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5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1505

  “世封这事,有利有弊,就看如何取舍了,真正能做主的还是皇帝陛下。只要皇帝陛下觉得这制度从长远上对大唐有利,对皇唐李家有利,那么皇帝就会不顾劝谏的推行下去。”
  松州和武安州的就藩都引发了战事,但结果都还不错,所以就算有人以这种边境世封法会引来边地动荡甚至是引发战争来反对,可李世民这皇帝毕竟是个很有魄力的皇帝,就如他推行的许多新政,一开始一样有很多反对一样,但还是最终推行下去,并很成功。
  皇帝是自负的,平时表现的很虚心纳谏的样子,可很多涉及核心问题的事情,皇帝都其实是很坚持的。
  对于皇帝李世民来说,授封功臣以世封之地,其实就是利用这些能征善战会打仗的功臣们,却挤压周边蛮夷的地盘,同时稳固大唐的边境。相比起朝廷对蛮夷们威服之后,设置的羁縻州,功臣世封州能够更受朝廷控制,也更忠心于朝廷。
  可以用世封州做为边境上,与蛮夷们的一道缓冲。借用功臣们的能力,同时借用功臣们的财力人力去经营建设封地,带动边境上的发展。
  而从已经分封的两个真正的功臣世封地武安州和松州来看,确实也是在向皇帝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效果还是可以的。
  武安州收拾了许多俚僚蛮,宣威教化,也扩大的税收,增加了户籍人口。松州经此战后,更是把陷于羌人之手的松州收回,并将西面实力渐强且不服大唐的党项羌狠狠教训了一把。
  有这两个积极正面的典型在,只会更加增进皇帝坚持推行世封制的想法。
  虽然这两个世封州的实况,也会让不少功臣打退堂鼓,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把握能够在这种环境下,经营好封地的。更有许多功臣,不会跟秦琼这般能够淡然接受皇帝的旨意,愿意跑到穷乡僻壤去当土皇帝,而远离中原京师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你就不担心,最终因大臣反对,世封制取消吗?”
  “我个人认为,世封制是会推行下去的,就算万一真的取消,那也不怕,大不了只是改成享受实封食邑税赋而已,再说了。世封地取消了,可我现在占据的那些田地,开建的那些矿山,那些作坊,那些商路等,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啊,他们依然是我的,我占得了先机,就算不再是世封州了,可收益也依然还是能够保证。所以现在,我更应当加大投入,趁着近水楼台先得月。”
  秦琼见儿子想的这么长远,如此细致,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他对松州真没什么过多想法,完全就是来守边的。
  “阿爷啊,其实松州这地方啊,我觉得也不完全就是穷乡僻壤,这边资源还是不少的。尤其是现在细封部等归附后,松州越发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战略通道的作用了,这里开发开发一下,一样是条重要商道啊,我帮阿你你弄个边市商埠的开发计划书,再投点钱进去,相信未来前景还是不错的。”
  秦琼对这些不太感兴趣,但也不反对。
  “你有空的话,随你吧。”
  爷俩登上叠州城头,倚城远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大美河山!
第540章
过火
  雪峰下的叠州,诸路大军聚集。
  虽遣散了几万归附羌落,但叠州只是边境下州,城小人少,秦琅先前还烧火烧草,坚壁清野,此时数路大军聚集,粮草也是个大问题。
  牙城,秦琼主持召开军议。
  秦琼秦琅爷俩外,张士贵、苏定方、唐俭、郑元璹、刘刺史等几位外,梁建方、席君买、高侃、高甄生等大将也都在。
  “该退兵了。”秦琼开门见山。
  这是秦琅跟秦琼事先已经商量好的,仗打到这个份上,还算不错,见好就收。
  “俺觉得何不趁胜追击,如今咱们这也聚了两万多人马,何不杀入党项羌地,干到积石山去,把那不服我大唐的党项羌都给干趴下,将那桀骜不驯的拓跋赤辞给生擒回来,顺便,咱们还可以去吐谷浑转一圈,问问伏允老儿,何得如此狂妄?”说话的是席君买。
  战前只是益州双流折冲府的一个果毅都尉,那只是折冲郎将的副手而已,不过此次羌乱,他跟随秦琅军中,千里转战,担任先锋,倒是屡立战功,秦琅的那本军功薄上,席君买跳荡功就立了两个,先锋功立了三个,二等三等立了许多。
  这些军功若是兵部审核通过的话,积功都有可能要升上一个柱国之勋,虽说勋官只是荣衔,也没有职事,但想获得高勋是十分难得的。
  唐俭和郑元璹这两位国公都坐在那里不吭声,他们是白来了一趟,功劳都是这些武夫们的,这趟是来招降,结果啥也没赶上,现在这群武夫要撤要打,跟他们无关。
  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张士贵是在座中军方要员,他也是官宦世家出身,隋末之时,年轻气盛也在州中素有勇名威望的张公子也揭竿而起,拉起了队伍,很快掌控了虢州,这可是河南要地,处于关中河东河南三道之要冲。
  当时李密和王世充都想争夺他的加入,可最终张士贵却觉得这两人都不是能成事之人,反而后来主动上表归附了李渊。当时李渊正带着儿子李世民李建成起兵太原,杀向空虚的关中。
  张士贵的主动归附,让李渊喜出望外,封他为右光禄大夫,继续镇守虢州,牵制王世充和李密,他则继续攻入关中。
  待李渊称帝时,张士贵已经打着李渊的旗号攻掠了潼关已东的大片地盘,在当时,为李渊解决了进攻关中时的后顾之忧,李渊当时便赞张士贵为三国时之赵云,并授封张士贵为新野县公,随后西秦霸王兵指长安,李渊调张士贵随秦王李世民出征,这是他第一次归入李世民麾下,虽然这一次是浅水源大败,唐军八大总管被擒,但张士贵的表现让李世民看中。
  而在当时,秦琼还在李密麾下呢。
  只不过浅水原之败后,张士贵被调入建成麾下,直到后来中原大战时,张士贵才又转入了秦王府,只是那时秦琼已经成了李世民麾下第一大将,张士贵反而不如秦琼地位。中原大战后,论功,秦琼封翼国公,张士贵封虢国公。
  而到玄武门之变后,张士贵担任了左羽林大将军,并成为皇帝玄武门讲武堂的射术教官。
  这次平羌乱,秦琅是太子授任的西征主将,张士贵是副将。
  他倒没有如席君买他们一样的乐观。
  “没有粮草,大军连在叠州都呆不下去,又如何征讨党项?我建成司徒之意,可先班师撤兵。等准备好之后,再说。”
  秦琅也点头,“我们知道烧草对付党项人,党项人一样可以用这招对付我们,我们没有粮草就出兵,一旦深入敌境,而党项人烧草,那我们到时就进退不得,太过危险。”
  梁建方几员战将,倒是想继续打仗,难得打的这么痛快,还立这么多功劳,大唐如今已经一统天下,这样立大功的机会可不多了,没有战功,他们这些当年秦王府里的偏将们,就永远追不上张士贵这些军功新贵大佬们。
  但秦琼秦琅张士贵这三位大帅都说要退兵,他们也就只能应声。
  如何退兵倒也简单。
  叠州这里暂留几千人马驻守,守住羌水河谷通道,其余各路人马,则原路返回。
  ……
  叠州城下,羌水河傍。
  两万多人的唐军大营里,全军都在杀牛宰羊。
  马上就要班师了,秦琅很豪爽的下令,拔出牛羊宰杀犒赏全军,虽然唐俭提出应当把这些战利品带回去缴给朝廷,说现在朝廷也困难。
  但秦琅没有鸟他。
  朝廷困难没错,可弟兄们也辛苦了。
  那些瘦弱的牛羊骆驼全都给宰杀了,让兄弟们痛痛快快的吃一顿肉,管饱管够。
  每个人都是起码十斤的量,任吃。
  当然这顿也吃不了太多,秦琅的缴获还是不少的。
  那边将士们在杀牛宰羊不亦乐乎,这边秦琅则在跟一众参军们做最后的军功核对。秦琅手里拿着块金印,在参军们递过来的一份份军功表上盖章。
  “把我们辎重营里的攒的缴获,拿出来兑现军功赏赐。多余的,留下三成来,其余的全都分赏给将士们。”
  老刘刺史有些惊讶,“除去军功,剩下七成拿来分赏,可不少。”
  “那是大家应得的。这七成,拿出两成做为阵亡伤残将士们的抚恤吧,剩下五成,均分给弟兄们。”
  辎重营里,堆满了各咱战利品,有羌人劫掠来的金银、首饰、绢布,也有羌人自己携带的战马坐骑牛羊骆驼,也有他们抢劫的猪羊等牲畜。
  本来还有许多俘虏奴隶,现在俘虏大多送还了,被掳掠来的汉人百姓,将随军返回家乡,一些本来是羌人奴隶的,这次秦琅做主,一半就地安置到叠州,入籍分地,一半交给秦琼带去松州落户。
  所有的金银布帛和牛羊牲畜等战利品,全都已经标好了价。
  而所有将士们的军功,也都折算好了。
  上阵上获军功多少,中下上获多少,下阵下获多少,斩首一级多少,俘虏一员多少,缴获战马一匹多少,缴获牛羊多少,全都有个参照表,参军们忙碌多日,把这些全都计算出来。
  最终折算成钱,再把缴获的物资对应赏赐。
  剩下的,除去留着给皇帝的一成,给朝廷的两成都已经早折换成了金银珠宝等易带轻货外,其余的都全部要分给将士们。
  此次参战的共有几万人马,除去武士彟那倒霉的五千利州兵马外,其余的约有三万多,总共不到四万人马里,府兵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更多的都还是土团乡兵和志愿义勇,以及一些附庸的羌氐城傍、侧近等。
  不过秦琅发起赏来,倒是一视同仁,府兵们只是能够积功授勋、职而已。
  “这么多钱财全给兄弟们分了?”席君买笑问。
  “我知道先前我把那些羌人剥的干净,连破甲烂刀瘦马也没放过,好多人背地里说我秦琅贪财,我贪财不假,但也不会忘记弟兄们的功劳。先前我也颁下赏格,如今自当兑现,我不是那种言而无信之人。”
  当日,饱餐牛羊之后,秦琅召集营中兵马,宣布兑现军功赏赐,分发财物,众人个个兴高彩烈,欢呼不已。
  府兵和乡勇们都分了不少好东西,少的也分了几匹绢布一些钱,多的更是还分到了牛羊,也有人更分得了战马。
  就连那些协从做战的羌氐,这次也都分到了不少好东西。
  肩上扛着绢帛,腰里揣着钱银,手里还牵着牛羊,这感觉,真不要太好。
  整个大营乱成了一团,可大家都十分兴奋。
  “谢大将军赏!”
  “拿了赏赐,就赶紧回家找婆娘团聚去吧!”
  当天,一支支人马开始撤离叠州,沿羌水南下。
  秦琼也带着把利部、梁弥真两个附庸部落,以及自己的松州亲兵们离开,秦琅为他送行。
  “我做好善后,也去松州看爷去。”
  “是否需要多留点兵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