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4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4/1505

  秦伦抓起一瓶好酒跟上,“六叔不介意带上我一起喝酒看舞吧。”
  秦珪看了他的那瓶酒,“这酒不错,一会你做东。”
  ……
  朝会之后,宰执们留下来与皇帝紫宸殿议事。
  “臣枢密副使秦伦,请致仕!”
  会议还没开始,结果秦伦从袖中摸出一本辞呈递了上去。
  年轻的皇帝李昊一脸莫名其妙。
  中书令狄仁杰也很意外,侍中裴炎望向右仆射秦孝忠,眼神中带着询问。
  “辅国卫王这是何意?”
  秦伦一脸平淡的对皇帝和一众宰执们说明辞职原因,说是近来身体十分不适,经过检查后发现心脏出了问题,必须得静心休养,无力再担任职事,故此向天子请辞。
  “臣父在吕宋听闻臣的病况后,也来信劝臣辞职回吕宋休养身体。”
  抬出秦琅后,皇帝果然表情略变。
  秦伦则又顺势再递上了一道奏章,却是秦琅给皇帝的。
  这道秦章是秦伦同意辞职后,秦珪转给他的,如果昨天秦伦不肯辞职,那秦珪给他的就是秦琅的另一封信了。
  皇帝从内侍手中接过,仔细的观看。
  秦琅给皇帝李昊写信,简便说明了下秦伦的病况,然后希望皇帝能够恩准秦伦辞职回吕宋安心休养身体。
  李昊放下信,慰问起秦伦病情。
  最后,出口挽留。
  但宰执们都明白,这不过是例行挽留,给大臣的一点体面,接下来秦伦会再上辞呈,三次之后皇帝就会接下,然后肯定会给秦伦一些虚衔致仕。
  三天之后。
  皇帝接受了枢密副使秦伦的辞呈。
  临走前,皇帝倒也给这位皇后祖父很大的体面,特赐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致仕,不仅保留全份俸禄,每月还特供给一万贯。
  因为秦伦的突然致仕离洛,皇帝本来还提议要让滇越节度使秦彦道或朝鲜道节度使秦侠升任枢密副使。
  不过这份提议被狄仁杰、裴炎和秦孝忠以及李敬玄几位宰执劝停。
  秦伦的长子,皇帝的岳父广宁王秦适,皇帝原要升他为中书侍郎,也被宰执们劝住,秦适自己也表示要回吕宋服侍父亲疾病辞职。
  最后皇帝授予秦适武安府尹一职,说是让他去武安任职,也方便经常回吕宋探望照顾秦伦和秦琅。
  武安府原是武安都督府,秦琅是世封武安都督,后来内地撤都督府,一些大城要州改设为府,秦琅便让儿子秦俞做了世封武安府牧,而府尹少尹则如之前的长史和司马一样,是朝廷派授官员任职,实际主持武安事务。
  现在皇帝让秦适去做秦家这世封地的府尹,也算是格外关照。
  枢密院新添了一位副使,程政,原辽东节度使,他是程处亮与清河公主之子,是程咬金的孙子,程处默的侄子。
  虽然是程家人,但程政娶的却恰是秦琅的女儿。程处亮妻子清河公主和秦琅正妻太平公主那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所以这门亲事也算是亲上加亲。
  如今秦伦辞相,枢密院新进一位执政,仍是军功集团的,而且也还是秦家的亲戚,是秦琅的女婿。
  走了个儿子,来了个女婿,不得不说,这也确实向外面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们传达了一个信息,这次中枢的调整,其实没有什么意外。
  绝大多数的人,都相信秦伦是因病致仕。
  就连皇帝,也并不疑。
  皇帝的北门学士们也对此进行过一翻推测,但都没找到足够的证据,说明秦伦辞相的真正原因。
  毕竟谁能想到,真相竟然是秦琅觉得儿子野心过大能力却不足,担心他将来把握不住,所以直接以开除出家族的威胁让他回南洋呢。
  正常情况下,谁会想到那去?
  毕竟秦伦仕途正佳,再过个十年,说不定就能成为枢密使或是侍中甚至是中书令,这个时候让秦伦辞相,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的。别说他们不知道这种内情,就算有人告诉他们了,他们也不会相信的。
  谁家不想出个宰相?
  谁家还怕出个首相?
  有半点机会,各个家族都会举家族之力助其上位的,可偏偏吕宋秦家,却要把有这机会的秦伦召回。
第1473章
武安太平
  长安二年,冬,腊月。
  安南道,武安府,太平港。
  秦家卫堡里已经呆了一个多月的秦伦有些烦躁,却只能呆在卫堡继续等候吕宋旧金山的回复。
  离洛南下,本来他打算从广州直接东航旧金山,结果却收到吕宋驻广州办事处的官员转达的父亲口信。
  让他先不必去吕宋,先去武安太平。
  秦伦心怀忐忑,不安违抗父命,只好从广州港南下去了武安太平,然后一呆就是一个多月,没了音信。
  眼看着就要过年了,可没有父亲的允许,秦伦和儿孙们都不敢东归吕宋。
  此时呆在太平港,秦伦的身份也很尴尬。
  他以养病为由在洛阳辞相南归,却被秦琅拒绝他回吕宋,只能先在武安府落脚。现在秦琅已经收回了之前赐封给他的南赡封地,连他所有儿孙们的那份也都收回了。
  所以现在秦伦这位致仕宰相,无官无职,虽有爵位,但朝廷的那个辅国卫王的爵位,却没有封地,只有些食邑田地。
  朝廷早年曾把给秦琅的武安府世封,推恩分封给他的七子,一子分封一州,而那时是秦琅的七个庶长子授封,连嫡长子秦俞都还没出生,更别说二十一郎的秦伦了。
  所以现在武安府的世封府牧是秦琅,府下七州,世封刺史是秦俊为首的七庶子。
  秦伦在武安,顶多算是个客。
  事实上,太平港的秦家人,确实也是把秦伦当个客人的,很礼貌小心,却又保持着足够的距离。
  世封武安府牧秦俞和世封的武安州等七州刺史,都不在这,这里都只是他们派来的管事们在打理封地。
  武安毕竟只是内世封,多年下来,秦家在这虽影响力很强,但实际的行政司法军事税赋等都是由朝廷委派的官员控制着,秦家也只负有一定的监察权,以及那份实实在在的三分之一的世封税赋收益罢了。
  再便是秦琅的三万户实封食邑,也都是划在武安,以往每年再分到九万课丁的三分之上上缴税赋,不过自两税革新后,这种爵位实封食邑也变了,毕竟如今是以地税和户税为主,不再是如过去那般按丁征税,所以一户三丁还是两丁甚至多少户其实没多少太大意义,如今的实封采邑,实际上只是封侯分享所封户的户税三分之一。
  在这种新法下,户无主客,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所以过去所谓的食邑封户,有权要势的就优选丁多的户,比如有些公主得宠,皇帝就特意广选那些一户七丁的,一些宠臣,也都要选三丁以上的户,而如果只是一般的,可能就一二丁一户,甚至一户一丁。
  所以同样封三百户五百户,实际上收益却可能相差六七倍之多。
  但到税改后,食邑户数不按丁按户等来,朝廷甚至细化了这里面的规则漏洞。比如说实封一户,取第七等下上户的户税标准一千钱。
  秦琅实封两万户,则是一年两万贯的三分之一,七千贯不到。
  如果仅有百户之实封,那一年其实也就是三十多贯。
  因为收益下降比较厉害,后来又几经调整,最后改成直接按食封户数折钱,每户一月折钱350钱,随俸禄一起发,甚至都不需要再由封侯派人协助官方征收这笔食邑收入。
  所以到如今,所谓实封食邑,其实已经跟封在哪没有实际关联了,除非是世封,才会跟封地有关,其它的实封食邑,所封之地只是挂个名而已。
  百户真封,那一月就是三十五贯,一年就是四百二十贯。
  比之过去,实际上收益提升了十多倍,当然,这只是相比税改后提升这么多,实际税改前实封收益也还不错。
  不过如今朝廷非重大军功,一般也不给实封,多是虚封散爵,散爵没有食邑收入,只有一笔爵赏钱,但不多。
  而那些重臣宠臣等,往往又都是封的内外世封,直接给块地,也不用给食邑真封。
  因此近些年,能得实封食邑的很少。
  如秦琅这种实封两万户的,那就跟他是六朝元老一样唯一,实封功臣比世封的还少,也基本上都是在千八百户以下。
  秦琅两万户真封,那就是八万四千贯,但相比起皇帝特批给秦琅的每月三万贯,一年三十六万贯的津贴,反而不算什么了。
  秦伦做为辅国卫王,本来是有世封的,就是世封南赡国王,也有真封,真封千户,一年是四千二百贯钱。
  他退休了,可还能领全份的俸禄,跟当宰相时是一样的,连兼的大学士的贴职钱等也都还有,另外皇帝还给他特赐每月一万贯的辅国卫王的特赐。
  所以秦伦倒是不缺钱。
  可问题是,现在呆在太平港,不上不下的,难受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4/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