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8/1505

  就怕连女儿秦太后,对自己估计也是充满矛盾的吧,既想他去有个依靠,又害怕杨坚旧例重演。
  所以还是不去了。
  “洛阳新皇已经即位,朝堂中枢也都安稳,我也就不去了,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活动不开,上洛旅程辛苦,承受不住了。”
  陈令孜心想太师你这五朝元老才五十出头,强壮的都能打死一头牛,听说还能天天下海冲浪,跑马打球,连一百二十斤的练力大刀,都还能舞出花来,你这还老胳膊老腿,睁眼说瞎话嘛。
  不过陈令孜却没反驳,只是说了几句场面话,其实秦琅拒绝北上,反而让他长松口气,这次来吕宋最重要的秘密任务算是完成了。
  秦琅不去洛阳。
  但还是表示愿意派出年轻的儿孙们前往洛阳,拜祭世祖高宗,朝见新皇。同时,他还表示,要拿出两百万贯,一同送去洛阳,进贡给新天子。
  吕宋会有一支庞大的朝圣团北上,除了他的一众成年的儿、孙外,吕宋的许多官员、骑士们也都会随同北上。
  他们还会带去一千名吕宋精锐,在洛阳为新皇番上宿卫一年。
  秦琅以此实际行动,表明吕宋对洛阳中央朝廷的拥护之心,也表示对皇帝外孙的效忠和支持。
  谁敢有任何不敬之心,吕宋将第一个讨伐。
  本来按理说,秦琅应当亲自带队去一趟洛阳的。
  但他担忧引发不必要的猜疑,所以也就干脆懒得了,让儿孙们代替就好了,掏两百万贯,也算表忠心了,至于那一千吕宋精兵,算是派去给女儿秦太后撑腰的。
  这本来不合规矩,毕竟朝廷也没要求秦琅派吕宋兵上洛番上。
  但秦琅派一千精锐去,朝廷也不能说什么,女儿有这一千吕宋精兵宿卫北门,那就更有底气。
  没有人敢再欺负这孤儿寡母。
  从圣祖皇帝女婿,再到世祖皇帝小舅子、老师,再到高宗皇帝的丈人,再到如今小皇帝的外公,身份头衔一变再变。
  不过不变的是他吕宋国王。
  洛阳虽繁华,但早已经不是他的家。
  南海吕宋,才是秦琅的家。
第1423章
隐患暗生
  晚上,秦琅设宴招待洛阳来的玉堂使陈令孜一行。
  因此时是国丧期间,所以宴会也非常简单,没有歌舞助兴,也没有酒肉,以茶代酒,席上也是以海鲜蔬菜为主。
  招待地点在吕宋王宫。
  相比起充满棱角带有战争巨兽狰狞气息的吕宋骑士堡,吕宋王宫则让陈令孜感受到熟悉甚至是舒适的感觉,这是由世祖在位时下旨由将作监、工部、少府监等一起奉旨敕建的,比照洛阳东宫而建。
  就连王宫的三座大殿的殿名,和四座宫门,都是由世祖皇帝钦定的。
  前殿承运殿,中殿圆殿,后殿为存心殿,四门则是南端礼门,北广智门,东体仁门,西遵义门,按照仁义礼智的古训而定,目的就在于使藩王身居府城之中,而能睹名思义,不忘屏藩帝室的重任。
  甚至,不仅吕宋王城是这样的,李胤时期敕旨分封各地的宗藩,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制,殿名、宫名也都统一。
  所以吕宋王城,其实在大唐四边有许多同样的存在。
  具体上,可能按得势程度,或所封藩地方的富裕情况,而又有调整,比如吕宋王城其实就是要高于正常标准,是按东宫标准建的,甚至有些用料上可能还更足,圈地更大。
  而有些地方比较穷,朝廷也不愿意多贴钱,于是可能砖墙就成了夯土墙,宫殿的材料可能也有所减配,甚至城池大小都可能缩小一些。
  有些可能更仅是修了个大的框架,城墙、宫殿等建好后,剩下的门窗家具,甚至是地砖假山树木这些,就得藩王自己添置装修了。
  吕宋王宫在陈令孜看来,比洛阳东宫要大,城墙不仅城门是砖砌的,其余城墙段也都是包砖,护城河都更宽,更别说那高大的箭楼,城门楼了。
  广场铺着砖,殿顶是青色琉璃瓦。
  细节之处,更显大气,用料也更讲究,宫城里的假山园林一草一木,也都非常精致。
  “朝廷已经开始跟大食等议和,中台的裴匡政为会盟大使……”陈令孜告诉秦琅,朝廷已经决定停止西征,跟昭武、吐火罗以及大食议和。
  秦琅剥着一只在青蟹,动作不疾不徐,甚至都不需要使用工具,就能把一只大青蟹的肉都给剔下来。
  他对于朝廷新改的官名觉得别扭的很。
  尚书省改成了中台,左仆射改成了左匡政。
  更别扭的还是中书省改成东台,结果中书令却是右相。大唐建立以来,一直都是以左为尊,而按古人的传统,左也是东,比如江左便称江东,陇右也叫陇西。
  中书省改成东台,那你中书令应当是左相啊。
  结果却非要叫右相,别扭不?
  然后还是以右相为尊,东台右相,怎么听怎么别扭,至于说把六部全改成司某部,然后每部下面的其它三司也都强迫性的改成某某司,凑成二十四司。
  比如说兵部好好的就给改成了司戎,然后兵部司改为司戎司,职方司改成了司城司,驾部司改成了司舆司,库部司改成司库司。
  六部二十四司原来的名字都挺不错,一目了然,现在一眼望去二十四个司某司,看的眼花缭乱,更加有些一头雾水。
  三省改成了东台西台中台,然后凤阁鸾台是转运司和枢密院?翰林院成了玉堂,御史台成了宪台,秘书省成了兰台,宣徽院成了麟台监。
  这谁联系的上。
  国子监改司成馆、少府监改内务府、太府寺改外务府、鸿胪寺改同文寺、大理寺改详刑寺……
  什么乱七八糟玩意啊,李曌改完就驾崩了。
  然后现在新皇即位,也没改回去,估计理由可能也是父死三年不改其道的意思了。
  甚至现在还又恢复了李胤时设立的宦官掌权,翰林院使、宣徽院使、枢密院使,甚至还又恢复了护军中尉,虽暂时只恢复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其它十军还没恢复。
  可这一步步,宦官确实是重又掌权,虽只是奉旨办事,但只要有了实权,就不可小视,尤其是这宦官们还是完全对标外朝的中枢各衙,军财政都有涉及,这早晚要出大问题的。
  李胤当年设立这些,让宦官掌权,是用自己的家奴来削宰相们的权,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皇权,他向来自负,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的住这些宦官家奴。
  而李曌临死前恢复这些,无疑是因为儿子太过年幼,皇后年轻,怕将来寡母孤儿被欺负,所以重新恢复内朝,让宦官家奴们来帮皇后出头露面,在外行走。
  想法初衷是好的,也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可问题是,权力的野兽放出牢笼后,将来想再关回去可就不容易了。
  现在皇帝才三岁,等到他能亲政,顺利的话也差不多得二十年了,经过二十年掌权,宦官们控制的内朝会稳固下来,到时他们岂会轻易的拱手让权?
  大唐后期宦官专政,甚至随意废立天子,弑杀天子,凭什么?
  就凭宦官控制内朝,甚至执掌了禁军,军政大权在握,这本属于天子的大权,完全可以压制外朝的宰相,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废立的能力。
  秦琅对于远在西域的战事不太关心,因为他知道不管是对于大唐还是对于大食来说,西域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有些鞭长莫及,尤其是中间还有吐火罗、昭武诸国夹在中间,双方想直接撸起袖子决战,都还有些早。
  大唐在天山南北还有西突厥人要收拾,而对刚结束内战不远的大食国来说,他们也必定还没有完全的结束内乱,甚至是在里海南岸的低地平原,还有许多小国家,这些曾经被萨珊帝国征服,然后授封的王公们,现在依然凭着南面的山脉之险,拒绝臣服大食。
  之前大食内战之前,就已经出兵多次,但几乎都无功而返。历史上,里海南岸的诸国,跟大食打了几十年,打打停停,直到波斯萨珊灭亡的七十多年后,里海南岸平原的诸王公们,才算最终都归附了大食。
  除了里海南岸,还有高原东南地区的锡斯坦、卑路支斯坦地区的那些偏僻山地部落的酋长们,也还没臣服于大食。
  之前波斯皇帝东逃,就曾经跑到卑路支的山地去,想要以此为抵抗据点,结果最后那些山地部落酋长们却联合起来把皇帝干跑了。
  他们向来桀骜不驯,非常不满波斯皇帝在他们的地盘上各种加征税赋,然后还要征他们的青壮男丁去打仗,偏偏还很无能的打不赢。
  酋长们赶跑皇帝后,也不理睬大食人的招安,他们继续抱团跟大食人干,反正想从他们那里征税没门,想拉壮丁更不可能。
  他们要联合自治。
  先前大唐控制着呼罗珊地区的时候,曾经去招抚过这些人,这些人也一样不理会大唐的招安,反正他们谁也不想拜,就想自己当老大。
  可以说,正是有这样的有利条件,大食现在其实没有什么能力东进北上扩张,他们连波斯高原南北两块地区都还没搞定呢。
  只是之前李胤作死,搞的整个西域都反唐,让大食人觉得机会来临,尤其是西突厥人主动找上门,邀请他们东进北上一起对抗大唐时,他们当然也不愿意错过这机会。
  只是战争并不顺利。
  大食人征召了许多兵马,耗费了许多钱粮,跑去河中打仗,结果锡斯坦的唐军据点疾陵城一直没攻下,呼罗珊北部的木鹿镇也久攻不得。
  更别说大宛、碎叶了。
  最后在怛罗斯是骑虎难下。
  结果随着大唐出奇不意的翻越雪山进入大宛盆地,解了大宛军镇之围,还顺势一波把拔汗那国给灭了,彻底的占据了富饶而又有天险的大宛盆地后,粟特各国的菊花就暴露在大宛唐军的攻击范围内。
  而怛罗斯的大食军也面临着被南北夹击的风险。
  等到唐军又出一支奇兵,翻越昆仑、葱岭,连灭了那雪山高原上的勃律等诸国,沿着冰川河谷都探头到吐火罗边缘,这下仗就更难打了。
  这个时候大唐主动提出要议和休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