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9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0/1016

  众人皆笑,皇帝的玩笑,哪个敢不笑?
  不过,军机处的李淮,则直言道:“陛下,据微臣的估算,若是灭契丹,则需要十万骑兵,三十万步兵,以及数十万民夫运粮周转,其中的损耗,难以计量。”
  “不,民夫,你算多了!”
  李嘉摇头道:“且不说幽州的存粮,就言语江南数府的粮船,从海面北上,可节省了不少的人力。”
  “而且,虽然高丽国,渤海国兵力孱弱,但总能吸引一些契丹人的兵力,这就足够了。”
  面对众人的忧虑,或者说担心,李嘉笑道:“咱们这次,并非是一劳永逸,将契丹人一网打尽的,而就只有一个目标,夺回辽东,出击上京。”
  此话一出,众人忧虑减了几分,但依旧难以释怀。
  毕竟,契丹的压力,实在是太大。
  之前的重骑兵取了巧,如今这份杀手锏失去了突然性,效果怕是大大消减。
  看到众人依旧无有多少信心,李嘉摇头,随即问道:“太仆寺如今有多少战马?”
  此次御前会议,政事堂,军机处,五军都督府,转运使司,九卿,六部,呼啦啦几十号人,都参与。
  可谓是一场大会议了。
  毕竟不同以往,这是是举全国之力,需要中枢上下齐心,这是大战役。
  太仆寺卿出列,拱拱手,这才说道:“近几年,太仆寺在关中陕北一代,设置大小九个马场,陇右朔方一代有五个,而新进的北庭河套,也有三个,幽州两个。”
  “十数个马场,如今河西骏马约一万余人,其余的马匹,则有十来万,若是装备骑兵,可以列装两万骑。”
  马匹并不等于战马,还需要专业的驯马师进行训练,几年时间,能够列装两万人,已经不错了。
  “御营中,骑兵约有五万人!”
  李嘉沉声说道:“山西府,河北府,幽州府,宁夏府,还能召集两三万骑兵,凑个十万,是很容易的。”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凛然
  三十万大军,其中十万骑兵,二十万步兵。
  李嘉依旧准备出十万御营,洛阳城下还剩下五万人。
  剩余的十万,其中光幽州就有六万,山东府,河北府各出两万,合起二十万步兵。
  而,这是纯粹的战兵,而不是加上凑数的民兵,其几乎是大唐的精华力量。
  “十万骑兵,外加二十万步兵,每月消耗的粮食,达到了五十万石。”
  孙钊粗略的一算,目瞪口呆道:“如此,还要许多杂粮,盐,菜,肉,酒,等等,还有兵器,衣裳,还需要另行准备两百万贯钱,才能坚持三个月。”
  “三个月不够,起码就得坚持半年!”
  李嘉摇头道。
  一马顶五卒,普通的战马,光是吃食,就超过了五名步卒,甚至十名。
  所以,十万战马,等若五十万人的消耗。
  三十万步骑,就站着不动,每个月就是五十万石粮食。
  而,如果算是脚夫的运转费用,起码得翻一倍。
  也就是说,每月稿费百万石,半年,就得准备六百万石,国库掏空了三成。
  这要是持续的话,那么粮草源源不断的支持,这对于朝廷来说,非常损耗国力的,最多坚持两年。
  “陛下,此番若是作用于东北,那么粮食运输必然要静悄悄,出其不意,若是契丹人知晓,怕是难度加倍!”
  赵普勇于表现道。
  “你们算错了!”
  皇帝见众人脸色,轻声道:“我并不准备通过运河来运送粮草,损耗太大了!”
  说着,他走下来,对着桌子上常备地图,指着幽州靠海之地,说道:“我准备在这里,建造一座粮仓,储存咱们的军粮。”
  说着,他的手从黄河划过,直接来到了济州岛,形成了一道折痕:“从洛阳出发,通过黄河,来到海面,再来到济州岛,将大部分的粮食运往这里储存,契丹人没有水师,这里永远不会是乌巢。”
  “然后通过济州岛,再慢慢的转移到幽州,从而形成一道极为省力的粮道,天底下还有比水运更省力的吗?”
  “陛下,为何不将粮食储存在沧州?”王溥问道:“上一次,这里还留下不少的储粮仓!”
  言下之意,就是废物利用,省得浪费钱粮。
  不过,还不待皇帝言语,一旁的李淮就说道:“沧州距离辽东太远了,距离幽州上百里,辽东更是数百里,这样的路途,转运是极为困难的。”
  “所以,陛下,幽州附近作为粮仓还不够,再往北去两百里,到达营州,那里有榆关。”
  听到这个建议,李嘉没有一皱,他倒是没想到,李淮竟然那么大胆。
  不过,一想到榆关,他颇有些心动。
  他没有估计错的话,郭进在这里,已经修建了数座堡垒,已经坚若磐石了。
  作为粮仓,还真有些合适。
  “那,若是契丹人来攻如何?此地距离契丹太近了。”
  赵普提出了疑惑。
  “如果契丹人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李淮笑道:“据我所知,郭进在此屯兵万五,堡垒极其坚固,若是契丹人来了,必然被围攻。”
  “咱们把粮仓设在这里,也是为了故意吸引契丹人。”
  “以己之短,克我之长,契丹人要是做出这样的事,恐怕我等要笑掉大牙!”
  此话一出,众人皆笑。
  不过,对于他把粮仓设置如此之近,也就没了异议。
  皆为认可。
  不过,虽然王溥不懂军事,但他博文广才,书籍什么的看了不少,自然知识广泛,只见,他指着辽东道:
  “契丹的精华,皆在于渤海旧地,辽东——”
  说着,王溥一脸认真道:“虽然微臣不曾去过草原,但也知晓,冬日的白灾,足以让牧民损失惨重,但因为辽东可以冬狩,可以存粮,让契丹人远远地比突厥人更加坚持。”
  “而且,辽东之地,不只是盛产粮食,刀铁器械,契丹多仰仗于此,所以,契丹人对于渤海复活,并不穷追猛打,因为辽东已经让他们吃撑了。”
  “没错!”
  皇帝不由得赞叹道:“辽东有百万的渤海人,如果再吞渤海国,那岂不是主客易位?”
  “也正是因为辽东的重要性,其就是契丹人的命脉,一旦夺得辽东,契丹人就不足为虑了。”
  “可,陛下,其他人想必也知道这点,必然不肯放手。”
  邓斌忍不住插话道,那么长时间,他就干看着,真难受啊!
  “没错,契丹人也不是傻子!”
  李嘉沉声道:“不过就算是再困难,也要打下来,这是千秋的功业,让子孙享福的基业,可不能让后人来背这个包袱。”
  曾几何时,李嘉也曾想过,国无外患则亡,想要留个尾巴什么的。
  但,当他坐上了皇位之后,立马就明白,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所以,赶尽杀绝,才是硬道理。
  不过,学习一下满清的经验,搞一个长治久安的政策,那就不错了。
  “所以,哪怕这三十万人都拼没了,只要把契丹人给消灭干净一切都是值得的。”
  皇帝郑重其事道。
  此话一出,众人凛然。
  不过,虽然王溥不懂军事,但他博文广才,书籍什么的看了不少,自然知识广泛,只见,他指着辽东道:
  “契丹的精华,皆在于渤海旧地,辽东——”
  说着,王溥一脸认真道:“虽然微臣不曾去过草原,但也知晓,冬日的白灾,足以让牧民损失惨重,但因为辽东可以冬狩,可以存粮,让契丹人远远地比突厥人更加坚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0/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