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7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5/1016

  “在此之时,若是大举西征,对于朝廷来说得不偿失,舍大弃小。”
  “我知道!”李嘉摆摆手,轻声道:“幽云不下,我是不会去往西北的。”
  前唐对于西域,那是上百年的开拓,安西都护府是废了再起,起了再废,光是迁徙而去的民众,就超过了百万。
  李白一家就是这么去的,
  结果,安史之后,前功尽弃。
  数百万的汉人,被抛弃在西域,屯垦,军队,城池,军械,全部都已被吐蕃人占据。
  这跟英国人丧失北美十三州很相似,都是无可挽回的局面,成本大于盈余。
  接近百年后,张议潮以一己之力,趁着吐蕃王朝衰落之际,煽动遗民起义,恢复了西北十一州,泰半个西域恢复。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到了如今,只有两州,二三十万人,根基近无,这还怎么恢复?
  所以,西域不急,眼前还是思量,怎么恢复幽云十六州吧!
  就算如此,李嘉还得做出长久的打算,西域自然不能放置不理。
  若是不说几句,指不定朝野就会选择性忘记,毕竟西北还是太遥远,离洛阳太远。
  洛阳不像长安,关中需要陇右才能安稳,而洛阳始终隔着一个关中,看样子挺安稳的。
  “陕西府如今有多少军屯了?”
  皇帝思虑万千,沉声问道。
  赵诚思量一会儿,这才说道:“自神武八年到如今,近十万降卒去往了关中,建立近两千个军屯,增添户口三十万。”
  “不过,由于咱们添置牛粮,让他们省去了不少的时间和耗费,大约明年,就可变为熟田,缴纳赋税了。”
  “开拓的土地,几乎是河流两岸,陕北的很少,约莫三十万顷,足以让关中自给自足了。”
  “换句话来说,关中要不了多久,就不再有缺粮的危险了?”
  李嘉着实兴奋,他拍了拍手,说道:“若是继续下去,反而能够成为粮仓。”数百万的汉人,被抛弃在西域,屯垦,军队,城池,军械,全部都已被吐蕃人占据。
  这跟英国人丧失北美十三州很相似,都是无可挽回的局面,成本大于盈余。
  接近百年后,张议潮以一己之力,趁着吐蕃王朝衰落之际,煽动遗民起义,恢复了西北十一州,泰半个西域恢复。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到了如今,只有两州,二三十万人,根基近无,这还怎么恢复?
  所以,西域不急,眼前还是思量,怎么恢复幽云十六州吧!
  就算如此,李嘉还得做出长久的打算,西域自然不能放置不理。
  若是不说几句,指不定朝野就会选择性忘记,毕竟西北还是太遥远,离洛阳太远。
  洛阳不像长安,关中需要陇右才能安稳,而洛阳始终隔着一个关中,看样子挺安稳的。
  “陕西府如今有多少军屯了?”
  皇帝思虑万千,沉声问道。
  赵诚思量一会儿,这才说道:“自神武八年到如今,近十万降卒去往了关中,建立近两千个军屯,增添户口三十万。”
  “不过,由于咱们添置牛粮,让他们省去了不少的时间和耗费,大约明年,就可变为熟田,缴纳赋税了。”
  “开拓的土地,几乎是河流两岸,陕北的很少,约莫三十万顷,足以让关中自给自足了。”
  “换句话来说,关中要不了多久,就不再有缺粮的危险了?”
  李嘉着实兴奋,他拍了拍手,说道:“若是继续下去,反而能够成为粮仓。”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唐末六朝传
  会议没有持续多久,就很快地结束了,政事堂的宰相们都挺忙的。
  唯独首相赵诚留下了下来。
  难道是皇帝心生忌惮?准备辞相?
  当然不是啦——
  而是赵诚担任主编撰的唐末乱史,也就是六代史,历史上的五代十国史。
  经过两年的粗略编辑,由于是近代的史书,许多老臣,旧籍都在,采集史料那是相当的方便,甚至许多老臣等私底下还编撰私史。
  比如,范质的《五代通录》,就是很好的底本。
  这般,再加上翰林学士们的齐心协力后,两年时间编辑六十的历史,可谓是相当的通畅。
  历史上以薛居正为首的五代史,也叫做旧五代史,只用了一年半。
  而李嘉让翰林学士们进行编撰,可谓是人力物力充足,别的都不提,各国的起居注,那是清晰明白。
  “启禀陛下,史书暂命为《梁唐晋汉周宋书》。自朱温篡位,至大唐复立灭宋,之间六十载,所以史书共编撰一百八十卷,其中,纪六十八,志十四,传九十八。按断代为书,分为,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宋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
  赵诚颇为荣幸地说道,脸上止不住的得意。
  编史,对于文人来说,的确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名留青史,如司马迁,班固等,能够担任主编即使作为宰相,赵诚依旧难以掩饰心中的兴奋。
  “多少字?”皇帝听闻到那么多的书,表,志,传后,皱起眉头,这是史记的标准,就是对于他来说,完全没有直观的认识。
  “这……”赵诚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问道了,这个角度太刁钻了,他一时间有些回答不上来。
  思虑了片刻后,他才轻声道:“由于史料充沛,约莫有五十多万字!”
  闻言,李嘉第一反应是感觉好少,这在起点,就是阑尾书,但一想起这是古代,就觉得很正常。
  因为其用的,都是文言文,讲究言简意赅,翻译成白话,起码得翻两三倍,这样一来,就显得格外多了。
  要知道,史记,可以是描绘三皇五帝到汉初,两三千年的,也才五十二万字,六十年用五十万字,已经算多了。
  “五十万!”李嘉轻声呢喃着,然后看了一眼赵诚,说道:“史书的名字不成,太长了,就唤作《唐末六朝传》。”
  赵诚闻言,点点头,表示明白。
  “如此处理李存勖称唐皇一事?”
  李嘉轻声问道。
  李存勖的地位很尴尬,他是沙陀人,赐姓为李,但却僭越称帝,而且国号为唐,这就让李嘉很尴尬了,岂不是说,他这个唐,承继是李存勖的唐?
  但要是不承认,人家的确是称帝了,这是不可抹杀的,而且还很尊敬前唐宗室。
  所以,这对于编撰历史的人来说,是很大的困难,一个处理不好就是政治法统的问题。
  这也是为何史书国修的缘故,也是赵诚之所以亲自汇报给皇帝的原因。
  如果没有皇帝的认可,这本书就根本无法印刷,弄不好,反而影响他的政治生命。
  赵诚身躯微微下弯,面色严肃,拱手道:“陛下,李存勖受封晋王,可书其为晋主,国号为唐之事,则一笔带过。”
  “哦?”李嘉来了兴致,他直起身,说道:“可是效仿《三国志》,以刘备为蜀先主之事?”
  众所周知,西晋的法统来自曹魏,而曹魏又来自东汉,所以,曹魏在史书中,必须是正统,而像蜀汉这种宗室自立,就不能称帝,刘备只能以先主称之。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区区一个称谓,就代表了一切。
  李嘉对此倒是满意,毕竟李存勖是晋王,以晋代称也无妨,但石敬瑭呢?人家的国号可也是晋。
  “石晋可称之为东晋,李近可称之为西晋。”
  听到这,李嘉糊涂了,东晋西晋这样命名,那司马家的晋呢?
  面对皇帝的困惑,赵诚颇不以为然,说道:“自古以来,朝代别称,不过是史学家的俗称罢了,以区别其名,李存勖建都与洛阳,可称为西晋,石敬瑭为汴梁,可称之东晋。”
  “至于司马家,可称谓为前晋、后晋,因俗而称,陛下虽然不习惯,但过一些时日,就习惯了。”
  听到这番话,李嘉才恍然大悟。
  他记忆中的那些所谓东汉西汉,东晋西晋,其实是史学家的别称,根本就不是官方称谓,东汉跟西汉,官方都是汗,东晋和西晋,也是晋。
  而西汉又被称作前汉,东汉为后汉,于是就有了《汉书》《后汉书》。
  而如今,东晋和西晋,在史学家的称呼中,也是按照前后汉来称呼,所以前晋和后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5/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