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大厂子弟(校对)第1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1/311

  她这些天其实一直很焦虑,但是老夏不在身边,家里人老的老小的小,根本没有合适的对象能听她倾诉。
  夏启航去摇床边瞅了一眼小闺女。这孩子出生十来天,虽然已经没那么红了,但是五官没长开,暂时也看不出什么。
  他只乐观地安慰道:“我看咱闺女长得挺好,不缺胳膊不缺腿的就行。至于智力上的问题,我的闺女即便智力上欠缺一些,也能达到普通人水平了……”
  被他的自大言论逗得破涕为笑,何婕埋怨道:“你怎么不盼点好的!智力上怎么可能会有问题!呸呸呸!”
  眼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为了小闺女的事,竟然学起了农村妇女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夏启航忙笑道:“你看咱家那两个大的,智力都挺优越,但也太让人操心了!一个比一个不听话!这个小的不用那么聪明,笨一点也能听话一点。”
  觑着他有些淡下来的神色,何婕直接问:“你是不是在楼下看到小戴了?”
  “嗯,跟露露一起看书呢。”夏启航面上没什么情绪地说,“我出差之前答应让他偶尔来家里看看,他表现得怎么样?”
  何婕点头道:“你还别说,幸亏你有先见之明,安排个人照应家里。人家小戴得了你的嘱托,天天往咱家跑帮着干活不说,这次生老三,也多亏了有他在。”
  将他送自己去医院以及闹了乌龙救下赵厂长孙女的事,事无巨细地说了。
  “他看到那个包被就认出是咱家的,还以为被抱走的是咱家娃,拼命追出去好几条街。那人贩子丧心病狂地将孩子扔出去,小戴为了保护孩子,把下巴都磕破了,伤口到现在都没完全愈合呢!”何婕感叹道。
  夏启航沉默地点点头,将话题从戴誉身上绕开,问:“老赵家里差点丢了孩子,他就这么算了?”
  “那怎么可能!江南头一天晚上把人贩子扭送去了派出所,第二天再去看情况的时候,正好碰到赵厂长的秘书了。他堂堂一个机械厂的一把手,要是丢了孩子就这么算了,不怕被人笑掉大牙啊?”
  “有赵厂长施压,案子破得还挺快的。那人贩子是个惯犯了,除了这一桩又交代了好几个在派出所有报案记录的案子。昨天已经移交司法了。”何婕趴到他耳边嘀咕,“刚开始我还琢磨是不是他家得罪啥人了,不然妇产科那么多新生儿,为啥别人家的孩子没丢,就丢他家的,还是个女娃。不过,如今一看,可能就是他家比较倒霉吧……”
  不知道事情的具体处理经过,夏启航对媳妇的话不置可否,转而问:“戴誉和江南这样也算见义勇为了吧?老赵就没啥表示?”
  帮他家救了个孩子可不算小事。
  何婕脸上的表情很是一言难尽,十分嫌弃地说:“表示啦!不过,他们家这番表示还不如不表示!”
  夏启航疑惑挑眉。
  “你说他们家办的这叫什么事!”何婕一脸无语道,“明明是两个人合力救的人,他们却只往江南的部队里送了一面锦旗。我昨天还侧面跟小戴打听,有没有人往他单位送什么。结果,啥也没送!”
  “他家这事什么意思?”夏启航拧眉问。
  何婕揣测道:“会不会是还在忌讳小戴与他家儿媳妇之前的关系?可是,一码归一码。他们这样一弄,我都没好意思跟小戴透露江南得了锦旗的事……”
  “我合计着这事肯定不是老赵授意的,他干不出来这么没水平的事。”
  何婕犹豫片刻,建议道:“虽然小戴救的是赵厂长的孙女,但这事与咱家多少有些关系。要不你找机会跟赵厂长提一下?”
  不想再谈这些糟心事,夏启航敷衍地点点头,就起身稀罕小闺女去了。
  戴誉被传达室的孙师傅通知,有人来送锦旗的时候,还懵了一下。
  他是完全没奢望过苏小婉和赵学军会给自己送锦旗的,按照他们之间的关系,赵学军能郑重地与自己道声谢,他都觉得是三更半夜见太阳了。
  许厂长对于戴誉被人送锦旗的事,十分重视。趁热打铁地在中午临时举办了一个见义勇为表彰大会,在礼堂里完成锦旗的交接。
  还十分应景地往他身上斜挂了一个绶带,也不知之前是被哪位人物用过的。
  赵学军虽然生活作风不咋样,但是交际应酬能力还是很强的。这次来送锦旗,即便是被赵厂长逼着来的,在他面上也不见半分勉强神色。
  他将事情办得十分敞亮,当着啤酒厂众人的面,把锦旗亲自送给了戴誉,并长篇大论地真诚致谢,让啤酒厂这些土老帽充分见识到了厂长公子的风采!
  反而是戴誉这个见义勇为的主角,十分低调地讲了几句感言就下台了。
  他其实不想大肆宣扬这件事。
  有心人一查就能查到自己与苏小婉的关系,前未婚夫拼命救下了前未婚妻的孩子,这种事也太容易让人发散联想了……
  好在厂里这些天挺忙,暂时没人有闲工夫去深入挖掘戴誉那狗血的既往情史。
  出席完了临时组织的见义勇为表彰大会,几个厂长与工程师又原地在礼堂参加这个月的厂长办公会。
  这次开会,主要是探讨如何解决第二三季度生产原料不足的问题。
  戴誉将有些陈旧的绶带从身上摘下来放好,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坐到许厂长身边做会议记录。
  生产厂长赵副厂长先将目前的车间生产情况介绍了一下。
  “依着目前啤酒花、大米和麦芽的存量,只够工人们干半天歇半天的,有些机器甚至都不用开。这样下去,第二季度的生产任务肯定完不成。”
  许厂长问:“采购那边怎么说?为什么今年的粮食这么难收?”
  “往年咱们都是从近郊收粮,但是今年市财贸委突然安排了一个什么在近郊收购农副产品奖励工业品的意见。每上交周转粮一千斤,就给十尺布和一斤白糖。”赵副厂长有些晦气地说,“近郊那几个生产队,有周转粮的都交给市里换工业品去了。”
  戴誉举手补充道:“上次在商业局开会,我听李叙说过。财贸委这个奖励办法已经被市人委,转发到粮食局、农业局、商业局、供销社、水产局等十几个单位了,市人委下面的这些部门都在用这个办法收农副产品。不只是粮食,蔬菜水果也算在内。啤酒花属于蔬菜范畴,据说是每上交价值一千块的啤酒花,给八尺棉布,八尺绸布和十盒纸烟。”
  一众领导:“……”
  这他娘的也干不过人家啊!
  他们只是机械厂的下属企业,哪来的那么多工业品当奖励?
  杨副厂长出主意道:“既然近郊的不行,咱们就扩大范围嘛,去远一点的地方收粮。”
  “咱们省能种啤酒用大麦的农场都是有数的。咱们厂惯用的这种多棱大麦,在近郊的几个生产队产量最多、种植规模最大。市一啤与咱们用的品种略有不同,主要产区在荣城。咱们厂的啤酒倒是也能用那种大麦发酵,但是荣城那一片的大麦基本已经被市一啤和荣城当地的两个小酒厂瓜分了。咱们现在才去采购,恐怕会空手而归。”
  “既然原料已经十分紧张了,咱们就别只盯着大产区了。多找些人下乡,挨个生产队去收粮,采用多渠道,无孔不入的方法收粮,总会见到成效的。”杨副厂长继续建议。
  “暂时先用杨厂长说的办法,多派一些人手去各生产队收粮。”许厂长叹道,“总比什么也不做要好。实在不行,我去跟市里区里化化缘,看看能不能给咱们调拨一批机动粮。”
  话是这样说,但是许厂长心里也知道,能成功的几率不大。
  机动粮一般是由各级人委协调,直接支付或补充某些计划外开支的。比如兴修水利时,用于工人们的口粮补贴,或者一些社办企业职工的口粮补贴。
  像他们这种应该由企业自行筹措生产原料,却因为某些原因筹措不到,影响生产的情况,市里恐怕不会开这个口子动用机动粮。
  不过跟市里商量着借用一点,也许是可以的。
  “这样小打小闹地筹措粮食,终究不是办法,三五天还能支应的开,时间一长又得捉襟见肘!”
  赵副厂长对于原料不足的事情比许厂长这位一把手还焦虑,他是负责主抓生产的,没有原料还生产个屁啊!生产任务完不成,上级的板子可是要打在自己身上的。
  几位领导,甚至领导们的秘书,都加入进来,集思广益想办法。
  冯副厂长虽然是负责罐头厂工作的,但是还兼任着啤酒厂的副厂长,也需要出席啤酒厂的厂长办公会。
  这会儿他倒是给大家拓展了一个新思路:“既然国营农场不行,粮食一直收不上来,要不咱们把目光转向劳改农场吧……”
  众人:“……”
  劳改农场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基本是自给自足的,不过也确实偶有贸易粮上交。
  但是,他们都没跟劳改农场打过交道,不清楚人家都种了什么啊!
  戴誉倒是想起来一件事。
  去年,在北京出差时,与他同屋的郭为民还跟他吹过牛逼。
  声称他们市一啤所用的麦芽是全省最好的。
  三年困难时期之前,那会儿年景还相当不错,市一啤作为市委的亲儿子,在省内啤酒界独占鳌头。
  市一啤的袁厂长为了解决长期从外地采购大麦的问题,更是为了选用最优质的大麦酿酒,决定与省农学院以及滨江市轻工研究所合作。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八百多份春性型的大麦材料,分别在全省各纬度的农场进行小规模育种。
  如今市一啤所用的荣城大麦,就是当初育种出来生长情况最好,品质最优的大麦品种。
  市二啤从近郊采购的那种大麦,其实也是当年市一啤育种培育出来的。质量比荣城的稍逊一筹,被技术出身的袁厂长弃用了。
  而除了这两个区域,市一啤还在当年全省最大的清河劳改农场培育过多种大麦。其中甚至还有两个从欧洲引进的大麦品种,只不过也许是水土不服的原因,虽然品质不错,但是产量非常低,满足不了市一啤的原材料需求,所以清河劳改农场也被市一啤舍弃了。
  戴誉想到此处,便简单将事情对领导们说了。
  “当年清河劳改农场的大麦种植面积还是很大的,那边荒地很多,劳改犯每天的任务就是开荒。袁厂长将好几个品种的大麦都送去那边培育过,然而却一个也没用上。不知道他们现在还是否继续种植大麦,之后咱们可以想办法向劳改农场那边打听打听。”
  杨副厂长一拍大腿:“我知道你说的那个品种,它在欧洲还是十分出名的,许多德国啤酒厂都用这种大麦。要是能采购到这个品种的大麦,那比咱们现在用的还好呢!”
  “先打电话求证一下吧,实在不行我去找老袁问问。”许厂长心里觉得这事有谱,便一锤定音道,“粮食的问题,先按照咱们之前商量好的几个方案来解决。啤酒花暂时还能支应半个月,我往其他几个省的啤酒花产区打电话问一问,也许临时调货还来得及。”
  会议开到这里终于有了些眉目,大家原地解散。
  出门时,戴誉找到冯副厂长说了自己的担忧。
  “冯厂长,咱们罐头厂虽然还在建设阶段,但是原材料也要开始准备了。不然到时也像啤酒厂这样干半天歇半天,恐怕会打击士气。”
  “哎,市里弄的这个农副产品收购奖励,真是给咱们企业找麻烦。”冯副厂长叹道,“罐头厂的厂房才刚建了一半,这会儿采购水果,哪放的住嘛!”
  戴誉后来联系了那个青少年基建队负责罐头厂的建设,目前看着干得还不错,但是厂房建设至少还得一个月的时间,哪是能一蹴而就的。
  没有厂房场地,采购回来的大量水果储存在哪里?
  “您上次不是还抱怨咱们省的水果品种少嘛,实在不行就生产一些腌制的蔬菜罐头吧。提前买点蔬菜腌上,等厂房建好了,咱就直接罐装。”
  冯副厂长摩挲着下巴,自言自语道:“也不是不行。咱们这边的酸黄瓜是用苏联配方腌制的。生产出来销路应该不错,而且黄瓜很好采购,别说农村,就连附近的家属院里,各家都种着成片的黄瓜。只不过,这么早就开始采购的话,罐头厂就得考虑对外招工了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1/3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