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325

  小博尔济吉特氏的心中一亮,想着多尔衮果然不凡,但没有说出口来。她又一次打量多尔衮的脸上神情,同多尔衮四目相对,不觉心中一动,赶快略微低头,回避了对方的炯炯逼人的目光。她平日风闻多尔衮身有暗疾,甚至有人说他不是长寿之人,但是她从多尔衮的外表上看不出他有什么病症,倒是体格魁梧,精力饱满,双目有神,使她不敢正视,遂把自己的眼光移向别处。
  多尔衮因为年轻的皇太后回避了他的眼睛,也只得将眼光移向别处,落到他同太后中间的黄铜火盆上,又移到太后的出风透花紫红浅腰的小皮鞋上。他今日进宫本来是为着面奏幼主福临如何上学读书的事,但是他无意将简单的事情谈完就离开后宫,不知有一种什么力量吸引着他不能马上辞去。他想从腰间取出来别着的旱烟袋抽一袋烟,但是他仅仅动了一下抽烟的念头,随后就打消了。
  尽管他目前权倾朝野,却不能不在皇太后面前保持君臣礼节,为文武百官作表率。永福宫中极其静谧,只偶尔从铜火盆中发出木炭的轻微爆裂声。就在这静谧之中,从年轻皇太后的绣花银狐长袍上散发出的清雅香气,越发使他不能取出烟袋,也使他不愿告辞。
  他知道皇太后此刻很关心京师城将会落入贼手的事。虽然他谨防皇太后干预朝政,但是他想到,她既然是圣母皇太后,在一定限度内关心国家大事也是应该的,完全不使她知道反而会产生不好后果。等到不久他居于摄政王地位,权力更大、地位更加稳固以后,皇太后干预大政的机会就不会有了。这样在心中盘算以后,多尔衮抬起头来向皇太后说道:
  “臣原先也打算抢在流贼之前去攻破京师,可是随后也改变了想法。先让流贼攻占京师,然后去杀败流贼,从流贼的手中夺得京师也好。”
  “从流贼的手中……九王爷,这是为何?”
  
第360章
高歌猛进
  多尔衮回答:“太后,首先一条,流贼东犯的真正兵力,到今天尚不清楚。范青自称是亲率五十万精兵来攻京师,尚有大军在后。据洪承畴判断这是虚夸之词,流贼的实际兵力不会很多,渡河入晋的最多不会超过三十万。沿途有许多重要地方不能不分兵驻守,免除后顾之忧,又要与西安信使往还,血脉畅通,所以纵然有三十万人马,断不能全部东来。假若有二十万来到京师城外,这兵力也不可轻视。我大清在辽东建国,地旷人稀,与中原不能相比。从此往北,虽然远至黑龙江流域,长白山一带,直到那些靠渔猎为生,使犬使鹿的地方,都归我国治理,但是越往北,人烟越稀。我大清的人口主要在辽河流域,兵源粮草都依靠这里。近十多年我国几次越过长城,威逼京师,马踏畿辅,深入冀南,横扫山东,如入无人之境,俘虏众多人口,获得粮食财物,全师而归。其实,我国每次出兵,人马都不很多。我们的长处是以骑兵为主,官兵自幼就练习骑射;不管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各旗旗主,一旦奉命出征,必须勇猛向前,不许畏怯后退,军纪很严。回来以后,凡是畏怯的人,一经别人举发,都是从严处治。明朝不是这样,上下暮气沉沉,军纪败坏,士兵从来不练,见敌即溃,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战,也不能守。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我军为避免死伤,也就舍而不攻。这是我大清十几年来的用兵经验。因为今日东犯流贼,情势非明朝官军可比,所以臣反复思忖,也不打算抢在流贼之前攻占京师。”
  “九王爷想的很是。流贼是我大清兵多年来未曾遇过的强敌,经九王爷一说,我心中明白了。”
  多尔衮接着说:“倘若流贼来到京师的有二十万人马,我八旗兵也没有这么多。何况对敌作战,必须看准时机,不可盲目用兵。看准时机,就是要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流贼目前锐气正盛,对京师志在必得,所以我以数万八旗兵在京师城下迎击二十万锐气强盛之敌,很是不智。争天下何必先占京师?我国必须作好准备,看好时机,一战杀败强敌,才是上策。”
  皇太后在心中点头,轻轻说道:“皇上年幼,九王爷身居周公地位,一切用兵的大事全靠你了。”
  听到圣母皇太后又提到“周公”的典故,多尔衮心中一动,又道:“所以我已下谕全国,一面搞好农耕,一面抓紧操练,单等时机来到,立刻出征。”
  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多尔衮面奏了眼下她最关心的军国大事,一则释去了她对战争胜败的担心,二则也增添了她的见识,三则她对多尔衮的满腹韬略更加钦佩。当皇太极活着的时候,她在十五位妻子中的地位并不很高。地位最高的是她的姑母,也是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人。
  建立后金朝以后,皇太极尊称后金汗,姑母被封为中宫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改称皇帝,姑母随着晋封为清宁宫皇后。在皇太极的十五位妻子中,最受皇太极宠爱的也是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人,受封为关雎宫宸妃,是永福宫庄妃的同族姐姐。皇太极同宸妃的感情最好,用封建时代的话说可算是“宠冠后宫”。所以在皇太极的众多妻子中,论尊贵莫过于清宁宫皇后,论受宠爱莫过于关雎宫宸妃,而圣母皇太后原称永福宫庄妃,居于中等偏上地位,对于国家大事从来不敢打听,也不怎么关心。自从皇太极突然病故,她的儿子小福临被多尔衮等拥立为大清皇帝,她在一夜之间突然地位大变,上升为皇太后之尊。这样一来,顺治朝就同时有两位太后,都姓博尔济吉特氏。不过汉人大臣,按照汉人习惯,在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太后的称谓前边加上“圣母”二字,以表示她是皇上的生母。
  圣母皇太后听多尔衮面奏了军国大计以后,又询问了三官庙作为学堂的修缮情况,以及开学的仪注,以后每日上学和下学的时间,沿途护驾安排等等,多尔衮一一奏明。小博尔济吉特氏听后十分满意,不禁笑容满面。这笑容更增添了她的青春美丽,使多尔衮不敢正视。
  多尔衮辞出以后,圣母皇太后立刻前往清宁宫去,将多尔衮面奏的军国大计和小皇上读书的安排都向正宫皇太后谈了。她十分明白,她的姑母,即正宫皇太后,在两黄旗将士们的眼中地位很高,她要巩固小福临的皇位,不能不依靠正宫皇太后的力量。另外,她毕竟是一位年轻寡妇,同多尔衮的来往应该随时让清宁宫皇太后清楚才好。
  在一群宫女的围绕中,圣母皇太后体态轻盈地向清宁宫走去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多尔衮曾经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的神情,在心中想道:“他忘了我今日是皇太后的身份!”
  甲申年的盛夏,盛京城中,大清国的朝廷之上,就这样始终保持着难得的宁静气氛。可是到了七月下旬,由京师传来的一连串紧急探报,突然间将盛京的宁静气氛打破,中国关内外的历史也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崇祯十六年七月五日,大顺军攻克太原之后,范青在太原驻扎十天,发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随后于七月十五日再度出征,此时,前锋大将刘芳亮已经抵达宁武。
  宁武守将周遇吉果然如大顺群臣所预料一般,十分顽固,拒不投降,驱使士卒据城抗拒,不过,刘芳亮一声令下,数百门大大小小的火炮开始射击,宁武城墙被炮弹打的砖石乱飞,千疮百孔,铁丸铅子喷天抉地,如冰雹一般纷纷下落。城中房屋瓦梁皆碎,百姓纷纷躲入地窖中。城墙上的士兵只能举着门板,沿着城墙根缓慢行走。
  在大顺军猛烈的炮火攻势下,南门城楼很快着火,城墙被重炮打塌了半边,守城的士兵心胆俱寒,纷纷四处逃散,城墙上几乎没有士兵守卫了。大顺军的步兵趁机攻城,踏着残破的城墙攻入城内,于是宁武城被攻占。周遇吉被擒获,后被处死。
  宁武之战被后世史书吹嘘的很厉害,实际上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攻城战,总共战役只有两天,大顺军伤亡人数不过百余人。但这次战役已经是范青东征过程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了。
  宁武之战以后,范青率领李岩、刘芳亮、红娘子等文武重臣继续北上。七月二十五日到达大同,城中军民都想投降,被分封在这里的明朝藩王,代王朱传齐却责令守城。大同总兵姜襄自知力量单薄,难以抵敌,于是下令打开城门投降。
  大同巡抚卫景瑗被俘,因为他平日里名声不错,所以范青想收服此人,为后面招降明朝官员做一个典范,就开导他说,“我本来也是一名普通百姓,现在能来到此处,证明是天命所归,你平日做官名声不差,你若投降,我还用你作大同巡抚。”
  但卫景瑗却死心塌地的为明王朝“杀身成仁”,请求速死。范青见他不肯投降,就宽容的对他说,“你真是个忠臣,我可以用驿站的车子送你回家。但不识时务的卫景瑗坚决要求速死,范青没杀他,只是让手下人开导他。岂料卫景瑗自己找机会上吊死了,范青还赏赐给他五十两银子,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韩城老家。此事一传出,各地纷纷颂扬范青仁义,于是一路上的明朝城池守将大臣纷纷投降,再无坚决抵抗。
  但对明朝藩王,范青却不手软,他下令杀了朱传齐全家,抄没全部家产,作为军饷。
  大同的投顺和范青的处置得当,很快在后面的东征中引起连锁反应。明朝宣府大同总督王继谟驻地阳和,大顺军还没到,阳和中的将领、士兵、百姓没有不想投降的。王继谟倒是个忠于明朝的官员,他为了鼓励守城军民,在关帝庙召集全城文武官员歃血盟誓,自己慷慨激昂的演说,来鼓励士卒。由于激动,他泪撒衣襟,声嘶力竭。但前来盟誓的军民都默默低头无声,场面十分尴尬。
  盟誓之后,阳和城中的将领纷纷写密信派人出城,交给大顺军要求投降,王继谟也听说此事,但他毫无办法,惶惶不可终日。眼看大顺军要抵达阳和,而城不可守。王继谟就率领家丁一百多人,护送阳和库府中的两万两银子,想要逃回京师。不掉刚刚出城没走多远,他的家丁亲信们忽然鼓噪起来,呐喊震天,把他携带的好马,银两和贵重物品,抢夺一空,然后一起去投诚大顺军了。
  此时王继谟被遗弃荒野,孤零零一个人,成了光杆司令,只能在野地中大哭感慨,“现在大明朝还有一兵,一将,一民不想投降流贼么?”
  当刘芳亮率领前锋抵达阳和之时,明朝守卫阳和的兵备道于重华,率领麾下将领出郊外十里远去迎接大顺军,献上牛酒犒劳大顺士卒。
  阳和刚破,宣府总兵王承胤就把降表送到阳和,递表投降,接引大顺军的先头部队进入宣化。此时,宣化城中处处都在宣扬范青的仁义之名,说他率领仁义之师,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善待乡绅,救济百姓,好像古代的刘邦一般,都急不可耐的盼望范青到来。
  七月二十八日,刘芳亮的前锋大军达到宣化城,宣化巡抚朱之冯妄图负隅顽抗,他自己亲自到城头上督促士兵作战。结果不论他如何叫喊、喝骂甚至哀求,城头上的士兵都抱着手默然不动,城头上所有火炮的引线都已经被剪断了,火门都被填实,不能发射一炮。朱之冯见到大势已去,急得仰天大哭。
  王承胤镇守南门,见到刘芳亮的大军,立刻打开城门,迎接大顺军进城。随后,范青的车驾进城,满城百姓,张灯结彩欢迎,作为彩条的布帛不够,只能用纸来替代。城中所有百姓,胸前都粘着“顺民”二字,焚香跪迎范青的车驾。
  范青进城之时,朱之冯自缢而死,总兵王承胤跪在地上献上贺表。
  随后,大顺军兵锋直指居庸关,居庸关关隘险要,易守难攻,本来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京师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隘。明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居庸关的守将,一般都任用皇帝亲信将领,然后还不放心,派一名太监监军,以防止将领叛变。
  守卫居庸关的明朝总兵唐通,监军太监杜勋,乃是崇祯皇帝身边尚膳间总管,也是负责操练内监的太监头目,深得崇祯信任,被他评价为“办事认真,忠心耿耿”,可当大顺军来到居庸关下时,总兵唐通想要依托险峻的关隘,在关外阻挡大顺军,可他前脚刚带兵出了居庸关,后脚杜勋就偷偷打开关门,投降了大顺军。唐通一见大势已去,也只好带兵投降了范青。
  在范青、刘芳亮率领主力部队,连战连捷,连续攻破太原、宁武、大同、宣化,入居庸关,从北面推进,兵锋直指京师的时候。大顺军的另一路偏师,在陈永福的带领下,也是高歌猛进,一路奏捷。
  范青的主力是先向北,攻克山西诸城,再折而向南,路途较远。陈永福的偏师则直接从开封出发,先进入河南怀庆地区,随后攻占山西长冶,再回师河南东下彰德府,取道河北磁县,进入畿辅,
  一路上明朝地方官逃窜一空,城中无主,城中军民皆望风而降,陈永福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进入畿辅之后,陈永福北收邢台、河间等地,于八月初一到达畿辅重镇保定。保定知府何复冥顽不化,驱使军民上城坚守。被陈永福用大炮猛轰一阵后,城中军民迅速投降。
  
第361章
御前会议
  因为保定没有主动投降,范青怕陈永福大军进城之后,基于愤怒,杀人过多,还特意给陈永福发布了一封诏书,赦免城中军民。陈永福进城后,只杀了为守抵抗的巡抚和几名城中劣绅,其余百姓乡绅,丝毫不动。陈永福随后率领大军前往京师,与范青的主力会师在京师城下。
  崇祯十六年八月五日,范青的大军会师在京师城下,时间上只比正常历史上的李自成早了半年而已。
  如此顺利的完成了包围京师的计划,使新兴的大顺朝文武群臣和三军将士兴高采烈,认为京师在二三日内必定不攻自破,然后传檄而定江南,千秋大业从此奠定。刘芳亮只留下两千人,代替投降明军驻守居庸关和八达岭。七八万大军继续前进,像潮水般向京师涌去。范青与丞相府、军师府、六政府等中央各衙门不必同大军一起赶路,暂到昌平城中休息。因有要事相商,刘芳亮也被皇上留下。
  昌平州衙还比较宽敞,被作为大顺皇帝的临时行宫。军师府驻在昌平总兵的镇台衙门,丞相府驻在学宫,六政府和文谕院分别挤在别处衙门和民宅,而御营亲军等部队都分驻兵营,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晚膳以后,范青同刘芳亮稍谈数语,便命传宣官分头传知丞相、大学士、重要将领、六政府尚书等中央大臣,来行宫开御前会议。
  自从渡河入晋以来,在行军途中已经开过多次御前会议。今晚的这次会议,将讨论攻破京师后的许多重大措施,包括大顺皇帝在京师城外将驻跸何处,破城后由何处入京师内城,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进入紫禁城以后将居住何宫,这些在路上非正式议论过几次的重大问题,也要在今晚的御前会议上讨论决定,以免临时慌张。
  会议刚刚开始,刘芳亮就笑着对李岩说:“丞相,你向来算无遗策,你给算算,咱们大军几天能攻克京师?”
  武将们都将目光转到李岩的脸上,很期待他的回答。自从大顺军不战而进入长城天险居庸关,又越过昌平,随即得到前锋将领禀报,知道明朝的李国桢率领三大营兵防守沙河。襄城伯李国桢本是纨绔子弟,毫无军事经验,只会夸夸其谈。七月末率领数千新招募的“三大营”兵——大部分是市井之徒,开到沙河布防,望见大顺军来到,不战自溃,李国桢逃回京师。
  李岩在心中认真分析了攻守形势,然后笑道:“我断定只须围城二日,城中瓦解,必可轻易破城。”
  众将面露喜色,他们与明朝作战多年,心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明朝官军。虽然事先预测东征不会很困难,但也没想到会这样顺利。
  刘芳亮道:“太好了,我看这几日天气晴朗,正适合攻城作战,破城部署按着前几日的计划都布置好啦!只等进城那一刻了!”
  傅宗龙拱手道:“皇上,我朝定都开封,京师只是行在,事定后将改称幽州府,这事在开封时已经商定。破城之后,皇上认为进紫禁城后将居住何宫为宜?”
  范青微微一笑,在东征开始的时候,他与众臣子商议,开封是都城,京师以后不做都城,降为幽州府。但他当时并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作为都城来说,京师无论从地理位置,人文底蕴都比开封要好,更适合做都城。但他也不能确定是否顺利攻破京师,所以没有透漏自己想定都京师的想法。
  范青对李岩道:“丞相先说,朕在紫禁城中应居住何宫!”
  李岩十分聪明,他与范青接触较多,发现范青在礼教和阴阳学说上并不十分在意。对于居住何处宫殿,或者从哪个城门进入,又或者方位风水之类的问题,并不是很关注。但这些问题在一般臣子眼中却是比较重要的。
  于是李岩笑道:“皇上,今晚奉召前来御前议事大臣之中,多有在崇祯朝出入宫廷,对禁城中主要宫殿所知较多者,请他们为陛下各陈所见。还有傅大学士对阴阳风水方向有些造诣,可以听听他的建议。”
  范青点点头,对新降的文臣们说道:“丞相说的很是,你们可以各抒己见,不必顾忌。”
  那班从襄阳和西安以及在山西境内投降的,被认为是识时务的,知道“天命攸归”的降臣,如今被说成是大顺开国的“从龙之臣”,遇此进言机会,恰是个可以锦上添花的好题目,谁肯落后?多数人都认为新朝皇上到京师后理所当然地应该入居乾清宫,无庸讨论。
  礼部尚书牛金星在这样的题目是不肯落在人后的,站起来说道:“陛下应运龙兴,吊民伐罪,天与人归,成此鸿业,德比尧舜,功迈汤武。攻克京师,诚如丞相所料,只是指顾间事。臣以为,陛下进城之后,当入居乾清宫,名正言顺,不必更择别处。”
  高一功知道傅宗龙对紫禁城很熟悉,忍不住问道:“大学士,常听说乾清宫之名,究竞在紫禁城什么地方?这宫可是很大?”
  傅宗龙回答:“紫禁城中,宫殿甚多,外臣很难详知。臣自做官以后,十年间先为工部给事中,随后供职礼部与翰林院,数同其他朝臣蒙崇祯皇帝召对,其召对之处,或为平台,或为文华殿,或为乾清宫,故臣幸有机会去乾清宫两次。紫禁城中宫殿建置,分为前朝后宫,这是就中间主要布局而言。所谓前朝,是指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而言,统称为三大殿。后宫乾清、坤宁二宫之间,有一殿,名曰交泰殿,取乾坤交泰之义。陛下进入紫禁城之后,当然应居住乾清宫中,处理国事。明朝自永乐十九年迁都京师,至今二百二十余年,只有正德与嘉靖二帝,不理朝政,不喜欢居住乾清宫,不足为训。陛下应运而兴,以水德代火德而主天下,不住在乾清宫何以表大顺得天下之正?”
  听完这番话,众臣纷纷表示赞同,不过,户部尚书顾君恩又提出一个新的意见,他拱手道:“皇上进宫后居住乾清宫,微臣认为甚好,不过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忧。”
  范青问:“什么隐忧?”
  顾君恩道:“以臣看来,崇祯虽是亡国之君,然与历代亡国之君不同。崇祯性情刚烈,人所尽知。城破之时,他既不肯投降,也不愿被俘受辱,必将自尽于乾清宫中,或自缢,或服毒,或自焚,甚至他会将后妃们都召到乾清宫中,一起死于火中,轰轰烈烈殉国。所以臣请陛下考虑另一座宫殿为驻跸之处,方免临时忙乱。”
  范青嗯了一声道:“还有什么宫殿可以驻跸?”
  兵政府尚书喻上猷回答说:“臣在明朝,曾备位言官,除参与早朝之外,又数蒙召对,或在平台,或在文华殿,故对文华殿略知一二。文华殿为紫禁城内一处重要宫殿,在左顺门之东,东华门内不远。文华殿建于永乐年间,原来不常临御。嘉靖践祚,将文华殿重新修建,换成黄瓦,此后为春秋经筵所在地,也往往在此处召见大臣。殿之正中设有臣工朝见的宝座,宫中习称金台,一般召见是在东西暖阁。殿中横悬一匾,上写”学二帝三王治天下大经大法“十二个字,为神宗御笔。这文华殿和后边的谨身殿,加上文华门及其他房屋,成为一个完整的宫院,十分严密。而且文华殿与内阁很近。内阁在午门内向东拐,是从文渊阁划出来的几间房屋,为辅臣们值班之地。我大顺朝虽然恢复唐宋以来的宰相制,称为天佑阁大学士,不用辅臣五至七人,以首辅为主,共襄国事,组成内阁制。但是丞相府人员众多,不能都在紫禁城内。午门内向东的内阁仍将为李丞相在紫禁城内的值房,便于皇上随时召见,商议军国大事。倘若陛下以文华殿为宫中临时驻跸之处,则内阁可以说近在咫尺。故微臣无知,冒昧建议,请陛下进紫禁城后驻跸文华殿,不必考虑其他。”
  范青脸上带着玩味的笑容不置可否。
  文臣们都以为皇上喜欢听这个话题,于是围绕着这个题目争相发言,除李岩外,几乎都说话了。但人们并没有新的建议,只是就乾清宫和文华殿发表意见,一般意见是如崇祯不焚毁乾清宫,也不在乾清宫中自尽,范青就理所当然入居乾清宫,否则就驻跸文华殿。文臣们看着范青的脸色,对主张文华殿的建议锦上添花,例如有人说倘若皇上进东华门,驻跸文华殿,正符合古人所说的“紫气东来”之义,而紫气就是祥瑞之气。
  又有人想趁机会迎合傅宗龙的心意,向范青说道:“陛下,我朝虽然定鼎开封,京师将改称幽州府,目前只是行在。然行在之期,可长可短。驻跸数月,亦是行在。以臣愚见,皇上驻跸文华殿之后,大学士以内阁为值房,不妨将文渊阁改名天佑阁,名正言顺,以新天下耳目。此事易办,只是换一新匾而已。”
  于是就这个问题,文臣们又热闹的讨论了一会儿。范青实在不耐烦了,打断众臣子的讨论道:“不用那么麻烦的改来改去了,驻跸就选乾清宫,文华殿作为候选。”
  范青正想和众臣商议进城后别的事情,忽然傅宗龙唉呀一声道:“陛下,还有一件重要事情呢!微臣认为明日圣驾就要到京师城下,临时驻跸何处,必须今晚决定,以便作妥当准备。”
  范青皱眉说:“临时驻跸很重要么?”
  “陛下,这事很重要”傅宗龙说,“皇上在开封已经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已登九五之尊,非昔日冲锋决战时可比。窃以为圣驾到京师城下之后,临时驻跸何处,破城之后,圣驾由何处进城,何时启驾进城;进入紫禁城后,居住何宫……凡此几项大事,皆关国运。小民搬家、动土、上梁,样样事都不能马虎从事,何况圣驾初到京师,一切行止,岂能悖于五行望气之理。微臣虽有管见,但仍须诸臣讨论,断自圣衷。且眼下急待决定的是城外驻跸何处为宜,深望大家详议。”
  众文臣就这个问题又开始热烈的讨论好一会儿,最后一致认为临时驻跸钓鱼台最合适。
  牛金星赞道:“妙极,微臣昔年进京,偶于春秋佳日,云淡风清,偕一书童,策蹇出游,或近至钓鱼台一带,远至玉泉山与西山,如卧佛寺、碧云寺、香山红叶,均曾饱览胜境,与方外之交品茗闲话得知,八百里太行山至京师西山结穴,故西山郁郁苍苍,王气很盛,待明朝国运已尽,不能守此天赐王气耳。我皇上奉天承运,龙兴西土,西山王气甚盛,明朝运衰,不能享有,而大顺义师自西而来,此郁郁苍苍之西山王气遂归我大顺所有。”
  在御前议事的从龙之臣,一个个在恭敬谨慎中面露微笑,纷纷点头。
  傅宗龙接着说道:“况且,钓鱼台和玉渊潭一带,不仅有泉水从地下涌出,故名玉渊,还有玉泉山和来自别处的水也汇流于此,碧波荡漾,草木丰茂,为近城处所少有。我朝以水德应运,圣驾驻跸此地,最为合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