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3/1016

  整个幽州西北,蔚州,檀州,儒州,顺州,武州,新州等地,大大小小的部落数以百计,千帐以上的部落,也有十来个,定居在这片土地的牧民,超过了十万人,就连契丹人自己都分不清。
  甚至比邻奚王府,也就是耶律阿保机所征服的奚人六部,就在辽西走廊北部,六部奚人自由生活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之中,服从契丹的调派,具体的内政则不会被干涉。
  这些奚人自由放牧,跨域是很正常的。
  杨廷璋一到武州,也就是契丹人的武定军,立马就组织人手,在麾下上万铁骑的威慑下,统辖下的部落,必须要听从号令。
  由此,他甚至遵从皇帝的意思,召开了部落联盟大会议。
  大大小小的部落都必须来参加,若是不从者,皆被处决。
  凭借着夺取幽云的威名,这场部落会议,来的人特别多。
  七月初一,在草原上都算是十分炎热的时日,数百名部落代表,参与了这次会议。
  来往的,要么是头人首领,要么是儿子兄弟,都是重要的人物。
  人人都对唐人的想法很好奇,各种咋七八啦的话语不断。
  杨廷璋则看着众人,他数了数,约莫两百三十七人,千帐以上的部落都来了,一些太过于偏远的部落,也不再作考虑。
  见此,他面对众人,刀削一般的脸上,满是郑重:“此次召集大家,主要是想来说一句,赶走契丹人后,诸位照常的在本地生活,但却要遵循大唐的律法!”
  “尊敬的将军,我们对于汉字并不认识,怎么学习唐法?”某个部落的头人,瞪大了眼珠子,直接问道。
  其他的部落也是叫好,对于草原牧民来说,口口相传才是王道,律法对他们完全无用。
  “汉人有汉人律法,你们自然也有,天可汗规定,草原律法只有三条。”
  “凡杀人偿命——”
  “偷盗者为奴一月——”
  “部落私斗者,头人剁左手——”
  这几条出来,许多人拍手叫好,这是最公平,也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
  “将军,这个律法,可是大部落也要遵从?”
  拔里抬起头,目光炯炯地问道。
  “没错!”
  杨廷璋大声道:“这是最简单的三条,也是铁律,任何部落都要遵从,从此以后,大部落,绝对不能随意欺负小部落,只要被发现,就是严惩。”
  面对小部落的欢呼声,大部落脸色难看,又莫名的松了口气,能够安稳的过日子,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福分。
  “将军,不知大唐年贡是怎么样的?”乌尔乞站起身,恭敬地说道:“早在四月份开春,契丹人就已经收了年贡,天可汗还收一次吗?”
  “年贡,这是必须要有的,这是臣服者必须做的事情!”
  杨廷璋义正言辞地说道,赋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统治的根基,岂能随便免除?
  不过,考虑到契丹人已经征了一次,幽州的皇帝自然需要安抚人心,不可能横征暴敛。
  “年贡的话,自今年开始,将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牛羊战马,另一种,则是丁税!”
  杨廷璋看着目不转睛地众人,又看了一眼翻译,这才继续说道:“每十帐,就得出一个年满十二岁的男丁,他们将在天可汗的身边,充当亲卫,享受着最好的训练,衣食无忧。”
  “也就是说,交不起年供的,可以用丁税替换。”
  “将军,那男丁去当亲卫,多久回来?”拔里忍不住地问道。
  “等到他们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回来,带着金银珠宝满载而归——”
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以丁税替代年贡,这是李嘉想出来的一条策略,主要的贡献来源是奥斯曼帝国的抽丁政策。
  奥斯曼帝国对于境内的异教徒,采取抽丁政策,每四十个家庭,抽取一个12至14岁强壮的男孩。
  这些男孩被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带到伊斯坦布尔,将他们录入名册(详细描述以防有人逃脱),对他们执行割礼并强行皈依伊斯兰教。
  这些人会被经过严格而残酷的训练,从而成为英勇的战士,前途很好,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将军或者维齐尔。
  这些人,二十岁后成为奥斯曼的精锐士兵,以铁血和忠诚而闻名与世。
  在没有藏传佛教的情况下,施行满清的减丁政策其实并不现实,而奥斯曼帝国的抽丁政策,则可以效仿。
  这些孩童十二岁,已经保持了草原人的彪悍气质,而思想却不成熟,正好可以进行洗脑,从而从培养出优秀的骑兵。
  况且,一国兵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腐朽,必须要有活水流入。
  如满清八旗,为了维持战斗力,不断地从东北抽调生女真入伍,保持着八旗最后一丝颜面。
  而这些草原部落的孩子,就是御营的活水。
  在年贡和丁税,许多家庭和部落,必然会选择丁税,因为财产就那么多,而孩子这也可能有许多,有皇帝帮忙养着儿子,还不用缴税,岂不快活?
  算是针对游牧民族的弱点吧!
  许多部落暗自欣喜,尤其是小部落,他们往往因为草场的狭窄,养活不了太多人,以人丁来代替年贡,实在太好不过了。
  杨廷璋将他们的脸色都看在眼里,心中暗笑一声,不由得继续说道:“另外,诸位头人的长子,也必须在年满十二岁后,入选其中。”
  “那,长子已经过了十二岁呢?”
  “就由其他的子嗣代替,实在不行,侄子,孙子也行!”
  杨廷璋解释道。
  这个政策关乎贵族们的血脉,许多人脸色瞬间就变了,聪明的人,自然想到其是想借机控制部落。
  但他们却满不在乎。
  一来,他们的子嗣众多,不缺那一个。
  二来,草原上如今流行的是幼子守灶,大部分的财产还是由最小的儿子来继承。
  这是由于草原的环境决定的。
  一片草场,无法养育太多的人,所以年长的儿子必须要析出,组建自己的家庭,未成年的儿子则留在身边,由于幼子是最后留下的,所以继承家产的都是最小的儿子。
  无论是蒙古族,还是女真,都是如此。
  比如努儿哈赤死后,虽然皇太极继承了汗位,但努儿哈赤名下的两黄旗给了大妃阿巴亥的三个最小的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杨廷璋当然知道这些,但也正是因为幼子守灶制度,所以才有挑拨的空间。
  长子作为家庭贡献最大的,怎么会甘心?
  谁不想全要?
  等到长成归来的长子,回到家中,发现自己继承的所剩无几,怎能安心?必然会起纷争。
  以丁税替代年贡,这是李嘉想出来的一条策略,主要的贡献来源是奥斯曼帝国的抽丁政策。
  奥斯曼帝国对于境内的异教徒,采取抽丁政策,每四十个家庭,抽取一个12至14岁强壮的男孩。
  这些男孩被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带到伊斯坦布尔,将他们录入名册(详细描述以防有人逃脱),对他们执行割礼并强行皈依伊斯兰教。
  这些人会被经过严格而残酷的训练,从而成为英勇的战士,前途很好,其中许多人最终成为将军或者维齐尔。
  这些人,二十岁后成为奥斯曼的精锐士兵,以铁血和忠诚而闻名与世。
  在没有藏传佛教的情况下,施行满清的减丁政策其实并不现实,而奥斯曼帝国的抽丁政策,则可以效仿。
  这些孩童十二岁,已经保持了草原人的彪悍气质,而思想却不成熟,正好可以进行洗脑,从而从培养出优秀的骑兵。
  况且,一国兵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腐朽,必须要有活水流入。
  如满清八旗,为了维持战斗力,不断地从东北抽调生女真入伍,保持着八旗最后一丝颜面。
  而这些草原部落的孩子,就是御营的活水。
  在年贡和丁税,许多家庭和部落,必然会选择丁税,因为财产就那么多,而孩子这也可能有许多,有皇帝帮忙养着儿子,还不用缴税,岂不快活?
  算是针对游牧民族的弱点吧!
  许多部落暗自欣喜,尤其是小部落,他们往往因为草场的狭窄,养活不了太多人,以人丁来代替年贡,实在太好不过了。
  杨廷璋将他们的脸色都看在眼里,心中暗笑一声,不由得继续说道:“另外,诸位头人的长子,也必须在年满十二岁后,入选其中。”
  “那,长子已经过了十二岁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3/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