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0/325

  “大嗓叔,最早在崤山和商洛山中,你都曾帮过朕的大忙,朕一直记在心中。以后就算朕是皇帝,你只要想见我,可以随时到宫中见我。俗话说,朝廷老子还有三家穷亲戚,何况你是在朕困难时立过汗马功劳的人。所以在朕面前,莫多讲皇家规矩!”
  李大嗓赶快叩头,说道:“叩谢万岁皇恩!叩谢万岁皇恩!”
  王从周进来,向皇上启禀李岩丞相和傅宗龙大学士已经来到行宫,等候见驾。李大嗓又叩了一个头,赶快起身退出。范青随即走出暖阁,来到正厅,南面端坐等待。李、傅恭敬地走进来,正要跪下叩头,范青挥手阻止,问道:“要启驾么?”
  李岩躬身说:“臣等正是来请皇上启驾。”
  这时,行宫大门外三声炮响,接着一阵鼓声。范青由李岩和傅宗龙在左右陪侍,还有一群亲将扈从,走出行宫。在向外走时,他向走在右边稍后的傅宗龙问道:“陈德进去清宫,可找到崇祯的尸体么?”
  傅宗龙低声回答:“陈德已经有两次飞马来报:周皇后自尽,但被咱们宫中安排的内线给救下来,崇祯则不知下落。”
  “难道在夜间逃走了么?”
  “正在紫禁城各处寻找,吴汝义也派人在皇城内各处寻找。臣担心他昨夜从宫中逃出,藏在民间,等待机会逃出城去。此事关系重大,今日非找到他的下落不可。”
  范青心中一沉,对李、傅用严厉的口气嘱咐:“如若他藏在民间,务必广贴布告:凡敢隐藏崇祯者全家斩首;如有献出崇祯的,可得万金之赏,还赏给高官厚禄!”
  李岩和傅宗龙同声回奏:“遵旨!”
  范青在一阵鼓乐声中从钓鱼台启驾了。走在最前边的是王从周,他身后是军容整齐的二百骑兵,全是甘草黄高头大马。这二百骑兵的后边是一位侍卫武将,骑在马上,身材高大,擎着一柄黄伞。黄伞左右是十名驾前侍卫武将和传宣官,都是仪表英俊,神情庄严。然后是范青,穿一件绣着飞龙和潮水的淡青色箭袖绸袍,腰系杏黄丝绦,头戴宽檐白毡帽,帽顶有高高的用金黄色丝线做成的帽缨,帽缨上边露出耀眼的金顶。帽前缀一块闪光的蓝色宝石。黄伞,帽缨,袍上的绣龙,说明他已是帝王,而淡青色龙袍和帽前的蓝色宝玉,表示他是“水德应运”。
  为着要臣民明白他是从马上得天下,而江南尚待平定,所以事前议定,他今日以箭袖戎装入城。因为是箭袖戎装,所以这件淡青色绣龙绸袍比普通袍子短半尺,仅及靴口。他本来就身材挺拔,今日身穿戎装,腰挂宝剑,骑在高大雄骏的白色骏马上,更显得他的威严和英雄气概。这一匹大顺皇帝的御马,在开封时已经换成了黄辔头,黄丝缰,银嚼环,盘龙鎏金镫,镀金铜铃。
  
第393章
入城仪式
  骑马跟随在“圣驾”左右,稍后一点,是李丞相和傅大学士,以备皇上随时有所垂询。跟在“圣驾”马后的是六政府尚书。按照大顺制度,这班文官们,因为天子是戎装,他们今天都穿的是蓝色官便服,暂以绛色丝绦代替王带。但为着在东征的路上可以显示文官的官阶,官便服上也有补子,颜色是淡蓝。李岩是一品文臣,所以补子用金线绣着一个大的云朵。傅宗龙的补子上绣着两个云朵。尚书暂定为三品,补子上金丝线绣了三朵云。然后是范青特准随驾进城的一个小官,即老厨子李大嗓。虽然范青曾说过要任命他为御膳使,但因为新朝官制尚不完备,大顺朝的御膳使究竟是几品官,尚未确定,所以李大嗓今天只是穿着前袖蓝袍,没有补子。他虽然官职不高,但今天也骑着一匹青海产的雪白红唇大马,使人羡慕。李大嗓的背后是二百名扈驾骑兵,一律是枣红骏马。大顺的将士一律是蓝衣蓝帽,十分整齐。文武官员们的奴仆。长随、亲兵,人数众多,一律骑马走在最后。
  范青以大顺皇帝身份,沿路“警跸”,自城外缓辔徐行,从彰义门直入内城。守城门的大顺军将士跪在大道两旁迎接。从瓮城门外的大街开始,到进城后的沿途大街,已经由军民们匆匆地打扫干净,街两旁的香案也摆出来了。
  范青由大臣和兵将扈从,威武地走进彰义门。陈永福率领几十员在黎明时已经进城的部分武将,还有新朝中央各衙门六品以上文官,都在城门里边迎接圣驾。依照傅宗龙和李岩在御前拟定的新皇帝入城仪注,按照战争中胜利入城规矩,皇上不乘法驾,不用卤簿,戎衣毡笠,骑马入城,而迎驾的文武官员骑在马上肃立街道两旁,不用俯伏街边。
  按照唐宋以来习惯,文东武西。而文臣是先按衙门次序,再按品级次序,即按照俗话所说“按部就班”的传统规矩骑马肃立在大街的东边;武将们按照权将军、制将军、威武将军、果毅将军、游击将军等官阶为序,骑马肃立在大街西边。看见范青的黄伞来到眼前,此次东征,武将中爵位最高的高一功赶快在马上抱拳躬身,声若洪钟地说道:“臣高一功,率领文武百官,恭迎圣驾!”
  范青轻声说:“卿率文武百官随驾进宫!”
  高一功又声音洪亮地说:“遵旨!”
  随即,高一功勒马到了街心,走在黄伞前边,随着圣驾前进。
  迎接圣驾的两行文臣武将之后,接着是三百多名跪在地上迎驾的人。他们早已下马,一望见黄伞就赶快跪下,俯伏地上。范青看见这一群跪在地上迎驾的人都是蟒袍玉带、冠服整齐,但同明朝的文官冠服似乎略有不同,最特别的是这些人的下巴和嘴唇上都是光光的,没有胡须。他正要向左右询问,忽见杜勋从地上抬起头来,声音琅琅地说道:
  “奴婢臣杜勋启奏圣上:前朝司礼监内臣王德化恭率十二监二十四衙门大小掌事内臣,东厂提督臣曹化淳恭率东厂各级掌事内臣,另外有在大同、宣府、居庸关各地降顺之监军内臣,共三百一十二员,前来跪迎圣驾!”
  范青一听说都是明朝内臣,驻马问道:“谁是王德化?”
  王德化抬起头来,惶恐地说:“臣是王德化。”
  又问:“谁是曹化淳?”
  曹化淳赶快膝行向前,跪在地上拱手道:“臣曹化淳在此。”
  范青打量二人,尤其是曹化淳,这东厂头子,在后世小说电影中可没少出现,各种离奇版本,把他描绘成心狠手辣,阴险狡诈,还武艺高强的人物。此刻看来只是一名年纪半老的普通太监,见范青的眼光在他身上转,立刻拱了拱手,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道:“皇上有什么吩咐?”
  范青微微一笑,道:“朕差你们事情,办的很好,朕很满意,以后你们三个还留在宫中,给朕办事吧!”
  三人一听,大喜过望,一起叩首道:“奴婢臣,叩谢天恩,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皇上。”而他们身后的这群太监都是他们三人的亲信奴仆,一听他们三人在新朝还能受到重用,也都面露喜色。
  对这些太监来说,皇上是谁不重要,只要是能给他们荣华富贵,谁当主子都一样。
  范青又问王德化:“你是明朝内臣之首,如今崇祯下落不明,你知道他逃在何处?”
  “昨夜臣在阜成门,不在宫中。只听说宫中很乱,但不知崇祯皇爷逃往何处。”
  “崇祯逃出宫去,必有内臣相随。你知道是哪个内臣跟随在他的身边?”
  王德化回答:“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共有七人,有一人体弱多病,长期请假在家。六名秉笔大监有五人今日随臣来跪迎圣驾,只有一个王承恩近日常在崇祯皇爷身边,颇受宠信,今日未来迎接圣驾,听说天明前他跟随崇祯皇爷逃出宫了。”
  范青不再询问,对三人道:“你们三个随驾进宫,其余内监先回家等候消息。”
  杜勋大着胆子拱手道:“启禀皇上,宫中很乱,这些内监熟悉宫中情况,又是常随臣办事的人,不如挑选几个一起进宫,为皇上办事。”
  范青一笑道:“也好!”
  杜勋立刻上前挑选随驾内监,这些大小太监见杜勋如此受新皇宠信,看他的目光中都露出谄媚之色。他们心中打着主意,看来杜勋以后要被重用了,王德化年纪大了,新的掌印太监非杜勋莫属了。
  杜勋挑选了几十名太监随驾一起进宫。
  随后,传宣宫高声传呼:“启驾!”
  倘若为着赶快进入紫禁城,最近的道路是走地安门进入皇城,再经玄武门进入紫禁城。但是新皇帝一不能走后门,二不能走偏门,必须走皇城的向正南的大门,即当时的大明门,今日的中华门。从彰义门到大明门经过的路线,是李岩,傅宗龙和一群文臣议定了的。沿途“警跸”,每隔不远的距离就有兵丁布岗,气氛肃穆,只欠来不及用黄沙铺路。
  范青由文武百官和御营亲军前后扈从,进彰义门后一直向南走,然后从西单牌楼向东,转上西长安街。所经之处,异常肃静;沿街两旁,家家闭门,在门外摆一香案,案上有黄纸牌位,上写“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门头上贴有黄纸或红纸,上写“顺民”二字。
  范青骑在高大的白色骏马上,神态庄严,表情冷静。但他身边随驾的众臣却都露出激动神色,起义十几年,终于等到了今天,能昂然进入紫禁城,推翻明朝,从此以后就是大顺朝的天下了。一些老将眼睛不由得有些湿润了,有的用袖子轻轻擦擦眼角泪水。
  范青却与身后众臣想法不同,他在回想自己在河南、陕西攻克城池之后,往往受到城中百姓热烈的欢迎,有时,百姓们男女老幼在离城几里外的官路两旁迎接,有的提着开水,有的提着小米粥,有的燃放鞭炮。人们对大顺军一点也不害怕,许多人主动找他或者麾下将领控诉乡绅的无道,官兵的残害,地方官吏的暴虐。
  今年攻破武昌,进入武昌时,左良玉刚刚退走,但还有游骑在武昌附近活动。即便如此,很多附近乡镇的老百姓抬着宰好的牛、羊,酒水,前来犒军,也向他控诉左良玉驻军的种种罪恶。武昌百姓和地方绅士不怕左军报复,夹道欢迎,燃放鞭炮不绝……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们知道大顺军的军纪和政策,把他们看作解救他们的王师,所以才这样热烈欢迎,热情中透着一股亲近之意。
  但此刻大军进入京师,情形却完全不同。街道上冷冷清清,没有老百姓拦着马头欢迎,只有低着头跪在街边的少数百姓,多数人不敢出来。虽然恭敬肃然,但其中也透露出一股疏远的意味。自己大顺军对京师百姓没有恩惠,京师百姓不信任大顺军,也不了解大顺军的政策,他们担心、害怕、猜疑,总把大顺军想成烧杀淫掠的流寇模样,一群用武力征服他们的外来者……想到这里,范青的心有些沉甸甸的。攻克一座城池容易,用武力征服只是开始,收服民心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上的李自成没有做好,失败了,自己引以为戒,一定要把这座历史名城彻底收服。
  走到长安街的时候,范青忽然下旨驻马。他向身旁一位护驾的将领手中要来一张雕弓,三支羽箭,轻声说:“拔掉箭镞!”
  侍卫亲将赶快拔掉箭镞,双手将箭捧呈到他的面前。他不慌不忙,举止稳重,向背后连发三矢,说了几句话。但因为他现在已经是皇帝身份,不能像从前在旷野战场上那样大喊大叫,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只有近在身边的文臣武将们才能听清,但是他不用担心,立刻有一位在西安经过训练的宣诏官勒马出了队列,转眼间在街心将范青的口谕编成了四言韵语,用铜钟般的洪亮声音,铿铿锵锵地向后宣布:
  万岁有旨,
  军民钦遵。
  大兵入城,
  四民勿惊。
  家家开门,
  照旧营生。
  三军将士,
  咸归军营。
  骚扰百姓,
  定斩不容!
  范青的“圣驾”继续前进,快要进入皇城了。李大嗓的心中无比兴奋:“多少日子就盼望着有这一天!”不觉激动得热泪涌满双眼。
  明朝的文武百官上朝,如果要进承天门,从东边来的从长安左门进去,从西边来的从长安右门进去,断没有绕道进大明门的。但范青是皇帝,他不能走偏门进入皇城。他由文武官员和御营兵将扈从,从长安右门外大约半里地方向南转,进公生右门,顺着皇城的红墙西边向前走,一直走到正阳门内向左转,到了大明门的前面。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是一个四方广场,俗称天街,又称棋盘街,是有闲的市民们赏月的好地方。
  大明门的守门兵将在明朝原是锦衣旗校,从今天早晨起换成了大顺朝的御营亲军。他们一齐跪在地上迎驾,不敢抬头。往年范青待他们亲若兄弟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范青走过下马碑,在两个巨大的石狮子前边驻马。而随驾的兵将们都在下马碑前下马。他仰头看城门楼飞檐重脊,鸱吻高耸,十分壮观。城门三阙,中间有石刻匾额“大明门”;中间阙门两边挂的对联是: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范青低声将对联念了一遍,又念了后边的一行落款:“臣解缙奉敕恭书”,不觉称赞说:“好大的气派!能够想出这样对联,不愧是有名的才子!”随即他又将对联看了看,每个字有一尺二寸见方,工整有力,书法也使他十分赞赏。他向身边的傅宗龙问道:
  “大学士,解学士距今两百多年,这对联是他亲笔写的么?”
  傅宗龙被这一突然的问题难住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杂学知识丰富又熟悉明朝历史掌故的人,随即回答说:“陛下颖悟过人,有此一问,实出愚臣意料之外。解学士大约于永乐十年左右下狱,死于狱中,妻子宗族充军辽东。成祖于永乐十九年迁都京师,看来解学士并未来过京师,必是他奉旨为南京宫城门书写这一对联。虽用的是古人诗句,但用得十分恰切,所以永乐皇帝大为称赞。不久解学士获罪,这对联在他下狱后必然也毁了。后来成祖晏驾,仁宗继位,知道解缙无罪,下诏将解缙妻子宗族自辽东放归。仁宗在位不足一年。这一对联必是在仁宗之后,到了明朝中叶,仿制解学士原来书写的对联,悬在此处。臣读书甚少,只能作此猜想,请陛下恕臣无知妄言。”
  范青点点头,说道:“为君的应当时时以宽容为怀、切不可妄杀大臣,毁伤人才。”
  
第394章
入主紫禁城
  傅宗龙赶快说:“陛下将成为千古尧舜之君,实为天下臣民之幸!”
  范青又说:“这对联不要更换,门上的匾要换成‘大顺门’三个字。”
  李岩说:“是的,陛下,很快就换。”
  傅宗龙接着说:“这中间阙门,是皇帝御道,平日紧闭。现在特为陛下将中间一门打开,请圣驾骑马从中间阙门进去。”
  范青从中间门洞向北望望,并不马上进去,又回头仰望正阳门的后面,只觉得无处不巍峨壮观,确实使他感到震惊,不禁在心中赞叹:
  “果然是京城!”
  范青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大明门内有东西相对的两排廊房,屋脊相连,各有一百多间,称做千步廊。两排廊房的前边是宽阔的石铺道路,廊房的背后便是皇城的红墙。中央各部衙门,都在这红墙外边。走在千步廊中间的御道上,范青望着天下闻名的承天门愈走愈近,他早已听说的一对汉白玉华表,金水河桥上的白玉栏板,都在他的眼前不远。想想前世,这片宏伟的建筑是历史遗址,只能用来参观拍照。现在却成了他范青的私家财产,这感觉真的很奇妙。
  按照军师的事前指示:中央文臣们的马匹都由各自仆人牵出长安左右门,暂送归各自的衙门;护卫圣驾的御营亲军们的战马暂停在金水河南边,等皇帝进宫以后,他们的战马才能从旁边的阙门牵进承天门,送进社稷坛院中喂养。按照皇家制度,李岩等人虽然在大顺朝地位崇高,也不能骑马走进承天门。他们都预定驻在东城,所以他们的马匹随后由他们的随从牵到东华门外等候。此时承天门如同大明门一样,已经由大顺朝的御营亲军守卫,这些亲兵早已跪在地上接驾。范青骑马从中间的白玉桥上走过去,只有王从周负有保护圣驾之责,可以跟在范青的马后步行过桥,但也得避开桥的中间,只能靠近桥的雕龙栏板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0/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