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0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3/1505

  秦琅和马周、许敬宗这三位宰相,倒是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估计还是在竹园门口没理会李泰的后果了。
  李世民没指名道姓,秦琅也懒得站出来。
  侍中魏征看不下去了,直接叉手说话。
  “陛下,汉魏以来,亲王的待遇一直都在三公之下。而本朝三品以上大臣,皆为亲贵,不是朝廷宰相,便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
  “现在要求三品以上的大臣给亲王下马行礼,根本是不合常理的事情。这种事情放在以前,也没有依据可循,放在现在,也没有规矩可依,根本就是有违大唐国法制度。”
  魏征喷人的水平还是很高明的,凭什么让三品大臣给亲王下马行礼?他们当的起吗?大唐的三品职官不是宰相就是列卿,给亲王下马行礼,亲王当不起。
  皇帝你根本就是在无理取闹,快闭嘴吧。
  李世民一听不乐意了,“你们五品通贵,三品亲贵,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就要轻视朕的皇子魏王吗?”
  本来刚开始只说给亲王下马行礼,现在李世民干脆直接就把魏王李泰说出来了。
  魏征遇则更强,斗志高昂。
  “皇子中只有太子为储君,就是宰相也得行君臣之礼,若路遇自然下马行礼,若是其它皇子,也只是朝廷臣子,与三品同朝为臣,相遇也只须同僚之礼仪,何故非要下马行礼?”
  “魏王乃朕之爱子也!”
  “魏王也只是皇子,是臣而非君也!”魏征来一句顶一句。
  李世民大怒,“国家之所以立太子,就是为了朕百年之后继承朕之皇位的,然则人之存亡不在老幼,假设太子不在了,便要立嫡孙,若无嫡孙,立嫡次子,就冲这一点,你们也应当对魏王敬重点。”
  李世民面红耳赤,怒目圆睁,狠瞪着魏征,只是那双大眼又不时的往秦琅这边扫过来,还在马周、许敬宗、长孙无忌、高士廉等身上也扫了几下。
  魏征却根本不理皇帝的恼羞成怒,反而斗志更加昂扬,直接指出皇帝在胡说八道。
  什么叫假设太子不在了?哪有当爹的自己咒自己儿子的,再者,就算承乾不在了,不是还有嫡长孙吗?皇帝不是已经让苏太子妃抚养了李象为嫡子吗?
  就算万一李象没长大,可太子又不是只有李象一个儿子,太子现在可是有两个儿子了,因为另一个儿子也是妾侍所生,所以也是过继到太子妃名下的,因此也一样是嫡孙。
  嫡长孙不在,也还有嫡次孙,哪轮的到皇帝的嫡次子继位?
  宗法制度,那都是立嫡不以长,立长不立贤的,只在大宗这一脉继承,哪还有魏王什么事?除非承乾这一支彻底绝嗣,那才有可能让李泰来继承。
  魏征跟太子承乾的关系其实不算好,以前也在东宫兼过职,但他并不太喜欢太子,可是一码归一码。
  现在皇帝公然跟宰相们说到李泰有继承权,这个可就绝不能容忍了。
  李泰凭什么有继承权?
  皇帝说这个话那是得负责的,你这样一说,那魏王岂不就有了争储的理由和信心?那朝中那些官员贵族们,岂不也会有许多人跟着见风使舵的去支持魏王?
  皇帝这不是要亲自挑起皇子争储,朝中党争吗?
  这不是瞎胡闹是什么,这是昏了头了,要祸乱朝纲啊。
  “陛下,慎言!”
  魏征高声谏言,“陛下所说的兄终弟及,那是商朝时的做法,如今也只有草原上的夷狄才会这样做,我中原华夏自周朝以来,历朝都是秉承着立嫡必长的宗法制,这样才能断绝不该有的觊觎之心,陛下身为一国之君,说话做事,一定要十分慎重才行。”
  “左史记言,右史录行,陛下的一言一行,史官都会记录在卷,将来供后世子孙臣民观看的。”
  魏征不依不饶,皇帝你今天胡说八道这绝对要不得,你必须当着大家的面把说错的话收回去。
  绝不能给魏王什么不该有的念头。
  本来李世民说的是大臣不敬皇子,后来说到不敬李泰,甚至一时说出了将来李泰也可能成为皇帝的话,本来说这个的时候,也只是想说李泰毕竟是皇嫡子,大家得尊敬点。
  不过其话中也不经意中透露出皇帝对李泰的宠爱,甚至是有立储之心,尤其是联系到如今太子受伤腿瘸,以及还被皇帝禁足东宫这特殊情况,不免容易让人遐想连篇的。
  魏征既不是魏王党也不是吴王党更不是太子党,但他却是坚决反对皇帝释放出这种信号的。
  李世民说太子将来没了,这话倒不完全是说是废太子什么的,毕竟生老病死也都是寻常之事,白发人送黑发人也不是没可能。这次太子伤了一条腿,下次太子如果意外病死了呢?
  这本来没错,太子没了立嫡长孙也没错,错就错在后面又画蛇添足的加了句,若无嫡孙,即立嫡次子的话。
  没嫡长孙还有嫡次孙,没嫡次孙也还有庶孙啊,怎么也轮不到嫡次子啊。
  按宗法制度,继承权只有大宗这边有资格,李泰虽是嫡次子,但他已经属于小宗了,承乾只要不是被废除,那么他就算意外先亡于皇帝,那他的继承权也是顺位传给他的儿子孙子的。
  除非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位,那他的儿子们自然也就失去了皇位继承权,这才能轮到嫡次子这一支来,这是宗法制度,国家根本。
  魏征不依不饶。
  秦琅也终于站了出来。
第1038章
臣请封皇太孙
  秦琅缓缓出列,朗声奏言。
  “臣以为魏侍中此言大赞,圣人为一国之君,人主发言何得随便?尤其是这储君之事,储君乃国本,事关国家未来,切不可轻言有失啊。”
  “今日臣也借此机会,进谏圣人,太子先前行事确有孟浪之处,未能及时返京于文德皇后病榻前尽人子最后之孝,也十分不该,然则殿下的这些错,终究只是小错,圣人如今也惩罚了太子了,还请圣人能够宽恕殿下,东宫不可一日无主,国也不可一日无储,眼下太子腿伤,朝中已有许多谣言乱飞,若是圣人再这样下去,则必引发更多猜忌,甚至助长许多不该有的野心。”
  “臣请解除太子殿下的禁足!”
  长孙无忌马上跟着站出来,声泪俱下的对妹夫说太子不容易,年轻人想立些功劳也是正常,如今打了大胜仗却伤了腿也是在难过之中,又遇到母亲突然病逝,可谓最伤心之时,若是皇帝再这样一直惩罚他,太子也太可怜了。
  而且太子虽有错,可也确实错不大,根本没到要换储这种程度。
  “太子既无大错,圣人为何要有这等动摇储君之言,岂不是要动摇国本,祸乱朝政?”
  秦琅干脆上奏。
  “臣借今日之机,请圣人颁下诏敕,册封皇嫡长孙敦煌郡王李象为皇太孙!”
  皇太孙,这可不是皇孙的普通称号,加一个太字便是储君之意。大唐现在已有储君,皇太子李承乾。
  可现在秦琅说要给敦煌王、句町都督加封为皇太孙,这可就不一般了。
  这是要双储君并立。
  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皇太子健在,为何要立皇太孙?一般真要立皇太孙,那也只可能是太子在皇帝之前去世,于是立太子之子继为储,称为太孙。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皇太弟、皇太叔的,也就是以皇帝兄弟或皇帝叔父的身份立为储君。
  但还没有哪朝有过同时立两个储君的。
  秦琅要开此先例。
  用意非常明显,保承乾太子之位,就算承乾腿废了,可立下太孙,那也就保险了。
  更是绝魏王吴王等人的念想。
  明着告诉他们,就算承乾哪天出了意外,皇位也早定好了传给皇嫡长孙李象。
  房玄龄坐不住了。
  “陛下,卫公此言大谬,哪有圣人春秋鼎盛,太子也风华正茂,却要立才几岁的娃娃做太孙的道理!”
  秦琅立既反驳,“这跟年纪有何关系,敦煌王既是太子嫡长,那不论年纪大小,都有继承之权。今日圣人既然说到这,我觉得不该回避。圣人说的很有道理,国家立太子,本就是为了圣人百年之后继承大统的,圣人假设太子万一不在了,这个可能性虽微乎其微,但也还是有万一的可能的,所以提前做点计划也没什么错。”
  “既然说到这事,我们这些相公,当然就应当为圣人分忧,国家立太子为储君,为将来继承国家,现在再立一位皇太孙,以防万一,这有什么不对?敦煌王虽年幼,可提前培养,也是可以的。”
  “难不成,房相公觉得我华夏自古以来宗法制的立嫡以长的制度不对?也认可兄终弟及之制?”
  房玄龄没法接,这个宗法继承制度那是千百年来的规矩,谁也不能去挑战的,虽然各朝都有许多不是嫡长身份继承的皇帝,但也一样挑战不了这条规矩。
  当今天子虽也是嫡次子入继大统,但那靠的是武力宫变弑兄宰弟囚父夺位的。
  有些事情能做不能说。
  秦琅围绕着李世民今天话里的一句破绽,设无太子,则立嫡孙,若无嫡孙,则立诸子,非要李世民今天确立嫡孙的身份,甚至要册封李象为皇太孙。
  通过确立皇太孙的储位,反过来确保承乾的太子之位稳固。
  这番操作,可谓是让房玄龄、韦挺等一干魏王党、吴王党都预料不及的。
  一时间,根本不知道如何反驳。
  毕竟这事是皇帝自己先带出来的,秦琅针对皇帝的漏洞提出要补缺,皇帝没理由拒绝,除非皇帝觉得承乾不适合再当太子,真的想要易储,否则既然他自己提到这事了,那么顺便确立嫡孙就是理所当然的。
  皇帝也是人。
  凡人皆有一死。
  李世民会死,承乾会死,所以现在来说这些也不犯忌。
  堂上气氛一时凝重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3/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