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325

  他找不到皇后尸身,索性把这事情抛到一边,找来一名太监下旨:曾经被他召幸过的女子,不管有了封号的和没有封号的,都集中在钱选侍的宫中,等候召进坤宁宫中处置,也就是吩咐她们立刻自尽,不肯自尽的就由他亲手杀死,绝不能留下来失身流贼。
  然而现在已经将近五更,住在玄武门内左右廊下家的太监们喂养的公鸡开始纷纷地叫明了。崇祯等不及在钱选侍宫中的宫眷们前来,转身一脚高一脚低地走出坤宁宫院的大门,向寿宁宫转去。一部分太监和宫女紧随在他的身后,有人在心中惊叫:
  “天哪,是去逼公主自尽!”
  听见廊下家的鸡叫声愈来愈稠,崇祯的心中很急,脚步踉跄地向寿宁宫走去。他虽然想保持镇静,在死前从容处理诸事,然而他的神志已经慌乱,只怕来不及了,越走越快,几乎使背后的宫女和太监们追赶不上。
  住在寿宁宫的长平公主是崇祯的长女,自幼深得父皇的喜爱。当她小的时候,尽管崇祯日理万机,朝政揪心,还是经常抱她,逗她玩耍。她生得如花似玉,异常聪慧,很像皇后才入信邸时候。去年已经为她选定了驸马,本应今年春天“下嫁”,只因国事日坏,不能举行。此刻他要去看看他的爱女是否已经自尽,尸悬画梁……他的心中忽然万分酸痛,浑身战栗,连腿也软了。他想大哭,但哭不出声,在心中叫道:“天啊,亡国灭族……人间竟有如此惨事!”
  住在寿宁宫的长平公主今年十六岁,刚才坤宁宫中的一个宫女奔来传旨,命她自尽。她不肯,宫女们也守着她不让她自尽。现在众宫女正围着她哭泣,忽然听说万岁驾到,她正要带领宫女们去接驾。忽然不知从何处窜出来几名太监,道:“公主别出去,皇上提着剑来,要杀你。”
  一名太监叫道:“公主请随我来,能保住性命。”
  “你们是谁?”长平宫主惊骇的大叫,她见这几名太监十分眼生,似乎不是自己宫殿中的太监。
  这几名太监见情况紧急,不由分说,架起公主就走,公主身边的宫女都惊骇的大叫。
  费珍娥侍候公主以来,同她情同姐妹,感情很深,此刻不顾一切的扑上去,抓住一名太监手掌撕咬。那太监痛的咝的吸了口冷气,用力把她推倒在地上。又有几名宫女上前阻拦,但她们不是太监的对手,被纷纷推开拦住,眼睁睁的看着公主被几名太监带走。
  崇祯提着剑冲入寿宁宫,只见一片混乱,唯独不见了公主,他又急又气,对费珍娥喝道:“公主,哪里去了?”
  费珍娥颤抖着声音,说了经过。
  崇祯又惊又怒,没想到眼看大势已去,自己宫中豢养的太监,也开始要反叛了,他哎呀大叫一声,在寿宁宫中转了一个圈子,确实不见公主,他恼怒的一剑砍倒一名宫女,登时宫中一片大乱,宫女们哭喊着四处逃散。费珍娥缩在墙角,浑身战栗,看着势若疯虎,眼睛通红,面目狰狞的皇帝,简直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幕是真的,这还是无数次进入自己绮梦的那个温柔的,威严的皇上么?
  崇祯转了一个圈子,又提着剑冲出了寿宁宫。费珍娥这才胆战心惊的站起来,忽然见吴婉容从外面跑进来,她一眼就看到站在寝宫前,脸色苍白,瑟瑟发抖的费珍娥,便双手扶着她的肩膀大叫:“公主呢?公主呢?”
  连叫了两遍,费珍娥才缓过神来,道:“皇上杀人……公主不想死……被几个太监抢走了……皇上还要杀她。”
  吴婉容听她语无伦次,只好唉了一声,转身向宫外跑。
  费珍娥却好像想起来什么,跟着吴婉容一起向外面跑,口中道:“婉容姐,我决不受贼人之辱!”
  吴婉容停下脚步,看着眼神坚定的费珍娥鼓励道:“这我知道。还是前天我对你说的话,我们都要做清白的节烈女子,决不受辱。一但逆贼破了内城,你来坤宁宫找我,我们都跟魏清慧一起尽节,报答帝后深恩。”
  吴婉容因还惦记着坤宁宫皇后尸身的下落,匆匆而去。她同袁皇贵妃的感情较好,本想去看袁妃的尽节情况,但没有工夫去了,在心中悲痛地说:
  “袁娘娘,你没有罪,不该死,可是这就叫做亡国啊!”
  但此时袁妃并没有死。她身为皇贵妃,国亡,当然要随皇帝身殉江山,所以三天来她对于死完全有精神准备。当皇上在坤宁宫催周后自尽时候,她本来毫不犹豫地遵旨自尽,不料因为她平日待下人比较宽厚,宫女们故意在画梁上替她绑一根半朽的丝绦。结果她尚未绝气,丝绦忽然断了,将她跌落地上,慢慢地复苏了。虽然她吩咐宫女们重新替她绑好绳子,重新扶她上吊,但宫女们都跪在地上,围着她哭,谁也不肯听话。
  崇祯进来,知道她因绳子忽断,自缢未死,对她砍了一剑,伤了臂膀。因为他的手臂颤栗,加上翊坤宫一片哭声,他没有再砍,顿顿脚,说了句“你自己死吧!”转身走了出去。
  他奔到钱选侍的宫中。所有选侍、美人和尚没有名目的女子都遵旨集中在那里。这些平日同皇上没有机会见面的女子,都属于皇上的群妾,有的还是宫女身份,她们同皇上并没有感情,只是怀着一种被皇上冷落的“宫怨”和对前途捉摸不定的忧虑,等待着皇上处分。当崇祯匆匆来到时,她们吓得面如土色,浑身颤抖着跪下接驾。崇祯命她们赶快自尽,不得迟误。她们一齐叩头,颤声回答:“奴婢遵旨!”
  
第388章
自尽的方式
  几个女子向外退出时,有一个神情倔强的宫女,名叫李翠莲,禁不住恨恨地叹一口气,小声说道:“奴婢遵旨尽节,只是死不瞑目!”
  崇祯喝问:“回来!为什么死不瞑目?”
  倔强的李翠莲返身来重新跪下,大胆地回答说:“我承蒙陛下召幸,至今已有两年,不曾再见陛下,在陛下前尚不能自称‘臣妾’,仍是奴婢。因为未赐名分,父母也不能受恩。今日亡国,虽然理当殉节,但因为在宫中尚无名分,所以死不瞑目。”
  崇祯受此顶撞,勃然大怒,只听刷拉一声,他将宝剑拔出半截,对跪在面前的宫女怒目注视。这宫女却毫不畏惧,本来是俯伏地上,听到宝剑出鞘声,忽然将身于跪直,同时将脖颈伸直,低着头,屏住呼吸,只等头颅落地。崇祯是怎样回心转意,没人知晓,但见他将拔出来一半的宝剑又送回鞘中,伤心地轻声说道:“你的命不好,十年前不幸选进末代宫中。如今大明亡国,你与别的宫女不同,因为曾经蒙朕‘召幸’,所以不可失身于贼。看你性子刚烈,朕不杀你,赐你自己尽节,快自己从容悬梁自缢,留个全尸。去吧,越快越好!”
  李翠莲叩头说:“奴婢领旨!”
  李翠莲走后,崇祯知道天已快明,不敢耽误,见有女子很不愿意尽节,他猛跺一脚,挥剑砍倒两个,不管她们死活,在一片哭声中离开,奔回乾清宫。在他身殉江山之前,还有一件最使他痛心而不能断然决定的事情,就是昭仁公主的问题。现在他下狠心了。
  他有一个小女儿为皇后所生,今年虚岁六岁,长得十分好看,活泼可爱。他因为很喜爱这个小公主,叫奶母和几个宫女服侍小公主住在乾清宫的昭仁殿,在乾清宫正殿的左边,只相隔一条夹道。因为公主的年纪还小,没有封号,宫中都称她是昭仁公主。这小女孩既不懂亡国,也不懂自尽,怎么办呢?三天来他就在考虑着他自己身殉社稷之前在宫中必须处理的几件事,其中就包括小公主,也就是昭仁公主了。
  他匆匆回乾清宫去。过了交泰殿,快进乾清宫的日精门了,他一边走一边在心中说道:“我的小女儿啊,不是父皇太残忍,是因为你是天生的金枝玉叶,不应该死于贼手,也不应该长大后流落民间!儿啊,你死到阴间休抱怨你父皇对你不慈……”
  崇须进了日精门,不回乾清宫正殿,直接登上昭仁殿的丹墀。小公主的奶母和宫女们正在一起流泪,等待大难降临,忽听说皇上驾到,一齐拥着小公主出来跪下接驾。小公主已经在学习宫中礼仪,用十分可爱的稚嫩声音叫道:“父皇万岁!”她的话音刚落,崇祯一咬牙,手起剑落,眼看小公主就要被一剑劈死,忽然一名太监从侧旁冲出来,抱着小公主,用身子挡住了这一剑。
  崇祯这一剑深深刺入这名太监的背心,这名太监登时发出嘶声惨叫,而他怀中的昭仁公主则大哭起来。
  “反了,你们这群狗东西!”崇祯认出这名太监不是公主殿中的,而是积薪司,一名负责搬运火烛的太监,因为这太监比较丑陋,令人一见之后,难以忘记,所以崇祯才想起来。这太监属于宫中地位较低的太监,不应该出现在公主殿中,此刻他忽然来到此地,保护公主,显然是受人指使。
  崇祯怒极用剑指着这名太监的脖子喝道:“从实招来,是谁让你来的?”
  这名太监背心流血,喘着气道:“皇上,饶过你女儿一条性命,她是你的骨血啊!”
  崇祯想起杜勋来劝自己投降的那一幕,心中一阵痛恨,一剑刺出,将这名太监杀死。
  只有六岁的昭仁公主吓的哇哇大哭,口中大叫着“父皇、父皇。”
  崇祯想着刚才死去太监的话,眼看女儿幼小可怜的样子和平日里天真可爱的模样,心中一软,正在犹豫是否要杀死女儿的时候,只听女儿用稚嫩哭声叫道:“父皇,女儿不投降!”
  崇祯心中一凛,女儿这么小,但也是女孩,落到流贼手中,一样会贻羞祖宗,侮辱皇家体统。他心肠复又刚硬,提起剑来指着女儿喝道:“只怪你生在帝王家,这就是你的命!”
  他举剑正要刺落,忽然一群宫女奶妈一起拥上来,有的抱着他的腿,有的抱着他握剑的手,哭叫:“皇爷,饶公主性命。”
  崇祯大怒,挥剑砍死了两名宫女,登时哭喊声一片,一名胆大的奶妈趁机抱走公主,崇祯挥剑乱砍,却也追不上公主了。他推开阻拦自己的宫女、奶妈,看看天色,知道流贼马上进城了,再耽误就来不及了,只能一跺脚,转身跑出宫殿。
  崇祯回到乾清宫东暖阁,一般的太监和宫女都留在丹墀上,只有吴祥和魏清慧随崇祯进了暖阁。崇祯回头吩咐:“快快拿酒!传王承恩进来!”忽然听见昭仁殿一片哭声,他又吩咐:“酒送到宏德殿,王承恩也到宏德殿等候!”
  崇祯吩咐之后,拉出素缎暗龙黄袍的前襟,将素白色袍里朝上,平摊御案,提起朱笔,战抖着,潦草歪斜地写出了以下遗言:
  朕非庸暗之主,乃诸臣误国,致失江山。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不敢终于正寝。贼来,宁毁朕尸,勿伤百姓!
  崇祯在衣襟上写毕遗诏,抛下朱笔,听见城头上炮声忽止,猜想必定是守城的太监和军民已经打开城门投降。他回头对魏清慧看了看,似乎想说什么话,但未说出。魏宫人已经看见了他在衣襟上写的遗诏,此时以为皇上也想要她自尽,赶快跪下,挺直身子,伸颈等待,慷慨呜咽说道:“请皇爷赐奴婢一剑!”
  崇祯摇摇头,说道:“朕马上身殉社稷,你同都人们出宫逃命去吧!”
  宏德殿在乾清宫正殿的右边,同昭仁殿左右对称,形式相同。往日崇祯召见臣工,为避免繁文褥节的礼仪,都不在乾清宫正殿,通常在乾清宫的东西暖阁,也有时在宏德殿,即所谓乾清宫的偏殿。
  当崇祯匆匆地离开乾清宫的东暖阁走进宏德殿时,王承恩已经在殿门外恭候,而一壶宫制琥珀色玉液春酒和一只金盏,四样下酒冷盘,已经摆在临时搬来的方桌上。崇祯进来,往正中向南的椅子上猛然坐下,说道:“斟酒!”
  跟随他进来的魏清慧立刻拿起嵌金丝双龙银壶替他斟满金杯。他将挂在腰间的沉甸甸的宝剑取下,铿然一声,放到桌上,端起金杯,一饮而尽,说道:“再斟!”随即向殿门口问道:“王承恩呢?”
  王承恩赶快进来,跪下回答:“奴婢在此伺候!刚才奴婢已在殿门口跪接圣驾了。”
  崇祯对王承恩看了看,想起来王承恩确实在殿门口接驾,只是他在忙乱中没有看清是谁。由于他马上就要自尽,知道王承恩甘愿从死,使他安慰和感动。他向立在殿门口的太监们吩咐:“替王承恩搬来一把椅子,拿个酒杯!”
  恭立在殿门口的吴祥和几个太监吃了一惊,心中说:“皇上的章法乱了!”但他们不敢耽误,立刻从偏殿的暖阁中搬出一把椅子,又找到一只宫中常用的粉彩草虫瓷酒杯。
  魏清慧立刻在瓷杯中斟满了酒。崇祯说道:“王承恩,坐下!”
  “奴婢不敢!”王承恩心中吃惊,叩头说。“朕命你坐下,此系殊恩,用酬你的忠心。时间不多了,你快坐下!”
  “皇上,祖宗定制,内臣不管在宫中有何职位,永远是皇上的家奴,断无赐坐之理。”
  “此非平时,坐下!”
  王承恩惶恐地伏地叩头谢恩,然后站起,在崇祯对面的椅子上欠着身子坐下,不敢实坐。崇祯端起金杯,望着王承恩说:“朕马上就要殉国,你要随朕前去。来,陪朕饮此一杯!”说毕,一饮而尽。
  王承恩赶快跪在地上,双手微微打颤,捧着酒杯,说道:“谢圣上鸿恩!”
  他将杯中酒饮了一半,另一半浇在地上,又说道:“启奏皇爷,城头上几处炮声忽然停止,必是守城人开门迎降。皇上既决定身殉社稷,不可迟误。即命内臣们搬运来引火的干柴如何?”
  崇祯的神情又变得十分冷静,沉默不答,面露苦笑,以目示意魏清慧再替他斟满金杯。魏宫人知道崇祯平日很少饮酒,以为他是要借酒壮胆,怕他喝醉,斟满金杯后小声说道:“皇爷,贼兵已经进城,请皇爷少饮一杯,免得误了大事。”
  崇祯到了此时,又变得十分镇静,神情慷慨而又从容。死亡临头,事成定局,他已经不怕死,也没有愁了,所有的只是无穷的亡国遗恨。三天来他寝食均废,生活在不停止的惊涛骇浪之中,又经过一整夜的折腾,亲历了宫廷惨祸,他需要多饮几杯酒,一则借酒浇一浇他的胸中遗恨,二则增加一点力量,使他更容易从容殉国。他认为,京师城大,敌人进城之后,也不会很快就进入皇宫,所以他饮了第三杯酒以后,对魏宫人说:“再为朕满斟一杯!”
  当魏宫人又斟酒时,王承恩第二次催促说:“皇爷,奴婢估计,贼兵正在向紫禁城奔来,大庖厨院中堆有许多干柴,该下旨准备在三大殿和乾清宫如何放火,再不下旨就来不及了!”
  崇祯端起金杯不语,沉默片刻,深沉地叹一口气,将金杯放下。只有魏宫人知道皇上无意焚毁宫殿。她看见他一刻前坐在乾清宫东暖阁,在衣襟的里边写有遗诏。虽然她站在皇上背后相距三尺以外,看不见遗诏内容,但她知道皇上要穿着衣服自尽,断不会举火自焚。到底要吞金?服毒?自缢?自刎?还是投水……她不清楚。至于吴祥等几个在乾清宫中较有头面的太监,他们窃听到巩、刘二皇亲向皇上建议在宫中举火自焚并烧毁三大殿的话,并不知道皇上在衣襟上写遗诏的事,所以都认为皇上会放火焚烧三大殿和乾清宫。他们还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王承恩。王承恩也认为这样的办法最为合宜,不但皇上为祖宗江山死得壮烈,死得干净,而且也不将巍峨的宫殿留给“逆贼”。王承恩担心敌兵马上来到,又忍不住向崇祯问道:“陛下,可否命内臣们赶快搬运木柴?”
  他摇摇头,没有说话,伤心地向魏清慧望了一眼。
  魏宫人轻声问道:“皇爷,有何吩咐?”
  崇祯叹口气,向魏宫人说:“朕将如何自尽,在昨日午觉中已经决定了。”
  魏宫人含泪说:“昨日午后,皇爷做了一个凶梦,在梦中大哭,是奴婢将皇爷唤醒。可是皇爷梦见了什么事情,并没有告诉奴婢。”
  此刻,崇祯的眼前又浮现出噩梦中看见的那幅图像:一个末代皇帝,皇冠落地,龙袍不整,披散头发,舌头微吐,一只眼睁,一只眼闭,上吊而亡。但是他没有对魏清慧说出他昨日梦见的可怕图像,一口将酒喝干,将金杯铿然放到桌上,大声说道:“斟酒!再斟一杯!”
  王承恩骇了一跳,说道:“皇上,奴婢侍候皇上多年,深知皇上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不幸到了今日,深怀亡国遗恨。可是皇上,您听,玄武门已打五更,再耽误就来不及焚毁宫殿了!”
  几天来崇祯常想着一些国事上的重大失误,致有今日亡国之祸。他有一套习惯思路,自信很强,认为许多重大失误,都是诸臣误国,他自己没有错误。近些日子,他眼看着将要亡国,每次回想亡国的各种原故,有几件大事使他痛恨朝中群臣,无法忘怀。第一件,在几年前,满洲的兵力还不像今日强大,有意同朝廷言和。他同杨嗣昌都主张同满洲言和,求得同满洲息兵数年,使朝廷摆脱两面作战困境,专力对付“流贼”。
  
第389章
临死前的遗恨
  不料消息再次泄露,举朝哗然,群起攻击与满洲言和,杨嗣昌被迫离开朝廷,出外督师,死在湖广。继杨嗣昌主持中枢的是陈新甲,也知道国家当务之急是同满洲言和,以摆脱两面作战,内外交困之局。和议即将成功,不料消息泄露,又是举朝大哗,比上一次攻击和议的言论更为猛烈,他迫不得已将陈新甲下狱,斩首。假如当时朝中文臣们稍有远见,避免门户之争,都肯从大局着想,使和议之策成功,朝廷暂缓东顾之忧,国力不致消耗净尽,何有今日!假如杨嗣昌和陈新甲有一个不死,留在朝廷,何有今日!尤其他近几天时时在心中痛恨的是,关于南迁的事,何等紧迫,满朝文臣们各存私心,大臣反对,小臣不敢坚持,致有今日!还有,关于调吴三桂来京勤王的事,又是何等紧迫,朝廷上好些天议论不决,贻误军机,坐等流贼日夜东来,致有今日!……
  “斟酒!斟满!”他大声说,咬牙切齿。
  魏清慧浑身打颤,赶快又斟满金杯。崇祯伸出右手中指,在金杯中蘸了一下,在案上写了一句话叫王承恩看,随即端起金杯一饮而尽。他在案上写的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