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6/1016

  这番劝告,其实是很正确的,耶律璟虽然暴政迭出,甚至有睡王的外号,但他镇压其反对势力,那是一个果断成功,压得贵族们喘不过气来。
  所以,除非耶律璟没命,所以绝对没有造反的可能,因为权臣耶律屋质绝对不会同意的。
  想通之后,耶律贤笑道:“燕燕也随着留守南下,我心里是真不舒服。”
  萧思温自然知晓耶律贤的心思,但后者身份敏感,他自然不敢此时嫁女,只能笑道:“燕燕年岁还小,贪玩的很,还得等几年才能收心嫁人咯!”
  闻言,耶律贤听懂了其潜台词,也附和笑道:“自是如此。”
  随即,一番谈笑,萧思温最后犹豫了片刻,这才轻声说道:“赵王高勋,大王可结交一二。”
  耶律贤闻言先是诧异,然后了然,重重地点点头,这次扭头而去。
  见其离去,萧思温这才叹了口气,不由得摇摇头,苦笑道:“离开了上京,也算是脱离苦海了。”
  高勋此人,乃是后晋北平王高信韬之子,后随杜重威降辽,之后担任枢密使,署理汉军之事,如今担任上京留守,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了。
  他的任命,显然代表着耶律璟对于本族宗室贵族的屡次造反的不信赖,连上京这个重地,都交于了汉人。
  而这也是个好主意,毕竟汉人不可能在契丹人群中造反,只能更加靠拢皇帝。
  萧思温如今虽然因为中立的身份,得到皇帝的信赖,经常陪着一起打猎喝酒,但对于耶律璟皇座下的波涛汹涌,也是能够看见的。
  而,耶律璟却没有子嗣留下,显然,他只是个临时的港湾,并没长期的安全。
  在所有的选择中,耶律贤不仅知识渊博,理智,对他胃口,而且还与他的女人燕燕青梅竹马,关系亲密。
  更关键是,耶律贤身边还有一圈小势力围绕,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
  而说到皇位继承的问题,李嘉却并没有耶律璟那般的暗流涌动,他子嗣反而显得太多了。
  自神武元年开始,到如今的神武九年,他后宫十几位妃嫔,以及庞大数量的宫娥,为他诞下近二十位子嗣。
  其中,即使他改善了后宫医学环境,但却依旧避免不了夭折的痛苦,稍微一点风雨,在这个没有疫苗的古代,就能要人命。
  如果算是夭折的,其实他的子嗣数量超过了三十。
  与其他的皇帝不同,李嘉临幸后宫,总是抱有一种同情的色彩。
  比如,某个大胸腿长的宫娥被皇帝临幸,他总是时不时地勤劳耕耘,而不是玩几次就喜新厌旧了。
  直到其怀孕,有了子嗣,李嘉才算是停下,因为在他看来,有了子嗣,未来就有所依靠,留下皇宫中,就没有那么孤苦了。
  所以,可以海王,但他不渣。
  秉承着这种信念,李嘉理所当然地在自己床榻中多放置几个美人,三人行中,三个人只有三中配对,四人则有六种,五人则有十种……
  如此才有所新鲜感,才让李嘉保证人人怀孕的信念,得以贯彻。
  如此一想,他反而认为,自己是这世上真正的好男人。
  不过,他此行山西,心中总是有一种遗憾,他久久思之,不曾想起。
  后来,他临幸南平高氏姐妹花时,才恍然大悟:这次北伐,他竟然空手而归,床榻空悬……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三门峡
  神武九年(968),八月初五,刚回到洛阳不到一个月,女儿温柔乡中沉浸些许时日的皇帝,出了皇宫。
  正值暑热的洛阳,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李嘉抑制不住心中的烦躁,准备修建一座度假山庄。
  对于山地洛阳是不缺的,三面环山,北面是黄河,西面是淆山,熊耳山,东面是嵩山,南面乃是伏牛山。
  伏牛山之后,就是南阳盆地的,也就是汉光武起家之地,在此时,也是洛阳非常重要的粮仓,也是长沙府,湖北府运粮北上的重要路径。
  所以,李嘉虽然渴望去嵩山,了解一些名胜古迹,但为了统治考虑,他还是决定将避暑山庄,设立在伏牛山附近。
  不过,皇帝出宫,怎么可能说是为了享受,于是,巡察洛水,就是成了他的借口,光明正大。
  前面说过,洛阳虽然比邻黄河,但却是依靠洛水来连接,从而运输从汴梁到黄河的漕粮。
  五代时期,后期之所以将国都定在汴梁,一则是洛水堵塞,行船艰难,二来是黄河泥沙俱下,成本高企。
  如果疏通河流的话,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像后汉这种,搞不好刚修一半,国家就没了,如此这般,还不如迁徙到省时省力的汴梁去。
  而对后周,赵宋来说,只要河东(山西)一日不下,洛阳一天也不安生,因为洛阳北方只有黄河天险,从河东就可以居高临下,历史上匈奴汉就是这般崛起的。
  御驾出了洛阳城。
  御道旁边的街坊百姓,零零散散,李嘉望之,不由得说道:“看来洛阳还是没有多少人啊!”
  “陛下!”军机大臣、永州伯李淮则位居一旁,轻声道:“洛阳的新建,本来就无有多少人烟,微臣听闻,鲁国公(潘崇彻)督造洛阳,不料营成之后,竟然将那些房院进行售卖,少者五六十贯,多者上百贯,这般昂贵,岂能有吸引百姓。”
  听到李淮这话,李嘉立马就读懂了其对于潘崇彻这种不加掩饰的贪婪大为不满,堂堂的国公,竟然去当街卖房,岂不是丢了朝廷的脸?
  对此,李嘉摇摇头,武人又不像文人,要什么脸,这种事还真的武人来办,他笑道:“有这事?”
  “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
  “毕竟,我听闻,营造洛阳城,朝廷府库为之枯竭,耗费超过千万贯,历时近三年,售卖些许宅院,也是理所应当的,正好回一些本。”
  “可是,这般公开叫卖,商贾行事,朝廷脸面何存?”
  李淮愤慨地说道。
  “你这话也有理!”
  李嘉饮了一口冰水,点点头,表示知晓,然后轻声道:“这般,也售卖半年了,想必是卖出去不少,能买得起的也不多,剩余的,就算了吧!”
  “陛下英明!”李淮开怀道。
  “都租出去——”李嘉换个姿势,斜躺着,仰望着车顶,随口说道:“租房倒是细水长流,价格低廉,也能吸引不少的百姓来洛,倒也是可以的。”
  李淮目瞪口呆,合着,潘崇彻这般行事,还是皇帝您教导的,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瞧着李淮一副噎住憋屈的模样,李嘉笑了,他说道:“你这伯爵府,占地近十亩,开阔平坦,这可是潘国公让人一点一滴挖掘瓦砾整理出来的,没要一文钱。
  但人力,财力,总是要回本的,朝廷府库拿出上千万贯,可不容易,能收回一些是一些,日后的支用还是有很多的。”
  这话说的李淮哑口无言,甚至还有些羞愧,他那伯爵府都是人家弄的,这与放下饭碗骂娘有何区别?
  见其沉默,李嘉随即又轻声道:“洛阳城营造的不错,坊市分明,比汴梁好太多,御街修的也不错。”
  御街,就是皇帝出城的道路,平日里是不允许百姓走动的,为了不影响出行,中心位置挖了沟渠,栽上了松柏。
  在边缘地带,则汇聚了大量的店铺,洛阳还不见多少,但在汴梁,规模达到了上万家。
  近二十里长的御街,桥梁两架,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堪堪出了洛阳城。
  从洛阳到黄河一段的洛水,其实只有两百里左右,但却因为作为黄河的支流,承受着远超其规模的负担,所以,需要经常性的疏通,才能保证通畅。
  而像张维卿,他虽然主要任务是疏通洛水但实际上还兼任三门峡一带黄河疏通的重任。
  而三门峡,就是阻碍东粮西进的重要门槛,与三峡有的一拼,前唐对此无可奈何,只能在这一段采取陆地运输,过了三门峡再用水运。
  到达巩县后,张维卿倒了一肚子的苦水:“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得名三门峡,如今看来,果然不假。”
  “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下面有一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一般船只只会船毁人亡,这般险要,十艘船只,九艘过不去。”
  “如此这般,则必须修建栈道,雇佣纤夫拉拽,相传前唐刘宴特地在江南制造船只,能够抵抗其力,如今也不知还有没有。”
  “开元时,陕州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左岸挖掘一条运河,漕船由三门峡河口直达渭口到长安,名唤开元新河,只是如今已经堵塞,还需通顺……”
  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李嘉听得一脸茫然,就这样干瘪瘪的说,又是人物,又是运河的,哪个能听明白。
  不过,李嘉知晓的是,洛阳到长安的这一段路,着实困难,在没有国家力量不计成本的施行下,长安的落寞,就属于非常正常了。
  “好了!”李嘉制止了他的言语,说道:“洛水这段梳理完毕,洛阳就没有缺粮之忧了,你做的很好。”
  “陛下,黄河泥沙俱下,多年来无所修缮,堤坝则越修越高,一旦有所疏忽,洛阳危矣,汴梁危矣!”
  张维卿一脸凝重地说道。
  “哦?那你有何见解?”
  李嘉来了兴趣,直接问道。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老君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