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9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4/1016

  李复鸿无语了,他不由得说道:“走吧,去看看我的大理如何了。”
  歇息了一会儿,队伍再次启程。
  “敌袭——”走过一片密林时,突然遭受了冷箭的袭击。
  盾牌手立马将滕王保护起来,严防死守,然后开始反击。
  在精锐的唐军防守反击下,敌袭溃不成军,即使是在密林之中,也被打散。
  阿瓦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唐人竟然如此严防,密不透风的保护,让他的毒箭都没有缝隙可钻。
  他见到往日神勇的叔伯慌不择路地逃窜,一时间竟然愣了。
  “咻——”
  就在他愣神之际,一只好看的利箭,直接没入他的胸膛,让他瞬间就没了声息。
  “大王好箭法——”
  众人夸耀道。
  “这还用说,我在上书房,也是名列前茅,就藩大理,生怕蛮人造反,苦练箭术!”
  李复鸿不由得夸耀道。
  “殿下,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一旁的王太傅等王府官吏,忙不迭地劝告着。
  这要是在就藩半路出了事,且不说他们会被牵连。
  就说这到手的官职,立马就幻化为虚化,那么多年来的坚持,岂不是罢了?
  洋洋得意不到片刻,李复鸿就无奈地进了保护圈。
  随即,一路上小心翼翼,行走了上千里,道路崎岖难行,爬山下坡,风雨骤降,修桥铺路,可以说极为艰难。
  “终于到了大理了!”
  李复鸿几乎喜极而泣。
  “多亏了大军之前修缮了道路不然咱们还要多有半个月!”
  大理城很狭小,但却至少是个城,可以遮风避雨,抵挡袭击,这让众人有了极大的安全感。
  西川总兵,大理征讨使黄勇,从大理城中出迎。
  这位曾经的蛮人,归化多年,参与了大将的战斗,年若四旬,终于功德圆满,灭了大理国,并且亲自镇守两载。
  因此,也得封为永昌侯,食邑四千户,在大唐,也算是顶尖的勋贵了。
  李复鸿对于这位老将,很是恭敬。
  “自神武十六年始,到神武十八年,近一年半,大理国才堪堪灭亡,末将谨遵圣谕,将南诏、大理以来,数百年的书籍,文字,碑帖,年历,史书,一一销毁。”
  大理各府,其实就是个家族的封地,如高氏等,真正属于大理王的,也不过是数府,一半都不到,其余的各府也要一一平定,可以说难度很大。
  黄勇随口说道:“截止今日神武二十年,大理国有九府,四郡,四镇,以及三十七部之分,末将与人整合,以朝廷样式,分为十州,大王就藩,可安排官吏就任了。”
  “十州?”
  李复鸿颇有些惊诧,不由得问道:“多少丁口?”
  “末将不知,唯独知晓大理州,应有十万众。”
  黄勇老实地说道:“其他各州,若是算上蛮僚,百八十万还是有的,这得需要大王一一的勘察了。”
  李复鸿点点头:“这个我知晓,只是,这十八州之地,王都大理,我手底下的这点兵马都够呛,其他各州,着实束手无策。”
  “殿下,您的意思?”
  “还望永昌侯,能够应允一些兵马与我,也好镇压叛逆!”
  “我带兵五万入大理,至多允你五千,还得是他们同意!”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治河
  神武二十年的夏收,一如既往的丰收了,但由于汴梁、郑州附近的黄河悬河越来越高,让朝廷颇为关切。
  八月初,顶着烈日,薛王李复沐,带着简洁的仪仗,从洛阳,沿着黄河岸边,不断地巡查着。
  沿路上的州县,一个个神情紧张,极为隆重地想要迎接,但却被一一拒绝。
  薛王表态,他只想要看清楚真实的黄河,不需要迎接。
  第二批,第三批分封的诸王,九个中有八个去就藩,仅余薛王在京。
  这样一来,朝野上下反而更为认定其储位,不敢有所怠慢,也不得不听从。
  “黄河高数丈,一旦有所疏忽,两岸州县,数十万顷良田,怕是会毁于一旦!”
  抚摸着种植的杨柳,李复沐不由得感叹道。
  在他的视线之中,黄河仿若是一条被高高围起的湖泊,河水荡漾,似乎随时可以冲破堤坝,溃散而出。
  虽然看起来水量不错,但尽是淤泥托底,上面漂浮的水,黄澄澄的。
  打捞而起一桶,就有半桶泥。
  “治河,刻不容缓!”
  李复沐不由得说道。
  “殿下,数年前,张公(张维卿)治河,已经疏导了数次,岸边的杨柳也是其种下,加固堤岸,黄河水师也时常疏通,但,若非百年之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难见成效!”
  一旁的河运都督,额头上满是细汗,不由得紧张道。
  朝廷为了治理黄河,设立河运总督之职,主为治河,而且负责管理黄河之上的船只运输军队桥梁,码头等等,而且,其麾下最大的,就是受到五军都督府双重管辖的黄河水师。
  如此,有了衙门数年来系统性,长久性的治理,黄河已经安稳许多。
  “治标不治本!”
  李复沐摇摇头,轻声道:“据我所知,去年预算中,河运衙门得钱五十万贯,而税卡之赋税,却不过,三十来万贯,每年净亏损二十万。”
  “如此这般,开支日渐庞大,朝廷已有异议——”
  “殿下——”听到这,河运都督慌了,忙道:“并非臣等不努力,实在是黄河泥沙太凶,清十分,而来年又复还十二分,实在是力有所逮啊!”
  “而且,黄河不仅要通航,而且还兼济浇灌,水愈少,而泥愈重!”
  听到这,李复沐眉头一皱:“你莫要欺我,河岸高悬数丈,百姓何来汲水?就算是汲取,又能有多少?”
  黄河多年的溃败,让两岸许多土地,成为了盐碱地,土地绝收,以致于村落较远,汲取的水都是淮河支流。
  “殿下微臣哪敢骗您,请随我来!”
  河运都督苦笑连连,在前方引路。
  随即,王架收起,轻车熟路下,一会儿就到达了一片地界,
  只见,如同云梯一般,数丈长的水车,在一旁几头老牛的拉拽下,不断地扇动,从另一边的黄河中,汲取大量的黄河水,然后沿着沟渠,自高而下,浇灌着良田。
  而就在不远处,每隔百来步,就有一架水车运行,或牛,或驴,亦或者人,不断地转动中,黄河水源源不断的流淌而下。
  “这是水车!”
  都督苦笑道:“军械司前几年造出,每节不过一尺,但却可以通连,几十户人家,即可串联,从河中汲水。”
  “水车每架数十贯,而每节不过一贯多,众人拾柴火焰高,果然妙啊!”
  李复沐脸上满是笑容。
  农业最关键莫过于用水,而只要水够了,就能保证两税的正常,朝廷就能稳定。
  “这样的水车,黄河两岸,岂止是万架。”
  河督不由得埋怨道:“土地用水够了,但河运却是不足,淤泥越来越深,两税运粮可是国朝要事,一旦不足用,微臣死不足惜!”
  “沿河的州县,年年两税倍增,政绩优良,而我们河运,却吃足了苦头。”
  在河运和农田之间,这是个争水的难题。
  李复沐叹了口气,一时间也不知如何答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4/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