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505

  上百万人口啊,秦琅跟他五个儿子分享受,朝廷能不心疼?
  李世民是个明主,能够清楚认识到以前武安是荒服之地,是秦琅亲手开拓了这片封地,不仅平定镇慑了那些俚僚蛮夷,让他们从此效忠大唐,也移民垦荒屯田,特别是拿出了自己大量的真金白银来带动开发,武安的工商业兴盛,那真是秦琅用尽了心思的,朝廷在这个过程中并没出什么力气。
  可很快就接手了武安这数百里地盘,新增了这无数的户口和税赋。
  李世民是大赚的,可将来他的子孙们,还会记的这些吗?
  他们会记得武安的一切是秦琅白手起家的吗?他们只会看到武安府这么多人口,如此多税赋,这么的广阔,秦家独享三分之一的税赋,还占据了那些赚钱的产业等,会眼红会妒忌。
  早晚会有人想下刀子分割抢夺的,这种几乎是历史必然。
  就如西汉开国时刘邦分封宗室,可后来刘家皇帝,不也整天对这些刘家人诸侯不满吗,不也整天想着削他们抢他们吗?
  秦琅甚至觉得,也许等李世民一死,承乾继位登基后,或许要不了十年,可能就会对这世封制下手。
  不说彻底停掉,但以他对承乾如今这性子的了解,他肯定会动手的,也许是零敲碎打慢慢削,也许是急火猛攻,但肯定会动手。
  承乾有才能,但骨子里自负,其实他很像是杨广。
  这几年莽撞吃了不少亏后,如今学会了隐忍蜇伏,但等他当了皇帝,他还会继续蜇伏吗?
  漫长的夜终究还是迎来了黎明破晓。
  在殿中闷了一夜,推门殿门,阵阵晨风吹来,秦琅大感舒畅,忍不住站在殿前伸了个懒腰。
  许敬宗笑着跟出来,“魏公不愧是战神,熬一夜还这么精神,我这上眼皮跟下眼皮都打了半夜的架了。”
  “我看大学士倒是精神还挺好。”
  “陛下让人准备了小食,一起。”许敬宗笑着道。
  老许倒也是个实在人,如今成功坐上了翰林院大学士知制诰,成了内相,但在秦琅面前,却姿态放的很低,哪怕如今秦琅辞去相职,即将回封地‘休养’,但老许人家还是客客气气的。
  甚至在昨天议事最后,老许还特别向皇帝建议,应当给秦琅加一个镇南大都督之职。
  秦琅再三推辞,可老许也认为就算遥领也应当加,理由是秦琅就算在封地休养,但毕竟是国之柱石之臣,广南距京师又远,秦琅若加个大都督衔,广南无事不用劳烦他,但若遇上点急事大事,秦琅也能立即负责处置。
  虽说这个理由很牵强,但皇帝还是答应了,皇帝说待秦琅平定黔中李祐叛乱后回封地就领着镇南大都督的衔,平时事情由长史代为处置。若有事,请秦琅主持,这个有事,也就是防着黔中还有反复了。
  一般来说,现在朝廷不轻易授给人臣大都督之职,皇帝以皇子或皇弟遥领大都督之职,但也不完全,比如长孙无忌这几年就一直还兼着扬州大都督之职,而秦琅此前也先后任过广州大都督、镇南大都督和剑南大都督等。
  老许自认是给秦琅人情,秦琅反觉得多了个麻烦,但面对有邀功之意的老许,也还只是笑笑,然后叫上马周一起边聊边走去吃早餐。
  吃早餐的时候,大家还是忍不住聊起魏征柴绍等人的突然病逝来,秦琅只能跟自己说这只是恰好巧合而已。
第1147章
一日天子
  “起风了!”
  夜郎郡公谢龙羽声音中带着疲惫的嘶哑,“法成回来了吧?”
  站在他身后的是数名青衣男子,皆是矩州谢氏子弟,武德三年,谢龙羽是黔中地区最先派子弟入朝,以土归附的首领,高祖以其地置牂州,封其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另分封其子弟任充州、应州、矩州、庄州、琰州等刺史。
  贞观三年,谢龙羽又亲率黔中谢氏各支入长安朝见天子,也得到丰厚赏赐。
  黔中谢氏与乌江北的田氏还有西面的赵氏,皆是黔中地区自西汉起就开始南迁来的汉人豪族,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势力宠大。
  “应州东谢、庄州南谢、琰州西谢各家回话了吗?”
  在黔中,虽然大唐朝廷改土归流已经推行数年,东谢首领谢元深,南谢首领谢强、西射首领谢汕等也都被调离原地,可谢氏在整个黔中道中部地区的权威依然在,他们跺一跺脚,整个黔中地区依然要震三震。
  在所有各支谢氏之中,夜郎郡公谢龙羽是大家长,谢氏虽然分支众多,但都要听谢龙羽的号令。
  谢法成身披明光甲进来,年轻英武,这是谢龙羽的儿子,也是内定的谢氏未来的族长。
  谢法成武德三年便随使者入长安朝见唐高祖,后来便一直留在长安,贞观三年他父亲谢龙羽率诸谢入京朝见天子后才跟着回来,在中原呆了十年的谢法成身上没有多少南蛮的味道。
  他走起路来总是那么板正,这是他当年在左卫里任翊卫留下来的习惯,相比起他那些行事急躁的兄弟们,谢法成说话总是不急不缓而且非常有条理,他能轻易的说服别人。
  “你见过齐王了?”
  谢法成笑着道,“嗯,那只不过是个纨绔,把造反当成过家家游戏,见了我还居高临下的样子,‘很大方’的封赏了我一个上柱国、左卫大将军,还加封我我牂柯郡公呢,我只是糊弄了他几句,他便真以为我们谢氏要支持他呢。”
  “一个无可救药的蠢货!”他评价李祐。
  有几个谢子年轻子弟笑道,“五弟你难道不心动嘛,这么轻松就到手了这高官显职厚爵!”
  谢法成笑道,“一钱不值的玩意,又当不得数,他在我对他承诺谢氏将召集各支起兵响应他后,更是说要把北面的播州封给我做世封之地,让我世封永镇呢。”
  “他怎么不把益州或是昆州封给你呢?”谢龙羽转身坐下。
  “他把昆州承诺封给父亲你了。”
  大家一阵哄笑,谁也不会把这些封赏当真,如果这些封赏是洛阳那位天子封下来的,那大家会激动的睡不着觉,谢龙羽会拿出美酒让所有人痛饮三天三夜。
  可这只是个嘴上没毛的愚蠢小子说出来的。
  “打听到朝廷的动向没?”
  “听说天子已经下诏,授封秦太保为讨逆平叛大总管并加镇南大都督,张士贵为行军副总管,刑部尚书刘德威暂代东宁都督府长史,黔中以及周边诸道兵马,并受秦太保节制调动,太保正在前来!”
  听说统兵平乱的是秦琅,谢氏众人都齐齐低声惊叹。
  “看来这场闹剧马上就要平定了。”有人道。
  谢龙羽瞧了眼那个儿子,摇了摇头,“难道你们还真要等到魏国公亲自来收拾这乱局?那我们这些人岂不显得非常没用?到时你们就不怕魏国公趁机把我们也给收拾了?”
  “不能等了,该动手了。”
  谢法成点头,这几年黔中各大豪族其实都不太好过,在朝廷的强大高压威慑之下,各家都只能不断的妥协投降,允许朝廷驻军移民,允许朝廷修路通驿,然后又是被迫同意改土归流。
  如东谢谢元深本是应州刺史,后来被秦琅表奏为威宁都督,本来随张士贵征讨东爨的谢元深领兵在外,结果最后屁都没敢放一个,只能老实接受。
  而田氏赵氏以及谢氏其它各支,都差不多的结果,只能妥协投降。
  如谢龙羽本是牂州刺史,然后上次也被调动,改授为矩州刺史,可这矩州也是东宁都督府的驻地,所以他这矩州刺史其实水份很大了,但谢龙羽还得谢恩。
  好在朝廷这几年对黔中的改土归流,也不是说不给他们留活路。路修通了,商贸也更兴盛了,矿山、茶场、牧场等兴起,史谢赵等各家豪强收益大增。
  另一方面,虽说以往世袭的地方首领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毕竟朝廷也给他们换了个地方安置,大多依然任着刺史、都督或长史、司马等,如谢龙羽这等强大的首领,甚至还得到了世封,虽说这世封远不如他们以前这种土皇帝,但毕竟是朝廷封的,还是有些保障的。
  实力不如人,也只能被动接受这些变化,只是午夜梦回,多少会有些不甘心罢了。
  谢龙羽做为当年第一个主动归附大唐的首领,眼光还是比较敏锐的,他没有被李祐的话给骗了,反而是主动派儿子去骗李祐,为的是什么?
  当然不是为了那些什么虚假无用的封官许诺,只是为了能够在这场闹剧中避免惹祸上身,若是能再立点微末功劳就更好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啊。”
  大唐势力如日中天,西边的爨氏那是何等的豪横,虽说论历史远不如他们黔中的几大家族,可爨氏论实力那之前是远在他们之上的。
  但如今呢?
  云南变了天。
  东爨被连根拔起,连乌蒙大山里的乌蛮诸部依附者,都被朝廷连削带打的收拾的服服贴贴,至于西爨,也早就已经被拆分的七零八散的,现在大多被迁往洱海一带去镇河蛮了,至于爨氏曾经的大本营滇池一带,如今那是正儿八经的大唐朝廷治下正州。
  有爨氏这样的先例在,还有曾经跪舔大唐最后却连人头都没保住的舔狗南诏王前车之鉴,一把年纪的谢龙羽可不想重蹈复辙。
  “知道谁会接替李祐受封东宁府吗?”
  “听说是曹王李明。”
  老家主沉吟了许久,最后还是只能叹了声气,李祐造反,看来黔中也不会变天,反而会给朝廷更多加强控制黔中的理由。
  尤其这次平乱的还是秦琅,这位当初只是在黔中借道经过了一下,便把黔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豪强一通折腾,强势在黔中建立了数个都督府,增置数军。
  如把应州谢元深调为威宁都督,而威宁都督府是新设,原是云南东爨所属的乌蛮之地,秦琅将他划入黔中道,设为威宁都督府,然后顺势把谢元深任命为都督。
  接着他又把应州升为下都督府,然后任命了自己带来的军将苑竹林为都督,并留驻兵马,通过这种调换之法,秦琅把黔中折腾了个底朝天。
  虽说各家的领地经营都是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可是这般调动后,还是影响极大的。
  “要通知赵家和田家吗?”
  “不能通知他们,这些家伙一个比一个奸滑,你以为他们就会做傻事吗?只有李祐是真蠢,其它的没有一个蠢的,咱们得抓紧时间,要不然,我怕他们就先动手了。”
  谢龙羽比其它各家还是有些优势的,因为他现在就是矩州刺史,他此刻就在贵山的贵人峰城寨里,距离州城才五里。
  而矩州四面,也都是谢氏各个分支,虽说这几年谢氏各支首领都被调到其它地方任职,或是调到云南爨氏旧地,或是调到西面赵氏地盘,或是北边思氏地盘上,但各家大本营经营千百年,仍然还有很强的实力。
  “杀李祐根本不需如此,儿子只需要带上一队家丁便能将他拿下!”谢法成道。
  结果老首领却只是冷笑了两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