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俗人(校对)第7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5/1505

  武安州缺人,不仅缺垦荒种地的,各个工坊矿山里也缺人。正常的渠道现在远远难以满足需求,所以这次阿黄再次打起了囚犯的主意。
  秦琅对此倒是满足了他,东宫跟承乾聊了会后,便拿到了太子令。
  阿黄见这典狱还在那里磨蹭着,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从怀里拿出了票夹,将武安银行的银票取了出来,做为如今规模与实力仅次于嘉德银行、开元银行和贞观钱庄和四海银行的第五大行,武安银行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一叠银票摆在典狱面前。
  阿黄又取出几张,摆在了典狱面前,“这份是给典狱与弟兄们喝茶的。”
  “这不好吧?”
  “放心,我老黄是个明白事理的人。”
  前面那叠钱,算是朝廷把囚犯转卖给了秦家,当然公开的说法是开恩减刑,给他们重新开始的机会。本来,这批囚犯需要由朝廷押解到安南去,然后由秦家承担押解和食宿费用等。
  不过阿黄不需要他们押,但这钱还是照给。
  至于后面的钱,当然是打点上下的,这年头,雁过拔毛,就算是正常手续,也总得意思意思的。
  这都是心照不宣的东西。
  见到了自己那份,甚至还有些超过预期,那典狱假装推辞了几下,最后还是收入了袖中,先前想要换匹陇右来的坐骑,看来明天就可以去马行看马了。
  “武安州需要那么多人吗?”典狱有些好奇的问。
  “恩,缺人啊。”
  典狱有些遗憾的道,“可惜流刑以下的你们不要!”
  “除了犯人,其实若是典狱你能给我们介绍点人自愿过去,我们负责全程的路费船票,人到了后,每个人还给你们酬金。”
  这相当于牙钱。
  典狱惊讶。
  “你们全包路费?”
  “那可不止呢,愿意移民过去武安州定民落户的,我们不仅路费全包,而且一路食宿也管了,另外每口出发前还可以先给一笔安家费,到了武安州后还再给一笔置业费。”
  “拖家带口去也行?”
  “拖家带口的我们最欢迎,还额外给笔赏钱。”阿黄说了一些移民过去的优厚条件,又说明了中介的牙钱,让典狱十分心动。
  这灰色的收入还收的有些小心翼翼,可那牙钱就能光明正大的不用担心了,关键是这牙钱还十分的丰厚啊。
  “这些移民过去真能免费分田地?”
  “我还能骗你不成?只要过去了,男丁十亩起步,女子及老弱每人按五亩起算。开垦的荒地都算自己的,且垦荒地免三年税赋,后三年也有减免。”
  “这花费可不小啊。”典狱心里暗算了笔账,总觉得秦家这也太财大气粗了。
  “这花费也并不都是卫公出,武安州是卫公世封地,但卫公也推恩再封了许多家臣,他们也拥有采邑庄园,所以大家也需要人手,从这边招人过去,谁分到了谁出这个费用。”
  虽然费用不少,但招募这种良民过去,比起买奴隶其实还成本低,虽然说奴隶是私人所有,但如今优质的奴隶可不多,更别说同源同种的中原汉人。大家更需要这些中原移民过去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好是从人口数量上,完全压倒那些蛮夷们。
  走出京兆狱的时候,阿黄本子上又多出了几十个人。
  抬头望望天,夏天来了。
  阿黄抹了把汗,又赶往了镇抚司狱。
  这趟来了,又得了太子令,他可打算把京司诸多监狱里的重刑犯全都给清空。这些犯人固然有许多人渣恶棍,但在安南也绝对比那些蛮夷们更受欢迎。
  那些连汉话也听不懂,还懒惰发臭的蛮子们,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效率低的让人发指,饱受嫌弃,在那遥远的安南封地,大家更愿意自己的采邑封地里,有更多的中原汉家同胞,而不是一群整天不是想着逃跑,就是作乱的蛮夷,那会让人觉都睡不好。
  镇抚司衙门,阿黄跟魏昶、刘九等旧同事们打着招呼开着玩笑,三言两语就把事情办完了。
  阿黄掏出意思的时候,魏昶梗起脖子,脸上的大疤都紫胀起来,“老马头你这是瞧不起我老魏了?”
  刘九则在边上笑道,“老黄你收起来吧,咱兄弟们现在也不缺这个,都是自家兄弟,公事公办,就算真是私事,也用不着这啊。再说了,你难道不知道咱们魏爷,现在可是富豪,家财万贯呢。”
  林三道,“可不,长安屠行,入行交会费的屠夫就好几千,多少屠宰店铺啊,老魏家可是屠行最大的商家,哪天没个万八千的进帐?”
  魏昶笑笑,“别提这个了,咱在长安城也就是拾人点牙慧,说出来让老马头笑话咱没见过世面呢。老马头现在可是有城堡封地的人,手下庄园作坊许多,这要搁以前,相当于什么?起码也相当于实封千户了啊。”
  阿黄笑道,“老魏你搂钱的本事够厉害的啊,这才几年没见,你都搂出个万贯家财来了,小心哪点上面杀你猪。我老黄在安南辛苦几年,整天跟着那些蛮夷啊蚊子啊斗,现在啊也就是有那么几个庄子,大子都没攒起来两个,无底洞似的见天扔钱进去,响都听不到一个,有时还真羡慕你们这些在长安城里的哥们。”
  “那咱们换,我还想去武安州当土豪呢!”魏昶叫道。
  “土豪可不好当呢,不过老魏你既然有这么多家财,倒不如把钱砸点到武安州来,建作坊开矿山,赚钱的买卖多的是呢。在三郎的地盘做买卖,啥也不用担心,就等着钱生钱便是。”
  魏昶听的还真来了心思。
  这几年他靠着在镇抚司的地位,暗里让族人出面进入屠行这块,生意那是顺风顺水,要不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呢,一般人也不敢惹他,而那些长安更顶级的门阀贵族,也得看下他背后的秦三郎。
  这几年,生意上道了,每年两三千贯的收益,身家确实是已过了万贯。可钱多了也不好做什么,屠行这买卖吧,本钱要不了多少,关键还是关系和渠道,得占的住,稳的了,然后就财源广进了。
  反正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发财,长安有个家伙,做的就是收破烂废物的买卖,可后面站的是弘农杨家,所以看着不起眼,人家几乎独占这买卖,据说一年能赚四五千贯,比他还赚的多。
  还有个家伙傍在城南韦氏门下,做的却是长安掏粪的行当,可就因为他承揽了小半个长安城的这废物,在城郊建起几个肥厂,掏的粪经过一番晒制加工后,就变成了菜肥地肥,完全就是点粪成金啊,听说一年能赚万贯。
  引的多少人妒忌啊,可人家身后有宰相家,没点能耐你抢的到吗?
  因为竞争太激烈,过去长安百姓家的茅厕找人来掏,还得给钱。而现在人家定时上门来免费清理不说,每次来,还要送点蔬菜瓜果什么的,到年节还要来送个节礼。
  不过老魏也知道,那些宰相啊世家啊,其实也不白帮你的,就如那粪王一样,号称一年能赚万贯,实际上要上下打点,各种都要孝敬到,然后光给韦家一年就起码得三千贯孝敬,所以最后一年能够到手三两千贯也不错了。
  可掏个粪,一年能赚三两千纯利,还有什么可说的?老魏家开那么多肉铺,雇那么多屠夫,这一年不也就赚这么多吗?
  “老黄你跟我说说,武安州有啥买卖好投的?”
  “这可就多了,买地买人或雇人种甘蔗或种棉花,要么就干脆投钱入股矿山,或者投钱买船跑海,其余的什么木材场啊造船厂啊制糖厂啊多的是机会啊,你投钱入股也行,或者自己招人干都行,投钱入股呢,简单一点,找个好买卖,投钱后坐等分红收钱就是,自己干呢,可就得眼光精些,还得有人手……”
  买船跑海利润极大,但风险也极大,同样的忠心可靠的船长水手也难招,买地种甘蔗棉花比较简单,但人手需求量大,现在安南那边比较缺人……
  “反正那地方,天高皇帝远,但真的是遍地黄金,到处都有机会啊。”
  老魏听的很心动,“我有几个族侄,若到武安州去,有没有机会也得块采邑当个封臣呢?”
  “这当然没问题,当然,前提得是你要向秦家宣誓效忠,然后得置备足够的装备,还要向秦家交钱买一块地,再接着你还得在规定的时间里,招募到足够的人手过去,建起坞堡庄园,然后得训练出一支规定数量的乡勇,在秦家征召的时候,能够立即响应出兵,为秦家征战。”
  家臣骑士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先前秦琅南下的时候,你能带上一套装备,能骑善射就行,可现在条件已经提升了。
  地得出钱买,装备要自己出,还得自己招募到足够的人手才行。
  这一切说到底就是得有钱,然后肯效忠秦家。
  老魏当然不缺钱,他现在家财万贯呢,还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几个族侄也算是能骑会射。
  “我若能帮我族侄们满足这些条件,他们就能加入武安州,成为三郎的封臣骑士?”
  “没错,确实是这样。”阿黄点头,武艺要考核,装备要过关,还得人手财力等符合条件,这些都能达成,秦家确实欢迎。
  毕竟这样一位封臣骑士加入,等同于马上就能新增加一座村庄,能带来一百以上的人口。
  而现在武安州还有许多土地,可以授封给家臣骑士们的,那些都原本是蛮夷们的,或者是荒芜之地。
  “老魏你要真有这打算,那可就赶紧,武安州风云再起,马上又要打仗了,正是抢钱立功的好时机呢,可别错过了。”阿黄笑呵呵的诱惑道。
第732章
死猪不怕开水烫
  长安,皇宫两仪殿里,前来参加逢五日大朝的朝官们井然有序的随着仗卫退出殿外,小黄门跑来向秦琅恭敬传皇帝谕旨。
  “宅家召秦相甘露殿仗下奏对。”
  秦琅抬头望了殿上一眼,皇帝已经在内侍簇拥下先走一步了。秦琅有点烦,烦死了,有事没事开会,虽然现在改了朝制,两天一常朝,五天一大朝,偶尔还能睡睡懒觉了,可皇帝动不就搞什么御前会议、仗下奏对。
  刚临时到吏部主持事务,京察正忙呢。
  “昨日韩台长曾带台院崔侍御面圣……”小黄门低着头,余光迅速瞧了左右一遍,见左近无人,迅速而轻声的说道。
  秦琅有些意料的瞧了瞧这小黄门,看身上的衣服冠带,这是个六七品宦官,应当是内侍省的正六品下内谒者监,这已经算是宦官里的小高层了。内谒者监有十人,再往上就是五品的内给事和内常侍,四品的内侍和少监,以及三品的监。
  虽然内侍省是一个宦官机构,但唐初却主要用文官来主持,所以监、少监一般往往用的是文官,宦官能做到最高的也就是四品的内侍了,有四个位置。
  内侍以下,就是以内从侍、内给事、内谒者监、内谒者为主。
  “太监何名?”
  秦琅平淡的问道,这不是骂人,而是一句恭维话,唐初的太监,一般是尊称各监的长官,如秘书监也可被称为大监或太监,另外都水监、国子监、将作监,还有少府监等长官,也是如此。
  而内侍省隋朝时也曾改为长秋监,也用过宦官做少监,监。
  “奴婢内谒者监高权,可不敢当太监之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5/150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