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6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8/1505

  “魏公,对外放开军售,不说其它,一年能为朝廷增加起码百万贯的税收,是税收,不是利润,利润是军器监的,仅说税收,能达百万贯,而且这个数字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多。”
  “至于你说不好的这个货币放开,仅海东四国开放,未来预计每年也能带来百万贯的收益。”
  魏征其它的听不懂,可一年百万贯收益,这个是相当清楚的。
  一百万贯,能干的事情太多了。
  全国三百多个州,一千多个县,州学县学加起来一千多座,不到两千座,一百万贯若拔给这些官学,一所学校能分到五十万钱。
  而一百万贯若是拿去搞水利工程,能修数条大江大河的堤坝,或是在边疆开上无数的水渠灌溉新垦的农田。
  就算拿来养兵,朝廷现在的北衙六军,一共三万多人的募兵禁卫,平均一人五十贯,若不算军械装备、训练开销等费用,仅供养军士也总共就两百万贯而已。
  经常跟皇帝喷口水讲大仁大义的魏征,自当了宰相后,对于钱的数字也很敏感了,一百万贯啊,确实值得去做了。
  卖军械一年税收若也能再收个一百万,又能解决许多事情了。
  手里有了钱,能办的事情太多了。
  君子不言利,可是现在贞观朝廷的宰相们,已经不讳言利了,因为要办事,就离不开钱,办大事,越需要钱。
  不能一味的从百姓身上盘剥,那就只能从其它方向弄钱。
  以前大家能想到的也就是工商税收了,而现在,大家想的更多的是发展外贸,拓宽丝绸之路,陆上海上草原上。
  种地只是基本盘,基本盘不变,还要给农夫们减负降租。
  那么朝廷所需要的钱,就只能从其它方向要。
  秦琅和戴胄代表的是开源派,也是对外贸易派,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较稳重的宰相们,如今也都是坚定的支持派。
  再添有个支持的皇帝,贞观宰相们,搂钱一个比一个厉害。
  承乾坐在上面听的似懂非懂,宰相们议论很高兴,没有谁过多在意这位年轻的监国太子,反正他其实就是个摆设,坐在这里替代皇帝押场的。
  看着时间差不多,承乾交待传餐,给宰相们准备午餐。
  这个时候,宰相们已经达成一致,对于秦琅出面与诸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都表示了通过,尤其是与海东四国的系列条约,都没有异议。
  至于秦琅搂草打兔子,对新罗国要求任那复国,对倭国要求加罗复立,对百济那要求耽罗国转附大唐,要求高句丽彻底退回辽河以东地区等等这些附加小条件,宰相们甚至都懒得过多讨论。
  任那诸国本就已经被新罗陆续吞并,有的都吞并了几十年了。而百济东面大岛耽罗国,原本叫州胡,最早是向新罗附属的,后来被倭国控制,再后来百济出兵夺取,如今向百济臣属。
  这本就是海东几国之间的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秦琅这个时候搞出这些东西来,也就是搅浑水的,目的可想而知,宰相们当然是站在秦琅这边立场上的,所以这种事情根本不用讨论就是完全支持的,毕竟国家利益嘛。
  “既然大家意见一致,那就由今日轮执政事堂笔的三郎草写决议,然后呈请监国太子过目,若太子无异议,便派人送往岐州行宫,呈奏圣人批示!”
  房玄龄发话,算是为今天的会议结束定调。
  政事堂现在七个宰相,一般政事都是政事堂会议上集体商议,原本都是由房玄龄这个首相主持,但现在李世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弄了一个新规定。
  政事堂设立了一支政事笔,七位宰相轮流执掌政事笔,轮值时就叫政事堂秉笔宰相,负责主持政事堂会议,总其纪录,并更直承旨。
  实际上,就是打破了原来尚书左仆射是首相这一天然首相的设置,改成几位宰相轮流当首相,管你本职是左仆射还是中书令,又或者只是一部尚书甚至是侍郎,只要入了政事堂那么都是宰相,不再分什么首相副相等。
  但群相议政,也总得有个领头或主持的,于是搞了这么一支政事笔,谁轮值,谁就负责主持会议,并做会议记录,甚至更直承旨。
  变相的剥夺了左仆射的首相之权,房玄龄也是郁闷了好久,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什么,可秦琅清楚,这倒不是他做错了什么,只是李世民这种皇帝控制欲较强,把原来的三高官官宰相制,变成了现在的各种加衔的政事堂群相,再又把首相之名给彻底削了,都只是为了方便他加强皇权君臣,进一步控制政事堂的目的。
  秦琅提起那支政事笔,看着前面的朱砂,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
  执政事笔秉笔宰相,怎么听着好像是明朝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意思一样,秉笔太监好像就是因为掌有代笔批红的大权才权倾朝野的。
  晃了晃脑袋,看来不论是唐朝的李世民,还是明朝皇帝,这脑子思路其实都还是一样的,都是离不开权,舍不得放权,想着法子收权掌权。
  从固定的尚书左仆射为首席宰相,到现在一天一轮政事笔,一天一个首相,明显就是要宰相们相互牵制,进一步巩固他皇帝的专制大权。
  与太子一起用过午餐,诸位宰相各回本衙办公,而秦琅今天轮执政事笔,却还要去门下省政事堂衙门当值办公,顺便还要把今天政事堂会议的记录整理出来。
第668章
玄奘学瑜珈
  坐在政事堂里当值,手提政事笔,秦琅给礼部发文,让下面祠部司的郎中带着僧道牒籍过来。
  祠部是礼部四司之一,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以及僧尼簿籍之政。
  礼部在六部之中算是冷衙门,而祠部是礼部四司中的冷衙门。
  祠部郎中没想到得秉笔宰相召见,惶惶不知什么事,赶紧屁颠屁颠的跑来门下政事堂。
  结果秦琅见了这位一把年纪的郎中后,却只是问僧道度牒户籍之事。
  “回秉笔相公,佛道事务最初是由鸿胪寺管辖,后来又改为由祠部管理只负责度牒发放,而由宗正寺全面管理。”
  秦琅打断他,“大唐的佛道改革是由我一手推动,我岂不知这些?”
  这位郎中不由的冒汗,赶紧点头。
  最早确实是鸿胪寺负责佛道事务,有个专门机构叫崇玄署,后来如这郎中所说分由礼部的祠部和九寺之一的宗正寺管,但现在已经由祠部全面接管。
  大唐经过佛道改革后,实行的是僧道度牒制度和籍帐并行制度,为控制僧道人数,严防寺院经济失控,所有僧人,先要从师精勤修学,然后经师推举,参加三年一次的僧道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由祠部批准得度。
  度僧道时,还得统一在长安度,必须得有御史临场,最后才可领取尚书省礼部祠部发行的度牒,成为合法僧道,这度牒还得出钱购买,很贵。还俗或死后,则要将度牒归还官府,严禁转让。
  现在大唐的佛道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有僧道必须在寺院道观里修行,每所寺观都有规定名额,必须得是还俗一个或是死了一个后,才能再招收学徒,然后经过考试,通过后出钱取得度牒,才能补齐。而就算是招学徒,都有严格的各项规定,再不能如从前一般的随意剃度,甚至是什么带发修行等等,更不许私修兰若这种私人寺庙。
  祠部专门负责管理,现在他们整个档案上,记录的大唐僧人数量是八千,尼姑两千,而道士五千。
  这些僧道还有专门的僧道户籍,如民户一样,也是三年一造,一式三份,分送州、县、祠部,要不时检查。
  在新的税赋和田制下,佛寺道观不再授田,但现有田仍需按亩纳税,以及缴纳户税,并且不允许再开展经济活动,如建立工坊、碾坊、质库等。
  在这些严厉的制度下,原本唐初强盛的佛道,尤其是佛寺势力和经济,都大受打击,数十万计的僧尼,数千万亩的寺院田产都充入了国家经济。
  没有免税赋特权,也没了强大的寺院经济,又有严格的考试和度牒管理,现在的僧人们倒多是念经的和尚了,也得自己劳动。
  “我听闻,最近长安的寺院又开始有私自剃度入道的事情了,你们管理失职啊。”
  一听这话,郎中吓的面色发白。
  “自新制施行以来,我祠部对各处寺观管理严格,却也有一些寺观的不法僧道,私自剃度,违规招收沙弥等情况,我们一经发现,都立即勒令整改,并给予处罚了。只是……”
  “没有什么可是的,如今天下僧尼道冠不过万五在籍,还没有一军之数,你们却管不过来?这就是失职,本相先给祠部一个行政警告,你们要加强管理,若是以后还有这些私自剃度等情况严重者,我将严厉处置祠部上下。”
  “你回去后,立即让祠部行动起来,先从长安、京畿地区查起,对于有私自剃度僧道,违规招募沙弥、道童者,严惩不怠,将他们全都带回长安来。”
  郎中惊讶问,“不知秉笔相公打算如何处置他们?是否要收回度牒,强令还俗,或是直接充军边疆?”
  “本来嘛,确实应当如此处置,严重者,甚至要直接发配为奴,但是如今太子监国,殿下仁慈,便给这些出家人一次机会。我将会把这些人派往海东四国,让他们前去弘扬佛法道法,这也算是将功赎罪。”
  郎中愣了一下。
  去海东四国传法?这岂不是相当于驱逐出国了?
  也太严厉了吧?
  但秦相公的话,他不敢置疑,赶紧领了命令而去。
  回到祠部,马上召集员外郎等一众属官,先对下面发了一通火,然后部署任务,祠部倾部而出,所有官吏一起前往长安和京畿的各处佛寺道观。
  仅仅几天时间,他们便从各处寺观里揪出了一百多个违规的僧道。
  名单送上来后,秦琅惊讶的发现里面居然有个玄奘法师,细调档案,才发现这位玄奘法师果然就是唐僧唐三藏,他被送来的原因是试图私自出境,因偷渡出关而被凉州大都督府解送回长安。
  这还是贞观三年的事情了,这位在天下都已经很有名的高僧,与兄长长捷法师和秦州僧人孝达和尚,违反禁令,组团西行,打算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寻找真经,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原佛学思想的分岐。
  只是朝廷佛道改革之后,僧人游历、讲经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得先申请,取得批准后,带上僧牒、僧籍、过所等等一堆证明文书,才能出门,如果没有,沿途官府关津,都是要严查并遣返的。
  玄奘最初打了申请报告,可被直接拒绝了,几次申请不过后干脆就私自出行,他们昼伏夜行,结果还是被查到了,直接遣送回来,还被记过、罚金,并给了三年禁出寺院所在地的处罚。
  这次被送来,也是因为之前的不良记录,被祠部直接给提出来了。
  “这位玄奘法师可是一位高僧,天下有名呢,快去请来,我要见一见。”
  才二十九岁的玄奘法师,一见面就让秦琅觉得有股子大师的气度。这是一位真正的佛法大师,潜心研究佛法。
  这位也算是士族名门之后,据说是东汉名臣陈寔之后,曾祖陈钦,任过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做过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是博览经书当过江陵的县官。
  后来因为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不出,倒不是如西游记里所说的中了状元去上任路上被盗贼所杀,还假扮他上任,并霸占了他的妻子,还把他的孩子扔掉。
  玄奘四兄弟,他从小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受过良好的教育熏陶。父亲去世后,受当时风气影响,他二哥陈素在洛阳出家,也就是长捷法师。
  等他十岁那年,他也随长捷法师入寺学习法华经等。
  后来他遇到了郑善果,得到这位荥阳郑氏的激赏,破格让他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并在寺中跟大师学法六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8/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