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8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4/1016

  “况且,如果契丹人出动的话,武州的唐军,也会伺机而动,绝对不会让你们吃亏的,放下心来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来了,众人才略微安稳一些。
  见到这般,杨廷璋这才显露出自己的大招:“为了补充王庭的实力,我特地带来了五百副铠甲,两千把弯刀,足以让你们的实力上升一个层次。”
  “蒙兀部落,不足为虑!就算是碰到了契丹人,也有一战之力。”俘虏,对于王庭来说,就是奴隶。
  而在草原上,奴隶则是很重要的生产工具,奴隶多少,则衡量其生活水平。
  一个普通的俘虏,足以抵上十只肥羊。
  即使如此,也依旧无法弥补损失的牛羊。
  所以,杨廷璋的目光,颇为狠厉:“陆陆续续打了一个月,小打小闹,死伤那么多,损失那么多,却弥补这般少。”
  “我该怎么向陛下交代?”
  “长史,奚人那里,损失更大!”
  某个千户忍不住道。
  “损失?”杨廷璋闻言,突然地被气笑了,他的双目如同火炬,极为炙人:“据说,奚王府,共有六部,总帐数,超过了五万,也就是说,其能作战的兵马,最少能拉五万人。”
  “而咱们呢,八千人已经是伤筋动骨了,六比一。”
  “至少,咱们损失一人,奚人损失六人,才勉强合适,那么你们告诉我,奚人损失万人以上了吗?”
  此话一出,众人哗然。
  他们从未这样算过,只是以为占了死伤的便宜,就颇有些津津乐道,如今一想,瞬间无言以对。
  “如今,王庭还能拉出多少兵马?”
  杨廷璋摆了摆手,问向几个千户。
  “我这有八百人!”
  “七百——”“六百——”
  ……
  八个千户一报,杨廷璋随口计算,一下子,就得出六千人。
  果然是伤筋动骨。
  “丁口消减的这般厉害,不行啊!”
  杨廷璋叹了口气,随即沉声道:“奚王府六部,暂且就别惹他们了,咱们当务之急,就是吸收人口,增加丁壮。”
  “可是,长史,如今王庭附近数百里地,几乎是无有牧场了。”
  总税务官无奈道。
  “东面是奚王府六部,那北面是哪个部落?”
  “谟葛失部!”
  “多少帐?”
  “上万帐,分为数十部,争斗不休,是草原上有数的大部落!”
  杨廷璋自然知道谟葛失部,而谟葛,则是蒙兀的异写,而失,则是君长的意思。
  也就是蒙兀部落。八个千户一报,杨廷璋随口计算,一下子,就得出六千人。
  果然是伤筋动骨。
  “丁口消减的这般厉害,不行啊!”
  杨廷璋叹了口气,随即沉声道:“奚王府六部,暂且就别惹他们了,咱们当务之急,就是吸收人口,增加丁壮。”
  “可是,长史,如今王庭附近数百里地,几乎是无有牧场了。”
  总税务官无奈道。
  “东面是奚王府六部,那北面是哪个部落?”
  “谟葛失部!”
  “多少帐?”
  “上万帐,分为数十部,争斗不休,是草原上有数的大部落!”
  杨廷璋自然知道谟葛失部,而谟葛,则是蒙兀的异写,而失,则是君长的意思。
  也就是蒙兀部落。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条法
  “好纯朴的想法,有孝心!”
  杨廷璋愣了一下,这才笑着说道,摸了摸其脑袋,不再言语。
  这就是草原人与中原不同。
  其资源更加的贫瘠,所以掠夺不仅不被惩罚,反而是被鼓励,发家致富的好手段。
  掠夺一个奴隶,跟汉人买一头牛,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沉默了一会儿,杨廷璋这才说道:“不管怎么说,孝心还是可嘉的,咱们还是得鼓励啊!”
  “无论是中原,还是在草原,孝顺父母,乃是人的本性,须得大力提倡。”
  “长史说的是!”总税务官连忙点点头,恭维地说道:“除非是天灾,不然孝顺是必然的。”
  发现了这些牧民们还有可取之处,杨廷璋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然,他真的怀疑这些王庭部落,究竟值得扶持不!
  “草原三法,今日,再立一法,反抛弃父母而不赡养者,终身为奴!”
  杨廷璋望着前方白花花的羊群不由得轻声述说道,语气颇有些强烈。
  在建立王庭的时候,为了更方便的治理草原,所以并没有采纳中原繁杂的法律,而是直接立下三法:
  “凡杀人偿命——”
  “偷盗者为奴一月——”
  “部落私斗者,头人剁左手——”
  简单直接,粗糙易懂,一下子就传扬开来,受到牧民的广泛支持。
  随之,一年过去,这三项法律逐渐被接受,那么,杨廷璋就觉得继续加码才是,尝试的再提出赡养老人的法律。
  这条法律,也同样是顺应民情。
  在有了中原的支持后,王庭部落赋税较轻,榷场的存在,让他们可以交换到大量的粮食,铁器,以及盐巴,茶等,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
  如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赡养老人,就不再是困难,成了每帐牧民的接受的事。
  毕竟,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他们都希望能够受到子女的赡养,而不是被抛弃。
  当然,这是如今,这要是在之前,就是不行的。
  归顺的中原,就是那么舒服。
  新的条例,从断事官口中,宣扬到了各百户,千户,每一帐,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最起码的是,不被抵制,这就够了。
  只是,新条例颁布后,许多断事官,颇有些心事,或者说,代表着。广大的牧民心愿,提出新的立法要求:
  “家主死后,财产如此分成?”
  “草原上不是幼子守灶吗?”
  杨廷璋驻守武州,还是知晓的,听到这个财产方面的要求,他思量一会儿,说道:“如果家主临死前并没有划分,或者死在外面,那么,按照规矩,幼子将分到其总家产的一半,其余子嗣,共瓜分一半。”
  “如果没有子嗣,就由其兄弟,侄子,最后,才是女婿,依次享有继承权。”
  听到这,众断事官纷纷表示满意,这是最公平的法子。
  草原上的幼子守灶,就是包括长子在内的儿子们,他们成长后就会分门别户,单独成立自己的家庭,父亲只是帮扶就行了。
  养老送终的时候,自然是幼子留在身边,理所应当的继承大部分的遗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