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1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1505

  雪崩的时候,不会有一片雪花是清白的。同样的,也不会有一片雪花勇闯天涯,全他玛的都是有罪的。
  民以食为天。
  饥荒即将来临,现在第一要务,就是把粮食控制在朝廷的手里,否则这有限的粮食并不能合理的分给百姓。
  有人会依然山珍海味的浪费,有人则会土都吃不上。
  大唐的粮仓有很多,京师长安有太仓也还有正仓,并有义仓和转运仓等,甚至在前朝时还有常平仓等。
  太仓里的粮食,因为是供给京师皇宫和百官的,所以来源是各州县正仓里收的上好粮食。
  正仓则是存的租子,也就是全国各地课丁们纳的田租,一丁两石,这个租缴入州县正仓,再通过设于一些水陆要冲的转运仓,运入长安,或是一些重要大州的仓城之中存储。
  比如洛阳的含嘉仓,能储粮千万石,便是一座巨大的中转仓。
  此外各地还有义仓,最早是让百姓们自己在收获后存入,以备凶年救饥荒的,这种原本是属于民间百姓自己管理的救灾仓。
  在隋朝时,朝廷还设立过常平仓,用以调济粮价,丰年粮价低时买入存储,灾年之时再平价粜出。
  另外军队里还有军仓,特别是在一些边地军屯区,会有自己的军仓。
  太仓是归司农寺太仓署管理,而正仓归各级官府管理,义仓原本是民间自己管理,现在灾情当前,朝廷已经下令,由官府接管义仓了。
  而眼下,整个京畿地区,不管是什么仓,统一都归镇抚司接管,只要涉及粮食,就都是由镇抚司直接处置。
  镇抚司现在对于粮食有优先处置权。
  而镇抚司本身就有超然的司法权,所以秦琅对于太仓的这些老鼠们,便有了极大的处置权,根本不需要跟户部、司农寺、大理寺等部门扯皮,直接封仓、查账,抓人。
  “现在看来,情况比我们之前预料的还要恶劣,连太仓的粮都亏空如此严重,其它仓里的粮食,只怕也会比账上难看的多,我们的粮食会比预期的少。”
  从门下省过来的马周,一脸的忧伤,他现在是李世民的机要秘书,对于太仓的真实情况十分担忧。
  “早点捅破这些脓包也好,这样才心理有数。”秦琅道。
  “三郎你有什么打算?”马周问。
  “能有什么打算,只能是逆流而上了,先把这烂摊子接下手,搞清楚实情吧,然后,就是如何配给了。把这有限的粮食,最大限度的供应给长安百姓。”
  “可粮少人多,终究还是不够!”
  马周说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饥荒归根到底还是粮食供应不足,打击这些仓鼠、奸商们,只能说有所缓解,但粮食终究只有那么多,依然还是会不足。
  剩下的这个缺口如何填补,这才是最关键之处。
  秦琅给出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一是朝廷颁诏输粟授勋、阶,就是用官阶来刺激那些商人豪强们,让他们运粮入关。
  然后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重开常平仓。
  “我拟计划重建常平仓,鼓励各地的商人,运粮入关中,以市价收购。”
  “市价收购?”马周有些疑惑,“之前镇抚司发出的命令,不是已经禁止关中粮商私下交易了吗?”
  “一码归一码而已。”
  之前秦琅确实发出了禁止粮商交易的命令,这主要是为了把粮食全都控制在官府手里,避免粮商们囤积居奇,使的百姓买不到、买不起,这条命令,主要就是针对关中的粮商的。
  而现在新的这条,则是针对关外的商人们。
  这种时期,如果只是一味的闭籴,也就是说禁止商人们涨价,那就会导致外地的粮食不会运入关中。因为商人们逐利,不赚钱谁来?
  可如果不管制,那么先前的那条命令其实也就无效,结果还是回到从前。
  “所以说我要重开常平仓,由朝廷拿出钱绢来,随行就市,以市价购买关外运来之粮,不管什么价,官府鼓励他们运粮来,把粮食吃下。”
  禁市是禁商人百姓私下交易,所有关中粮食交易只能与朝廷官府交易。
  马周是个聪明人,马上品出了其中的关键之处。
  常平仓的作用,便是平抑粮价的。而现在秦琅以高价收粮,然后再平价卖给百姓,一来把这粮牢牢控制在官府手里,二来避免关中粮食价格混乱,节节高涨,百姓有粮却买不起吃不上的问题。
  商人们想趁机赚钱,让他赚,现在这种时候要粮救命重要,所以不能简单的以行政手段来干涉市场,否则商人们没有积极性,不会愿意运粮入关。
  由官府开常平仓买粮,实际上就是要由朝廷来承担这次高价粮的后果。
  这样做朝廷会要损失许多真金白银,但百姓是能得到真正实惠的,更有利于如此乱局下的管理,和更优化的粮食统筹分配。
  “老马啊,你现在是陛下身边的红人,还请你一定要替我跟陛下好好解释一下此举的深意。关中离不开关外的粮食,可又不能任他们在关中肆意涨价售粮让百姓买不起,所以只能朝廷来负担了。但我相信,出点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也是值得的。”
  马周点了点头,他也没想到,秦琅会提出这样一种古人都没做过的法子来救灾。
  古人救灾对于粮食管控一般就两种做法,要么全面管制,比如禁籴,比如禁止涨价等,或者干脆就全部不管,任粮价自由涨跌。
  可不论哪一种,其实都还是有些不足。
  “你们能够控制的住吗?”马周问秦琅,现在秦琅要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听起来不错,但也更考验能力。
  “只能硬头皮上了,长安城连同周边二十余县,近百万人口啊,总不能看着大家都饿肚子,不能等到大家易子而食的那幕出现吧。”
  清查太仓之后,镇抚司又继续清理其它各仓。
  与此同时,对那些仓鼠加紧审问,并直接先抄没他们的家宅,从中也抄出了许多粮食,另外还牵连出许多粮商粮铺,甚至牵扯到地下黑市的粮食交易,镇抚司雷霆出击,查抄了许多粮食。
  紧接着,秦琅开始派人挨街挨坊的上门盘查,清查各户人口数量、家中存粮情况等,发给他们粮票。
  镇抚司按照家庭户籍人口情况,给粮票,按老少不等给粮票数目。凭着这粮票,可到镇抚司控制管理的售粮点凭票买粮,一次可最多买一家七天的口粮,价格则维持在先前的斗米二百钱,比封粮店前的价格还要低上不少。
  “买粮除了要钱,还要粮票?”
  李世民听完马周的禀报后,陷入沉思。
  “你说这法子如何?”他问。
  马周直言,“臣以为此法确实不错,比较强效有力,避免有人囤粮,可以让长安的粮食供给最大化,缓解灾情。”
第187章
劫富济贫
  雍州府不良人们挨家挨户的上门通知长安百姓,告诉他们镇抚司的新令,封闭三天的粮铺,也终于可以再次买粮了。
  杨二毛急忙叫妻子去拿口袋,“多拿点钱来,今天粮价肯定又大涨了。”
  “等一下,还得先给你们发粮票,没粮票你们去了有钱也买不到粮。”
  “粮票是啥?”
  不良人胖头道,“其实就是类似于户贴的。”
  有坊正还有县衙里的胥吏相陪,这次镇抚司亲自上门来给百姓发放粮票,根据各家在衙门里的户贴手实,按照上面登记的户籍人口,给粮票。
  这些粮票虽只是一张纸,但上面确实跟户贴一样,记录家中几口人、奴婢几个,以及老、丁、中、小、黄、女等几口,然后根据镇抚司的居民粮食供给规定,定了相应的粮食数。
  比如说丁男一天的口粮就比妇女的口粮定的多,老人小孩子又比丁少。半大的中男中女,则比小孩多。
  “这是十天的口粮购买凭证,凭此证去往各坊门口新设的粮铺购粮,记住,凭票购粮,粮票是记名的,不得出售、转借等,所购之粮也不得出售,违者重罚。”
  杨二毛按镇抚司士兵的话,在本子上按上自己的手印,然后领取了自家的粮票,他不识字,一名县吏告诉他上面是粟谷多少斤、小麦多少斤,甚至还有大豆多少。
  五谷搭配,粗细兼有。
  甚至户贴上也注明了价格,粳米一斗是二百钱的价格,粟价格略低,总的来说,比前几天粮市便宜不少,比黑市的更是便宜。
  千恩万谢过后,杨二毛珍重的把那张粮票放入怀里,虽然说这张粮票别人捡去也没用,但万一自己掉了可就买不到粮了,就算补办也会非常麻烦的。
  赶紧叫来了婆娘,两人提着袋子便往坊门走。
  一路上,见到街坊邻居们也都提着袋子拿着筐的出来,都是去买粮的。
  有些人则还有些怀疑,之前东西市粮价日日飞涨,排队还总是买不到,这次能买到吗?
  到了坊门口,只见原来的街铺旁边,居然新建了一座屋子,旁边有镇抚司的士兵看守,里面有堆积的粮食。
  “排队排队,先来后到,都排队。”
  杨二看着那镇抚司士兵手里明晃晃的刀枪,倒也没敢造次,和其它人一起老实的排队,排了不算久,总算到了自己。
  递上了粮票,然后由坊正和几名坊中耄耋老人做保确认身份,再把钱交上,终于领到了自己粮票上的粮食。
  看着那粟米、小麦、大豆等,杨二毛还有些不敢相信,几天买不到粮,他都已经在考虑是否要出京逃难了,没想到今天有了这粮票后,真的就领上了。
  按上手印,确认领取。
  “记住这是你们一家十天的口粮,节省一点用,不得倒卖转售,否则取消购粮资格!”
  杨二毛满脸笑容的点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