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16/1505

  “臣打算丁忧守孝三年期满再说。”秦琅仍然拒绝。
  李世民叹声气,“罢了,朕也不强求,打算在长安呆三年?”
  “臣正想向圣人请示。”
  秦琅说打算年后去洛阳,为秦琼在北邙山立衣冠冢,也是完成秦琼当初的心愿,替他完成跟老兄弟罗成、裴行俭他们的约定。
  待北邙山立好衣冠冢后,他打算再去趟齐州老家,到时也要在秦家祖坟为秦琼立个衣冠冢,此外还要好好修一下秦氏宗祠,趁这机会,见见秦家历城的族人们,提携下家族后进子弟,为族人置办点族产,看守祖坟的田庄多弄点田,另外族学也多置些田地,多请些老师等。
  等忙完这一切,他打算去一趟封地武安州,然后就留在那边,静心读书写书,顺便管理些封地上的家族产业,教育子女等。
  “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吧,给你三年长假,这些年你为朕东奔西走也确实辛苦了,好好休息一下,三年后再回朝复职,正好那时给你和长乐把婚事办了。”
  李世民本来今日来找秦琅,还有许多话要说,可这会却又都按下不提,君臣几个坐在冰河上的帐篷里,围着炭炉喝酒吃鱼,各怀心思。
  离去时,皇帝好似酒醉。
  秦琅扶着上马,还摇摇晃晃。
  待走远后,皇帝在马上轻笑,问身边的李靖、萧瑀等人,“朕原以为秦琅是觉得功高未赏心怀不满,现在看来却好像是怕功高震主?”
  李靖道,“圣人此言差矣,圣人乃开国之君,文治武功,赫赫无双,秦琅出将入相,确实是良相将才,但若说到功高盖主还谈不上,臣观秦太尉,虽说年轻,但却是个极老成懂分寸的人,只是想好好丁忧守孝尽人子之情,圣人莫要误会。”
  皇帝哈哈大笑。
  “放心,朕又不是那汉高祖刘邦,朕不会猜忌功臣的,朕只是觉得有些可惜,太子年轻,朕有心放手让他历练,却也担心无忌在洛顾不过来,房玄龄和魏征也都在家反省半年有余了,这次让他们复相,朕还是担心承乾与他们有隔阂,所以想让秦琅再次夺情起复于中枢辅佐。”
  萧瑀却道,“老臣倒觉得让秦琅休息休息也好,甚至待他丁忧过后,也并不用急着召他回中枢辅政的。”
  “何也?”
  皇帝不解。
  “秦琅是那种百年一出的不世良才,出将入相,可却还是过于年轻了一些,这次河曲大捷,朝中也有许多人弹劾他,诸如治军不力,杀俘,私赏军将等等,其实这都是些小事情,可秦琅确实太年轻,如今也才不到三十。”
  “老臣的意思是,秦琅这样的不世出大才,应当多放在外边沉淀打磨,留给太子将来使用。若是秦琅能够在外多打磨个一二十年,待将来太子继承国家,再召秦琅回朝,则那时秦琅为百官之首辅政新主,正是得宜也。”
  萧瑀的话,充满了一个老臣的智慧。
  他不是攻击秦琅,而是为皇帝说了很有用的建言,以秦琅如今的年纪,若一直放在中枢为相,也还是有些问题的。一来长期在中枢为相的话,等到新帝继位时,秦琅估计也还很年轻,毕竟现在他也不到三十,就算二十多年后也才六十,一个宰相如果长期在中枢,执政二三十年,那么势必会有惊人的势力,到时如果他再为新朝宰辅,这不免会容易成为权臣,这是个隐患。
  二来秦琅现在如此年轻,虽说能力出众,但如果能在地方多呆些年,则能更加积累沉淀,将来秦琅若为新朝首相,也是对他大有助益。
  重要的还是要磨磨性子,太年轻又一直身居高位,就怕膨胀飘了,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有很多的。
  “如果圣人打算把秦琅留给太子将来为首相,那么现在就要多压一压,如果圣人不打算把秦琅留给太子,只是打算自己用,倒是可以随便使用,不用讲究那么多的。”
  “如李绩么?”李世民笑着道。
  李靖、萧瑀等也都会心的笑了,李绩从武德朝到贞观如今,在并州太原一镇十几年,在外都快二十年了一直没入朝,很明显就是皇帝的有意压制,本来以李绩的资历地位,那是跟李靖、柴绍、李孝恭等一道的,还远在秦琼、程咬金等之上的,可皇帝却一直把李绩按在并州都督长史这个位置上,当然用意很深。
  李绩比李靖、秦琼也都年轻许多,又是难得的帅才,皇帝一直压着用,明显也是为国储帅。
  皇帝哈哈笑了几声,似已把萧瑀的话听进去了,纵马奔驰了起来。
第1103章
贞观十四年
  贞观十四年冬。
  广南道武安府,武隆州下龙湾神龙岛上,传说这里曾降下神龙,故称下龙湾,而那神龙降下便化为了这片海湾中最大的岛。
  秦琅推开窗,带着丝腥味的海风扑面而来。
  “听说洛阳又下雪了,玉箫姐姐说那雪大的跟下大鹅一样了。”
  “哈哈哈。”秦琅对鱼玄机用大鹅来形容洛阳的雪不由的大笑,那雪得多大啊。不过他虽在广南一呆三年,但对于中原也还是保持着关注的,甚至洛阳的监国太子承乾也一直有给他这里发邸报,并且一些重要的军政大事也经常快驿询问。
  今年洛阳的雪确实下的大,其实是整个北方都在下大雪,说下大鹅一样是有些夸张了,但比普通的鹅毛大雪却要大的多,许多地方其实是已经遭了雪灾,百姓房屋压倒压塌不少,不少地方封山封路,好在朝廷早有准备,这些年天下太平,年年丰收,朝廷钱粮储备充足,及时的拔下钱粮救济,倒没因这大雪而祸害百姓。
  “岭南是看不到雪了,也就前几年广州下过一次雪,转眼这些年是再没有过落雪了。”
  这几年皇帝在长安倒也是呆习惯了,从贞观十一年呆到了贞观十四年底,除了每年新年在洛阳过,举办正旦大朝,会见各国使节等,基本上都在长安,平时居住大明宫,到了夏天就去岐州的九成宫,偶尔到昭陵那边去呆一段时间,陪陪文德皇后。
  他把主要时间都花在亲自抚养晋王、晋阳公主、皇孙李象等身上了,对于军国政务,倒还真是很放心的交给了太子承乾。
  太子在长孙无忌、房玄龄、马周、魏征、李大亮等几位宰相的辅佐下,倒也表现的可圈可点,总之是一派盛世景象。
  虽然这几年,时不时的也会有一些什么洮州羌人反,明州山獠叛,钧州、壁州山獠反,岭南罗窦二州山獠反等等,但基本上都是改土归流这种大势之下,一些不识时务的小蛮酋们以卵击石的不自量力而已,各地的都督、刺史们轻松就平定了。
  只是个小插曲,叛乱迅速平定后,改土归流反倒能更顺利的推进。
  另外这几年,皇帝身边也发生过两起侍卫谋反的事情,一是突厥贵族阿史那结社率反叛,当时皇帝在九成宫避暑,他居然联络了御前侍卫中四十多个突厥侍卫发动夜袭,还一路夺了三道宫门。
  这个家伙原本是始毕之子,也是突利可汗的弟弟,当初随突利可汗归附大唐,被授以中郎将职,年轻且没什么本事,却还嫌弃官职爵位低,后来诬告突利谋反,想取而代之,查明之后,更被李世民所轻视厌恶。突利病逝后,这家伙又想接替兄长的爵位,而朝廷最后授给了突利年幼的儿子贺逻鹘袭北平王爵。
  阿史那结率一直心怀不满,然后暗里跟漠北的薛延陀的人居然勾搭上了,胆大包天的对九成宫的皇帝发动作袭,差点得手,失败后拥着侄子贺逻鹘逃跑,想回到突厥拥侄子为大汗,联结薛延陀,复立突厥。
  被折冲将军孙武开击退,逃过渭水,被镇抚司截杀,贺逻鹘被流放到了广南武安州。
  事后顺藤摸瓜,在长安捉到不少薛延陀的密谍死士等,也因此事,引发了大唐愤怒,朝廷也立即派使者问罪薛延陀。
  同时,朝廷也开始对内附的突厥展开了一轮清洗,原本许多投降内附后被授以高爵要职的突厥贵族,也在这次被削夺爵位官职,甚至朝廷也正式取消掉了东突厥这个汗国,不再保留。
  秦国忠也主动向朝廷上表,请求去除俟力苾可汗称号。
  东突厥于是彻底亡国,连名头都不再有,漠南突厥各部,也全都划入各个都督府、州内,朝廷对各州都全面实行正州化。
  也正因此,跟大唐翻脸的薛延陀人,便对外宣称说结社率的谋反事件,完全就是大唐亲手策划的一个阴谋,他们借此灭掉东突厥,再嫁祸薛延陀汗国,进一步清洗突厥人等等。
  反正就是打嘴炮。
  然后大唐也毫不客气的派出了宰相李大亮和宰相李绩,带着李思摩、秦国忠、李思力、张士贵、李袭誉诸将对薛延陀发起突袭。
  此战两位宰相领衔挂帅,各统一支精锐轻骑,在碛口突袭大败薛延陀召集南下的十万人马,主将拔灼始料未及,这位薛延陀夷男大汗的嫡长子被打的大败而逃,十万大军溃散,被斩首三千,俘虏上万。
  夷男被迫向大唐请罪求和,李大亮与夷男在诺真水会盟,双方达成盟约,薛延陀以后每年向大唐进贡好马五千匹,牛一万头。
  这次冲突也就算暂时告一段落。
  远在岭南的秦琅,对于这个事件,虽说不在场却也是知晓些内幕的,整个事情说是阴谋也不全是。阿史那结社率确实带着四十多个突厥人夜袭九成宫,打破了三道宫门,可实际上他一直都是在朝廷监视黑名单中,这些年一直还能当着中郎将,也只是放长线钓大鱼。
  他从联络开始,皇帝就完全掌握着他的一举一动了,当天他们四十多人连破三道宫门,其实只是皇帝有意放他进去而已。
  等搞出了一番声势,皇帝的侍卫才出手,然后他们逃过渭水,最终在那里被等待的镇抚司缇骑围杀。
  顺势呢,朝廷把薛延陀在长安、洛阳两京辛苦多年安插的一些间谍密探、死士什么的来了个一网打尽,然后借此宣称薛延陀勾结结社率行刺作乱,师出有名。
  朝廷趁这机会,取消了东突厥汗国,也整顿清洗了一遍归附突厥贵族,甚至把漠南的突厥诸部再次重新整顿安置了一遍,可以说这也是朝廷早就着手要做的事情,毕竟时移事势,当年东突厥初灭,势力还在,所以得稳。
  可如今十年过去,东突厥这颗果实也消化的差不多了,朝廷各种手段下,东突厥已经再掀不起什么浪来,当然就没必要保留了。
  结社率不过是颗棋子,到死都还不自知。
  薛延陀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便揍他一顿而已。
  大唐这个时候对薛延陀用兵,却又只是一打就收,其实也是很有玄机的。虽然这几年大唐很稳,在灭掉高昌、吐谷浑两国后,又痛打了欲谷设和吐蕃,可之后也没有再对外怎么大肆扩张。
  倒不是大唐不想打了,也不是没对手了,对手还是有的。
  事实上在高昌一战后,洛阳朝廷就开始在谋划灭薛延陀和高句丽了,经过反复的讨论并请示天子后,朝廷最终定下的战略是先灭高句丽,恢复汉之辽东四郡,再扫荡漠北薛延陀。
  漠北毕竟是个打下来也没法经营的地方,所以用回纥、契丹等牵制一下,不让他们叫的太凶便是,至于高句丽,那可是比高昌威胁大的多的,毕竟偷偷在辽东都发展七百年了,半农半牧,威胁性极大。
  打高句丽前,先打一下薛延陀,也是让他老实些,所以二李出的是轻骑精锐,却又不过两万骑而已,就是打一场能够控制的住的小规模战争。
  明年,贞观十五年,天子将回归洛阳朝廷,而天子回归洛阳第一件待办的事情,就是将封禅泰山,这件事情是皇帝一直想做的,只是之前被魏征等坚决反对,认为皇帝功劳还不够高,大唐还不够安稳,天下还不够兴盛,皇帝你有什么脸好去报告上天?
  一拖就是十年了,如今马上就是贞观十五年,大唐文治武功,都已经非常了得,这个时候皇帝正式回归朝廷,同时封禅泰山,那是谁也反对不了的。
  而明年皇帝封禅泰山,各部开始提前行动,在这些行动里,其实又在掩盖准备东征高句丽的准备工作,反正明年李世民封禅泰山过后,是暂时不会回洛阳的,而是直接出兵辽东。
  借着封禅准备,暗中调兵遣将,就是要出其不意,打高句丽一个措手不及。皇帝的计划是这场战争分几步来,第一步就是要出其不意,一来就先狠揍高句丽,是计划要把辽河一线的几座重点城市拔除的。
  辽东城、扶余城、安市城等都早就在强拆名单上了。
  等第一波攻势,拿下这几座要城后,唐军进入下一步计划,占据几座坚城要害,扫荡周边,实际上就是要把高句丽这几年倾国之力在打造的辽东千里长城防线给他拆了,拆七八个窟窿眼。
  大唐反客为主,把这几座城经营为前进据点,扫荡下周边,然后皇帝就先撤回洛阳过年了。
  等春去夏来,到时唐军再来发动第二波攻势。
  反正李世民吸引了当年杨广征辽的教训,没打算逞强一波平,而是集结精锐,先用十万左右的精锐,借封禅搞一波偷袭,偷取辽东等几座要城,破掉他们的辽东千里长城防线再说,要在辽东立下脚跟来。
  待过完寒冷的冬季,接着再干,到时水陆齐进,两军夹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1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