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8/1016

  “设州县,将这些地方恢复盛唐旧土,诺大的陇右府,不就来了?面积的话可不比内地的少,缺人的话,就迁徙过去!”
  皇帝一锤定音,让宰相们无语了。
  得,本想是把陇右府裁撤,节省一笔开支,谁知道竟然又多了个战争的用项。
  孙钊摇摇头,对于邓斌无语了。
  不过,李嘉想到这里,终于注意到了青海地区。
  也就是以前的吐谷浑,如今属于吐蕃人的地盘。
  在前唐,鼎鼎大名的薛仁贵,在大非川之战大败,从而让河西走廊地区岌岌可危。
  如今吐蕃王朝崩了,尺子不把青海拿回来,何时去拿?
  “正当其时也!”
  皇帝突如其来地惊叹,吓了大家一跳。
  此时,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真正的关键时刻。
  吐蕃王朝崩溃了,党项人崛起时,大理势弱,西域的喀喇王朝大肆用兵。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如果再不进行大规模的扩展的话,后来就会越来越难,北宋,就是这样坐失时机的。
  “朝廷提出三百万石粮食出来!”
  李嘉看着宰相们,郑重其事地说道:“在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屯粮,未来几年,朝廷的重心将转向西北!”
  “青海,西域,河西走廊,这三块地方,将是重要的用兵之地,得提前做好准备才是。”
  穷兵黩武——
  几个宰相心中,立马就呈现出了这个词。
  “陛下,慎兵啊!”
  几个宰相连忙拜下,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西北那地方,真的是太贫瘠了,对于朝廷来说,付出大于收获,是赔本的买卖,即使有西域通商,但那是远水,实在是让人难以下定决心。
  即使是前唐,对于西域也是多次得失,最后,上百年的投资,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朕意已决!”
  李嘉挥了挥衣袖,他要是那么容易劝,就不是穿越者了:“军机处也得调兵遣将,莫要疏忽大意。”
  “诺——”
  无奈宰相们只能应下。
  不过,随着汇报的进行,也是有好消息的。
  比如,经过十年的推广,占城稻,已经从岭南,迈向了长沙府,江西府,用不了多久还会扩展到整个江南地区。
  也就是说,粮食的产量在未来的二十年还会不断的增长。
  朝廷的财政,则有二十年的增长期,这一段时间内,哪怕李嘉再怎么挥霍,用不了多久,仓储还是会满的。
  除此之外,交州都护府,占城都护府,这十来年不断的贬官,移民,流放犯人,使得土地有了大规模的扩张。
  比如,占城的百姓,超过了十万人,一年三熟,每年至少可以运送百万石的粮食入京,由于是海运,损耗微乎其微。
  而交州被前唐开发了三百年,如今更是大修沟渠,并且不断地编户齐民,从山上拉拢野民,十三州之地,人口超过了五十万。
  红河平原如此的肥沃,再经过一番调教,稻谷粮食大丰收,每年上供朝廷两百多万石,快抵得上江西府了。
  这两地属于粮仓,而且还很少受到气候的影响,可以说是国家级的战略性要地了。
  当然,好多北人不适应吃水稻,喜欢吃粟米,但,等到饿地不行的时候,就是救命的粮食。
  “继续开拓南部!”
  皇帝喊出来这句口号:“这两地潜力无限,必须不断地持续屯田。”
  宰相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再经过一番商议,达成了重要的战略规划。
  东北守,西北攻,南部营。
  未来国家的重心,将会转移到西北地区,以安西四镇为终点。
  比如,占城的百姓,超过了十万人,一年三熟,每年至少可以运送百万石的粮食入京,由于是海运,损耗微乎其微。
  而交州被前唐开发了三百年,如今更是大修沟渠,并且不断地编户齐民,从山上拉拢野民,十三州之地,人口超过了五十万。
  红河平原如此的肥沃,再经过一番调教,稻谷粮食大丰收,每年上供朝廷两百多万石,快抵得上江西府了。
  这两地属于粮仓,而且还很少受到气候的影响,可以说是国家级的战略性要地了。
  当然,好多北人不适应吃水稻,喜欢吃粟米,但,等到饿地不行的时候,就是救命的粮食。
  “继续开拓南部!”
  皇帝喊出来这句口号:“这两地潜力无限,必须不断地持续屯田。”
  宰相们也纷纷点头,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再经过一番商议,达成了重要的战略规划。
  东北守,西北攻,南部营。
  未来国家的重心,将会转移到西北地区,以安西四镇为终点。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出宫
  私囊和财政,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这不就是盛世吗?
  李嘉颇为自得。
  其实,除了钱粮这项重要的朝廷收支外,其余的隐形的,不引人注目的东西,才是最大的收获。
  比如说,矿场。
  据少府寺的登记,这几年来拍卖的铁矿,石灰矿等,已经超过了百条,如此,缴纳定量的赋税,就能私人开采矿场,自然吸引了许多人的注目。
  就算是少府寺不拍卖,那些地主土豪们私底下开采,也是常有的。
  有了这些正规手续开采的,自然萌打击私采,还能掌握那些矿场的规模。
  堵不如疏。
  况且,自唐末以来,官营渐渐落寞,如瓷矿,铜矿,铁矿,往往入不敷出,还不如交给民营
  朝廷的官矿,再加上私矿,民间的铁器不断的增加,普通的中等民户,也能用得起菜刀,砍柴刀,甚至铁支的锄头,犁等等。
  草原收复,牛羊也慢慢的输入中原。
  开荒难度大幅度降低,百姓也乐意开荒,回到自己的老家,在籍户口不断地再增加,纳税也越来越多。
  而像曲辕犁,筒车,水车,水磨等灌溉农耕工具,也在不断地被利用推广。
  当然,这得感谢军械司,在战争平淡时,不断地建造这些农耕工具,赚取外快,很快,就传遍了中原。
  与肥沃的南方相比,颇有些贫瘠的北方,更需要这些生产工具。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全社会的生产力在不断的提高。
  再加上占城稻的广泛使用,以及官道的修缮,整个天下,出现一波婴儿潮。
  大规模的婴儿潮。
  在太平时节,粮食够吃的情况下,人类从来不知晓什么是节制,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在接生技术落后,以及孩子夭折率高的情况下,多生多养,才是繁衍后代的方法。
  别人没有意识到,李嘉却派人调查,很早的意识到婴儿潮的到来。
  这是乱世结束之后,必然的结果。
  当然,李嘉倒不是没有准备的。
  别的地方无论,洛阳,这个国家都城,必然是要好好的准备一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