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5/325

  王奎冷笑道:“本朝太祖驱除鞑虏,复我中华,杀败的是异族侵略者,救的是被异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你们一个流贼也敢和太祖相提并论。”
  范青微笑道:“太祖是要饭的出身,时势造英雄,他能成功,不是有多么天纵英才,而是得到了广大穷苦百姓的衷心拥护,才有这样的成就。你学孔孟之道,应该知道孟子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应该知道李世民说过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才是一个政权能否发展壮大的根基。崇祯皇帝是昏君或明君咱们暂且不说,只说这天下百姓,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朝政混乱,外交失败,异族侵略,遍地贼寇,朝臣束手无策。反观我们义军,高举义旗,王师将至,所到之处受到千千万万百姓拥护,难道不是民心所向么?”
  “呸!”王奎冷笑道:“什么王师,休向自己脸上贴金。”
  “放肆!”亲兵队长蓝应城,连同几名亲兵在一旁越听越恼,忍不住大声呵斥。向王奎这样的大明官员,义军不知杀了多少,连巡抚、藩王、总督都砍了脑袋,不知怎么大将军对这个区区县令这么客气?他反倒自抬身价,出言不逊。
  “你们退下!”范青挥挥手,让蓝应城几人退出大帐,笑道:“你说我们义军怎么不是王师啦!”
  王奎道:“什么义军!什么王师!只不过是一群流寇和杆子罢了!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残害百姓,多少无辜生灵遭到你们的涂炭。哼!若不是因为你们这些流贼,国家怎能不是关外女真人的对手,国家又怎能衰败到如此地步!”
  范青一笑,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古到今都有,把大明朝不敌满清的罪名怪在造反的饥民和起义军身上,最有名的是那句,“不做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这首诗不一定是杨嗣昌写的,但确实真实反应了当时明朝权贵阶层对农民起义军的心理。
  王奎又道:“所谓‘仁义’‘王师’都是欺骗老百姓的手段,你们连人肉都吃,还有什么信义可言。”
  范青笑道:“我们怎么吃人肉啦?”
  王奎冷笑道:“你们攻破洛阳,杀了福王,然后煮食福王尸体,做了一锅‘福鹿汤’,天下谁人不知?像你们这样的食人恶魔还谈什么仁义救民?”
  李岩和范青都苦笑摇头,他们都经历了洛阳之战,当时李自成只下令把福王斩首,从来没有福鹿汤之说,这是有些心意恶毒的士绅借读书人之口,有意栽赃陷害,污蔑起义军。这谣言一直传到现代,虽经历史学家辟谣,但仍然有人深信不疑。可见古代读书人舆论喉舌的威力,傅宗龙主张笼络读书人,制造对义军有利的舆论宣传,可见是多么的重要。
  李岩道:“就算我们吃了福王,也只杀一个人,你们周王要用壬癸之计,淹死百万开封无辜生灵,你怎么不说了!”
  王奎冷哼一声,“那也是在你们围城逼迫之下,周王才出此下策的。而且周王已经被你们判处了死刑,还要怎样?”
  范青摆摆手止住还要争辩的李岩,道:“过去的事情就不提了,王县令,我有一个提议,这三个月内,你跟着傅宗龙学士。”说着,伸手向傅宗龙一指,傅宗龙站起来拱手听令。
  只听范青道:“傅学士负责开封城中的民政,你跟着他,看我们义军做事,只要能说出一件,不仁不义,戕害百姓之事,我就承认我们闯营并非义军,然后公开向你道歉,如何?”
  王奎哼了一声,并不说话,他不想答应,因为他今天来见范青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本来想如古代那些宁死不屈的先烈一般,痛快的骂贼而死。也知道范青想要他投降,用的是激将之法。但他心中实在不信范青的军队是王师,很想收集闯营的一些恶行,然后痛斥范青一番。
  只听范青嗤笑一声道:“怎么,王县令宁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也不敢见见我们义军真正的样子么!”
  王奎冷笑一声,“你不用激将于我,这个赌我跟你打了。”
  范青也点头笑道:“好,咱们三个月之后,再辩论此事。随后让亲兵带王奎下去,给他找一个住处,也不必关押了。
  等王奎下去,范青和李岩三人继续商议经营开封之事。
  李岩道:“大将军给王奎限期三个月,是不是觉得三个月之后,可能会有大战。”
  范青点头叹息道:“河南是中原腹心,地理位置重要无比,崇祯和朝廷怎能坐视不管,任凭咱们壮大。这次开封之战,左良玉十万大军并没有与咱们接战,实力保存完好,汪乔年和杨文岳加起来也有七八万人,崇祯定会想法子让他们再来攻打咱们,我估计,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咱们又得迎来一场大战。”
  李岩、傅宗龙、陈永福一起点头,心里都感觉沉甸甸的,李岩道:“除了大将军所说的三支明军之外,明朝的辽东边军,是明军王牌,最犀利,如果明军动用辽东铁骑,只怕咱们更难对付。”
  范青微微点头,心中对辽东铁骑却不怎么担心,按着历史轨迹,半年后洪承畴领导的辽东边军将会在援锦大战中,吃到一场惨败,洪承畴也会投降清军。到时候,明朝就真的无兵可用了。
  傅宗龙道:“不知朝廷动向如何,咱们也应该向京师派一些细作才行。”
  范青点点头,心中暗想,开封城被自己完好无损的攻打下来且占领,这已经与本来历史完全不同,不知道崇祯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会怎样反应……
  开封失守和周王以及开封官员被杀的消息是八月末传到京师。开封距离京师其实并不远,之所以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是因为,范青派兵在豫东、豫中、豫西大肆攻略州县,几乎大半个河南都被闯营占领了,向东方传递消息的驿站全部断绝。整个豫东只有最东面的彰德府没有被攻陷。这并非彰德府有多么难以攻打,而是彰德府距离京师太近。如果攻打下彰德府,只怕崇祯就要号召全国勤王,或者向南方逃走,这是范青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彰德府在听说开封被攻陷之后,曾一度混乱,还没见敌兵,已经有守卫州县的总兵或官员逃走。但不久之后,彰德府的军民就发现,闯营似乎无意东进,便渐渐恢复平静。这时,州官才派人打探清楚开封失陷后的确实情况,然后向京师发出十万火急的奏本。
  在这之前,京师朝野已经有了传闻,但谁也不肯相信,因为在之前的塘报和奏本已经很明白的报告,说贼寇首领李自成在第一次开封之战中,受了箭伤,昏迷不醒。为此京师的官民曾大大欢庆一番,认为河南的闯营会就此一蹶不振,甚至散伙,河南也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但直到开封城破,杀周王的消息正式报到京师,才像晴天霹雳一般,让大家猛然震惊,从一场美梦当中清醒过来。此后的十来天内,不论是大小衙门,王、侯、贵戚的宅邸、酒馆茶肆,街巷细民,洛阳事成了中心话题,大家议论的中心是闯营会不会挥师东进,威胁京师,议论中往往带着悲观的情绪。这是京师舆论的特点,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崇祯得到消息是在快进午膳的时候,他看了奏报,脸色大变,头脑一阵混乱,几乎支持不住,连连跺脚,只说:“嗨、嗨,嗨!”随后放声大哭。他从来没有在乾清宫中这样哭过,使得乾清宫的大小太监宫女都十分惊慌,有头面的都跪在地上劝解,没有头面的都在帘外和檐下屏息而立。
  崇祯皇帝从来没有如此失态过,在洛阳失守,福王被害的时候,他震惊、难过,但也只是默默流泪,此后傅宗龙大败,损兵折将,投降义军,杨嗣昌在四川剿匪不利,郁闷而死,他得到消息后也只是愤怒不甘。可在不久前他刚刚得到贼首李自成昏迷的消息,这让他欣喜若狂,以为闯贼从此不足虑。以至于在得知闯营大举围攻开封的时候,他非常镇定,认为开封是闯贼的克星,李自成尚且铩羽而归。新上位的主帅据说只是二十多岁的一个青年,能有多大作为,所以他对开封有莫大的信心,甚至把开封当成了流寇东进的屏障,且是不可逾越的。现在忽然听到开封失守的消息,这种突然的打击是双倍的,由极度的自信到极度的失望。
  一位站在檐下的老太监,曾经服侍过万历和天启,一向不大关心宫外的事情,总以为虽有战乱和天灾,大明江山的根基如同铁打铜铸一般牢固。他日夜盼望能亲眼见到国运中兴,此刻知道开封失陷,又见皇帝如此痛哭,忍不住哽咽流泪,不忍再听,脚步蹒跚的走到僻静地方,轻轻的悲叹一声,不自觉的说道:“唉,天可是要塌下来了!”
  崇祯哭了一阵,一则由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化也闻信跑来,跪在他面前劝解。二则想着把开封的事情禀告祖宗神灵,还要处理开封的善后事情。他问王德化,“开封周王的家眷都出来了么?如果有,按着福王世子的待遇接济。”
  王德化叹道:“周王全家都遇难了!这一支藩王从此没有了!”
  崇祯听了这句话,不禁又开始流泪。他挥手让众人退下,孤独的坐在乾清宫西暖阁的御榻上沉思。
  午膳的时候,撤去了照例的奏乐,将几十样菜减到了十几样,叫做“撤乐减膳”,表示国有不幸,皇帝悲痛省愆。崇祯正在用膳的时候,忽然悲从中来,簌簌落泪,投箸而起。原想午膳之后休息一阵,再去禀告祖宗神灵,现在实在难以等待,他也不乘辇,步行去奉先殿,跪在万历的神主前嚎啕大哭。
  周后听到消息,传旨田、袁二妃,太子和永、定二王赶快来到坤宁宫,率领他们一起来到奉先殿。因为不奉诏不得入内,便一齐跪在殿门外,劝皇上回宫就餐,不要过于悲伤,损伤圣体。崇祯哪里肯听,反而哭的更痛,皇后等劝着劝着,也一起大哭起来。因为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太子和二位小王都哭,众多随侍的太监宫女无不哭泣。从殿内到殿外,一片哭声,好像要亡国了似的。
  院中有四棵古柏,其中一棵树最粗,最高,相传在嘉靖年曾遭受过雷击,烧死了一边树枝,但到了万历初年,大部分的枯枝重新发芽,比别的枝叶反而茂盛。宫中的老太监们说,这一棵古柏有祖宗神灵保护,从它的枯荣可以占验国运。近几年,不知什么缘故,从树心开始枯死,使得大半的树枝都枯死了,当时宫中就有不少流言,说国运不吉。
  现在,在这棵树最高的枯枝上,有一个乌鸦窝,如今那只乌鸦在窝中被哭声惊醒,跳上干枝,低头下望片刻,忽然长叫两三声,飞往别处。
  
第202章
崇祯的恨意
  崇祯又哭了一阵儿,有太监搀扶着哽咽站起来,叫皇后和田、袁二妃进去,也跪在万历的神主前行礼。等她们行礼之后,崇祯对他们哽咽说:“祖宗三百年江山,从来无此惨变。朕御极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未有失德。没想到流贼如此猖獗难制,祸乱愈演愈烈,竟至洛阳失守,福王被戕。而今,开封再现悲剧,周王死难,整个河南丢失大半。这种情况,三百年来是第一次出现,朕怎么对得起神宗皇爷!”说毕又大哭起来。
  此后几天,他为着向上天加重罪愆,不仅撤乐减膳,连荤都不吃了。虽然平日里他无荤不饱,对完全素食很不习惯,但是他毅然下了决心,传谕御膳房,百日之内不要在给他预备荤菜。三天以后,皇后怕损伤他的身体,率领田、袁二妃来乾清宫劝他停止素食。他摇头拒绝劝解,含着眼泪叹气说:“朕年年剿贼,竟得到这样的结果!朕并非暗弱之君,总在为国焦劳,励精图治,可惜上天不佑,降下惩罚。朕不茹荤腥,不饮酒,只求感动上苍,挽回天心,你们好不晓事,不明白朕的苦心。”
  此后的日子,崇祯饮食失常,彻夜难眠,他本来就是一名脸色苍白的青年,现在更加消瘦憔悴,眼窝深陷,双眼周围发暗。一天下朝之后,他到慈宁宫去看刘太妃。她已经八十五岁,身体尚健,神志清楚。如今宫中在老妃中以她的年纪最大,辈数也最尊贵。她不曾生儿育女,一生为人谨厚,爱抚诸王。天启和崇祯都是幼年失母,住在慈宁宫中受她抚养,叫她奶奶。天启和崇祯两朝都无太后,就由她掌太后玉玺。
  今天崇祯的精神是那样不济,刚坐下说了几句闲话,眼神就朦胧了,打了两个哈欠,又勉强支持片刻,靠在榻上,慢慢睡去了。刘太妃命不许惊动他,让宫女在他身上搭了一条黄缎绣凤薄被。两个宫女在左右静立伺候,等着崇祯醒来。过了一阵,崇祯伸了一个懒腰,揉揉干涩的眼睛坐了起来,自己用手整理一下帽子,向刘太妃凄然道:
  “奶奶,神祖的时候,海内少事,做皇上多么安心!到了孙子,多灾多难,苦苦支撑,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这几日尤其辛苦,晚上批阅文书,不曾合眼。心中烦闷,往往吃不下饭。自以为不过是三十岁的人,可是为了国事消磨,体力未老先衰,竟然在太妃面前昏睡不能自持,一至于此!”
  刘太妃无话可以安慰,叹息一声,老泪在有皱纹的脸上纵横奔流。崇祯也伤心哭了许久。侍立左右的宫女们都低下头,有的落泪,有的虽然深恨这深宫中的幽居生活,在皇帝和太妃面前也不得不装作要落泪的样子。
  又过了十天,已经到了九月中旬,河南的消息陆续传来,起义军在河南大肆攻略,天天都有城池陷落和官员投降的消息传来。崇祯大骂河南各地的官员无能,心中十分惊恐。许多情报表明,现在流寇已经不再流动,他们堂而皇之的进驻开封,正在以开封为中心设官理民,召集流亡,秋收耕种。更有甚者,还在开封治理黄河和进行科举。这已经不是崇祯以前听说的流贼了,已经像一个成熟的政权,准备堂堂正正的和他争夺天下了。
  他们朱家传了二百七十年的江山现在遇到了最严峻的挑战,据说主持这一切的是一名叫范青的年轻人,这让他深深的记住了这个名字,有时在睡梦中也会咬牙切齿的诅咒这个名字,有时在乾清宫中感到伤心,俯案哭泣,还不住的捶胸顿足,仰天悲呼:
  “苍天,苍天,你不该降生一个献贼,现在又降生一个更可怕的范青。”
  周后见崇祯长期素食,为国操劳,身体日损,眼看会支持不住。她自己几次去乾清宫劝解,又吩咐田妃和袁妃前去劝解,还命王德化等几个有头面的大太监多次劝解,全然无效,才想到乾清宫的掌事宫女魏清慧。
  魏清慧只有二十岁,但却是一名老练的宫女,做事干练沉稳,相貌也算不错,是崇祯身边最得力的宫女,有管家婆的称呼。
  魏清慧来到坤宁宫,在周后面前叩首。周后让她站起来,望着她用温和的语气说:“皇上长久吃素,眼看他的御体消瘦,精神大不如前,你是乾清宫的管家婆,皇帝的衣食住行一向都由你来打理,皇上的秉性脾气你很清楚,你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劝皇上停止吃素?”
  魏清慧道:“奴婢也在皇爷面前劝过多次,无奈皇爷执意不再茹荤,实在难劝,奴婢为此事日夜发愁,没有法子可想。唉!”
  皇后说:“我知道你是个细心机灵的姑娘,所以从你十五岁起就派你到乾清宫管家,平日对你另眼看待。乾清宫的人很多,本宫只把你放在心上,这你自己也是知道的。如今你若想办法使皇上重新茹荤,也算不辜负我的恩待,事后我要重重赏赐你。”
  魏清慧垂头不语,她是有办法的,她长久随侍崇祯,对崇祯很了解。崇祯皇帝不是一个精明的人,很容易被欺骗。但欺骗皇帝是欺君死罪,所以她不敢说出口。
  坤宁宫的管家婆吴婉容也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宫女,她同魏清慧是好朋友,很了解女伴的心思,知道她必定有法子,便道:“清慧,你有什么办法尽管说出来,即便是对皇上不敬的法子,只要能让皇上茹荤,娘娘也不会怪罪你的。”
  魏清慧犹豫了一下,她对崇祯是很忠心的,实在不忍心看他日渐消瘦,便道:“娘娘,奴才有一个法子能骗皇上茹荤,只是千万不能让皇上知道,那样子奴婢可吃罪不起。”
  皇后道:“这屋里只有我们三个人,断无人张扬出去。”
  魏清慧悄悄说出她的计策,使周后的心豁然一亮,轻轻点头,随即命吴婉容去叫掌事太监刘安前来商量。
  第二天中午,周后命御膳房早早的做好了两样,崇祯皇帝往日最喜欢吃的荤菜,送进坤宁宫,换到坤宁宫专用的银器中,到午膳的时候重新蒸热,派吴婉容送到崇祯面前的御膳桌上,跪下说:
  “启禀皇爷,皇后娘娘为皇爷亲手做了两样小菜,命奴婢捧呈御前,恳皇爷看娘娘一番至诚,随便尝尝。”
  从银碗盖中冒出来荤菜的香味,刺激的崇祯王肚子里咽了一股口水,但是他依然不肯动荤,挥手命魏宫人端走。
  魏清慧站在崇祯身侧,知道王德化是崇祯宠信的太监,便向他使了一个眼色。
  王德化并不知道内情,但他一眼就看出来,这荤菜的手艺不可能是皇后能做出来的。也就明白这是身边人串通要骗崇祯吃荤的。
  他上前拱手道:“皇上,这是皇后娘娘的一片心意,不可辜负她啊!”
  崇祯正有些犹豫不决,忽然一名太监来到崇祯身边躬身呈上一封文书,说道:
  “启奏皇爷,这是瀛国夫人上的本,要不要此刻就看?”
  崇祯一听说是他外祖母上的奏本,不知何事,立刻就看。这奏本说他昨夜梦到孝纯太后,也就是崇祯的生母给她托梦,说皇帝十分消瘦,还悲泣,“替我告诉皇帝,赶快开荤,莫要过于自苦。”奏本中劝崇祯停止吃素以慰太后的心。
  崇祯看完之后,立刻就相信了,真以为是亡母托梦给他,而不疑心是众人设计欺骗。他心中十分感动,热泪盈眶,叹了口气。
  魏清慧趁机揭开银碗盖,果然是两样精致的荤菜,崇祯拈起两头镶金的牙筷,迟疑一下,望了望那一碗用乳白的鱼翅、鲜红色的火腿精肉丝、五六个雪白的鸽子蛋,加上若干片翠绿的莴苣,烧出来的美味,上边撒一点点极嫩的韭黄。这碗美味是周后的往年发明,并赐给它一个佳名叫“海陆同春”。它的色香味都曾为崇祯称赞。崇祯正要伸出筷子夹菜,忽然停顿一下,含着泪对左右宫女太监说:“朕为了圣母和皇后,勉为动荤。”
  跪在地上的魏清慧、吴婉容和王德化一起叩头轻呼“万岁”,然后起立。其它在左右伺候的太监和宫女也都喜上眉梢,轻呼万岁。一场皇上不动荤的风波就此结束。
  膳后,崇祯在养德殿稍作休息,又在乾清宫正殿徘徊一阵,然后决定明日召见若干群臣,专门处理开封、河南的事情。但他无心省阅文书,怀着又气又恨的心情,自言自语的小声说道:“范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贼首?用什么法子能打败他呢?”
  次日上午,辰时刚过,几位内阁辅臣,礼部尚书和左右侍郎,兵部尚书,礼、兵两科的几位给事中,河南道御史和湖广道御史,还有年高辈尊、白发垂胸、仪表堂堂的老驸马冉兴让,奉召进宫。
  他们先在皇极门内的金水桥外会齐,穿过宏政门、中左门,到了右后门。门内就是皇帝经常召对臣工的地方,俗称平台。昨夜传谕说今日在此召对,但这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位太监在此等候。他对众官员说,因御体偶感不适,改在乾清宫中召见。于是这一群朝臣继续向前走,绕过建极殿,进入乾清宫门。众多臣子面色凝重,快步而行。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怕受到皇帝的严责。因为国家遭到惨重的打击,他们这些重臣是脱不掉干系的。
  而紧随他们之后的科、道官们也在心中暗自怀着鬼胎,几个月之前他们联合在一起,对时任首辅,去湖广剿匪的杨嗣昌大肆攻击。每日奏折都如雪片一般送入宫中,但都如石沉大海,崇祯还是信任杨嗣昌的。可杨嗣昌终于没能力挽狂澜,死在湖广,现在首辅的位置是空缺的。于是野心家们蠢蠢欲动,好几个势力在暗中较劲。这些科、道官员分属不同势力,此时正在转着念头,准备一会儿在朝会上一有机会就抢着发言,一来攻击对手,二来博得“敢言”的好名声。
  众多大臣跟着太监走进正殿,太监却没有停步,从正殿檐下向东走去,显然崇祯没在正殿。到了东角门。有几个人胆子较大,抬头看见墙上贴着一张已经褪了色的黄纸帖子,上写,“贞侍夫人传圣谕:东角门内不许喧哗。”因为深宫事秘,内部情况与外面隔绝,看了这帖子的人几乎都不知道,这贞侍夫人是皇帝身边的妃嫔或者女官。但大家都知道必定是皇帝心情烦乱,又要省阅文书,所以不许这些太监宫女在角门内大声说话。
  角门旁边有一座小建筑,垂着黄色锦帘,门额上悬着一小匾,上写昭和殿。太监连揭两道锦帘,群臣进到最里面的一间,才到了皇帝召见他们的地方。只见崇祯面容憔悴,愁眉不展,坐在铺有黄缎褥子的御榻上。榻上放一张紫檀木的小几,上面摆几封文书,还有一只带盖的茶碗放在莲叶形银茶盘上。左边悬一小匾,是崇祯御笔书写的“克己复礼”四个字。
  等群臣叩首完毕,崇祯叫他们起来,然后叹口气,神情忧伤的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5/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