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2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7/1505

  提起笔,蘸上墨,小胖子一笔一划很认真的开始答卷,不出半个时辰,试卷已经答完,放下笔再检查一遍,很满意,卷面也十分整洁,没有涂改错字。他左右张望了下,发现同学们都还在那继续做卷,甚至有几个根本就是在那抓耳挠腮,一看就知道遇到不会的了。
  他看到新来的同桌李存义,傻子似的坐那,连笔都握的不对。
  “李泰同学,考试不要东张西望,就算不会的题,也不要想着偷看抄袭!”
  巡考的秦琅喝声道。
  李泰脸腾的红了。
  “我没偷看,我考完了。”
  “考完了就检查,检查完就交卷,不要影响别的同学!”
  李泰红着脸起身,把试卷上交,路过愁眉苦脸的房遗爱旁边,李泰见他连贴经都还空着好多题,于是故意把卷子往他那面展开。
  房遗爱眼睛一亮,正要瞪大眼睛去看,结果汉王李恪立即举手揭发。
  “学士,他们作弊!”
  秦琅瞪了李泰一眼,然后对房遗爱道,“你也要交卷吗?”
  房遗爱看着还有好多没答的卷子,可是又根本不会,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抄一下还被揭发,当即气的破罐子破摔,“嗯,学生也要交卷。”
  两人一前一后把卷子上交,秦琅扫了眼房遗爱大片空白的卷子,“出去!”
  房遗爱灰溜溜的跟着李泰后面出去。
  走出教室,房遗爱倒没忘记刚才卫王的仗义,“谢大王刚才帮忙。”
  小胖子倒是遗憾,“可惜让汉王举报了。”
  两人于是在那画圈圈骂李恪小人。
  考完经学,接着考史学。
  题目更加简单,主要就是考的左传等三传的内容,还只考他们已经教学过的部份,第一道题便是问,三皇五帝指的是谁。
  这种题目简直是送分,李泰又是头一个交卷,但房遗爱这样不好好学习的依然好多答不出来。
  连考三天。
  六学考完,然后便是礼乐射御,都是课堂外的考试,也十分简单。骑马、御车的考试,都只考些基本的操作,礼和乐也都是入门级的。
  这些学生们多数是贵族子弟,这些倒是都早有接触。
  整个考试下来,唯有新入学的插班手李存义,几乎是十科白卷,他什么也不会,甚至连字都不会写。
  国子监祭酒孔颍达和教授陆德明等被秦琅请来阅卷,秦琅直接从崇贤馆搬了一千贴纸,还有不少笔墨等文具过去,另外又备了些腊肉熏鸡,这种赤果果的礼物,孔颍达等无法拒绝。
  他们也都想来看看秦琅搞的崇贤馆期中联考是怎么回事,于是欣然收下礼物前来,当然,这绝对不是因为礼物才来的。
  每科一百多份卷子都已经糊过名了。
  国子监的老师们交叉阅卷,每张卷子要经过十名老师的阅读,各自打分,最后统计成绩,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总分平均,为最终成绩。
  “这十科科目很特别啊!”
  孔颍达惊呼。
  “感觉比朝廷科举的考试还要更全面些。”
  陆德明看了一遍卷子,“就是感觉内容有些简单,但出题也比较有讲究,挺适合崇贤馆这个年纪的学生们。”
  这么相比起来,人家崇贤馆的学生虽然个个才都是十岁以下,多数是六七岁的,可学的好像比国子监的要强啊。
  国子监是起码十三岁以上的学生,分为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算学、律学、书学等,各有专攻,可人家崇贤馆居然考的包括了他们所有六学,居然还要考六艺。
  哪怕这考的都是入门级的,但仅仅是经学这科里的主修四经选修五经的操作,就骚的很,远远超过他们啊。
  “听说这次崇贤馆期中考试都是秦学士的主意,了得!”
  “经学之外,还另设了史学和文学,我觉得这个分法有些意思!”孔颍达道,九经里本来就包括了三传和诗、书等,可秦琅依然还另设了史学与文学。
  “你看看这,中华上下三千年?想不到秦琅居然还给崇贤馆的学生们编了一本华夏简史,你看过这本书吗?”陆德明问。
  “没有,秦琅三字经外,又编了本书?”
  孔颍达也惊讶起来,在这个时代,读书人本身就少,能称为师的大儒名士更少,而其中能真正著书立说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华夏历史传承,靠的是史家之笔代代传承。
  写的好的史书更少。
  而秦琅居然自己编了一本史书做为崇贤馆学士们学习历史的书?
  虽然看介绍是本简史,跨度也大,记载了华夏三千年历史,但没点本事敢写?
  两人马上去找秦琅。
  “中华上下三千年?”秦琅听完他们的来意,“你说这个啊,这是我之前给学生们编的史学辅导课本,其实就是一本华夏简史,是通俗版本,以便适应崇贤馆的少儿学生们了解我华夏历史。
  这样的书当然比不得史记啊左传啊这种辉煌史书。
  “快拿来看看。”
  秦琅找来一本递给孔颍达,这还是手抄本,第一篇是盘古开天辟地,与其说是历史书,倒不如是本历史小故事书,把华夏重大的历史人物、事件,写成精简通俗的小故事,每个篇幅不长,但按照华夏文明的进程娓娓讲来,做为给小学生们的书当然是挺适合的。
  盘古开天辟地、黄帝大战蚩尤,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后面有武王伐纣,也有烽火戏诸侯,有齐恒公九合诸侯,也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有屈原沉江,有荆柯刺秦王,有鸿门宴,有楚汉相争,有刘秀再造汉室,有三国隆中对、火烧赤壁、诸葛七擒孟获,有匈奴人称汉帝,有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有陈后主亡国,有隋炀帝游江都,有隋朝三征高句丽,也有大唐平天下……
  一章一个小故事,很特别,很通俗,很适合做为历史启蒙课本,比起春秋左传史记这些史书,无疑这些书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
  “三郎,不知这本中华上下三千年,可否借给我国子监抄写珍藏,并让国子监生学习?”
  “当然可以,书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嘛。”秦琅倒是很大方。
第206章
金榜题名
  崇贤馆今日放榜。
  李世民都特意休朝一天,早早就前来崇贤馆了。
  另一位馆主李纲今天也来了,这位八十多岁的太子少保、詹事,崇贤馆学士拄着李世民赐给的龙头杖,精神挺好。
  “崇贤馆果然离不开三郎,你一回来,馆里的气氛都不一样,这些学生们都要精神的多。”
  李纲很不客气的当着褚遂良等一干直学士们称赞秦琅,褚遂良在那里很尴尬的笑着。
  或许是如今灾情得到了控制,所以李世民今天也很高兴。
  他正跟其它崇贤馆的学生家长们聊天,今天馆里学生家长们基本上都到齐了,此时也充分展示出崇贤馆学生们背景的强大。
  皇帝李世民有五个儿子在馆中读书,太子承乾楚王李宽汉王李恪卫王李泰燕王李佑。
  几位宰相参政们也都有儿子在馆中读书,如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
  一群大臣在那里夸赞说太子与诸王在这里表现出色,成绩好云云,都在那里说今天太子肯定要夺魁。
  李世民十分受用,抚着短须很高兴。
  一个期中考试而已,秦琅却非搞的跟朝廷科举大比一样,这完全就是从后世照搬来的,要知道后世里就算是幼儿园里,都要经常搞搞比赛什么的,家长们可不敢缺席。
  秦琅把这次期中考试的结果,也特意搞的十分隆重,邀请了所有学生的家长们前来参加。
  甚至还有金题题名,唱榜,颁奖等环节,要的就是个仪式感,这样既能增强学生们的荣誉感,当然也能增加崇贤馆和老师们的存在感。
  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当然是会有好处的。
  “现在,有请弘文馆学士、国子监祭酒,太子左庶子、经师大师孔学士,为我们金榜唱名!”
  今日放榜,秦琅特地让人在馆前南院,新筑一墙,高达丈余。
  数名崇贤馆的吏员,此时便将六张竖着的整张黄麻纸贴上榜墙。
  因纸为黄色,故名金榜。
  崇贤馆期中考试的考卷已经全都批阅完,所有考生的卷子现在都已经拆开糊名后总结在一起,每人试卷装入一个漆盒,盒上是考生的名字,总成绩,各科成绩。
  因为学生多达一百多个,所以这次秦琅的金榜上是只题名前三十六名,后面的七十多个不上榜,只在后面一起公布。
  这也是为了增强这张金榜的荣誉感。
  一名崇贤馆吏员,将一个漆盒举到孔颖达面前。
  孔颖达接过,然后宣布唱名。
  “崇贤馆生武德九年期中考试第三十六名,孙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