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1505

  “那李司历找到解决办法了吗?”
  “以传统定朔法难以避免这种意外,除非加以创新。”
  “我只想知道你有没有好的历法出来?”
  “有,我这几年一直在研究一种新的历法,我不打算再采用旧有的老平朔法,而是再次采用定朔并独创了一种进朔法,即根据朔日小余数据的具体情况,将朔日上推一日或下推一日,使相应大月变小月或小月变大月,从而解决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这样违反日常习惯的意外……”
  对于这些很专业的东西,秦琅听不太懂,但也知道李淳风确实在天文数学和历法上很有研究,似乎已经研究出了更好的历法。
  “什么时候能用?”
  “现在就可以用。”
  “比傅员外的历法更好吗?”
  “更精准!”
  秦琅满意的点头,“那就好,你把这部历法交上来,我呈给陛下批准颁行,更替旧历。”
  李淳风没想到秦琅这么相信他,倒是意外了。
  “若是秦相再给我一些时间研究,我还能改进新历中岁差的问题。”
  秦琅却是笑道,“颁行之后再研究改进也行。”他急着颁行新历,是因为打算以新历为契机,借此次四方来朝的时机,向依附于大唐的诸藩赐颁历法,宣布正朔。
  正为一年之始,朔为一月之始,正朔就是新年元旦。自古以来,历法与政治统治密切相差,以哪一月为正月,以哪一月的第一天朔为岁首,这都是由政治上的最高权力决定的,是为正朔。
  据说后世的农历以寅月为正月,据传是夏朝的正朔,故农历又称夏历。而殷继夏,翻前一月,以丑月为正月,周继殷,又翻前一月,以子月为正月。
  朝廷厘定正朔并向所统治地区和从属的藩属颁赐历法,宣布正朔,是确定天下一统的大事。
  周礼中述太史之职,便是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
  奉正朔是藩属认同中央王朝权威的重要标志。
  天子谨于承天,诸侯凛于从王,皆莫大乎正朔。
  宣布正朔的特权是拥有上天赋予治权的象征,历法颁赐是王朝行使上天赋予的权威,而制定时间节律的一种象征性统治权力,而接受正朔就是承认王朝的统治权,是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的象征。每年重复不断地颁正布朔的象征性仪式不断强化既有的统治格局。
  “这次海东四国,以及突厥、薛延陀、吐谷浑、党项、高昌等国使者回去,都将带回大唐的新历法,奉正朔,并改以大唐贞观年号纪年。”
  甚至连记时,都将以长安的昼夜时刻,做为颁行天下时刻的标准,以表达大唐天子代天敬授民时的神圣职责使命。
  以后大唐以及周边藩属各国,都将实行长安时间记时,用贞观年号记年,采用大唐历法正朔。
  “新历法,就暂名皇唐贞观历吧!”
  “高句丽、倭国也颁赐历法,奉正朔?”李淳风有些怀疑。
  “敢有不奉正朔者,皆讨之!”秦琅微微一笑,似乎在说这芋头有些粉一样随便。
  李淳风听着这霸气的宣言,只能闭嘴告辞。
  秦琅本想问问他是否真能推算出女主称帝,武氏代唐来,想想还是算了!
第670章
阿舅
  新罗国使团因为老国王归天,于是赶着回国,回国前又特来拜见秦琅,主要还是想顺便带批订购的军械回去,当然,也希望大唐能够派出一位天使回访,前去吊祭老国王。
  这样的请求,秦琅当然没理由拒绝,新罗对大唐的态度还是向来恭顺的,这种时候派人去给新罗撑下场面,甚至为新旧王交接做下主持对大唐也有好处。选一个亲唐者,自然很重要。
  “阿舅,这次有劳你去新罗国一趟,辛苦了。”
  崔敦礼坐在秦琅的对面,对这个差事倒也没抗拒,因为秦琅刚给他帮了一个大忙。他本是中书舍人,而秦琅不久前刚在政事堂上提议,说他年前出使薛延陀和回纥等漠北诸部,劳苦功高,因此论功行赏,可提升为兵部侍郎,进阶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秦琅说自己这是举贤不避亲。
  其它宰相们也没反对,一来崔敦礼出身博陵崔氏,又是秦琼的小舅子,秦琅的娘舅,再者崔敦礼这几年跟博陵崔氏家族一样,对天子向是顺服,深得天子喜欢,而崔敦礼做中书舍人也表现出门阀士族精英的出色才干,确实做的很好。
  中书舍人虽说品级不高,可权势重要,正常上升也起码是侍郎的。秦琅的提议,并没有什么不合适之处,大家也就乐的卖个人情。当然,实际上宰相们都负有举荐之责,每个宰相夹袋里也总有一批自己的人要提拔,只要不涉及到核心利益,大家都会相互通融。
  政事堂堂议通过之后,奏呈皇帝。
  大唐人事这块,现在形成的规则是宰相和三品实职,权归皇帝。三品以下到五品官,人事权在政事堂,而五品到九品,人事权则文官归于吏部,武官归于兵部。宰相们对于三品以上官职只有荐举权,而皇帝也不会直接任命三品以下官。
  皇帝对于政事堂的这个荐举,自然没有驳回。
  今天崔敦礼得了官职告身,也去领取了崭新的紫色官袍,从此也进入紫袍大佬之列。从绯袍到紫袍,一步之遥,却是一道高级官员的重要门槛。朝中若没大佬们的支持,官员们想跨越这步难之又难。
  而崔敦礼这个当年建成东宫之心腹,仅用了几年时间不但得了新皇信任,还能跨入紫袍之列,他很清楚,这里面对他帮助最大的不是他那已经位列三公的姐夫秦琼,也不是武德年就做了黄门侍郎而今转任幽州刺史加封博陵郡公的叔父崔干,真正帮他上位的是秦琅。
  曾经他说秦琅烂泥扶不上墙,狗肉上不得台面,他好心牵线他联姻五姓郑氏女,结果这小子还拒绝。但后来他才知道,是他想简单了,这个秦琼的庶出子早就搭上了秦王的船,并在玄武门之变后翻身。
  “三郎让我去新罗,有什么交待的吗?”
  崔敦礼捧着杯茶,几年沉淀,如今的崔敦礼也大变了样,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前,那时的他是年轻得意,意气风发,五姓嫡子又处于中枢,做着中书舍人,早早穿上绯袍,人人称赞吹捧。
  玄武门之变后,他经历了一年多的沉寂期,倍受打压,好在最后想通了,低头了,秦琅也开始帮他,这几年抛弃过去的浮躁,认真踏实做事,倒也着实做了些政绩,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整个人更沉稳内敛,不过份张扬五姓子身份,反倒处处散发着名门气度。
  “新罗王金白净无子嗣位,听闻之前新罗国中就有两种声音,一个欲拥真平王之女金德曼为储,一个则打算拥真平王外孙,德曼妹妹之子金春秋为储。金德曼一直未嫁,而金春秋却只是真骨。按新罗骨口制度,新罗王位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金春秋母亲虽是王女圣骨,可他父亲却只是真骨,故他也只是真骨,没有资格。”
  金德曼倒是圣骨,名声也不错,可新罗国也没有过女主继承之事,加之这位公主一直没嫁人,这也使的人们担心就算拥她为王,将来王位又如何传承?
  新罗历史还没有过公主继位为王的事,也没有过真骨继承王位之事,真平王在世时这事情就一直争议不决久拖不下,现在真平王突然逝世,只怕围绕着新君继位一事,新罗还会有急斗。
  “朝廷支持谁?”崔敦礼问。
  秦琅只是一笑,“阿舅以为该支持谁?”
  “若只从新罗传统来讲,应当由金德曼继位,毕竟是王长女,又是圣骨。金春秋虽然国人称赞文武兼备,年轻有为,可毕竟只是国王外孙,又非圣骨。”崔敦礼放下茶杯,“若从大唐角度来看,若由金德曼继位,也对大唐有好处。”
  “好处何在?”
  “若金德曼公主继位,则新罗国更容易避免内乱,二则女王当朝,必然要依靠大唐。”
  秦琅没去问他为何女王当朝,就会更依靠大唐,但还是认可公主继位对大唐更有利一事。“金春秋其实也是新罗王氏之后,他父亲是新罗王二十五代王真智王金舍轮之子。”
  崔敦礼倒是意外,“那为何金春秋却是真骨?”
  “因为这位真智王荒淫无道,在位仅四年就被国人所废,他被废后,其子孙骨品自然也就降为真骨了。真智王被废后,其王位由其侄子真平王金白净所继。”
  “听三郎这么说,那金春秋的父亲跟其母亲,岂不是堂兄妹关系?”
  “确实,不过你也不用稀奇,新罗王室为维持他们的统治,搞出了骨品制度,不同骨品不相互通婚,王位只能由拥有圣骨的三王姓,即曾经做过新罗王的朴、昔、金三姓继承,大小贵族则为真骨。”
  圣骨继承王位,世袭官职,真骨则世袭官职。
  这种严格的骨品制度下,王室金家为了维持地位,不再让王权给其它两家染指,于是就喜欢近亲通婚,侄子娶姑母,叔父娶侄女等等,这样才能避免骨品贬降。
  因为圣骨若与其它骨品通婚,生下的孩子就只能降级。
  金春秋的父亲娶堂妹,一点也不稀奇,只是因为金春秋父亲因真智王被废骨品贬降,这才导致他虽娶了圣骨堂妹公主,可儿子春秋也只能是真骨。
  但也正因为金春秋的爷爷毕竟当过国王,所以他这个真骨,其实也就还是有些支持者试图修正。
  “就能力而论,金春秋更年轻也更有能力和野心,但恰是这点,他不太符合大唐的利益。如今海东四国,尤其是在朝鲜半岛上,形势复杂。战争的风云正在酝酿,我们大唐需要平衡半岛局势,不能让他们失去控制。早晚有一天,我们还将重新回到半岛,恢复汉之辽东四郡。”
  崔敦礼完全明白了秦琅的想法了,这位外甥向来就是个激进派,也是个开疆派。
  “我已经让卫尉寺抽调了一批军械,兵部职方司会调人负责随你出使新罗,并承担护卫的任务,另外四海商号的安禄山,会负责派船运输过海。到了新罗,吊唁老王,宣旨册封金德曼为新王,并授他上柱国、乐浪郡王,授封金印。”
  “直接宣旨册封?难道按正常情况下,不应当是让新罗自己选出新君后,再上表请求册封后才册封吗?”
  “这个事,我们得主动积极一点,不能让这事纷争太久。若是那边情况复杂,你强势一点,必要时,可带随行的人出手帮金德曼一把。”
  崔敦礼很惊讶秦琅的这番话,大唐虽是宗主国,可这种别国内政尤其是涉及王位之争时,也没有这般直接强硬干涉的吧。
  “这次新罗使团莫非是公主的人,而三郎跟公主达成了什么协议?收了什么好处?”
  “我只是以大唐利益为先,政事堂已经请皇帝给金春秋也下了道旨意,敕封他为柱国、鸡林侯,并召他入朝为左屯卫将军。”
  崔敦礼点头。
  “还有什么交待的?”
  “告诉金德曼,倭国与百济向来结盟,如今两国意图出兵夺取任那,让新罗小心戒备。”
  “百济和倭国真准备打新罗?”
  “嗯,倭国先前顾忌我大唐,如今已无顾虑了。”秦琅道,倭国之所以没了顾虑,倒不是他们不怕大唐了,恰相反,是倭国使团在跟秦琅数次会晤后,已经跟秦琅代表的大唐政事堂签订了一系列协议。
  其中有受赐历书,开放贸易,军购借款,货币流通等多项条款,并且还有没落在纸上的协议,便是大唐默许倭国出兵新罗已经吞并的任那地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