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8/1016

  “二十五下!”张万轻声道。
  “噗呲——”一旁阵痛不止的李宾,突兀地就笑出了声,这让李复文越发的难受了。
  “嗯?”皇帝反应过来,看着偷笑中逐步变脸的弟弟,不由得嘴角翘起,道:“既然这般,我一向是公平公正的,再给卫王殿下,来个五连鞭,痛快一番。”
  随即,在其猝不及防下,皇帝来个五连鞭,啪啪作响,李宾脸色骤变。
  一旁本就痛苦的李复文,刹那间似乎忘却了痛苦,大笑起来。
  好一对难兄难弟。
  皇帝将细条拿下,这才慢条斯理地说道:“今个,打你们,就是让你们长长记性,年岁十三,就饮酒,宿醉,还夜不归宿,与废物衙内有甚的区别?”
  听到这话,李宾与李复文二人,欲言又止。
  “哼!”李嘉冷声道:“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管不了,但你们,不到十六岁,就不得接触女色,酒水,学习才是你们应该做的。”
  “历代以来,那些年轻早夭的,都是年岁太轻,就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年少不知身体的宝贵,日后就苦痛不已了。”
  “记住没?”皇帝再次呵问道。
  “臣弟(儿臣)知道了——”
  “给他们上药吧!”皇帝挥了挥手,让一旁的太医进行治疗。
  他本就只想给他们一点教训,而不是要他们的命。
  到了这时,皇帝突兀地感觉,自己总算是尽到了父兄的责任了,一股满足感,油然而生。
  “陛下,河北知府陶谷求见——”
  张万轻声道。
  “那就让他进来吧!”皇帝挥挥手道。
  “那,这……”
  “这有什么,两个小崽子被教训,就得让人瞧瞧,好知羞耻!”
  李嘉直接说道,只有让人看见了,才能让自己这个严父严兄的名声传出去,这顿体力消耗,不能白干。
  一旁的李宾、李复文二人,顿时愁苦万千,十三岁的年纪,已经知羞耻了,此时恨不得捂住脸。
  明德门前,陶谷正在等待着,但却思绪万千。
  他本人去往河北府,本来就是为了调理地方,筹措军饷,为北伐大业助力。
  如今,过去两载,他的任期未到,就召回洛阳,再让他颇为疑惑:“难道是陛下对我有什么他用?”
  尚书什么的,他已经不追求了,唯独对于政事堂,期望极深。
  到了他这个年岁,再不当就来不及了。
  不过,多年的为政生涯,告诉他,一切没那么简单。
  歇了口气,年已六十七岁的他,早已经大不如前了。
  “陶知府,请跟我来!”
  随着宦官的脚步,陶谷再次欣赏了一番皇宫的美景。
  数年未至,皇宫越发的豪华奢靡,让人目不暇接。
  就如同大唐的国势一般,日新月异,着实看花了眼。
  待来到御花园时,他突兀地就看到,两个少年,正趴在椅子上,屁股光溜溜的,满是血色,似乎被上了药,哼哧哼哧的响着。
  痛,的确是痛。
  “河北知府陶谷,叩见陛下!”
  陶谷行礼道。
  “免礼,卿家快些起来吧,年岁这般高了,快坐下!”
  皇帝一向是尊老爱幼,忙不迭地说道。
  寒暄了一阵子,皇帝若无其事道:“这两个皮小子,宿醉,偷喝酒,某就打了一顿,长长记性!”
  陶谷忙不迭地赞叹道,该打,陛下打地太好,严父出孝子!
  这番,皇帝才道出了实情:“陶卿家,可曾知晓小麦?”
  “小麦?”陶谷有些惊讶,他言语道:“民间杂然而有,只是不常见。”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章
两条腿走路
  “朕有意推广之!”
  皇帝沉声说道。
  随即,皇帝将小麦的优势一一述说,而最重要的,就是小麦可以一年两收,冬小麦的重要性。
  而在此时,粟米,虽然种植了上千年,但其一直是春种秋收,耗费的时间接近一年。
  春小麦与冬小麦配合,几乎是缩短了一半的时间,虽然农民不得闲,但却给予了朝廷更多的钱粮。
  光是凭借这一点,就足以说服陶谷认可小麦了。
  当然,小麦不如粟米的,就是口感问题,所以一直以来,小麦当做杂粮,价格不及粟米的一半。
  如此,百姓们自然热衷于种植粟米,而嫌弃小麦。
  陶谷自然知晓这些,他颇为热情道:“据微臣所知,民间的磨坊已经大规模产生,虽然没有水磨那般便利,但用骡子,驴等牲畜,也能带动。”
  “没错!”皇帝点点头,说道:“据我所知,小麦磨成粉,成为面粉,无论是蒸饼(馒头),还是馒头(包子),味道都是极好的,不比粟米差。”
  说着,皇帝看了一眼低声哀嚎的两个少年,让张万把他们带下去,这才说道:“朕已经让人从河南府进行推广,其水利颇多,建立的水磨自然多,百姓们倒是颇为愿意,累些能多赚些粮食,也是值得的。”
  “所以,您是想让老臣,在河北府,推行小麦?”
  陶谷拍着胸脯,说道:“这般利国利民的好事,老臣自然是责无旁贷。”
  “嗯!”
  皇帝点点头,让其坐下,上茶,随即轻声笑道:“推广起来,倒是不难,一般而言,小麦与粟米,都得脱壳,但,河南府推行开来,乃是应允了,不脱壳也收。”
  “换句话来说,朝廷这是让利给百姓啊!”
  小麦的脱壳出粉率,基本上在八成左右,而古代,无论是粟米,还是稻米,缴纳的赋税,就是得脱壳的。
  也就是说,大唐十税一,实际上是八税一,或者七税一,对于百姓们来说,依旧是重担。
  不过,好处在于,除了转运使司,没有其他人收税,也没有其他的杂税,比之以往,更是轻松了数倍。
  陶谷闻言,点头赞叹。
  虽然看上去让利了两成,但一旦普及到府,假若河南府夏税两百万石,那直接损失,就是四十万石,普及到全国。
  年入六千万石粮食,可以说直接没了一千两百万石。
  也幸好,南方的产粮大府,几乎都种植水稻,只有北方才有机会种小麦。
  “前所未有,前所未有——”
  陶谷忍不住地赞叹道,止不住地夸赞明君,如此大的让利,简直是不可想象。
  唐末以来的乱世之中,哪个朝廷不是绞尽脑汁地收刮钱财,像如今这般让利的,反而是闻所未闻。
  “圣君啊——”陶谷忍不住拜下。
  “快快请起!”
  皇帝连忙搀起,心中格外的满意。
  看上去,他让利了,让了两成。
  但实际上,他确实在做大蛋糕,只要小麦普及到北方,产粮不说翻一倍,哪怕是半翻,就足以让朝廷赋税大增。
  做了好事,得了名声,而且还获得了实利,这才是李嘉想要做的原因。
  一个冬小麦,就足以了。
  多一茬收成,就多一道赋税,即使让步了,也不碍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8/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