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1505

  这是不是有点太儿戏了?
  京兆少尹就不说了,兼职就兼职吧,毕竟都在长安。可是这胜州却是在关内道最东北啊,在梁师都控制的银州北面,也在颉利可汗控制的漠南汗庭的南面。
  东面隔一条黄河是河东朔州,西面是毛乌素沙漠戈壁,北面也是黄河,隔河是河套的前套地区。
  当然,在秦汉时代,其实从白于山以此到阴山以南的,整个地区,都是河套。
  但如今的胜州处境可是很尴尬的,东面是苑君璋控制的代北之地,南面是梁师都控制的银夏之地,正北是颉利可汗的汗庭,西北是郁射设占据的后套丰州地区。
  北东两面都是黄河为界,西面又是茫茫沙漠戈壁。
  正因如此,之前突厥几次南下,胜州都是直接失守。
  只是因为这地方太穷,所以突厥人每次借路经过,南下敲诈完大唐后,便也不留恋,直接撤走送还唐朝。
  但这地方实在太残破了。
  虽说也是个战略要点,但因为周边的形势,导致这其实是一块废地。
  要人口没人口,要经济没经济的,谁也不敢过去,去了没多久肯定就成突厥人的奴隶了。
  派到那地方去当官,那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上次突厥路过再次破城后,现在胜州已经好久没有派官员去了。
  连百姓都没,派官员也没啥意义。
  可现在皇帝把胜州也设为都督府,还让秦琅兼任胜州都督,秦琅感觉很扯淡。
第330章
京兆少尹
  原以为皇帝最近看他哪不顺眼,要把他踢出京去。
  结果中午廊下堂食的时候才搞明白,原来胜州现在真的已经名存实亡了,胜州本是隋朝时从河东云州割出黄河西岸的三个县设立的。
  早年隋朝强盛,突厥人耿直玩不过杨坚,突厥人整天自己窝里斗,杨坚就扶植了颉利可汗的老爹启民可汗,把他安置到阴山南的定襄一带游牧,为隋朝看门。
  启民可汗倒也尽心尽力十分忠心,这也让胜州还是比较安稳的。
  后来到杨广时,启民可汗也死了,他的儿子始毕可汗继位,继续统领突厥,虽说开始还表现的很忠心,杨广去巡边时,始毕可汗还亲自带邻牧民割草,为杨广割了一条几百里长的道路。
  但是杨广却看到了始毕可汗统领的突厥实力极强,各部臣服,于是后来便征发了许多民夫修北边长城。
  这也正说明杨广对始毕的不信任了,若是看门犬老实听话,又哪用的着加固门墙呢。
  当时杨广修的长城,主要便是在榆林段,不过这个榆林不是后世的米脂附近那个榆林,而是包头东面,呼和浩特南面黄河边的榆林,后世称为托克托的地方。
  当时征发百万民夫,修榆林长城,东面隔黄河,便是长城偏关寨,也就是河东内外长城西面的交接点。榆林长城联偏关,西南延伸,沿白于山往西,一直到灵州银川,实际上就是关内北面和河东代北的长城联结一体,形成了一道严密的北方防御线,目的就是防范突厥始毕可汗。
  榆林长城把胜州斜劈为两半,一个州一半在长城内一半在长城外。
  历史证明杨广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后来始毕确实翅膀硬就反了,还把他围在雁门关,差点将他生擒活捉,虽然他挺了过来,但没两年就在江都被弑杀了。
  总之,秦琅并不需要去胜州上任。
  因为现在大唐的胜州境内根本没有唐军也没有唐官,更没有大唐百姓子民,城池残破,百姓要么撤回关内,要么被掳掠为突厥人的奴,原来的少量田地也成了牧民的草场了。
  朝廷只是保留了胜州这个名字而已,胜州的州衙,现在设在长安城里。
  保留了这么个州衙,其实也是大唐自信认为过两年肯定能收复胜州。
  秦琅一听,这还好,总算不用跑胜州去吃沙子了。
  至于京兆少尹这个职务嘛,其实就是原来的雍州治中从事。
  雍州府长官雍州牧,可向来是亲王或大臣遥领而不实际任事,所以以副官别驾或治中任事,但之前连别驾也只是兼职,于是让原来的三把手治中主持,先前高士廉就是以治中从事代为主持雍州府事。
  现在皇帝改雍州府为京兆府,雍州牧改成了京兆牧,依然是由皇太子遥领。
  别驾则改成了京兆尹,治中改成了少尹。
  而全国其它州,别驾改为长史,治中改为司马。
  因此秦琅这个少尹其实相当于是司马,但京兆府特别,所以这次别驾改尹,其实就是正式确定京兆牧不实际管事这一点,京兆尹就成了正式的长官了。
  而治中也成为少尹。
  与其它州的长史司马是副官不同,京兆尹和少尹就是实实在在的主官,有实际职权的。
  李世民给京兆尹定的是正三品,少尹为从三品,本来宰相们认为京兆尹从三品,少尹正四品。可既然出任京兆尹的都是从一品阶的长孙无忌了,担任少尹的也是二品的秦琅,那就干脆抬高一级。
  “陛下为何让臣任这京兆少尹呢?”
  长孙无忌是京兆尹,总揽府事,而秦琅做为少尹,是通判列曹。普通州司马没什么权,但京兆少尹却是实权官职。
  说白了长孙无忌出任首都市长,秦琅是副市长。
  “自今以后,京兆府事务,皆须上呈东宫承乾,若有不对者,承乾可驳回……”
  秦琅听完皇帝的话,若有所思,看来李世民这是有意想要开始实练承乾了,让承乾这个遥领京兆府的皇太子,也开始对京兆府的事务参与管理。
  以后京兆府的事务,由京兆尹长孙无忌和少尹秦琅处理,但这些事务的处理结果要做个备份呈交承乾观看学习,甚至若是承乾觉得处置不对的地方,还有发回重审的权力,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京兆牧了。
  尤其是京兆府审理的诉讼案件,若是诉讼者对判决不满的,还可以直接向东宫上诉,让承乾终审判决。
  其实秦琅很想说李世民有点着急了。
  承乾才九岁啊,九岁的孩子别说翅膀没硬,鸡鸡也没硬啊,这么小的孩子能懂啥,现在就开始让他参与这些实际政务,那不是心急是什么。
  这到最后,还不是要由其它东宫官来代劳。
  按照大唐衙门的四等官制,长官、通判官、判官、主典,秦琅在京兆府其实就是个通判官,比如京兆府审理案件,凡有案件,京兆府的法曹府史承办案件的审查和受理。
  有人要告状、打官司,只要是在京兆府受理范围内的,则先由法曹府史负责受理,并进行初步审查,检查诉状内容和案件事实,无失则把案件移送判官鞫问,这个判官就是京兆府法曹参军事。
  法曹参军事会根据诉状所告内容在进一步查清事实,并依法判断,将判断结果请示通判官京兆少尹参议和审核。
  京兆少尹进一步审议案件是否清楚,评议法律的适用是否正确,如果法曹参军事判断无误则呈请长官京兆尹决断。
  如果发现判断不当,则以法正之,重拟判并呈请长官决断。
  长官复议,如无失则决断,若有疑则亲审或责令相差承办审重审。
  而京兆府还有勾检官,由主簿和录事行使勾检职能。
  秦琅这个京兆少尹就是京兆府四等官制里的通判官,责掌通判列曹,不仅仅是司法诉讼案件里负责通判,在整个京兆府管理的事务上,他都是通判官。
  京兆府六曹是分管功法户仓兵等相关事务的,但相关事务办事最后都还是要到他这里来审核,他审核完再交由京兆尹最后审核。
  所以说唐朝官府机构运行,其实还是很严谨的,不仅有四等官制,主官通判官判官主典,还有专门的勾检官制,由主簿、录事负责勾检,录事负责勾,主簿是检。
  勾检是监管检查和审计勾稽。
  一个相当完整的办事流程。
  办事的时候,都要四级连署。四等官一级一级的签署,除了签名,还要签署意见和日期。
  比如秦琅做为京兆少尹,他在公文上就要签‘依判’,而判官是谘,主典为检请。
  事情办慢了和办错了,都有勾检官负责纠出,四等官都要负法律责任的,甚至是连带责任。
  按这套制度,京兆少尹绝对是个累人的差事。
  想如现在这样闲云野鹤不可能的,得天天去衙门办公,毕竟京兆府的事务,他都要在上面署名呢,光署名也不行,你还得认真审核啊,若是随便签名,出错了,可是得承担严重后果的。
  尤其若是判官出错,他这个通判官没发现并将之指出,报到主官那里被发现,那么他就要担首责。
  当崇贤馆学士多好啊,挂名的翰林学士承旨也非常潇洒啊,为何要让他做京兆少尹?
  京师这么复杂,这父母官可不好当啊。
  一想到整天得签名,还得负责,秦琅就很不高兴。
  廷议结束,大佬们都起身离开,秦琅请求留下单独奏对。
  这引的魏征马上扭头又开始喷秦琅,在魏征看来,臣子不应当私下与皇帝奏对,因为这可能夹带私货。就算是宰相,也起码得是在廷议上当众发表意见。
  你不能公开一套,背后一套,得大家相互监督。
  这种想法当然也是好的,免的有人进谗言嘛。
  可问题是,李世民都是那种能搞出密折制度的人了,他岂会放过私下奏对的机会?
  这种事,对他肯定是有好处的。
  秦琅留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