵通,为了钱财什么都能知道,真是市井之地,人杰辈出,只是没有用对地方。
  随即,他掏出一枚银钱,值两贯,直接投到孙光宪的身上,这位老相公,按资排辈,也应该到他身上了。
  心情紧张地回到了自己的宅院,他闭门读书,进士科果然非同凡响,人才不可胜数,不努力一番,还真摸不着边。
  这时,李国公府邸,派遣了一个家奴过来,他连忙迎接而去。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了四月,端午节,以及万寿节的即将到来,让整个汴梁城再次陷入到了某种畸形的繁荣之中。
  与南方一样,李嘉在四月初,就下发娱令,严禁抛子陋习,对于所谓的灾月,更是直接否决。
  除此之外,搬迁到汴梁的邸报,也从四月开始,长篇累牍地诉说灾月的荒谬之处,甚至进行举例,从五月五日诞生的名人进行反驳。
  除了舆论上,政治上的宣传,皇帝甚至不惜撕破脸,直令河南府,以及天下各府,若是有杀子,弃子等情况,其家人,一律迁徙到交州。
  而四月,更是全国进士科考试的日子,也就是所谓的春试。
  去年,也就是神武八年,在北方各地,就举行声势浩大的秀才举人试,筛选出来三百多位举人。
  南方各府,包括交州都护府以及占城都护府在内,历届举人在内,共有八百余人参与进士科。
  也就是说,此次科考,规模达到了一千一百多人。
  而在这一千一百多人中,只会录取一百二十人,几乎是十比一。
  这些举人,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到若是考取进士科,与全国人交手,也算是极为不易。
  面对这种情况,有钱有势,以及许多投机取巧的人,挥洒大量的钱财,就是为了获取一星半点的机会。
  可惜,直到四月初八,主考官,还是没有下落,这让许多人为之心酸,胆颤心惊。
  汴梁不愧是一座商业城市,天生就具有赌博细胞,坊市中,对于主考官的人选,也进行了赌赔,吸引了大量的人群投注。
  张齐贤也不例外,他也是爱玩的主,又钱财不缺,看着热闹的场景,他不由得挤上前,认真看将起来。
  只见,赌桌上有不下于十个人名,分别是首相赵诚,一赔五;次相孙钊,一赔七;孙光宪,一赔二。
  另外,王溥,赵普二人,也是一赔三,礼部尚书,黄天佑,转运使司胡宾王,军机大臣李淮等,皆上榜,赔率一个比一个高。
  张齐贤看不明白,不由得问道:“这些人赔率又有何名堂?”
  一旁的男人也是个热心人,不住地说道:“像首相,次相,他们都主持过进士科,所以赔率比较高,而其他的相公则未曾主持过,也就赔率低。”
  “至于礼部尚书,前一任也主持过,这一任也可能,所以较低,军机处和转运使司,则也有可能,虽然比较低,但还是有赔率的。”
  “其他的六部尚书,不提也罢,轮不到他们上前。”
  听到这番话,张齐贤恍然大悟,这群人果然是消息灵通,为了钱财什么都能知道,真是市井之地,人杰辈出,只是没有用对地方。
  随即,他掏出一枚银钱,值两贯,直接投到孙光宪的身上,这位老相公,按资排辈,也应该到他身上了。
  心情紧张地回到了自己的宅院,他闭门读书,进士科果然非同凡响,人才不可胜数,不努力一番,还真摸不着边。
  这时,李国公府邸,派遣了一个家奴过来,他连忙迎接而去。
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科举
  王溥自三十岁,就成了宰相,执掌朝政十来年,宋初退下几年后,如今重新入了政事堂,年龄不过四十有七,仍旧处于巅峰期。
  而李嘉,之所以选择王溥,除了他身为宰相,其次为北人,这两项因素之外,另外的原因,还是王溥的名气。
  其身为宰相,却手不释卷,学问颇深,编撰了《世宗实录》、《唐会要》、《五代会要》,这类史书,而会要这种史家新裁,就是他开创的。
  如此来说,他的名气、学问、身份,都极为适合担任主考官,也就是知贡举这个角色。
  显然,在人选上面,已经没有比王溥更合适的角色了。
  如此,一经得到任命,他立马让仆人归家,将自己的洗漱衣物等东西,一律带到皇城。
  这是为了避讳,严防作弊。
  主考官一经命下,就不得与外面进行沟通,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
  “父亲为何还未归来?”
  四月初九,王府中,刚醒来的作为四子的王贻序,揉了揉眼睛,只见客厅中,母亲,三位兄长,皆面带疲倦,但眼眸中却满是喜色。
  “你父亲昨日被留在宫中,已经被圣人交与了重任!”
  母亲笑吟吟地说道:“这对于你父亲,以及咱们家来说也算是一件好事。”
  王贻序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长兄,王贻孙,如今担任户部的金部员外郎,脸上喜怒不形于色。
  “福祸难料——”王贻孙叹了口气,这才说道:“父亲,已经被圣人命为神武九年的知贡举,主考官,昨天夜间就已经派人收拾好了衣物,留宿皇城。”
  “啊?”王贻序不过十六七岁,但已经耳濡目染,知晓了权利的重要性,更是晓得知贡举的意义,他激动地说道:“父亲担此重任,怕是咱们家门槛得被踏破吧!”
  “没错!”王贻孙点点头,沉声道:“如今父亲不容一丝差错,从昨夜开始,我就将大门封闭,不再应酬宾客,我也上书称疾。”
  “至于你,这些时日就莫要再出去了,就在家中好好读书罢了——”
  “喏——”
  王贻序闻言,叹了口气,但却不敢违背,长兄如父,管教他是理所应当的。
  “母亲,至于舅家来访,你也莫要掺合,见面,进士科越发严谨,容不得丝毫缝隙。”
  “罢了就听我儿的。”
  随即王府上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地闭门谢客,这让送礼,求见的人家,极为头疼。
  不过,市坊中,关于王溥的文章,书籍,已经连夜制作,第二天就赶忙上市,卖的正凶。
  揣摩主考官的文章,心思,这是光明正大的,也禁止不了。
  张齐贤也不能免俗,虽然文章看的多了,但难免不知足,心里不上不下的。
  而书铺中,关于王相公的文章集注,已经炒到了五贯一本,往往有价无市,这让他都忍不住想将家中的藏书卖出。
  很快,街面上突然跑来数十个大汉,满脸通红,飞快地跑入各大书铺,显然有非常要紧的事。
  张齐贤心想,如今的情况难道还有比科举更大的吗?
  所以,其必定是关于科举的。
  如此,他与普通人一般,四处询问。
  不一会儿,街面上就有消息灵通的,大声说着。
  “副考官,翰林学士陶谷——”
  “礼部尚书黄天佑,兼任副考官。”
  很快,各个书铺仿若是入了蝗虫一般,举子们奔赴而来,再也顾及不到什么脸面了。
  张齐贤闻听这两人,也不由得感慨万千。
  陶谷乃是五朝老臣,在乾德二年(964年),陶谷还主持过吏部铨选以及礼部贡举,可以说经验丰富。
  至于礼部尚书黄天佑,科举乃是其本职,担任副主考,可谓是驾轻就熟。
  这两人担任副主考,可以说是搭配和谐,完美无缺。
  偏偏三名主考官中,两名北人,一名南人,皇帝可谓是万分照顾北人的心情了。
  此三人吃住都在皇城中,有专人看顾,就是不得与外界接触。
  而礼部,却显然忙个不休。
  起因很简单,因为汴梁实在是太小了,尚书省,礼部的贡院,实在太小了,对付一千多人的举子考试,万分不适宜。
  因为自北宋建立之初,都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新建贡院。
  省试最初在尚书省礼部,后来改在武成王庙、开宝寺、太学进行。
  而这些考试场所都是临时借用,不仅无法严防考试舞弊,甚至还在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发生过大规模火灾,酿成惨剧。
  直到宋徽宗时,才大规模修建贡院。
  有鉴于此,大臣们各抒己见,孔庙,武成王庙,太学等,都被皇帝一一拒绝。
  “其地者,要么狭窄,要么喧嚣,怎能作为贡院?”
  皇帝沉声道:“依朕来看,汴梁城中,最大的寺院,莫过于大相国寺了,其地方宽敞,虽然喧嚣了些,但只要封闭的好,就暂且借用一番也是无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