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9/1505

  “这杯子送你了。”秦琅看着马周喜欢。
  马周却把喝光酒的杯子放回去,“我只喜欢杯中之物,对这杯子倒没什么在意的,再说了价值二百贯的杯子呢,非金非银还易碎,万一碎了可就损失大了。”
  两人坐在马车上,聊着天出城。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暂时先休息一段时间吧。”马周道,这次辞职,固然是有皇帝对他的不信任,让他有些失落,也确实有身体上的原因,消渴症越来越严重,已经让他有些精疲力尽,承受不住了。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权万纪已经被陛下定了欺君之罪,本来要处死的,后来太子殿下求情,于是陛下将其除籍为民,流放西伊州充军,终身不得回。”
  充军不是大唐律里正式的刑罚,属于对死刑犯的特旨宽肴的一种特例,介于死刑和流放之间,免死充军,谪守边境,迁到边境交给边军监管,负责屯种或作役,既能增加边疆人口,也能补充边军的力量。
  不算是边军,只能算是边军看管下的一类特殊边民。
  又分成终身和永远,永远就是子孙都得在边地充军,不得离开,终身只到死为止。
  当然,若是在边疆充军表现好,也能立功减轻,也能减到不必永远,甚至慢慢的往中原移的。
  权万纪五品的治书侍御史,这次犯的事百死都莫赎,但太子为他求情,皇帝也给太子面子,除籍为庶民,终身充军伊吾,没收家产,本来妻女等也要没入掖庭,皇帝给承乾面子,特旨许妻女儿子等随权万纪往伊吾充军。
  至于他的兄弟等其它亲族,皆不罪,不追究连带责任。
  这处置算是已经很轻的了。
  至于李仁发等几位御史,也因为卷入此案,都被处以革职和长流岭南的处置。
  “彭城县公刘德威接任大理寺卿,颍川县公韩仲良任御史大夫,殿中监宇文士及转刑部尚书加参预朝政!”
  三法司直接全换了领导,老宰相宇文士及这次时来运转,居然又被李世民提溜出来,再次拜相了。
  武德末年和贞观初的那几位老宰相,裴寂、封伦、杨恭仁、宇文士及、萧瑀、陈叔达,裴寂和封伦都获罪晚节不保而死,萧瑀四拜四罢宰相,陈叔达则丁忧守丧,杨恭仁和宇文士及也先后罢相。
  武德时曾经做过检校侍中,天策府司马的宇文士及,贞观初拜中书令,后被贬为殿中监,这几年基本上已经远离中枢,甚至殿中监也只是挂名而已,一直称病在家。
  现在皇帝突然让他再次拜相,也是让人奇怪。
  “杨恭仁致仕了!”
  杨恭仁先前也是宰相,曾任过武德中书令兼吏部尚书兼雍州牧、凉州都督等要职,先前则是河南府尹。
  “消息这么快?”马周疑惑。
  权万纪虽然透露了皇帝要杨恭仁致仕的消息,可杨恭仁毕竟在洛阳啊。
  “杨恭仁今日恰好从洛阳返京,据说是为重建洛阳宫之事要面圣的,结果正好遇上这事,于是杨恭仁便立即上表致仕了。”
  之前权万纪透露皇帝的旨意是皇帝允许杨恭仁致仕,但问题是人家杨恭仁之前河南府尹做的好好的,并不曾上书请求致仕过的。
  可做人臣子的,总得识时务。
  赶回长安的杨恭仁正好碰到这事,还吓了一大跳,莫名其妙卷入了一场谋反案之中,好在事情澄清了,可也吓的不轻,于是顺势上表,称病重,乞骸骨。
  李世民好声劝了几句,但也没挽留,正式下旨,加拜杨恭仁开府仪同三司的一品官阶,又给他加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说是让他在家好好休养,如李靖一样,身体好时便三五日到中书门下平章政事。
  可杨恭仁毕竟也是两朝宰相,哪不懂这些场面话,坚辞了几次没辞掉平章事衔,谢恩接下,却也没真当自己是宰相。
  李世民对于姐夫杨师道也给予了安抚,本来当年杨师道娶了李世民寡居的五姐桂阳公主,接了赵家的盘,还得替赵家养儿子,也是有些委屈的。
  这次刚被罢了相,又遇上这破事。
  侍中改刑部尚书再改工部尚书,如今又被改为太常卿,李世民下旨,加拜杨师道特进,由安德郡公改封弘农郡公爵位。
  弘农郡公这个爵位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杨家是弘农杨氏,杨师道郡公爵位不变,但封号改成弘农,杨家立马舒坦了。何况李世民还给他儿子杨豫之授封弘农县男爵,并授吴王府参军事职,还给他赐了婚事,赐曹刺王李元吉之女寿春县主给他定婚。
  虽然挨了一棒子,可皇帝给杨师道爷俩的补偿,确实很不错了,连一把年纪的杨恭仁也给了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一品荣阶,更给了个宰相衔,杨家上上下下真的跟过年一样,什么不开心都没了。
  “你这消息够灵通的啊。”马周笑笑。
  “杨家管事跑去烟花鞭炮坊一口气都买了千贯钱,把店都搬空了,巴不得长安城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杨家受的荣宠,有几个不知道的呢。”
  马周却只是轻笑两声,观国公杨恭仁是弘农杨氏的当家人,本是河南府尹,现在被迫致仕,领一个虚衔有什么用?杨师道本也是侍中,结果现在都一贬再贬成太常卿了,管着太医署和内教坊,就算改封为弘农郡公,也不改被旁落的现实啊。”
  秦琅却道,“杨家岂会不知道,可越是如此,他们才越要大放烟花,好让世人以为他们荣宠依旧嘛。”
  “也是。”
第703章
白鹿
  灞上,一块长安东南的高地,地形独特,兵家形胜。东西两面两条河流夹灞上塬而流,塬上便是白鹿县。
  关中有很多这种台塬地形,尤其是关中西北。
  “不是说来钓鱼吗,怎么跑这塬上来了?”
  一路上塬皆是缓坡,天气晴好,已经能在高高塬上远眺到几十里外的长安城了。
  塬上有着与长安城完全不一样的风俗民情,比如说窑洞,长安城里可见不到窑洞,关中平原上也较少见。但在塬上,窑洞却是很寻常的居住方式。
  塬上缺水,因此百姓收入不高,属于较穷困的地区,也没钱去盖什么宅院,直接在塬坡上挖洞就好了,能有个安身之地,总也能给一家人带来温暖的。
  也只有那些地主老财们,才会修建更豪华的窑洞,甚至是采用砖砌等方式。
  马周头一次发现,原来煌煌长安城,站的高离的远了,其实也显得很小。
  “我喜欢这地方了,能将长安尽收眼底。这黄土很黄,却也很淳朴,让我想起我的家乡了。”
  秦琅笑笑,“站在这塬上,是不是跟长安城里的乐游原上类似?只是比乐游原更高,看的更远,乐游原上也只能把半个长安收入眼底,这里却能够一览无遗,而且还能远离城市喧嚣浮躁。”
  他带着马周一路前行,来到一处地方,前面,居然是一片很大的院落。
  白墙绿瓦,竟然是与关中,与塬上完全不同的建筑风格,好像是一片海市蜃楼一样突立在那。
  “这风格喜欢吗?”秦琅有些得意的道,秦家的玻璃作坊其实就建在这灞上白鹿塬。
  近几年,这里聚集了秦家从各地挑来的许多机灵的学徒伙计,也有不少有经验的老工匠们,玻璃产业越来越大,秦家其它的产业这些年也是扩张迅猛。
  秦琅现在已经不满足于从其它家挖人了,也不好挖了,毕竟过去秦家产业规模小,只要待遇优,挖人还是可以的,但现在秦家商业已经成了庞然大物,光挖人已经喂不饱自己了。
  秦家开始自己培训。
  这片微派建筑,是秦琅亲自设计的,他后世时曾去过黄山、婺源等地旅游,对那里的老徽州风建筑极为喜欢。
  马头墙,小绿瓦,总体的布局上,总是构思精巧,自然得体,讲究的是个依山就势。在平面布局上则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充满韵律美。
  更别说其在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更是登峰造极,副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
  徽式建筑就跟江南女子一般,小巧却又精致,充满韵味,尤其是在关中,在白鹿塬上这样的地方,一对比起关中的粗犷来,就越发突显那份格调雅致来了。
  秦琅带着马周走进这些院子。
  马周惊叹连连。
  “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廓,亭台楼榭,组合在一起是这么和谐自然,这粉墙、绿瓦、马头墙,这些砖木石雕,天然,你居然不声不响在这里弄出了一片江南园林?”
  “这是你新修的别院吗?”
  马周都有些妒忌起来了,他不妒忌秦琅有钱,但妒忌秦琅能够享受如此雅致。
  “这是我新建的白鹿技校!”
  马周疑惑。
  “白鹿技校,莫不是一座学校,为何不叫书院呢?”
  “因为这是一座专门面向百姓子弟,向他们传授工商技能的学校,不学先贤大道,不学经史,而学技术。百工百技,农、工、商皆教,唯独不传授大道。”
  这下马周更不解了,“为何?”
  “因为天下间并不是人人如你这般有能力,也不是人人如你这般运气好,贫家子弟有几个能读的起书呢?虽然如今圣人放开科举,给了无数寒门士子科举入仕,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但是,事实上想要供养一个读书人,没有百十亩地是不够的,绝大数的百姓之家,都是无法长期供养一个读书人的。”
  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亲是什么职业,儿子将来便是什么职业。父亲是个石匠,儿子以后便也是个石匠,父亲是个农夫,儿子也只会是个农夫。
  想要跨越阶层,几无可能,就连跨越职业,都是极难的。
  人们辛苦忙碌奔波,一年到头,只为那碎银几两,可是赚到的钱也是左手进右手出,能够勉强维持一家温饱,都是极难得的,更别说还有余钱,或是剩余的精力去做其它的。
  随便一场灾病,都能把一个家庭掀翻在地。
  “白鹿书院会教识字,会教算术,会教各式技能,每一个学生,都由秦家从各地招收的学徒中精选过来,他们一旦被选中,都会要求和秦家签订一份雇佣契约。签约后,秦家会出钱送他们来这里学习,根据天赋分配他们学习不同的技能,将来毕业后,再分配到各个工坊或是各处商队商铺去。”
  秦家得到的是忠心稳固的工匠,管理,而那些孩子学成技术,也能得到更好的待遇,双方共赢的局面。
  “有些人会在这里专学算术,将来走出去后成为账房、出纳,又或是学习驾车掌船,或是学习制造,或是学习管理,都是定向培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9/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