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505

  殷安国做为勋戚子弟,也是在内府三卫做过侍卫的,所以对军事并不陌生,能一眼看出来,这支兵马不简单。
  这等军事,在他刚去过的老家陈州就没有。
  吕宋和新兴的中原城市一样,有城有市,但已经没有了坊墙,只剩下坊门和街市,这座年轻的城池可以更加合理的规划,整齐宽阔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沟渠干净,甚至沿街每过一段就有公厕和垃圾房,哪怕这里天气炎热,却也并闻不到多少臭味。
  街两边都是商铺,路上行人很多。
  秦琅引着殷安国一行一直来到了内衙城中。
  摆案焚香,恭迎旨意。
  殷安国于是站到上首,对面吕宋众员,宣读朝廷的旨意。旨意主要就是三道,一是朝廷正式在吕宋设立市舶司,以负责吕宋的港口市舶贸易,以吕宋都督秦琅兼任吕宋市舶司市舶使,朝廷派来了两员市舶司官员,分别是市舶司判官和监官,皆由宦官充任,随同前来。
  第二道旨意,是朝廷在吕宋设立铸钱监,并赐秦琅铸钱炉,这是授予吕宋铸币执照,许他们铸币,如此一来就不再是私铸了。朝廷让秦琅自己任命钱监的官员,只派来了一员监铸,也就是殷安国了。
  第三道旨意,便是关于移民政策的最近细节规定,之前朝廷与吕宋这边已经谈了几轮,初步达成了不少的协定,比如吕宋每年最多从中原移民三千户,又比如不能从中原京畿要地移民,不能从边关军事要地移民,不能从下州下县等人口稀少处移民,又比如对府兵、团结兵以及工匠等特殊人户移民的一系列限制等。这次旨意,则是对先前商议的关于吕宋用奴隶换移民名额的事情做了最终决定,朝廷同意了吕宋这边通过出口奴隶到中原,换取相应的移民名额增加。
  基本上就是一个奴隶换一个移民名额。
  对这三道旨意,其实秦琅早已经提前知道,基本上殷安国还没出洛阳城门,他就已经通过自己的关系,知晓了朝廷的决定。
  吕宋市舶司设立,是朝廷积极监督吕宋的一向风格表现,朝廷对于吕宋的政策,现在主要还是出自政事堂的宰相们,因为政事堂中现在有许敬宗、崔敦礼这几个自己人,长孙无忌也与他关系向来不错,所以总的来说,政策方面还是对吕宋比较照顾的,并没有过多干涉限制之意。
  之前皇帝下旨要限制移民,也在许敬宗帮忙周旋下解套,留下了窗口。
  现在朝堂上对吕宋主要是加强监管,而不直接干涉。
  设立市舶司和铸钱监,都是为加强监管规范而已。
  市舶司主要负责贸易,由秦琅兼任市舶使也表明朝廷无意要控制这个机构,朝廷派来的判官和监官这两个官宦使者,所负责的司内事务,也不影响秦琅和吕宋。
  市舶司判官主要是负责抽买舶货,收支钱物。
  对来港的胡商的番货,判官代表朝廷,有权参与阅实其货,这就是海关验货了,经过验货合格正式入关,要开始抽解,就是征收关税。关税从最早的十分抽二,再后来一再修改。
  最早是不论何等货物,一律征百分之二十的税,甚至开始是直接征十分之二的货为税,倒手又能赚一笔。
  不过到如今,海关税一改再改,如今基本的关税是十税一,但对一些货物又有不同的加减,比如一些奢侈品等税较高,而朝廷比较需要的东西税则低。比如玳瑁、苏木抽三分,珍珠、龙脑抽二分。
  一般都是验货后估价抽税。
第1238章
利之所在
  朝廷派来的这位判官,就有权参与验货,并一起负责抽解。判官有权根据货物是否为宫廷或朝廷所需,而决定属于朝廷的那份,也就是三分之一关税,是抽实物还是抽钱。
  甚至也还有权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对货物抽解后再进行一次博买,博买就是优先采购。
  比如说乳香,是药用价值较大的香料,而且宫廷用度很大,直接在港口优先采购,当然十分划算,不必再经过商人们几次倒手,少了中间商的利润。对这种货物,判官可以先把属于朝廷的那三分之一的关税,要求实物抽解。
  乳香的进口关税是十分之三,所以他可以直接拿走十分之一,至于剩下的十分之二的关税,秦家是要实物还是折钱,这是秦家的权力。
  剩下十分之七的货物,按规定,判官可以再博买两成,直接采购两成,这相当于是垄断的市场行为了。
  不让中间商再赚他们一笔。
  秦琅对此当然也没意见,毕竟向来如此。
  在吕宋这边,秦琅之前采取的是设立商行,做为官方牙行中介,凭牙行对市场行情的了解和交易技术来评定货价并介绍卖方,同时要负责维持市场秩序,保证交易公平公正。
  这本质上其实也是利用权力进行交易垄断,所以胡商船到港,他们的货物在抽解后,只能通过秦琅的牙行交易,牙行做为中介平台,负责估价、交易等,也做一些售后保证。
  比如对货物质量的评估保证,甚至是对货款交易的保证等。
  不能说交了钱没收到货或收到的货有问题,或是货给了钱收不到,官牙做为中介,要起到保障作用。
  当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垄断行为,靠着手中权力,先赚一笔牙钱。
  如今朝廷派判官来,要在抽解后优先有采买权,其实就是从秦家的这个垄断官牙里分利益了。
  对此秦琅不反对,毕竟朝廷势大,想分杯羹很正常。
  两成的博买权,秦琅也能接受。
  秦家的牙行,不仅对进口的货物如此,出口的货物也一样,所有出口货物都要先经牙商,由商行的名义报关,商行因此除了代缴关税,也还要收一笔佣金。
  这种官牙的存在,其实历朝的城市里面早已有之,就是各行的行会和官牙了,朝廷不直接管理那些商人,而是通过让各行业组成行会,然后只管理这些行会的行首等来管理各行业,对于交易,也通过牙商来约束。
  乳香这样宫廷需要之物,朝廷博买,牛皮牛筋牛角铁料等这样的堪造军器之物,朝廷也一样要博买的。
  秦琅都同意,毕竟这个博买也要经过市舶司的估价,只是少了中间商赚差价,但船东货主们并不亏本,毕竟他们的货不管是卖给商人还是商行,价格都差不多,不可能自己去零售的,港口价和零售价,肯定是不同的。
  当然,朝廷搞博买政策,不可能都是为自用,所谓需不需要,其实只是看有没有利可图。比如好卖的东西,那判官可能都要插一脚,都要博买,买下来后再倒手卖掉,就能赚一笔。
  这种雁过拔毛的行为,秦琅也一样理解。
  要知道,仅去年一年,仅广州市舶司一地,通过博买然后变现赚的钱,就有一百一十万贯,这还仅是博买赚的,还没算抽解的进出口关税收入。
  正如朝廷官员所说的,东南之利,市舶第一。
  市舶司负责进出口贸易,既征关税,又搞博买,两头赚钱。
  这个判官不是来抢吕宋贸易管理权的,只是来为皇帝和朝廷赚钱的,另一位监官,从名字上就能听出来,这是负责监管的,相当于派在军中的监军一样,对市舶司的帐目、仓库钱物等进行监察。
  这也属应有之事。
  吕宋市舶司设立后,以后对外贸易也就正式合法了,吕宋港自己可以发放船籍,有了船籍凭引,吕宋港进出的船也就不是走私船了。
  同时市舶司设立后,朝廷既可名正言顺的分取贸易三分之一的关税、博买等利,也可以强化监管。
  铸钱监基本上也是如此。
  吕宋现在金银铜产量较大,同时通过与倭国等的贸易,手里握的大量的贵金属,本身之前就已经开始在铸钱,因此对这种既成事实,朝廷在许敬宗等人的帮忙维护下,直接给秦琅发牌照,也就是设立吕宋钱监,开炉铸钱。
  吕宋钱监也有秦家自己负责,朝廷只派来一位监铸,负责监管。
  殷安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钱监的铸造,必须保证吕宋钱监铸的钱规范统一,质量上不能有问题,从成色到大小等,都必须保证。
  “魏公,这是朝廷所赐母钱!由褚相公亲自书写钱文。”
  秦琅接过母钱,发现这钱与之前的钱有些不同,同样是开元通宝,但钱背后面却增加了一个吕字。
  “这是贞观二十年新版钱,各地钱监所铸之钱,皆在钱背加上钱监所在地名,比如京、洛、扬等,吕宋钱监所铸之钱背则加吕字。”
  而长安钱监铸的钱上还有一个突出的圆点,而洛阳钱监铸的钱背上有一条弯曲的凸线,扬州的钱监则有浮云标记,其它钱监的钱背上也各有长短弯曲等形状不同的小标记。
  这种统称为星月纹,跟钱背的钱监地名字一样,都是各个钱监的独家标记。
  再配合开元通宝这四个字的一些细小区别,如元字有左挑、右挑和双挑之分等,四个字每一个字都有好几种不同,四个字加起来就有几十种变化,配上星月纹就成为各钱监的独字标记。
  以前的各个钱监的钱都是一个母钱铸造的,并没区别,现在不同钱监不同特征,明显是对各地铸钱加强监管了。
  比如吕宋钱监铸的钱币流通市场,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到时看钱的记号就能认出,可以追责。
  当然,殷安国此来,不仅仅是监督铸钱质量的,他还要来分钱。
  铸币是有利可图的。
  在武德初,刚铸造开元通宝的时候,朝廷因为手中铜料不足,而铜料价贵,再加上运输不便等原因,铸一千钱,当料钱就七百五,加上人工和运输等成本,结果一些钱监铸一贯就得亏上几十甚至二三百钱。
  但钱又是必须品,没钱就能以流通,工商不兴。朝廷只能硬着头皮铸钱,后来贞观时,天下一统,国家渐恢复,朝廷开始通过禁铜器、禁毁钱、加强铜矿开采、铜料进口以及改进铸币技术等,总算是扩大了铜料来源,以及降低了铸币成本,铸币也终于有利润了。
  铸币有利可图,必然引起私铸。
  就比如毁钱制器可得重利一样,必然有人铤而走险,朝廷要维护铸钱,就要投入很大力量打击私铸、毁钱制器,以及生产铜器、铜钱出海等各种问题,这都是要成本的。
  秦家铸钱获得,本来也确实是享受了朝廷这一系列政策带来的好处,现在朝廷要求秦家铸币分利,秦琅觉得也不是不讲道理。
  毕竟,若是没有朝廷的一系列政策,那么大家都毁钱制器,都大量生产铜器,甚至囤积铜钱等,就会导致铜料上涨等一系列问题,最后结果不仅是劣币驱逐良币,更会导致铸币成本大增,最后出现面粉比面包贵的情况。
  只要朝廷不是胃口太大,都是可以答应的。
  “朝廷意思,吕宋钱监所铸之钱,全都按九五折卖朝廷,不论金银铜。”
  这是要收百分之五的铸币税了?
  秦琅皱眉,觉得有些高了。
  秦家现在铸币,金币的利润是百分之五,银币百分之八,铜钱百分之十左右,利润确实挺可观,可朝廷如果一来就要拿走百分之五,那拿走的不止一半了。
  “铸币之利并不算高,我相信朝廷其它钱监的利润也就当在这五厘上下,如果朝廷要从吕宋钱监收走五厘之利,那吕宋钱监估计也快要关门了。”秦琅笑道。
  殷安国对秦琅非常客气的道,“下官来之前,太子殿下和政事堂诸位阁老相公们也都有过交待,曾说起吕宋铸币厂,工匠技术强,铸币效率高,说金币铸造利过五厘,银币铸币利过八厘,铜钱铸造更有一分五的利。”
  秦琅见他把吕宋铸币厂的利润底细摸的这么摸,也无话可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