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大厂子弟(校对)第3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2/311

  不达标的就需要钳工师傅手动铰孔,不过,飞机装配阶段的铰孔又与平时不同,部件无法拿到精加工台上加工,便只能在飞机保持水平测量的状态时,让钳工师傅手工操作。
  机身上的对接孔很多,孔径又大,而且材质坚硬,这类铰孔工作十分考验钳工师傅的手艺,不是随便拉个钳工过来就能做的。
  所以,戴誉才会要求厂里再给总装车间配备一名八级钳工。
  说来也是无奈,要是在几十年后,这种精细活都是交给机器做的,欻欻几下就好了。因着技术上的限制,如今就只能靠钳工的手上功夫一点点精校。
  “我觉得用工人师傅手工铰孔效率太慢了,咱们可以考虑用机器操作。”徐存元建议。
  被他这样一说,戴誉有些怀疑自己的记忆了,他不确定地问:“厂里有铰孔机器吗?”
  “没有。”徐存元将一直攥在手里的一份图纸递给他,“不过,我自己设计了一个专门进行内孔加工的设备。”
  他们正说着话,黄轩也端着饭盒,带着机翼组的两名技术员走近了休息室。
  “小徐,你这是搞了发明创造啊?”黄轩听到了最后一句话,不禁笑着打趣。
  戴誉替他简单解释了几句。
  “先不说你这个内孔加工设备能不能投产,光是听这个想法,我就觉得十分不错了。”黄轩对徐存元的发明表示了肯定,“但是咱们这次的时间太紧张了,等你这个内孔加工器被生产出来的时候,咱们钳工师傅的活都干完了。”
  徐存元有点失落,车间里的师傅们也是这么说的。
  黄轩伸手将那份图纸拽过来瞅了一眼,便推回原处,摇头道:“我对机械设计方面的事情不太懂,但是想来跟生产飞机差不多,总要经过多次试验,确定没问题了,才能投产和应用。”
  快速将饭盒里的饭吃完,戴誉将饭盒往旁边一推,示意徐存元随便坐,便看起了他带来的那张图纸。
  黄轩笑问:“小戴还能看懂这个呢?”
  刘小源放下筷子插话道:“我们戴工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好几项发明了,他设计的新型水轮泵还出口创汇了呢!”
  “呦,这么厉害!”黄轩想起戴誉那半本稿纸的履历,便不再多言了。
  戴誉仔细看了徐存元的图纸,对方的思路还是很新颖的,他打算将拉削加工应用到飞机装配的精加工上。
  不过,往常的拉削加工都是将零件放到拉车上进行内孔精加工,飞机总装这一步根本用不了。
  徐存元设计的这款新型拉削设备,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
  见他看得认真,徐存元忍不住解释:“这个设备是由气压和液压混合动力的,无论是在地面上工作,还是在总装中使用,都没问题。而且它只有十个主要部件,想要生产的话并不是什么难事。”
  戴誉觉得这个设备可以试试,毕竟仅凭它的一条优点,就可以掩盖它的任何缺点了。
  他算了一下,用这种拉削设备打孔的效率,比手工铰孔的效率高十倍有余。
  这一点对于他们项目组来说,简直太有吸引力了!
  八级钳工的技术肯定没得说,但是如果能用机器来代替人工的话,不但能提高加工效率,还能提高部件的精准度。
  “我觉得你的这个设想不错啊,可以跟车间主任说一声,尝试一下机加工打孔不是更好嘛。”戴誉将图纸递还给他,对打孔器的设计表示了肯定。
  徐存元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挠挠头说:“我跟林主任说了,不过,林主任不同意。”
  “因为设备的生产周期问题?”戴誉想了想说,“这个设备的结构并不复杂,一周之内应该是可以生产出来样机的。当初在我们三系工厂,水轮泵的样机也只用了几天就做好了。”
  “不是,生产的问题我跟他解释过了,他没说什么。”徐存元为难道,“主要是样机需要试验,想要确保它可以在飞机总装的水平状态下打孔,就要在飞机上做试验。林主任不敢让我弄,怕把飞机部件弄坏了。”
  闻言,黄轩点头说:“林主任这样谨慎是对的,你这个机器的设想确实好,但是没在真机上做过试验的话,也确实没人敢用。咱们这个项目正是关键时期,真把哪个部件弄坏了,重新返工会更麻烦,那还不如人工铰孔呢。”
  徐存元嗫嚅道:“可以在水平尾翼和机身的交点部位,找一个小余量过渡孔试试。”
  “那就更不行了!”原本黄轩也只是看个热闹,这会儿听说他居然要在他们机翼组负责的部位做试验,立马就黑了脸。
  刘小源安慰徐存元:“你这个设计这么好,哪怕这次用不了,以后也可以用在别的项目上。稳妥起见,十三号机还是先让钳工师傅手工铰孔吧。”
  徐存元叹口气,大家都不同意冒险,也只能如此了。
  “我看也不用等到以后了。”戴誉笑道,“咱们厂又不是只有十三号机这一个项目,跟谭总工说说,拉削打孔器生产出来以后,也许可以去其他项目组试验一下。”
第169章
  被戴誉一提醒,
众人才反应过来,如果徐存元的拉削打孔器投产了,惠及的不只是十三号机,
厂里其他项目也是可以用的。
  刘小源第一个嚷嚷:“这个办法好!要是徐工的打孔器真能顺利投产,
算是帮厂里改进生产设备了,
其他组既然要跟着沾光,就得让他们也出点力!”
  “就是这个意思。”戴誉点头。
  徐存元双眼晶亮地看向戴誉,
紧张地问:“谭总工能、能同意嘛?”
  “走,咱们找谭总工商量去。”戴誉跟几人招呼一声,
就带着徐存元敲开了谭总工办公室的门。
  谭总工对徐存元的印象不深,只记得他是戴誉推荐过来的华大毕业生。
  不过,
他分配来二机厂以后,一直在车间猫着当技术员,也没怎么主动跟自己说过话。时间一长,
谭总工自然就忘记了这个华大高材生的存在。
  这会儿看到戴誉将人带了过来,
虽然觉得面熟,
知道他是那个高材生,
却一时想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
  抬手示意戴誉二人入座,
便安静等着他们道明来意。
  戴誉看了一眼徐存元,见他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便替他将拉削打孔器的设想简单介绍了一遍。
  “存元,
把图纸给谭工看看。”戴誉提醒。
  一个指令一个动作,徐存元赶紧将图纸推过去,
一脸希冀地等着谭总工给出结果。
  谭总工接过稿纸,并没有直接看,而是问戴誉:“你觉得可行性高吗?”
  戴誉点点头,肯定地说:“徐工设计的这款打孔器的结构比较简单,
生产周期不会很长,可以让分厂那边先弄一台样机出来看看。目前只看图纸和工作原理的话,在地面上工作肯定是没问题的,主要是得在总装的飞机上做个试验。”
  谭总工“嗯”一声,将图纸展开扑在办公桌上。
  “谭工,您也知道,我们十三号机正在冲刺阶段,要是在十三号机的机翼上做试验,那实在太冒险了。打孔器生产出来以后,恐怕得跟其他项目组商量一下,借他们正在装配阶段的飞机用一用。”戴誉笑眯眯地说。
  “你啊你!”谭总工伸手点了点他,笑骂,“真是粘上毛比猴都精!这种得罪人的事全推到我身上了!”
  “谁让您是总工程师呢!您出马做交涉只是一句话的事,要是让我们这些虾兵蟹将去,那还不知要扯皮扯到什么时候呢!”戴誉学着刘小源的话说,“再说,改进生产设备是全厂都能沾光的事,图纸是我们十三号机这边出的,他们总不能只想吃现成的,什么也不付出吧?”
  “用机器打孔有利于推动咱们厂工件标准化的进程,长期采用手工铰孔的方式,依靠的是工人师傅的个人技术水平,存在的误差也比较大。”
  谭总工沉吟半晌,又低头去看那张图纸,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最终下定决心道:“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溜溜,先生产一台样机试试效果再说吧。”
  “哈哈,我们徐工肯定没问题的!”戴誉拍了拍徐存元的肩膀。
  厂里全力支持十三号机的试制,所以跟十三号机有关的项目几乎是一路绿灯。
  不到一个礼拜,分厂那边就将徐存元设计的这款拉削打孔器的第一台样机送来了总厂。
  谭总工安排人员用这台打孔器在正在总装的一台运输机上,用机翼与机身交点处的几个小余量过渡孔进行了试验。
  试验成功以后,这台样机被送去十三号机的总装车间,代替钳工师傅,对机身机翼上的所有交点孔进行铰孔。
  原本需要由钳工师傅精加工好几天的交点孔,用上拉削打孔器以后,一天内就完成了所有工作。
  不但提高了孔径的精确度和孔的光洁度,还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谭总工听说了结果后,特意来车间对徐存元进行了表扬。
  总装车间这边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装配任务,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安排,戴誉在心里的小本本上都一笔笔记得很清楚。
  不过,目前唯一的变量就是起落架的问题。
  这天临近下班前,戴誉又跑去了金属材料实验室。
  “嫂子,项目咋样了?秦师兄那边的实验有进展嘛?”戴誉进入实验室,所有人都在忙碌,来接待他的是秦学艺的爱人柳静。
  柳静在华大时是材料工程与科学系的助教,来了二机厂以后,跟秦学艺一起进了金属材料实验室,是一名助理研究员。
  “已经按照潘教授给的那份手稿进行正式实验了。”柳静向实验室里瞅了一眼,小声说。
  戴誉对起落架钢材的事,实在是心里没底,指着自己下巴上冒出来的一个火疖子道:“你看我这火上的,当初谭总工给新型钢材的七十天时间已经过去大半了,咱们得抓紧时间呀!”
  “你也是搞科研的,应该知道的,研发新型材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哪是催一催就能催出结果的!”柳静也挺无奈,要说着急,他们两口子比谁都着急。
  从北京远赴千里来到滨江,他们刚进二机厂就被厂里委以重任,研究新型钢材。
  厂领导不但给了秦学艺实验室副主任的位置,还给他们夫妻俩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而他们在华大任教时,一直住着秦学艺分到的那套单身宿舍,整间屋子只有十平米。
  新型钢材的研发是厂里对他们的一次考验,是验证他们研发能力的一块试金石。
  项目成功与否,不但对十三号机很重要,对于他们二人的事业发展同样重要。
  “嗐,所以我都不敢去问秦师兄嘛,只敢过来跟你打听打听,就怕给他太大压力影响实验进度。”戴誉闷闷地说。
  柳静看着他下巴上冒出的火疖子,心说他也不容易,犹豫了一会儿还是给他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2/3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