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9/1505

  楚王李宽一早起来还没吃过,刚才站了一个时辰,早饿了,实在有些忍不住,“要不试试?也许只是不好看却好吃呢。”
  拿起勺子挖起一团糊糊,犹豫了几下,还是送入嘴中,结果咂巴咂巴,不由皱眉。
  “真难吃。”
  这是最普通版的油茶,实际上是救灾用的,在面粉、小米粉、大豆粉之外,还加入了高粱、糜子、稻子,这几样材料还全都是连壳一起碾并不过筛子的,正宗的十足五谷杂粮,什么坚果啊细盐啊,都没有,只有粗盐,牛骨髓油、羊尾油这些好油也没,用的是猪油。
  因此最后炒出来的油茶,确实很粗糙,要是冲搅的干点,那这糊糊还真有点拉嗓子难以下咽。对于灾民或普通百姓来说,在先前粮价大涨的情况下,能有这个实打实的五谷粮食吃,甚至还掺了盐在里面,那就是极好的了,还管他好不好吃,再不好吃,难道不比树皮草根要好吃,不比观音土吃了胀肚好?
  李泰拿手指挖了一点点放入嘴中舔了几下,不由的感觉恶心,差点吐了。
  这时李存孝手上戴了个红色袖章过来。
  李泰瞧见袖章上写了值日生三个字,“何事?”
  “食堂规定,不得浪费粮食,必须光碗行动,每个人打的餐必须吃完。”
  李泰看着碗里的这玩意,恼怒的冲着李存孝道,“你是谁家的?报出你阿爷名字来。”
  李存孝道,“馆主不让学生们在馆里打父祖家族旗号。”
  “现在孤问你,你回答就是。”
  李存孝便答道,“我阿爷就是秦馆主。”
  李泰一愣。
  承乾几个也都愣了。
  “秦琅还有你这么大的儿子?”
  “我是阿爷义子。”
  ……
  一刻钟后,秦琅和李纲都吃完了一碗油茶,李纲甚至还去打了半碗,这次特意冲稀了点,并且在喝完一小碗青粉汤后,又来了小碗鱼粉汤。
  尝完后,还跟秦琅说,这鱼骨粉汤其实还不错。青粉汤甚至能当茶叶喝了。
  等送走老学士,秦琅巡视餐厅,发现教职工们也吃的愁眉苦脸的,而学生们更是基本上没动几下筷子。
  “三刻钟内必须用餐完毕,剩餐浪费的,罚打扫茅厕,中午留着你们继续吃。今天光碗不剩的,中午可享用正常的午餐。”
  秦琅话一出,哀声一片。
  可有了早上的前车之鉴,连小胖子卫王李泰,也不敢再公然对抗秦琅了,于是一个个只得对着那碗面糊糊捏着鼻子吞咽了。
  “值日生李存孝,你来负责检查每个人的餐具,若是碗中还有剩余,不许下桌。记下名字,罚扫茅厕。”
  这话一出,李泰赶紧把碗端起来,闭着眼睛伸出舌把碗舔干净。
  看着这些家伙的模样,秦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孺子可教也。
  东宫,丽正殿。
  李世民结束议事,回到后殿,他招来殿中少监王闿,向他打听崇贤馆今日的情况。
  等听完,李世民面色有些难看。
  “秦琅让太子他们吃的油茶和料粉,你可有带来?”
  “臣要了几份过来。”
  “拿上来,朕也要试试。”
  结果等王闿把炒面和料粉冲开后,李世民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简直是难以下咽啊。
  “这个秦怀良,简直是乱弹琴!”
  赶到的皇后长孙氏在试吃过后,又详细询问了配料后,反倒是赞扬有加,“陛下,臣妾倒以为怀良做的没错,崇贤馆这第一课啊,还上的真是极好,先立规矩,再让他们体验下疾苦,忆甚远思甜,陛下选三郎做崇贤馆学士,真没选错人呢。”
  “可这玩意也太难吃了。”
  “臣妾听闻,之前突厥兵临渭水,长安城下聚集大量灾民,秦家这油茶料粉可是深受灾民喜欢,救济了许多灾民呢。”
  “是吗?那朕再试试!”李民民听了,硬着头皮继续试吃,可吃了两口,还是觉得难以下咽。
  倒是长孙皇后,端着碗油茶,倒是品的津津有味的样子。
第161章
试玉要烧三日满
  好不容易熬到了中午,又到午餐时间,承乾他们却有些畏惧食堂了,李泰打报告说肠胃不适,午餐不想吃。
  结果秦琅叫来馆内的医生给他一番检查,得出并无不适之处,于是被秦琅直接拎出教室,强令到食堂排队打饭用餐。
  原本以为中午又是那难以下咽的玩意儿,谁知中午换餐了。
  小米粥、蒸饼,藠头炒鸡蛋,水煮羊肉,一个菘菜汤。
  很简单的几样饭菜,任学生自选,但对于早上经历了一顿难忘黑料理的他们来说,这平时极普通的饭菜,现在却简直跟珍肴一样啊。
  “水煮羊肉,我要水煮羊肉!”刚才还说肚子痛吃不下的李泰,这会却精神焕发,指着那桶水煮羊肉大叫不止。
  同样胖胖的厨子看到小胖子李泰,好感油然而生,勺子一舀便挖了满满一勺,几乎全是羊肉,还没什么骨头。
  “再来点。”
  “殿下,秦馆主说每人只能打一勺先吃,若是不够,吃完可再添。”
  大口喝粥,大口吃白面馒头,大口吃水煮羊肉,食堂里没有人说话,但进食的声音却很响亮,早上那餐吃的还不如没吃,每个人都觉得胃受了委屈,这会正奋力补偿呢。
  褚遂良啃着一块羊骨,都快泪流满面了。
  李纲喝着小米粥,就着藠头炒鸡子,吃相优雅。
  “三郎,你对于馆里的课程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吗?”李纲问,今天一上午,秦琅并没有让直学士们开始正式教课,第一堂课是班会课,让学生们自我介绍,和展示才艺。然后第二堂课则是分班,排座位,不是按家族父亲的地位,而是按学生的身高。
  崇贤馆原定的课程表,秦琅看过,李世民钦定的,其实就是九经和六艺,九经便是朝廷科举考试时定下的儒家九本经典,前朝炀帝杨广时以明经科取士,定下九本儒家经书为考试书,唐承隋制,依然不变。
  这九经便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易经》《书》《诗经》,合称九经。
  六艺则是出自周礼,君子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一直以来,古代贵族子弟受的教育其实大抵如此,以习儒经为主,并习练一些技艺。比如眼下大唐最高学府,国子监,下面就有好几个学院,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还有算学、书学、律学,则是更加高级的专科,培养一些精通算数、法律、文字方面的人才。
  而数百年来的那些士族门阀,长盛不衰一大重要原因,是他们有着强大的家学,比如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他们的家学其实也主要是儒经,每家都会擅长儒家各经中的一两门,是其中专家级的成就,并代代相传,轻易不外传,并往往形成了经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学派分枝。
  李纲发现秦琅似乎另有打算。
  “李老,我接到陛下授任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崇贤馆设立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是教授太子学业。”
  “教授学业,看似简单,却绝非易事啊。仅仅九经六礼,我以为不够。”
  儒家经典多之又多,自然不止九经,其实历代尊崇的经学也是一直变化的,比如宋朝开始,四书五经的地位不断升高,但在隋唐之时,四书却还没有进入顶级经学之列。
  另一方面,隋唐时的九经,跟宋明时代的经学,就算同是易经诗经,其实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经,不仅要学原经,还要学各时期圣人大贤们的解读注释版本。千百年的流传,导致各时代的经书原本都不一样,更别说各种注释版本层出不穷,释意完全不同了。
  当然,对秦琅来说,这其实都是旁枝细节,在他看来,现在的这九经,其实就是类似于哲学啊历史啊文学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儒家常讲的经、道,儒家向来是重道轻术的,讲思想讲道理讲境界,就是不讲技术不讲科学。
  承乾才八岁,之前已经开过蒙了,但现在算是正式进学,要开始习经。
  秦琅却觉得,未来的皇太子,一来就研究经书,并不是很合适。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学,只是说得慢慢来,比如开始先学点九经节选啊是可以的,但不能专注于此,你得再学些其它的。
  毕竟太子可是未来国君,又不是要成为一个经学专家。
  后世小学都讲究素质教育了。
  秦琅也不知道该教些什么,但也认为应当教孩子们的是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年纪小的时候,就应当教杂一些,不能一来就搞专科研究。
  不管是九经也好,还是四书五经,没必要深究硬学,就好比秦琅后世时反对什么小学奥数之类的一样。
  “我觉得九经的课程安排过多,六艺的安排过少,另外九经六艺之外,我觉得应当再添加一些课程。”
  李纲倒没为年轻人的大胆想法而惊讶,似乎这位小秦学士做什么,他都已经不会奇怪了。
  “那你觉得应当增加一些什么课程呢?”
  “暂时没想好,但我觉得若是能增加一门实践课不错。我认为,不能只是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应当有多样化的实践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操作、服务、劳动等等,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亲历和体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