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3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7/1505

  因为昨天的一场宫变,已经清洗了韦萧郑王等几家,牵连的也不少,所以上次朔望朝的顺序位置,已经有好多空缺了,这次就得临时补替,又是好一通忙乱。
  等到都站班排好,天才真正大亮。
  这时突然又来了一队人马,披甲执锐,却不是仪仗队,而是秦理秦珪兄弟俩个亲自带领宿卫宫中的勤王兵马,他们过来是再次搜监。
  所谓搜监是自魏晋时传下来的一种制度,所有官员参朝,除了要通籍验符外,都还要搜监,就是搜身,防止夹带武器等。
  刚才百官已经被严格搜过了,但现在秦怀道兄弟俩还是奉命又来搜一次。
  任何人朝见天子都不得携带武器。
  就算是得到皇帝特旨赏赐剑履上殿的元老重臣,也只能带木制的剑,称为象剑。仪仗队,也基本上用的是木制上漆的武器,称为班剑。
  只有千牛卫的千牛备身、备身左右等这些人可以持千牛刀、御器械等,这些人是真正的带刀、带箭侍卫。
  浩浩数千官员,把殿内殿外都挤的满满的。
  再次严格搜检过后,居然还真就又搜出几个违规之人,有人身上带了小刀子小剑,还有人带着小锤子,虽然这些东西也不能全算武器,可以算是装饰,或者是日常使用的小工具。
  但依然属于违规,特别是眼下这个时候。
  而其中一人又偏偏还是韦家的姻亲,是韦家的女婿,这就更引人联想。
  秦怀道冷眼打量着这个连连称误会的小小九品主事,根本不给他解释的机会,一挥手,把搜出违禁之物的几人全都拖走。
  中间出了这么个小插曲,朝会仍然如期进行。
  太子上殿,临朝听政。
  但也仅殿中三品以上官员们能看到这位太子殿下,甚至站在殿门口的隔太远还看不太真切。
  一套拜见礼仪下来后。
  主要是由翰林学士宣读诏敕,韦萧、高护等人谋害天子按律处置,并对他们的同党予以处置,然后是太子监国摄政,对重要官职的一些人事调整,以及对军队的赏赐等等。
  当御史读到加封秦琅为检校尚书令、兼知中书门下二省事、平章事,加尊为尚父的时候,殿中不可避免的响起了一片惊呼之声。
  但没有一人站出来反对。
  明知这封赏有些过了,特别是尚书令和尚父,甚至逾越,可没人吭声。
  有人甚至在想,天子是不是已经死了,只是太子他们秘不发丧,只等稳定好局势,到时再发丧?
  秦俊被加封为特进、检校侍中、检校北门禁卫诸营、带兵宿卫宫禁,还加封为太子太保,特赐封为武安郡王,赐食实封三千户。
  殿中一众紫袍大臣们看着距离太子很近的那个年轻人,三十多岁,这是一步登天了啊。
  果然虎父无犬子,昨日之前,又有几个真正把这位年轻的齐国公放在眼中呢,毕竟大家也只是敬重其父秦琅和其祖父秦琼,认为秦俊一个庶出子能封国公,全是靠的父祖之功勋门荫。
  可现在,殿中大臣勋贵们都得承认,以前小瞧了这个年轻人。
  虽是秦家庶出,但能杀伐果决,丝毫不比秦琅差,毕竟现在事后来看这场宫变,当时的情况还是比较紧急的,若是一般人,就算能第一时间知晓了宫中发生的事情,只怕也没这个胆量敢立即起兵讨逆。
  更别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不仅做出决定,还能做出上乘的谋划部署,并且还能仅用了一个多时辰,就已经平定了宫中的逆乱。
  这是何等的了得啊。
第1365章
圣躬安好
  想三十多年前,圣祖与秦琅他们发动玄武门之变,带着八百秦王府勇士入宫,却也没这么顺利的。
  秦俊先前封齐国公,那是靠着父祖功勋门荫,但如今封武安郡王,这却全凭着他自己的本事,毕竟苏家不久前也发动了次玄武门之变,败的可是无比之惨。
  苏家虽是文人,但丘行恭可是开国大将,更何况还有名王李孝恭的儿子,以及钱九陇、樊兴等大将的儿子们,可最后不一样败的凄惨无比。
  不怕货比货啊。
  秦俊有些意外,怎么又改了诏敕?
  不是检校侍中、兼检校北门屯营兵马吗,怎么还给加封武安郡王了?
  秦俊立即出班,殿上坚辞。
  但太子李贤却态度坚决,说昨日情况十分危急,大唐江山社稷都有倾覆之险,秦俊不仅平定了逆贼,还救了皇帝,更别说又有拥立太子之功等等,这些论起来,当然足够一个郡王之封了。
  至于说异姓不得封王这个,李贤也拿出武德、贞观两朝封的诸王来说事,这些封王里有些固然是得了皇家赐室列入属籍,但也有没赐姓改姓的不也一样封王了。
  更休闲,秦琅也是早封王了的。
  所以别跟他说什么异姓不得封王,大唐异姓王封的可不少。
  所以他不仅要封秦俊为武安郡王,甚至还要多封几个异姓王。
  程处默被封为枢密使,加阶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晋封为东阿郡王,并特许其长子程伯坚承袭其宿国公之爵位。
  牛建武授为判枢密院事,加阶正二品辅国大将军,晋为琅琊郡王,并特许其长子牛昌嗣袭其彭国公爵位。
  ……
  昨日参与勤王靖乱的一众将领中,尉迟宝琳、宝琪兄弟俩也都论功行赏,宝琳已经袭了尉迟恭的鄂国公爵,所以是加二品武阶,又授其一子为县公。而宝琪加封为国公,加三品武阶。
  秦理秦珪兄弟俩个,皆晋封为国公,授正三品武阶,老七老八老九三兄弟,则皆授为郡公,授从三品武阶。
  屈突诠、周伯谕也算是沾光,各由郡公晋升为国公,升从三品。
  连高护和刘思恭这两反正的宦官,也分获得从四品的内侍省少监和殿中省少监之职。
  太子大封功臣,封了三个郡王,十三个国公,郡公县公县侯、伯子男等一堆,更别说加官晋阶了。
  反正就是韦萧郑王这四大家族这次是伤筋动骨,虽然没有被连根拔起,但经此一事后,以后朝堂中枢,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了,甚至没个二三十年,估计他们都改变不了。
  开元以后,长孙家、高家、褚家、柳家等倒下后,这苏家、韦家、萧家、郑家、王家又倒了一批。
  不过有人倒下,便有人站起来。
  大家对此倒也很清楚,中枢的权力斗争向来如此残酷,从当年圣祖宫变夺位后着手清洗首相裴寂开始,这种事情就从来没有停过。
  只不过以前圣祖手腕高明,很少搞的家破人亡的那般惨烈,总会留些余地,既打又拉。而开元天子行事,却从来是不遗余地的。
  程处默和牛建武当然也都站出来拒不肯接受封王之赏,但太子还是那句话,有功则赏,朝廷不会吝惜赏赐。
  而且他劝说他们接受封赏的理由也很新奇,拿出当年孔子批评他弟子的一件事来说,话说当年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到了鲁国人沦为奴隶,那就需要尽努力去帮助他,将他赎买回来,这个赎买费用,鲁国会事后补给。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鲁国人,有次外出就看到一个鲁国人沦为奴隶,于是赎买送回鲁国,但子贡事后拒绝了鲁国补偿的钱财。这事引的人人称赞,但孔子知道后却批评了子贡。
  子贡不解。
  孔子便说,你买回了奴隶,却不去官府领赏,你这样做以后鲁国的奴隶就没人赎买了。
  子贡仍不解。
  孔子便告诉他,你不领赏,开了这个头后,以后其它人若赎买了奴隶再去领赏,别人就会指责他不如子贡贤良,解救同胞也只是为了贪图赏赐。如此一来,以后谁还愿意再去做这种吃力而又不讨好的事情呢?
  长此以往,鲁国奴隶就再也无出头之日了。
  所以子贡的行为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会造成极坏的后果。
  李贤引用这个典故,就是说你们立了功,朝廷就当赏,如果你们现在不肯接受赏赐,那以后别人立了功也不敢接受赏赐,长久以往,以后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呢?
  你们不接受赏赐,其实是在破坏朝廷的制度,危害朝廷的安全。
  这番话说出来,让程处默他们拒绝都不行了。
  太子的理由很充分,一来是你们的功绩够的上郡王之封,二来这是国家制度。毕竟大唐立国数十年,前前后后封的王也不少了,不说开国初的那些归附反王,就是贞观朝封的那些归附的胡人郡王,这些人的功绩,也未必就强过秦俊他们昨日。
  秦俊拿当年圣祖玄武门靖乱之事举例,说当年靖乱首功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琅侯君集秦琼等人,也并未封王。
  但李贤还是认为,昨日情况更危急,他们立的功劳也更大,有功于社稷江山,也有功于天子和他。
  太子监国第一天朝会,一是封赏二是处罚。
  对秦俊等三人封王,封屈突诠等十三国公,大肆封赏,连许敬宗、李义府、李安期等都捡了个加官晋爵。
  又犒赏全军。
  然后便是处罚了,韦氏废后,萧郑王几妃皆废为庶人,侍中萧沈、枢密使萧嗣业除籍为民,宣徽使高护等死了也不放过,悬首城门示众,其余参与做乱的几个骨干阉逆,处以凌迟之刑。
  韦萧等几大家族得太子格外开恩,只追究直系三代,不过份牵连,只要没参与的同族旁宗等,都不牵连,甚至姻亲也不追究。
  虽如此开恩,但这次清洗也绝不轻,几家不死也要被扒层皮。
  “五品以上要官,若缘兵马要事,出列面陈奏听,其余常务,并令进状。”
  随着这声长长的嗓音,朝会也差不多进入尾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