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0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5/1505

  房玄龄、魏征、高士廉、刘洎等罢官贬谪之后,政事堂的格局再次巨变。
  中书令、检校左仆射长孙无忌,检校中书令兼知门下省事秦琅,加平章政事。
  检校右仆射、兵部尚书李绩,加同中书门下二品。
  中书侍郎马周专典机密,加参预政事。
  再加上吏部尚书、河南府少尹,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参预政事。
  中书门下留了五个宰相。
  许敬宗和崔干,加上褚遂良,这次都没获得加衔入政事堂为相。
  李绩又镇守并州,因此朝中实际便只剩下了长孙无忌、秦琅、马周、李大亮四人为相。
  很明显,皇帝还是给房玄龄、魏征甚至是高士廉留好了位置的。
  诏令宣读完,承乾起身,向新一届中书门下政事堂的四位相公拜礼。
  长孙无忌、秦琅、马周、李大亮四位相公接受太子拜礼,然后对太子还拜。
  房玄龄和魏征、高士廉辞出金殿,接下来他们已经没资格再站在这里了,房玄龄和魏征要回家闭门反省,高士廉直接就是致仕退休了。
  礼毕。
  太子回到玉墀下榻上,命人重新摆座。
  撤去了房魏高等的坐榻,殿上重新摆上了四张坐榻,长孙无忌、秦琅、马周、李大亮。
  四位相公往那一坐,满殿常参官们都是暗暗心惊,这四位可都是太子的人啊,尤其人人皆知马周一介寒门白丁,当初可是先做了秦琅门客才起家入仕的,这些年来跟秦琅那是关系密切。
  至于李大亮虽是关陇将门,但曾投过瓦岗,贞观初开始就一直跟秦琅搭档,镇河套,守岭南,这些年两人的关系也不用说的。
  若再算上那位还在并州的英国公李绩,那也是瓦岗出身的,这朝堂之上,如今倒隐隐有以魏国公秦琅为首的感觉了,国舅爷长孙无忌都盖不住其锋芒了。
  皇帝刚才旨意里也说了,因文德皇后去世皇帝悲痛,近来气疾又发,故此暂时不能治国理政,从即日起,洛阳朝堂将交由太子承乾监国临朝,四位政事堂宰相辅佐朝政。
  一道旨意,也是彻底的让储位之争尘埃落定,太子也将开始监国临朝之路,甚至为了让太子能放开拳脚,皇帝还把房玄龄、魏征给先赶回家了。
  左长孙无忌右秦琅,再来个马周配李大亮,再不用担心有掣肘,真正考验太子能力的时候到了,也是考验长孙无忌秦琅他们的时候到了。
  早朝结束后,承乾让四位相公留下来仗事奏对。
  “刚才外面有个事情没说,圣人已经轻装启程返回长安了,跟孤交待起码要呆到年终,或许会回洛阳过年,也许就干脆不来了。接下来,洛阳朝堂,可就全仰赖四位相国了!”
  承乾说出一个惊人的消息。
  皇帝居然不声不响的离开洛阳回长安城去了。
  长孙无忌跟大家面面相觑,他怎么也没料到,这么大的事情皇帝居然还瞒着他?
  “这也太……”长孙说到一半闭上了嘴,再说下去有大不敬的嫌疑。
  但他的想法大家还是听出来了,只是没人接话。
  秦琅是不觉得意外,承乾则估计是心中高兴终于能自由会了,至于马周、李大亮两人,则是不敢对皇帝不敬。
  “诸公,接下来孤该怎么办?千头万绪,万里江山,从哪着手先?”承乾发问。
第1049章
当国相公
  许敬宗关上门,坐在案前,脸上笑容收起,沉默着。
  他回顾着自己这次短暂的相国之路,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免去了参预政事之衔失去相位,好在这次并不是因为犯了什么大错,只是皇帝的一次全面人事调整,比起被令致仕的右仆射高士廉,遣归第的左仆射房玄龄和侍中魏征,他这算好的。
  更别说杨师道、韦挺以及杜楚客那群倒霉鬼了。
  他只是有些想不明白,自己这又招谁惹谁了,怎么也被涉及了。
  环首回顾这间中书门下省内的宰相公房,许敬宗满是不舍,失去相位,自然也就没资格再享有这间公房了,这原是杨师道的公房,如今也要搬走了。
  虽然他仍是检校中书侍郎,可却不再参预朝政,失去参与中枢决策大权,心中满不是滋味。
  此时,四位宰相正在与太子奏对,他虽也是中书侍郎,却没有马周那样奏对的资格了。
  叹声气,许敬宗开始收拾东西。
  好在魏国公秦琅还在朝堂上,这年来他跟长孙无忌的关系也还不错,而跟马周相处的也不错,因此还有机会。
  只要中书侍郎之职不失,终究还是中枢大员。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要带走的东西不多。
  枢机郎来恒还带着几个堂后官吏过来帮忙,其实也就是从这间公房搬到外面点去,仍然还是在中书省内,两间公房也就相距不到百步,可政事堂诸相公的公房是和政事堂在一起,处于中书省内最内进院,中书省的侍郎等官员则是在外面几进,还是有区别的。
  许敬宗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挽着他的手同行,“那个好消息你应当已经知道了吧,恭喜啊,前途无量!”
  “何喜之有?”来恒笑问。
  “令兄在南中通海都督府为长史,颇有政绩,朝廷嘉奖,已擢升为中书舍人,这岂不是大喜?”
  来恒身为政事堂枢机郎,负责将政事堂宰相决议公文呈递皇帝御前,来济的升迁是出自中书门下宰相决议,上报皇帝批复同意后再转发吏部的,来恒当然是清楚的。
  兄长来济的升迁可谓是飞速,青云直上。
  中书舍人可是正五品上之职官,尤其还是中书省的骨干官员,总共六员,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
  所掌皆机务要政,他们可以就省内讨论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签上自己的名字,谓五花判事。
  中书省内的意见经中书令、侍郎汇集后,要交付中书舍人,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成制敕,专门负责执笔草诏的舍人称为知制诰,也被称为阁老,其余舍人也要在制敕上署名。
  中书省内的日常杂务,一般就是由这位知制诰的阁老负责的,六位舍人还分押尚书省六部,并辅佐宰相判案。
  宰相们如今在中书省内设议事机构政事堂,就有一个专门的门通往中书舍人的办公厅,宰相们经常直接从这个门通过,找中书舍人咨询政事。
  所以中书舍人职虽五品,可却职掌重要,号称储相。
  来济虽说是状元出身,也很有才干,但毕竟年轻,可他运气好,虽说隋朝大将军荣国公来护儿之子,可父亲隋末早死,幸好得父亲旧部秦琼收为义子接在长安抚养,又得义兄秦琅安排进东宫陪读。
  一朝科举中第后,初入仕途也是进了秘书省,再京师省部迁移,然后进了政事堂任职,再随秦琅南巡,也跟着立功不少,而留在通海任职,更是关键一步。
  来济原先本品不高,留在通海都督府检校长史,却是以低官阶就高职事,而通海府这几年的功绩那是有目共睹,上下官将都是记功不少,又有秦琅在朝照顾,这次吏部尚书李大亮荐举他入中书省补舍人一职,也就一路畅通。
  这就是关系,这就是朝中有人。
  当年同科的探花上官仪,那也是得宰相杨恭仁器重提携的才子,但中榜之后,先入秘书省做校书,如今也不过是门下省弘文馆的直学士,仅七品职。
  相比之下,来济即将入朝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一个是清闲职事的弘文馆直学士,一个却已经是中枢要省的骨干号为储相,这巨大的差异可见一般。
  说到底,还是朝中有人,要不是有秦琅照顾,来济也没机会在各中枢要衙任职,更没机会随着出京镀金,没有机会能够以低阶任通海府长史,这都是难得的机遇,这种机遇也只给那些有背景的人。
  “也要恭喜来兄你啊。”
  “我?”
  “魏公跟我说了,令兄回朝任中书舍人,你则调去门下省任起居郎。起居郎虽不比中书舍人,可也是从六品上职事,更是个近侍随从之职,侍奉天子,前程似锦啊。”
  许敬宗很热切的道。
  来恒还真不知道这事。
  不过倒没怀疑,细一想,兄长既然回中书省任中书舍人,那他调去门下省倒也正常,毕竟政事堂就设在中书省内,他这个枢机郎也不便兄弟同衙的。
  他当初从秘书省调来政事堂,其实也是接兄弟班一样。
  起居郎,这在隋朝时本叫起居舍人,原也是在中书省的,后来贞观初废起居舍人,改为起居郎隶属门下省,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是个史官。起居郎分左右,因此也称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行。
  皇帝御殿起居郎则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左右史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宴享、临幸引见之事,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皆书以授著作官。
  他们把皇帝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最后送到史馆总结修订,最后便是皇帝的起居注了。
  虽说仅是从六品上职,可天天跟在皇帝身边,又比一般职事更重要,能做起居郎的,一般前程都很好,将来起码也能当个秘书少监之类的,干的好,执掌中枢为相国也是有可能的。
  许敬宗挺羡慕来家兄弟的,在功名的道路上,那真是一帆风顺,顺的让人惊叹。
  十三年时间,从科举进士科状元、榜眼起家,一路青云直上,如今一个为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储相,一个是从六品上的起居郎,史官。
  多少官员一辈子都混不到一个京职,甚至许多官员可能干一辈子连皇帝面都没见过。
  许敬宗有意拉近两人的关系,他知道,来家兄弟俩如今的势头,前途一片光明,尤其是兄弟俩不仅有不错的家世,有显赫的背景,更关键的是兄弟俩既有才干,否则也夺不了状元榜眼,又有很了得的干才,这十来年在各部衙任职,那都是得到上官同僚们诸多称赞,连皇帝都几次御口赞赏过的,这样的条件,将来必然是能拜相的。
  他许敬宗也有才,也还刚罢了相职,他还年轻,将来也还是有机会再拜相的,但对于这样有能力有背景的年轻人,还是愿意多亲近,经历朝中起起伏伏,越发让许敬宗明白,要想在朝堂上站稳脚跟,必须得有强力的靠山有盟友。
  现如今朝堂刚经历了新一轮的大洗牌,朝堂上已经是长孙无忌、秦琅领衔的班子,看似长孙无忌最尊,但细思量就能发现,秦琅以他本身的耀眼功绩,以及皇帝女婿,太子妹夫加老师,以及在山东军功新贵集团中新一代领袖的身份,使的秦琅的实力其实完全不弱于长孙无忌,甚至隐隐有压长孙一头的感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