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大顺朝(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325

  不过,这些清兵也足够悍勇,他们从最初的慌乱中缓过神来。一些弓箭兵冲上来,向壕沟中射箭,压制大顺军的火铳兵。另一些悍勇的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纷纷跳入壕沟,与大顺军肉搏。这些清军从小生长在蛮荒之地,又身经百战,一个个体格健壮,极为悍勇,再加上他们形貌怪异,每人都在头顶结成一个发辫,满脸胡须,露出白森森的牙齿,眼睛圆瞪,口中叫喊着听不懂的语言,好像野兽在怪叫一般,这些都让大顺士兵心生惧意。
  随着跳入壕沟的清军士兵越来越多,很快壕沟中陷入到一片混战当中。壕沟中地形狭窄,很难组成有效的防守或者进攻的队形。双方士兵近在咫尺,只能贴身肉搏,所以极为惨烈。往往在刀剑刺入敌人身体之后,自己的身体也同时被刺中,在刀剑被敌人的血肉之身卡住之后,双方往往抱在一起,拳打脚踢,甚至互相撕咬,用牙齿、指甲,仿佛真的变成了野兽一般。纵横交错的壕沟中到处都是惨叫喝骂声音,壕沟底下铺上了一层尸体,双方士兵踩着软绵绵的尸体继续肉搏,状况十分惨烈。
  不过,清军步兵这种悍勇,也缠住了城下的大顺军。远处清军指挥官见状,立刻让掌旗官挥舞旗帜,只见清军三百多门大炮,忽然一起调高炮口,集中火力,向城墙之上猛攻。这一瞬间,耳中全是尖利刺耳的炮弹呼啸声音。大大小小的炮弹如冰雹一般落到城墙之上,或者飞过城墙落到城内,本来已经残破不堪的城头箭垛,这次更是被轰成齑粉。好多大炮也被打坏,炮兵们纷纷伏在女墙下面,不敢抬头,大顺军的炮火这功夫被清军炮火给压制住了。
  张鼐冒着被炮弹击中的危险大声鼓励士卒反击,这时,一块碎砖石溅射到张鼐的额头上,登时血流满面,张鼐也顾不得擦拭包扎,他冲到一门红衣大炮前,亲自调整炮口,然后点燃药捻,发射了一枚炮弹。这举动激励了城头上的大顺炮兵,刚才哑火片刻的火炮纷纷开火反击,虽然不如清军炮火那么猛烈,但也对清军造成了很大伤害。
  这时候,呜呜的号角声再次响起,数十面大鼓,敲打的惊天动地,震耳欲聋。清军再次发动冲锋,这次冲锋的是一百多两盾车,连同两千多清军步兵。面对京城这样高耸厚重的城墙,加上训练有素、众志成城的大顺军民,靠爬城墙是上不去的,所以这次清军选择了挖洞放迸的法子。
  在炮火的支援下,这一百多辆盾车快速向城墙接近,每一名盾车都配备数名工兵,一旦遇上壕沟,这些工兵会迅速用车上的沙袋,还有地上的泥土,铺成一条道路,让盾车顺利到达城墙之下。
  不过,这些盾车依然逃脱不了城头上火炮的攻击,从它们出现的那一刻起,就重点成了城上火炮照顾的对象。城头上的大顺炮兵纷纷调整炮口,把盾车当成目标。盾车行动缓慢,也更容易被击中。只见从城头上飞落下的炮弹不断落到盾车左右,有的直接击中盾车,发出巨大的破裂声音,盾车都是用最坚固的橡木板制作的,车顶还铺了厚牛皮,但在炮弹的威力之下,就如纸糊的一般。
  这一里多的路程,一百多辆盾车大部分都被击毁了,只有三十多辆盾车到达城墙之下。这里是炮弹的死角,但城头上的大顺士兵仍然不停的用各种攻击方式向下进攻。弓箭手不停的射箭,火铳发射的铁砂倾泻而下,到了城墙边上的时候,城头的礌石会不停的被抛落。二百多斤的长条形大石块,被两名士兵抬着抛落,十几米的高度会让这大石条产生惊人的下坠力量,砸在人的头上,会将人砸成一摊肉泥。
  但清军制作的盾车非常结实,尤其是盾车的车顶,是半寸后的双层橡木板,中间夹着数层牛皮,车顶也覆盖数层牛皮作为缓冲。所以巨大的石条落到盾车顶上,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石条居然被弹开,没有击毁盾车。盾车内部的清军工兵大喜,他们将盾车紧紧贴在城墙上,然后用专门制作的撬墙砖的工具,把城墙的墙砖撬开,然后向四周挖掘扩大。
  这时候,守城的大顺军把更厉害的武器抛落,一个接着一个的万人敌从城头抛落,这些火药包落到盾车顶上,会瞬间爆炸,形成一个大火球,四面飞溅的火焰会烧伤敌人,而火球则会引燃盾车顶上的牛皮和木板烧毁盾车。
  清军的工兵非常悍勇,他们手持铁铲一类的工具,一旦盾车顶上着火,他们立刻在地上掘土向上扬,扑灭火焰。而盾车内的士兵则冒着被烧死的危险,拼命的挖掘城墙。
  这时城墙上也来了援军,刘芳亮亲自过来督战,他腿伤未愈,拄着拐杖来到城墙上,还带来两千多弓箭兵和火铳兵。刘芳亮素来在军中有很高威望,此刻众士兵见他负着伤,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城墙上督战,都是勇气倍增。
  这些弓箭兵和火铳手纷纷冲到城墙边,向下射击,射杀守卫盾车的士兵。清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调集两千多弓箭兵,冲到城墙下,向上射箭。城上城下,箭如飞蝗。大顺军居高临下,杀伤力更强。但清军弓箭兵,个人能力非常强,射箭非常精准,虽然从下向上射击,却往往能精准的射中城墙上的守军。城上城下各逞本领,忘我搏杀。
  这时,刘芳亮让人调集了一千多火药包,一起送到城墙边上,随着他一声令下,这一千多火药包一起被抛落,随着火药包落下的还有许多柴禾、棉被等易燃物。只见城墙下响起连续不断的轰鸣声,一个接一个的火球爆燃,到后来越来越密集,数百火药包几乎同时爆炸,巨大的火球耀眼生花,比天上的日头还要明亮,让人不敢直视。随着巨大火球的熄灭,一股黑色浓烟腾空而起,形成一个巨大的黑色烟柱,连接天地,极为壮观。
  此时在城墙下,沿着城墙根处处的是火焰,犹如一条蜿蜒的火龙,盾车纷纷着火。但清兵悍勇无比,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不撤退。工兵用铲子拼命在盾车周围灭火,把燃烧的柴禾向远处推,有的自己身上着火,来不及扑灭,却还在奋力灭火,最后自己活活被烧死。盾车中的士兵也一样,他们明知道盾车已经着火,但就是不从盾车中出来,还是拼命的挖掘城墙,就如疯了一般。好多盾车里的清兵都被火焰活活的烧死、呛死,却依然不从盾车中撤退。城墙上下的大顺将士对清军的悍勇都十分震惊,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原以为大顺军已经足够英勇,但此刻比起清军来,还是差了一筹。清军的勇敢换来了在城墙上凿出来十多个洞穴的成果,一些工兵蜷缩在洞穴中,既可以躲避城墙上的进攻,又能继续向里面挖掘。
  这时候,在壕沟中混战的陈永福部队取得了优势,毕竟他们的人数比清军多好几倍,冲入壕沟的清军都被压制到几个小块区域当中。陈永福立刻组织士兵反击城墙下的清军。他让儿子陈德亲自率领两千战士,从壕沟中猛冲出来,在城墙下杀灭清军。这股生力军距离城墙根很近,冲的又很突然且坚决,给城墙下挖洞的清军造成了很大杀伤。一些大顺军冲到了墙根之下,用长枪刺杀那些刚刚挖出洞穴容身的清兵,只听城墙根一片惨叫声,那些好不容易挖掘出来的洞穴,被大顺军一一清除。
  远处,多尔衮脸色铁青,看到清军战斗这样不利,他不由自主的捏紧拳头,没想到大顺军不但炮火猛烈,守城士兵勇敢坚决,就是守城的办法也这么多,如此一来,很难攻破这座城墙了。
  范文程看到形势不利,拱手劝道:“摄政王,撤兵吧!”
  多尔衮心中犹豫,他知道今天的攻城战可能要失败了,但他心中充满了不甘。一直以来他一直是顺风顺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种挫败感让他不能接受,也影响到了他的决策。
  
第469章
攻城受挫
  这时,他的弟弟多铎拱手道:“摄政王,请容许属下率领两千骑兵,杀败流贼!”
  此时,挖掘城墙的工兵已经被屠戮殆尽,骑兵再强,也不能进攻城墙,此刻派出骑兵毫无意义,但多尔衮此刻怒火中烧,已经不能理智思考了,他手掌一挥,喝道:“多铎,给你两千骑兵,立刻出击。”
  范文程和洪承畴对视一眼,眼中都是忧虑,多尔衮固然是英雄豪杰,但是也有容易失去理智,头脑发热的毛病。
  这时,只听蹄声震动大地,多铎的两千多骑兵从阵地中冲出来,直扑城墙下的大顺军。此刻城墙下的清军已经被大顺军杀败,正在后撤,忽见己方骑兵杀来,又停下脚步与大顺军搏杀起来。
  这些骑兵在冲向城墙的过程中,依然受到城头上炮火的洗礼,死伤了二百多骑兵,但骑兵速度快,他们快速穿过大炮的射击范围,到了城墙根下。陈德十分机灵,一见到敌人大队骑兵冲过来,并不硬拼,他迅速后撤,退回到壕沟当中。骑兵固然强,但面对在壕沟中移动的步兵,却毫无办法。
  此时壕沟中的清军步兵已经被陈永福全部杀死,陈德退回到壕沟当中连同别的士兵借助壕沟的掩护,向清军骑兵用弓箭和火铳射击,在壕沟中来回移动,寻找射击机会,就如一群灵活的地鼠一般。
  清军骑兵白白死伤不少人马,却没杀到一个敌人。多铎被气的七窍生烟,破口大骂。这时,只听蹄声隆隆,喊杀震天,大顺军的骑兵也从城墙两侧包抄过来,两队骑兵各有两千人,分别由白旺和丁国宝带队,猛地杀向清军。
  于是在城墙下,又开始一场骑兵混战。清军的骑兵十分厉害,是清军的王牌部队,在野战中所向无敌,大顺军的骑兵不是对手。但在城墙根下,却又不同,此刻清军骑兵孤立无援,被大顺骑兵围攻,城墙上不停射落冷箭火铳。而地下的壕沟中还不停的被大顺士兵偷袭,有时,壕沟中的大顺步兵甚至会突然聚集数百人猛地冲出壕沟对落单的小队清军骑兵围剿,所以不可一世的清军骑兵遇到大麻烦,处处憋屈,处处挨打,死伤惨重。
  多铎十分恼火,自己的部队明明很强,但却处处挨打,处处吃瘪。他长枪飞舞,连续刺杀了数名大顺骑士,见白旺是一名将领,大吼一声,向远处的白旺猛冲过去。
  白旺见一名清军年轻将领举着长枪向他冲来,立刻横刀立马,大吼一声,也向多铎冲过去。俩人交错而过,当的一声大响,白旺闷哼一声,他武艺不如多铎,肩膀被多铎的枪尖划了一个口子,差点被刺中喉咙。多铎冷笑,拍马再次冲上来。今天战斗不利,他若能杀一名大顺将领,也算挽回一点颜面。
  多铎和白旺再次战到一起,多铎自小学武,加上个人天赋极高,所以武艺极为精强,堪称清军第一勇士,比白旺这种没受过正规训练的将领高明许多,俩人只对战片刻,白旺就处于下风,险象环生,数次差点被多铎刺中。
  白旺的亲兵见状,正要一拥而上。忽然听到一声怒吼,丁国宝猛冲过来,手中挥舞狼牙棒,向多铎头上砸去。白旺和丁国宝这一年多来,一直较劲,互相比试,但此刻面对强敌,二人还是携起手来,共抗强敌,俩人围着多铎团团而战。
  多铎比二人武艺高明,但白旺和丁国宝都是大力之人,又都用的长大兵器,猛劈猛砸,一力降十会,斗的久了,多铎双臂发麻。
  他向四周看看,依然是一片混战,但清军骑兵在敌人的围攻骚扰偷袭下,不断死伤,此刻已经很难取胜。忽然,清军本阵传来锣声,催促多铎收兵。多尔衮知道这次攻城已经失败,正式撤兵了。
  多铎唉了一声,虽然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服从命令,他且战且退,率领骑兵脱离战场,退回到了自己的阵地,但在后撤的过程中依然遭到了城上炮火和弓箭的袭击,这短短的一次骑兵突袭,毫无用处,却死伤了八百多骑兵。
  此时,日头西沉,已经到了傍晚,经过了一下午激烈的攻城战,清军最后失败,伤亡近一万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比失败更可怕的是,经此一战,清军的士气低落不少。而获得胜利的大顺军则士气高涨,守城的信心大增。同时通过与清兵的搏斗,大顺军也正在渐渐适应清军的战斗力,对清军士兵的畏惧感也慢慢消失。
  这天夜里,在满清的军营中,一片愁云惨淡,白天失利的阴影依然笼罩在众人心头。一万多人的伤亡,在满清这些年的战斗中十分罕见。这二十年来,满清五次入关,在辽东与明军反复鏖战,都没有经历过如此大的伤亡人数,而且结果还是失利。满清高层也终于认识到,眼前的敌人不再是腐败孱弱的明朝了,而是一个新兴的、充满朝气的、团结一心的汉人王朝。
  范文程和洪承畴在签押房中,把今日战斗的经过,简单写了一封军情通报,外面加了一个套封,写好封面,封口加印,随后立刻让文书送给传递情报的骑兵,这封紧急军情将被送出关外,给盛京内的两宫皇后、郑亲王,以及留守的高层。
  范文程看着文书走出帐篷,微微叹了口气,他知道留守盛京的满清高层多么希望传递过来的是捷报,可惜让他们失望了。范文程能想象出来两宫皇后和留守的文武众臣,看到这封军情后失望的表情,毕竟在出征之前,满清上下都对夺取京师抱有莫大的信心,认为流贼不堪一击,京师必破,简直是手到擒来,容易无比。出征之前,盛京上下都洋溢着喜悦和必胜的信心,认为此次出征定会夺取汉人天下,创建满清的千古基业。
  当时满清上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京师会遇到这样激烈的抵抗,会面对这样险恶的形势。范文程和洪承畴看着文书走出帐篷,二人心情都很沉重,他们只恨自己是汉人出身,比起那些亲王、贝勒来说,终究和摄政王是远了一层。目前的局势,如何能使清朝趋吉避凶,化险为夷,他们在心里是很清楚的,但却又无力挽回大局。
  洪承畴叹息一声,道:“学生现在有些后悔,当初不应该一力怂恿摄政王南征入关,进攻京师,可现在已经晚了!”
  范文程心中一动,他也有同感,叹道:“摄政王英明果决,是有为之主,只是在进攻京师上太过执拗,不能果断舍弃眼前的利益。”
  洪承畴点点头,道:“孙子兵法中有一个‘势篇’,专门讲势的重要性,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依势而行,所谓因势利导,才能事半功倍。在从盛京出征之前,上下一片欢腾鼓舞,一心想要打败流贼,占据京师,开创新朝,这时候士气高涨,求战心切,这就是可以利用的‘势’,但到了京师之后,发现情况并非咱们所预料的那般,流贼实力很强,且收拢了京师民心,他们依托城墙,据城而战,可谓是立于不败之地。这时候,咱们就要认清形势,果断放弃京师,以图后续。可摄政王明知道‘势’已经转移到了流贼身上,依然要逆势而行,且固执无比,这就是大大的不智了!”
  范文程叹息道:“目前咱们二人明知道,摄政王这样下去,必会遭致失败,却无能为力,也是因为形势已成,非你我能够回天,唉!”
  洪承畴忽然表情变得慷慨起来,道:“虽然大势已去,但学生得蒙太宗皇帝垂青,待若心腹,推心置腹,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今学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摄政王铸成大错,一有机会,学生定当直言劝谏。”
  范文程皱眉不语,他深知满清三代首领的性格脾气。多尔衮不是皇太极,多尔衮虽然军政才能很强,但他心性气度比起皇太极差远了,如果是形势一片大好,他当然可以做到从谏如流,气度恢弘,但现在接连失败,眼看拿下京师无望,多尔衮会不会恼羞成怒,迁怒于人?这时候再直言劝谏,会不会触怒于他?
  此时多尔衮也同样心情沉重,他刚刚从军营中回来,探望了那些受伤的士兵。今日一场大战,阵亡了五千士兵,轻重伤员还得有五六千人,因为这时代医疗条件很差,这五六千伤员能活下来一半就不错了。想想刚刚在军营中看到的,那些被开膛破肚,断手断脚的伤员凄惨样子,他们哀嚎的声音好像还在耳边回荡,他的心中愈加沉重。
  从他成人以来,他打过许多仗,数次随兄长进入内地掳掠,远征蒙古和朝鲜,在锦州围点打援,击溃明朝的八部援军,活捉洪承畴,迫降祖大寿,这些都是他比较辉煌战绩。
  这些战役中也不乏转战千里,长途跋涉的战斗,但每次出兵他的心情都十分轻松,信心十足,认为胜利就在眼前,马到必然成功。但这次进攻京师,虽然他现在没跟属下吐露一个字的真实想法,但内心十分沉重,对胜利毫无信心,常常想到可能无功而返,甚至会吃败仗。虽然败到什么程度,他不能预料,但心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可怕的想法。他明白现在自己进退两难了,他率领满清健儿十多万人入关,几乎是现在满清的全部兵力,倾巢而出。但却顿挫在京城高耸的城墙之下,他现在没有援军,后勤也接济不上。万一真是一场惨败,连退回关外都不容易。
  但是出于鼓舞士气的目的,刚才在巡查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依然像往日一般自信威严,目光炯炯。他知道自己在满清士兵心中的地位,是他们主心骨,所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悲观情绪流露。
  现在回到自己的营帐中,多尔衮长长的叹息一声,把刚才脸上的表情面具卸下,换上一副愁容,眉头紧锁,眼神也十分黯淡。现在他心中翻滚着的只有一句话:“胜败毫无把握,是否要撤兵?”
  多尔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命传事官员把范文程和洪承畴这两个他最重要的智囊叫来,他心中有一些重要的想法必须与二人商议一番。
  很快,范文程和洪承畴便来到他的营帐。多尔衮所住的帐篷戒备森严,此时是深夜,帐篷周围数十支火把熊熊燃烧,把帐篷周围照耀的一片明亮,纤毫毕现,十多丈之外,有好几个排着队列的士兵小队,来回巡逻,但在帐篷周围十丈之内却又空无一人,这是为了防止摄政王的机密事情被人探听。
  范文程和洪承畴在大帐之内和多尔衮施礼之后,坐下说话。
  多尔衮向范文程直言道:“范院长,你是本王的腹心智囊,向来知本王心中所想。这十多年来,本王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可是从来没有一次向现在这般心情沉重,你是本王的心腹,可知道这是为什么?”
  范文程道:“摄政王,臣甚愚,得蒙摄政王隆恩,倚为腹心。今日摄政王心情沉重,臣心岂能不知。只是臣对进攻京师,已经数次劝谏,希望摄政王不要犹豫,当断不断,必有后患,立刻撤兵,以至于局势不可收拾。”
  多尔衮知道范文程不但考虑战争不利,而且出现可能非常不利的情况,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叹道:“说来说去,只是撤兵,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现在本王率领十几万满汉健儿,大举围攻京师,天下皆知,盛京上下,甚至妇孺都在盼望咱们凯旋而归,可咱们却折损兵马,毫无所获,狼狈而回,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再说,盛京当中本王的政敌颇多,一旦本王失利回归,这些人不禁说三道四,甚至于蠢蠢欲动,到时候四处反叛,大局糜烂,恐怕也难以收拾。所以,本王现在不求攻克京师,只求能拿回一些利益,不至于大损本王威望。”
  
第470章
再劝撤兵
  范文程和洪承畴都微微皱眉,多尔衮能力很强,但心性确实不行,大丈夫能屈能伸,多尔衮此时考虑的不是战争形势和十几万将士的性命,却是自己的颜面问题,这证明人在失意不顺的时候,更容易暴露自己的缺点。
  范文程拱手道:“摄政王,此时的形势,必须果断,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来。现在臣最担心的不是京城当中的流贼,而是远在内地的流贼军队会不会趁机北上断我归路。还有吴三桂会不会趁机西进,投靠流贼,合力进攻于我,如果这样,则大事去矣。”
  多尔衮眉头深锁,他背着手来回踱步,道:“院长,本王在盛京出兵之前,没把流贼看成一件大事,只认为,近年来明朝在咱们满清不断打击下,日渐虚弱,而流贼身处中原腹心之地,因势趁便,直趋京师,灭亡明朝。直到本王到了京师城下,与流贼数次交手,这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些流贼早成了气候,不但兵强马壮,而且火器大炮也不逊于咱们。此时本王知道京师已经变成了一块硬骨头,很难啃下来了。但选择撤兵,无功而返,放弃京城的财富和争夺天下的机会,本王又十分不甘。只是本王寻思,咱们虽然攻城不利,但兵锋锐利,实力强大,天下有目共睹。吴三桂比咱们弱的多,他必定不敢向西投靠流贼,冒犯咱们满清。而且京师如此危急,即便范青从内地调兵,也必然选择到京师勤王,岂会派兵断咱们归路?这招数太险,流贼一定不会这样做。所以本王打算再围攻京师几日,如果流贼真的来了援军,咱们再撤军也不迟。”
  范文程直言不讳的说道:“摄政王英明,只是臣担心,再在京师城下拖延几日,恐怕就来不及了!”
  多尔衮吃了一惊道:“怎么来不及了?”
  范文程拱手道:“摄政王,以前咱们对流贼情况所知不多,道听途说,判断出现误差,以至于现在出现这样的险境,臣也有不查之责。”
  洪承畴在一旁微微低头,感到有些惭愧,因为在出征之前,多尔衮也询问过自己流贼的情况。自己根据数年前在中原剿贼的经验,判断流贼实力不强,结果误导了多尔衮。这误判的责任,自己才是最大的。不过流贼在三四年中,就能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在军事、政治、科技上都如此成熟,是任谁都想不到的。
  范文程接着道:“这次入关之后,臣特意留心收集了现在贼首范青的情报,所得情报让臣大吃一惊,如果这些情报都是真的,那么范青就堪称古今第一奇才,从崇祯十一年到现在十六年末,五年中间,他在军事上无论大小战斗,没有过一次失败,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料事如神,英明决断,古代的诸葛孔明复生,恐怕也不过如此。而且臣分析了他用兵的方略,发现他喜欢用险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是他用兵的特点。现在京师虽险,但众志成城,城高池深,大炮犀利,显然咱们是攻不下来的。所以臣猜测范青必定会用险招,以身为饵,拖住摄政王大军,然后断我归路,以图谋一次将咱们十几万大军彻底吞没。”
  洪承畴此时也拱手道:“臣也是这样的意见,咱们大军虽然进入内地,但地方生疏,情报不明,虽然占领了蓟县,但明朝众多县镇,还有长城的几处口子,咱们都无兵防守,也不会有当地明朝百姓给咱们送情报,所以咱们现在如瞽如聋,一旦有变,必将措手不及,请摄政王详虑啊!”
  范青会有这么大的胃口?多尔衮不禁觉得脊背上冒出冷汗来。只是他还没忘记自己摄政王尊贵的身份,所以表面上依然保持着庄严冷静的神情。他心中想起范、洪二人十多天前,在第一次与顺贼野战,获得小胜的时候,就曾劝谏,说京师不可能被攻克了,与其被敌人牵制在京师之下,不如掳掠一番之后,退兵回到关外。现在想来这话很有道理,自己围攻京师,实在失策。只是大军已经包围京城十多日,损兵折将,却没得到一点利益,这样铩羽而归,又怎能甘心?
  他沉默片刻,又道:“今日全军出征,万国共睹,不能轻易撤退。只是万一真如二位先生所料,流贼断我归路,而吴三桂西来投顺流贼,与本王作对,你们有什么办法解救目前的危机?”
  范文程道:“摄政王,目前我满清兵力虽比京师流贼的人多,也不过十多万人而已。而流贼的主力部队多分散在陕西、湖广、河南、山西一带。如果流贼召集各处留守军队,一起增援京师,人数可比咱们多上数倍。反观咱们满清部队倾巢而来,再无援兵可调,所以流贼可分兵断我归路,但咱们却实无良策。此外,吴三桂一直在山海关骑墙观望,咱们满清固然实力比他强许多,如果单独挑战,吴三桂必不敢来。但此时咱们大军顿挫坚城之下,士气已衰,而流贼援兵将至,形势对咱们极为不利。此时吴三桂必定会选择投靠流贼,主动进攻咱们,以得拥立新皇之功。”
  多尔衮微微皱眉:“可流贼毕竟是逼死崇祯皇帝,灭亡明朝的罪魁祸首,说起来与吴三桂有不共戴天之仇。咱们满清打着为崇祯报仇,剿灭流贼,平定内乱的旗号进关。吴三桂即便不来投靠咱们,也应该竖起复明旗帜,号召远近,与范青为敌。怎会主动投靠流贼,进攻咱们呢?”
  范文程道:“吴三桂虽然表面是明朝臣子,以忠臣自居,但其实已成为辽东一军阀,凡事考虑的都是自身利益,对崇祯毫无忠诚而言。看崇祯调他入关勤王,他磨磨蹭蹭,十天才走到永平附近,毫无君父被围,危在旦夕,急如星火,心急如焚的状态。一听到京城被攻破,崇祯自缢,立刻就从永平退兵,也不为崇祯发丧,也不敢进攻流贼为崇祯复仇。此后一直盘踞在山海关中,首鼠两端,骑墙观望。所以臣断定如果咱们攻克京师不利,而流贼援兵又至,吴三桂必定会率军西来,主动投靠流贼,与我为敌。”
  多尔衮沉吟道:“吴三桂与咱们交战多年,所以本王深知他们的虚实。吴三桂的兵号称辽东铁骑,在明朝军队中算是战斗力比较强的,可比咱们满清军队依然差了许多,而且兵力也不多,只有三四万人。所以在宁远和山海关,吴三桂不敢出城与咱们野战,只能采用据城死守的策略。他就算率领全部兵马过来投靠流贼,与京城中的流贼加起来也不过与咱们人数相当,如果交战,你认为胜负几何?”
  范文程拱手道:“如果咱们清军刚刚入关,士气高涨,锐气正盛,兵锋所至,所向无敌,这时吴三桂就算与范青联手野战,也不是咱们满清的对手。可现在咱们顿挫在城墙之下十几天,屡次攻城受挫,后勤不足,援兵没有,士气低落。反观流贼,屡次抵挡住咱们攻城,信心十足,而援兵又至,本土作战,京城百姓同心,吴三桂再来投降。如此一来,此消彼长,臣对胜负形势不敢预测啊!”
  多尔衮心中一震,他知道范文程的意思,清军有可能在野战上失利,不敌吴三桂和范青的联军。但他对此十分怀疑,在他的心中,一直抱有满清野战无敌的想法,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满清上下所有将领都抱有类似的想法。
  多尔衮沉默片刻,忽然站立起来,在大帐中低头彷徨,深深的叹了口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3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