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1/1505

  仅凭那些土人的装备,想攻城拔寨是比较难的。
  “我们选择在后湖的西和南沿岸的一些河口上建起这些小堡寨,再于新金山湾、旧金山湾,还有那个八打雁湾,都在沿海的河口建一些堡寨起来,我们有制海权,通过大海与后湖、南湖把这些堡垒连起来,形成整体防御,对土人进行分割、拦截。”
  八打雁是土语音译,本意为梁柱的意思,据说因为地处海滨,多台风暴雨,土人的房屋经常倒塌,所以当地人十分重视房屋的梁柱,他们的梁柱比其它地方的都要粗壮,十分有名,故得了这么个名字。
  好比吕宋之名,也是来源于土人的音译,本意就是说马尼拉湾入口处的那些高大石岬,犹如舂米的木杵,吕宋就是木杵的意思。
  马尼拉则是因为在入海的巴石河两岸,有许多叫尼拉的水草,十分漂亮。
  先前秦家对八打雁的马思耳以及民都洛岛的麻叶村的进攻,都很成功,这就说明土人实力确实一般。
  “诸位,雨季来了。”秦琅提醒大家一个重要的事实。
  吕宋虽在南海之中,但跟林邑、扶南等的气候其实差不多,每年也分为雨季旱季,也还可以再细分出一个凉季。
  一般来说,端午以前到中秋,这段季节就是雨季了,而九月到次年的开春,这段时间就是凉季,二月到五月是旱季。
  属于典型的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台风多。
  虽说吕宋岛尤其是如今秦家所在的中央平原,属于得天独厚的好位置,东西两面有两大山脉屏障保护,可以减弱台风袭击,而雨季的湿润又能为水稻提供良好的雨水。
  但是,一个月起码三次,一年不下二十个的台风,还是很影响农业种植的。
  早稻开始受旱季缺水影响,到了后面又受雨季台风影响,使的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雨水保证下,产量也并不是很高。
  若是没能及时的抢收,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可能就让一季的收成彻底成泡影。
  而且雨季的时候,打仗也很不方便,江河水量暴涨,许多地方还会发洪灾,台风时海上也不平静,惊涛骇浪影响出航。
  要打仗,还是尽量等到凉季和旱季的时候。
  “我们以守代攻,让他们来打,我们就在家门口反击。”
  “再于沿海沿湖的一些重要河口建立起据点堡垒,随时威胁他们的后方,他们敢全力来犯,我们就在后面抄他们老巢,他们若分兵留守,那我们更方便以逸待劳。”
  雨季台风频繁,降水增多,秦家完全可以守在各个城池堡垒里面以逸待劳,而那些土人到时要遭受风暴袭击,雨淋水淹。
  秦琅说的后湖,先前也被称为东湖或玄武湖,这里后来叫内湖,一个长百里,占地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巨大淡水湖,紧挨着旧金山,有河通入旧金山湾。
  而从后湖南端前往八打雁湾,也才一百二十里,这一路也基本上是平原。
  内湖西南端有个挺大的巴朗盖村子,有一千多户,土人称为水罐,据说因为这里盛产陶器。
  秦琅指着这个地方,派船队从旧金山湾码头,搭载士兵沿秦河驶入后湖,然后在后湖内航行百里,便能抵达湖边的这个水罐村。
  拿下水罐村后,在那里沿湖依河建一座据点堡垒。
  然后同时派另外一支舰队从旧金山湾往西南行,绕到水罐村南面百里的八打雁湾,之前单思礼已经攻破了这个村子,还曾招降了他们,只是后来他们被土人联军给再次攻灭,据说还将村子上万人给屠灭了。
  虽还不知道真假,但这个归附秦家的村子确实已经失去联系。
  秦琅计划再次攻占这个村子,然后建立起据点,一南一北与水罐村把这条百多里长的平原走廊给两头堵起来。
  这条走廊远不如中央平原广阔和肥沃,但秦琅很重视他的原因就在于,八打雁港本身就是八打雁半岛的核心,另外东南方向延伸的比科尔半岛,也是要通过八打雁的这条走廊通往后湖畔,然后联通吕宋中央平原地区的。
  故此秦琅认为,水罐村(土语卡兰帮嗄)与八打雁这处通道口一定要控制在手,这样就能切断吕宋岛东南的尾巴,不让那边的土人过来。
  同时控制了这条平原走廊后,也就把八打雁半岛最肥沃的地区拿走了,把这里的土人挤压到山区去,或是封锁在走廊内。
  面对着数量上还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土人,秦琅认为需要多建一些据点,顺便呢也可以分封一些家臣过去。
  总不能大家都挤在中央平原,这块宝地那可是秦琅的自留地,顶多分点边边角角给大家,不可能都拿出来分的。
  征服土人是长期战争,不可能一战而定的,所以他也根本没打算说到处调兵遣将,然后试图跟土人一战决胜负,这不现实。
  “麻叶村也当在适当时机,再过去重建据点,屯田驻守。”
  抢占沿海、河口等战略要地,然后分封家臣,四面开花!
  接下来秦琅把吕宋划分为数个战区,他都督吕宋各处军事,然后下面分设数镇,设防御使,防御使下,再分设团练使。
  州衙刺史、县令、诸曹参军等负责行政、司法,财政。但州县不管军事,只负责治安,州以司马分管司法、治安,县以县尉管治安、讼狱。
  秦琅还特意在州刺史下,设立了通判一职。这个通判与长史和司马这样的副贰官员又不同,规定通判与刺史同理州政,所有需要刺史签署的公文,都需要通判连署方能有效。
  这是他借用宋代的通判,宋朝的通判本质上不算是刺史的下属,而类似于一个监州一样的存在,可以说是正委了,但级别比刺史要低,规定通判两任升刺史,后来是三任。
  秦琅先削掉了刺史的军事权,又新设了一个通判分刺史权,也是考虑到吕宋做为个人私地,以后都要由秦家自治,不再有朝廷派官,所以肯定得一开始就尽量完善一些。
  军事之权,总归都督府,然后都督府于州县之外,另设了镇防御使和守捉团结使这一套军区制度,划分军区单独负责军事。
  防御使侧重于镇守,比如州城、港口、城堡等,而团练使的侧重是日常的治安维持,团结兵的集训等。这其实类似于朝廷的南北衙,防御使非战时负责驻守警备,相当于北衙禁军。团练使负责的是平时的兵员管理,征召点选,集训演习等。
  州衙有财政,但无军队。
  防御使和团练使有防区有士兵,却无财权,粮饷器械这些,都需要州县那边供应支持。
  发兵权则在都督手中。
  文武分治的同时,又相互制约,避免出乱子。
  同时,秦琅还规定,州县文官包括吏职,也都是三年一任,一年一考,三年一大考,如朝廷一样严格进行政绩考核,考核成绩严格不合格的会降级或免职,成绩优异者,考满升职,若中等水平,也平迁。
  所有封臣的武装隶属于都督府指挥,平时由各团练使统领,而番上或镇守,则由防御使统领。
  州司马和县尉统领巡检弓手,以及地方保甲丁壮,维持治安。
  改八打雁为雁城,授第七子遥领雁城县令。改卡兰巴为兰城,授第八子遥领兰城县令……
  秦琅一口气选了十三个据点位置,都是沿海沿湖的河口要害位置,在这些地方设立县、乡、堡、屯等,与秦用等商议派船运兵过去,构建城堡要塞,不需要建的很大,也不需要太多人,刚开始能容纳一二百人就行。
  随船带去粮草军械等补给品,准备长期驻守。
  这些地方有一个特点,就是秦家的船队能够直接抵达补给之处,周边既有良港,又有河口,还有肥沃的平原土地,将来利于发展,便于运输。
第1206章
复古
  有人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都是分工的结果。对于这句话,秦琅是很赞成的。就算是原始野蛮的部落,也知道男子捕猎女子采集。
  在那些渔猎部族里,不论强壮还是老弱,每个人都分工合作,从事着不同的劳动。而如大唐这般强大的帝国,万里边疆亿万子民,就拥有更大的潜力。当他们改革新政,放开了过去死死束缚百姓在土地上的简单生产政策后,大唐也就爆发出了无可比拟的强大生产力。
  对于吕宋的未来,秦琅就是那个总设计师。
  他现在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吕宋的未来发展,一步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有人认为吕宋岛如今解决了合法性的问题,有了正式身份,那么以后就按步就班的发展好了。
  吕宋岛这里悬于海外,条件却非常好,仅一个吕宋平原,就相当于八百里秦川或是江淮平原了,而一个八百里秦川,又孕育了多少王朝帝国?
  垦荒、种地,发展农业,让每个人都成为地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都督府征收实物税,简单又省事,搞无为而治,吕宋就能迅速发展起来。
  秦琅对这种复古思维并不满意,尤其是有人居然提出更加全面的复古计划,甚至有人拿着儒家经典,提出要恢复井田制度,在吕宋推行井田法。
  井田制这东西是周朝推行的,到后来秦朝商秧变法时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废井田、开阡陌。
  最早的井田制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天下的土地,都是王土,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所以周王朝的土地制度,就是土地王有,这个王有也很玄妙,因为他不是公有国有而叫王有,王有就是周天子私有产业。
  但是周天子毕竟又是天下共主,所以周朝的土地制度也不能算是土地私有制。
  所有土地都属于周天子,然后周天子再把土地分封给诸侯,但是这些地的所有权仍归周天子,诸侯们也只是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拿了周天子的地,还得纳贡的,也就等于是实际交租。
  诸侯以下各级士大夫乃至于自由民拥有土地,也是如此。
  举例,周天子封姜子牙吕尚至齐地立国,姜子牙又把他的封地再分封给他的士大夫们,他的士大夫再把地分给自己采邑里的百姓耕种。
  但这种层层分地,并不是全分掉,各级贵族都还会留下一部份田,这部份往往叫做公田,公田一般由奴隶耕种,但也会要求他分配私田耕种的自由民帮忙耕种。
  公田收入,全为自有,而私田收入,只收田租。
  所以周朝有了井田制,最开始是把一大块地,分成九宫格一样,周边八块地全分给百姓耕种,然后中间一块就是公田,那八块地的百姓种自己地的同时,还得免费为他们的领主耕种公田,公田所得收益皆归领主。
  当然,在层层分封制度下,比如一位士大夫往往也是一位国君的封臣,所以他的地也相当于是国君分给他的私田,因此他的总收入中,还要拿出一份给上级国君。
  国君也得再上缴给天了。
  不过九宫格一样的井田法只是理想状态下,所以后来井田法的核心就是公田和私田,层层分授私田,然后自己保留一块公田,私田所有者,还得为领主耕种私田,这类似于一种免费的役。
  再后来,周王朝扩张发展,不仅是在那些水源附近便于浇灌的地方种地,也同样得不便于浇灌的地方开垦种植,没有水,那就打井取水。
  周王朝全面推行打井技术,形成了有井即可耕的局面。
  所以说井田制发展到了后期后,早没了那种方方正正的九宫格井田了,而是打井浇灌技术和公私田制度。
  不过井田制的私田不完全算私田,理论上依然是属周天子的王田,他把王国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自己的卿,卿再分封给大夫,大夫再分给士,士是最低级贵族,也有自己的采邑领民,于是再把地分给最底层的百姓,同时用奴隶耕种公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