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1/1505

  所以御史大夫当然没法再弹劾秦琅,秦琅都请辞了你弹劾什么,不仅不会显出自己的能力,反而显得自己没有半点政治素养。
  御史大夫不出头,其它的御史言官也就没什么份量。
  而秦琅离开后,也使的大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了皇帝身上。
  长孙无忌更是亲自带头开撕,坚决反对皇帝这种抛弃元配的始乱终弃的行为,立后这件事情,关乎的可不仅仅是皇帝后宫的那点事,这还关系到谁能成为储君太子。
  众人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反对。
  褚遂良更是撸起袖子上阵,搬出当年皇帝为太子时闹离婚,结果是如何被先皇斥责,然后太子是如何悔改保证等旧事来。
  毫无余地,说的李胤坐在那里面色阴晴不定。
  本来今天这场廷议他策划铺垫许久,就是为了集火秦琅,最后逼迫他离开朝堂。可现在情况,秦琅倒是拍拍屁股痛快的走了,但似乎自己倒也惹麻烦上身了。
  秦琅一走,长孙无忌就成了殿中威望最高的顾命元老,而褚遂良、于志宁等更是紧随长孙无忌,毫无客气的对初继帝位的皇帝的胡乱行为给予有力的反驳。
  李胤都想不到,这场给秦琅准备的廷议,最后居然成了舅舅长孙无忌带头的大臣批判皇帝的大会。
  会议开了整整两个时辰。
  李胤全场黑脸。
  最后,他不得不收回自己开头的话,停了封秦贵妃为后的意图,也收回要废苏氏之意。更别提说要立谁为太子了。
  当然,李胤也不是那种随意拿捏的天子。
  在结束廷议前,他金口御言,派秦琅这个山陵礼仪使护送先皇灵柩往长安昭陵安葬,全权负责此事。然后给秦琅的宰相头衔加了个字,以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无须至都堂,朝廷军国重事,皇帝派使者前往请教。
  这个意思大家都明白,秦琅实际上罢相了。
  不入都堂,那自然就不是真宰相,都不能决策国事了。就算皇帝说有大事派人问计,可这不过是个好听的名头而已。
  这个时候,长孙无忌这样的老阴人,才恍然有些大悟,感觉他们刚才似乎被皇帝虚恍了一枪,也许皇帝一开始就没想着要留秦琅在朝,只是欲擒故纵而已。
  而他们这些自诩老资历,居然轻易的就被皇帝骗了,长孙无忌暗里反省,或许是他们对皇帝太过轻视,所以根本没想到皇帝会有这一手。若是面对的是先皇,那么肯定不会轻易下论断,肯定要反复三思之后才论定的。
  这时长孙无忌甚至开始后悔,自己居然配合着皇帝把秦琅赶出了朝堂,这可不是什么好事,秦琅可一直是自己坚定的政治盟友啊。
  “改封秦琅为吕宋郡王,吕宋都督府提升为大都督府。”
  皇帝又耍了个花枪,魏郡王改吕宋郡王,封号换了个,但魏郡王属于朝廷正式九等爵制中第二等,可这吕宋郡王却被他划入到了藩属羁縻一等,如此一来,吕宋郡王实则是跟林邑王、新罗王、苏毗王、倭王、契丹王、奚王等一档了。
  这样既可规避异姓不得为王的规矩,却又堵上了秦琅以后再回朝中为相的可能。
  毕竟封王不可为相!
  长孙无忌皱起眉头,看着皇帝甩袖起身,步履微瘸的离开。
  满殿百官恭送皇帝离开,都有种茫然的感觉。
  我是谁?
  我在哪?
  我在干什么?
  刚刚发生了什么?
第1286章
诏成
  “老臣斗胆问陛下,秦三郎乃先皇临终钦命的顾命首辅,于大唐更是功高勋著,如今先皇驾崩不过月余,此时辞相离去,天下人会如何看?”
  贞观殿。
  长孙无忌很不客气的问皇帝外甥,吹胡子瞪眼。
  “非朕之意,乃秦公坚辞也!”
  皇帝坐在那里,对愤怒的舅父并不畏惧,云淡风轻的答道。
  对于这样的回答,长孙无忌当然不能接受,他今日开始也被皇帝弄的有些被带节奏,觉得秦琅过线了,可谁想到年轻刚继位的皇帝外甥才是那个过线的人。马上回过味来的长孙无忌,自然得要来跟皇帝争一争。
  实是皇帝表现的太过明显。
  秦琅可是圣人临终前钦立的顾命首辅,先皇驾崩后,秦琅这一个月来做的可没有半点差错,在泰山向禁军将校宣读遗诏,让大家拜见太子,然后秘不发丧,迅速拥太子返回洛阳。
  第一时间控制东都,然后拥太子柩前即位,再到这个月来的各方面安排,都是表现的可圈可点。
  可以说真正的定策拥立大功。
  天子不仅不感谢,居然还这么急不可待的要赶秦琅走。
  “圣人若无此意,秦三郎虽无意朝堂,但也起码还会在朝中再留守两三年,再扶圣人上马走一段时间的。”
  “事已如此!”李胤只是冷冷回道,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秦琅辞相离朝这件事情上,他并没有打算退让。
  至于天下人如何看,李胤并不太在乎。
  长孙无忌气的甩袖而出,脸都气黑了,他没想到李胤这才刚当了一个月皇帝,居然就如此。
  “阿舅慢走!”皇帝对着长孙气匆匆的背影居然举起茶杯,面带着微笑道。
  等长孙无忌的背景消失在殿门口。
  皇帝让内侍唤来了翰林大学士李百药。
  “拜太傅长孙无忌为检校尚书令,并主持中书、门下二省事,赐实食封通前共三千户!赐铸钱炉三炉!”
  “宗正少卿长孙冲,迁秘书监!”
  “长孙涣授鸿胪少卿,封上党郡公!”
  “长孙濬授常州刺史,封安康郡公。”
  “长孙淹授虢州刺史,封安城郡公!”
  “赐太傅钱十万贯!”
  翰林大学士李百药提着笔,听到皇帝口述的内容,有些欲言又止。
  这位做了一段时间翰林院大学士,对这位新皇帝也算有些了解,即位后的皇帝明显比之前为太子时,更加锋芒毕露。
  “大学士可是今日身体不适,要不朕另召其它翰林学士前来待诏?”
  李百药想了想,还是一边提笔开始拟诏一边回答说谢圣人关心身体很好。他知道他劝不了这位新皇,内心也并不太想劝,因为一把年纪的李百药很清楚,自己若是开口劝说,估计明天也就跟秦相公一样被赶出朝堂的下场了。
  诏成。
  李胤接过瞧了瞧,满意的点头。
  “大学士的文才了得,朕喜欢。”
  召来内侍,让他安排人去赵国公府传诏。
  “当年先皇建立翰林院,从中书舍人手中分出这草拟内制之权,让翰林院草拟册后、立储、拜相封侯,任免将相、号令征伐,即方便快捷,更能保守机密,确实是圣明。”皇帝笑着道。
  这要是在过去,任免将相等所有正式诏令,都得出自中书舍人之手,中书草诏门下审议,若是皇帝的诏令让中书省觉得不合适,他们完全可以拒绝草诏,甚至就算中书舍人草诏了,门下省也可以封驳拒绝。
  而不是如现在这般,这种重大的诏令之权,分到了翰林学士院中,根本不需要再经过外朝了。
  细究起来,其实如今的翰林学士院,类似于汉朝时的内朝。汉代分内外朝,外朝自然是丞相领导的百官了。而后来又发展出内朝,侍中、常侍、散骑常侍、黄门侍郎等一堆内朝官。
  甚至后来中书、尚书、门下诸省,其实也都是从这内朝演变出来的。
  内朝渐夺外朝宰相之权,而经过魏晋南北朝后,演变成了三省六部的体系,但这个三省六部体系其实也不稳固。
  在贞观朝,就已经迅速的变化,隋朝、和唐初时的尚书省独大,变成了中书和门下省合流,政事堂凌驾三省之上。
  过去三省分立,到政事堂的集权,既是相权的分割,却又是外朝的集中,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对于权力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他一边以他官加衔入政事堂,形成政事堂群相制度,打破三高官官为相的旧例,一方面却又通过建立翰林学士院,分走了内制之权。
  皇帝为什么非要把草诏之权一分为二?
  就是因为草诏之权是中书之权,而中书掌握的这个草诏权,正是决策权的关键,皇帝分走内制之权,等于严重削夺了政事堂宰相之权。
  特别是这个内制权掌握的还都是将相任免、册后立储、封侯授封、号令征伐这样重要的草诏权,而中书舍人保留的是三品以下官员任免,以及一般事务的草诏权。
  就如现在,承乾虽然刚当上皇帝,但凭着皇帝向来对翰林院的掌控,他任免宰相等就非常方便了。
  甚至只要他愿意,尚书、都督、刺史、大将军、将军等三品以上官,他都可以直接任免。
  政事堂想拒绝,都没有正当程序,只能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1/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